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人享受到了工业化带来的果实,不过,在谋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同时,英国人却忽视了对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也第一个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并非人类进入到工业化社会才特有的现象。但在传统社会中,人口密度较小,农业与手工业消耗的主要是生物性资源,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废弃物数量小,而且比较分散,较少对自然与人类造成严重危害。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人口的高度集中所引发的城市化以及各种非生物性资源的开采与使用,必然会产生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问题。当今世界愈演愈烈的环境污染问题,从根本上而言,是从工业化时期初露端倪并迅速发展的。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环境污染是工业化所造成的后果。
在世界各国中,英国早在18世纪下半叶,就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化迅速改变了英格兰原有的社会面貌,山静林幽、碧水蓝天的乡村社会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烟囱林立、机器声轰隆的工业化社会。工业化让英国人感受到大工业的威力,享受到它所带来的繁荣与富足,然而,它也使得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品尝到环境污染苦果的国家。工业化是人类借助先进的工业文明以征服自然的一次伟大胜利,但被征服的自然相应地也给人类一些报应,环境污染就是其中之一。
从某种程度而言,工业化进程实际上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环境问题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恶化表现在诸多方面,首先就是工业化时期十分严重和普遍的河流污染。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加,不断排放的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从而造成英国多条河流被污染的情况。工业化初期,主要机械如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等,其动力完全依靠水力,这样,早期工厂不得不设在水流湍急的河流旁边,这一方面解决了动力来源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工业污水的排放问题,河流自然而然地成为工业污水理想的排放场。蒸汽机发明后,工业化不断深入,不过河流的负担并没有减轻,反而日益加重。这是因为:一方面,在人们有意识地制造与使用各类污水净化设备之前,河流依然是工业污水最主要的排放场所;另一方面,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而集中的生活污水,这些污水往往直接排入河流之中;此外,由于缺少科学知识或利用废弃物的经验,人们更是将大批的煤渣、烟灰、废铁、乱七八糟的废料,甚至垃圾,都往河里倾倒,堆积如山,有时甚至堵死河道,高出河面。曾经哺育了人类文明的河流,如今却成为工业化的受害者。
在河流污染方面,泰晤士河的例子非常典型。工业化之前,泰晤士河两岸绿树成荫,景色优美,不仅盛产各类水果,而且是众多禽鸟的天然栖息场所;河中的水产品如鲜嫩的鲑鱼、肥大的牡蛎,是豪门盛宴的必备之佳肴。泰晤士河因此还赢得了“皇家之河”的美誉。工业化的来临彻底改变了泰晤士河的命运。随着河流两岸无数工厂以及居民区的建立,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入这条古老的河流,泰晤士河水质逐渐恶化,到1850年时,“皇家之河”变成了一条臭气冲天的污水沟,河中病菌丛生,鱼类等各种水生生物基本绝迹。当时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一段污染最严重的25公里的河段中,一年之中河水竟有9个月不含氧气!
河流污染造成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造成河内水生生物的绝迹,两岸景观的破坏,而且对于人类本身也产生了直接影响。仍以泰晤士河为例,1858年夏季,污染的河水发出的臭气变得实在令人难以忍受,以至于发生“国会迁移会址的问题”;为抵御臭气,在开会时,国会大厦的窗子上甚至不得不挂起一条浸过消毒药水的被单!泰晤士河的毒性在1878年的一次灾难中得到验证,当年,“爱丽丝公子”号游船在一条新铺设的下水道口沉没,造成640人死亡,其中许多人并非溺水而亡,乃因中了污染河水之毒才丧命。
工业化时期,由于煤炭等燃料的大量集中使用而造成的大气污染或烟雾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机械动力方面,随着水力向蒸汽的过渡,越来越多的机械装置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燃料,煤炭的开采量随之急剧上升。据克拉潘的统计,工业化时期,英国每隔10年的煤炭产量分别是:1816年1600万吨。1826年2100万吨,1836年3000万吨,1846年4400万吨,1856年6500万吨。这一数字相当于当时世界煤炭产量的2/3以上。与此相对应的是,使用煤炭、建造烟囱的工厂很快遍及各地,烟囱林立成为工业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以曼彻斯特为例:工业化之前,这里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城镇,1786年,居民看到了第一根烟囱,即高耸在屋顶的阿克莱特纱厂的烟囱;仅过了15年,这里已有50多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了蒸汽机,成排的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
由于煤炭燃烧所产生的大气污染,当时几乎不可避免。19世纪的英国,煤炭的质量较差,燃煤的设备与工艺落后,消除烟尘的净化装置或方法简陋(事实上,当时很多工厂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设备,人们也还没有意识到需要使用),煤炭燃烧产生的大量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各种有毒气体排到了空气中,由此而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工业化时期,英国绝大多数工业城市,到处是高耸的烟囱,空气中始终弥漫着煤烟,以至于把鲜红的建筑都熏黑了,给人一种阴沉沉的感觉。在各主要工业城市,大气或烟尘污染非常严重。在利兹,烟煤的油污像雨点般地溅落在各处,甚至那些人在脸盆里洗过手之后,脸盆也留下一圈油渍。除此之外,从苏打厂里排出的氯气,从水泥厂里喷出来的腐蚀性的烟尘,以及其他化工厂的副产品,无不对空气造成污染。
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除了对生态、植被等造成危害以外,也对人类本身造成了诸多深远后果。据专家的考证,工业化时期的大多数城市,空气中充满了氯气、一氧化碳、硫酸、氟、甲烷和其他大约200多种致癌物质,这些物质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人们的生命力。致命的气体常常停滞不动,集中在一起,刺激着人们的眼睛、喉咙和肺,增加了气管炎和肺炎的发病率,造成英国国民体质的恶化,并导致很多人死亡。首都伦敦在工业化之后,滚滚烟尘与大雾搅和在一起,形成“雾都”,这不仅影响到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而且还直接致命。据统计,在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中,伦敦相继发生由过度燃烧煤炭而引起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1800人的生命。
最后我们再看看噪音污染。今天的科学试验已经证明,噪音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某些疾病,如高血压、失眠症、胃溃疡等,会由于噪音的增加而加剧。不过,工业化时期,噪音污染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从来源来看,噪音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铁路时代列车产生的噪音污染。在铁路代替一切的工业化时代,铁路直接决定了城镇的大小和范围。在许多城镇,无论是市政当局还是普通市民,都允许甚至“欢迎”铁路直接进到城里,直达市中心,城里最宝贵的地方往往成为货场和铁路编组场。铁路进城后,对于沿线的居民而言,火车头的尖呼声、铁轨的咔哒咔哒声,就不分日夜、不分季节地常年与他们相伴,长久下去,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
其二,工厂里运转的机器所发出的噪音污染。尽管今天的科技已经清楚地证实,噪音能降低工人的工作效率,但不幸的是,19世纪的技术发明中,各项设备从来就没有考虑噪声问题。于是,工厂成为噪声的天下:清早工厂的汽笛声,蒸汽机的当啷推进声,机轴的刺耳声,皮带呼哧呼哧的转动声,织布机的飕飕声和咔哒咔哒声,汽锤落下时的砰砰声,传送带低沉的隆隆声,工人们的叫喊声,全都搅和在一起,工人们就在这许多的噪音之中工作和休息。
19世纪中叶,伯明翰的一位耳闻者曾这样记载:城里各处机器都在发出震耳的噪声:铁砧不断发出的当啷声,发动机不断发出的轰鸣声,火焰沙沙,沸水嘶嘶,水蒸气在咆哮,试验室里不时发出雷鸣般的声音(那里在试验火器)。人们生活在一片喧闹声中,真好像他们的乐趣也赶上了时代的总调子,变得像他们发明的东西那样喧闹了。工人们除了在工作时间不得不接受噪音的折磨外,在工作之外的休息时间,也是难以逃脱噪音的侵扰。这是因为,工业化时期,市政当局从来不管工厂设在哪里,不会让工厂集中设在某一特殊地区,不会把应当远离人们居住地带的污染严重、噪声大的工厂专门隔离,也不会为了人们的健康而把这类工厂与附近居住地区隔离开。于是,工业、商业和生活居住三者乱七八糟混杂在一起,从而加剧了噪音的扩散。
工业化时期的英国,各类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及其不断加剧,确实有着种种主观或客观方面的原因。例如,技术方面的制约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国首先开始第一次工业化,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先例可循,工业化期间产生了各种环境污染,当时也有一些人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处理或缓解这些问题的技术与设备完全缺乏,因此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与加剧是必然的。
另外,与人们对于环境污染的态度有关。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始于工业化社会。对于英国人,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人而言,环境污染完全是一个“新鲜事物”,尤其是在工业化的早期,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环境污染会产生什么样的实质性危害,因此对各类污染听之任之,熟视无睹。比如在当时,“如要提到噪声、震动、污物等就会被认为娇气”。面对日益恶劣的物质环境,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异样,对此,一位学者指出:“显然,有史以来从未有如此众多的人类生活在如此残酷而恶化的环境中,这个环境,外貌丑陋,内容低劣。东方做苦工的奴隶,雅典银矿中悲惨的囚徒,古罗马最下层社会的无产阶级——毫无疑问,这些阶级都知道类似的污秽环境,但过去人们从未把这种污秽环境普遍地接受为正常的生活环境:正常而又不可避免的。”
如果说以上两个方面属于客观原因而致使环境污染难以避免的话,那么,从主观方面而言,有一点是不能忽视的,这就是“自由放任”理论的强大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与助长了环境污染。
斯密与李嘉图所提出的“自由放任”理论,在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对于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也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自由放任”学说的泛滥,还从根本上破坏了工业化时期市政当局仅存的一点权力,政府的权力或职能大大地缩减了。工厂的选址,工人区的建造,铁路的建设,甚至城市的供水和垃圾的处理,等等,全部都认为是私人的事情,政府都不应该干预,而要放手让私人企业来经营。“自由竞争被想像为能正确地选择工厂厂址,在建设中能按先后次序、经济合理,并能从成千上百不协调的努力中创造出一个紧凑内聚的社会模式”。然而,其结果是恰恰相反。追求利润是企业主们最大的目标,没有人会想着去为自己工厂的污水或废气排放装一个净化设备,因为这样会增加成本;也没有人去热心于改造城市供水与排污管道,去从事垃圾处理,因为这样无利可图;更没有人去为工厂工人建造阳光充足、远离噪音、污水、废弃物污染的舒适住所,因为这样会增加其生产成本,不利于自由竞争……这样,在主张市政当局“无为而治”、私人企业主视追求利润为第一目标的情况下,一股以牺牲环境来谋求经济发展的社会风气就形成了,这必然会导致环境污染的产生与加剧。
到了19世纪下半叶,环境污染的加剧已经造成了重大的消极后果,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于环境污染再也不能放任自流了。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改革的进行进一步完善了市政当局的各项职能。由市政当局出面,通过立法的方式来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各大城市先后走上了环境治理的道路,环境不断恶化的势头有所缓解。不过,在环境的污染及治理方面,英国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形成有着种种主客观原因,但作为第一个工业化强国的英国,当我们惊异于其所创造的辉煌的工业文明时,切不可忘记它在环境污染与治理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种代价表现在,环境污染的产生及其加剧,对于英国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与协调发展构成了重大的威胁,并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作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的英国所经历的教训,值得正在推行工业化的每一个后发展国家去反思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