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最强盛的国家。英国的强盛,最为突出的表现在经济方面,即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工业革命使英国在世界上率先进入工业社会,而此时的世界,其他国家依然处于传统的农业文明阶段,社会依然被贫穷所困扰。英国人所开创的工业化道路,不仅使得英国迅速成为世界最富裕、最强盛的国家,而且也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那么,英国是如何开始工业革命进程,又如何通过工业化走向强盛的呢?这就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
工业革命使英国走向富强,那么,工业革命是怎么回事呢?一说起它,人们所想到的往往是生产的增长以及物质财富的增加,不过,广义上的“工业革命”这个词,至少具有三方面的涵义:技术的变革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工厂制的出现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的发展所引发的社会整体的变革。以上这三个方面,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因此,在谈及工业革命时,人们往往从技术的变革开始,因为技术变革是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工业化之前,英国已经有了相对发达的手工业生产,这为工业革命的进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的伯明翰已经成为手工制造业的中心,这里制造的各种金属器具,不仅成为欧洲市场的畅销品,而且还远销到英国的各殖民地。当时,在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之下,英国的手工业产品已经行销世界各地。不过,问题很快出现了:庞大的殖民地为英国商品的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英国的商品很快变得供不应求,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要,扩大生产已经成为形势发展的需要了。然而,在现有的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扩大的惟一途径,只能在于通过技术变革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了,这也就是技术变革首先得以在英国开始的重要原因。实际上,从手工行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所依赖的也正是技术的变革,或者说新技术的采用。
今天,科学技术对于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早已广为人知,人们甚至断言,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而在18世纪,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而也没有人去刻意追求技术革新,只是当生产实践遭遇到困难或难题时,人们才转而求助于技术变革来解决问题。工业化时期,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还没有出现,人们的任何发明创造,全靠经验和摸索,发明创造的动力也几乎是由制造人天天感受到的实际困难所引起的。正如当时有人所指出的:“工艺各部门中最有用的发明并不是关在书房里的专务理论的哲学家们的创作,而是通晓使用技术方法的、从实践中得知什么构成其探讨课题的灵巧的工匠的创作,这是众所周知的事。”这样就决定了工业化初期的各项发明创造,几乎都是工场或作坊里的产物,而非实验室里的结晶;而从事发明创造的人,也不是什么专职的科研人员,而是在各行各业中的熟练工匠或技工。
由于棉纺织业的供需矛盾最为突出,因此,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变革首先是从这个行业开始的。1733年,织工出身的约翰·凯伊发明飞梭,使得织工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织机上的所有工作。飞梭的发明很快推广到棉纺织业各个部门,织布的速度大大加快,并影响到纺与织之间的平衡,棉线变得供不应求,由此而促发纺纱行业的技术革新。三年后,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以其女儿命名的多锭纺纱机——“珍妮机”,一个工人由此可以纺出十多支乃至几十支棉纱,生产效率大大提高。1779年,阿克莱特又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利用河水的冲力作为动力,从而进一步加快了纺纱的速度。10年后,克隆普顿综合“珍妮机”与水力纺纱机的优点,发明了“骡机”,这样,一台机器不仅可同时带动三四百个纱锭,而且纺出的棉纱柔软、精细而又结实,从而为其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至1800年,全国使用骡机的纺纱厂达到纺纱部门的技术改造打破了纺与织之间的平衡,导致大量棉纱积压与出口,这对织布技术的改进提出了新要求。1785年,卡特赖特发明了以水力作为动力的自动织布机,织布速度一下子提高了40倍。自动织布机技术后来被改进与完善后,得到大范围推广,到1812年时,全英国已经有2400台织布机了。纺纱与织布行业之间的有效平衡终于建立起来。
从棉纺工业中发出的那种决定性的刺激,在不几年内就普及到整个纺织工业。传统的毛纺业也逐渐走上了由新技术引发的机械化道路,珍妮机与精纺机逐步在生产中得以推广应用,使用机器的毛纺厂也逐渐增多。随后,机器织布机也实验性地用于毛纺业,大大提高了毛纺业的生产效率。1825年后,毛纺业的机械化迅速推行。麻纺业的机械化进程相对较晚,麻纺机直到18世纪90年代才被引入,但使用范围较为有限,直到1820年以后机器的使用才开始推广。
从18世纪中叶开始的技术革新,极大地推进了该行业的机械化进程。当时的世界各国,手工纺纱机与织布机依然十分流行,手工纺纱织布,不仅生产效率低下,而且质量不高,价格高昂;英国人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了纺织行业的机械化操作,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而且产品质量好,价格低,行销世界各国。在国际市场上,由于竞争力的不同,此前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的中国与印度的棉纺织品的销量一落千丈,而英国的棉纺织品一举垄断了国际市场。
从棉纺织业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前工业化阶段,哪个国家能率先完成技术的变革,并将新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那么,哪个国家就能够脱颖而出地领先于其他国家。英国人正是通过技术变革的方式,在生产领域一举超越了其他国家。如后面我们将要看到的,这种技术变革并非仅仅局限于某一行业,而是遍及所有的行业。各行各业的技术变革,使得英国彻底摆脱了工场手工业时代,率先步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工业化时代。
技术变革促成机械化在纺织行业的推行,但动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发明一种在任何地方都能装置的动力机,成为工业革命发展的关键,而这一难题终于被詹姆斯·瓦特解决了。1769年,瓦特经过多年的潜心试验与研究,终于发明了单动式蒸汽机。十多年后,在工厂主马修·波尔顿的帮助下,瓦特又发明了复动式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使此前在生产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人力得到彻底解放。它是英国人进入工业化时代的一个重大标志,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正如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所指出的:“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于畜力、风力和水力由来已久的依赖。这时,一个巨大的新能源已为人类所获得,而且不久,人类还能开发储藏在地球中的其他矿物燃料,即石油和燃气。如此,开始了一种趋向,它导致目前的局面:西欧和北美洲每人可得到的能量分别为亚洲每人的11.5和29倍。这些数字的意义在一个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直接依赖于所能获得的能源的世界中是很明显的。实际上,可以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
的确,对于英国人来说,蒸汽机的发明对于其迈向强盛之路意义重大。这是因为,在一个人力主宰生产的时代,生产的增长从根本上说,有赖于劳动力的增加,这就使得,世界商品生产与出口大国,往往也就是那些土地庞大、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英国土地狭小、人口稀少,这样根本无法成为商品生产与出口大国。不过,当蒸汽机发明并投入应用以后,蒸汽取代人力而成为生产的主要的动力,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此时,一台机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在数量上相当于几十个劳动力、甚至上百个劳动力生产的商品,而且产品的质量更高、价格更低,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为此,蒸汽机的发明,为人口稀少的英国成为工业化的生产与出口大国提供了可能。也正是由于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发明并使用了蒸汽机,并凭借着对于蒸汽技术长期垄断,英国的商品才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所向无敌,进而成为各国瞩目的“世界工厂”,英国作为世界最强盛国家的地位由此奠定。
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应用,使英国人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时代——“蒸汽时代”。蒸汽机犹如阿拉伯神话中的阿拉丁神灯,彻底改变了英国的社会:在城乡各地,无数家工厂拔地而起,无数根烟囱冒着白烟,机器的轰隆声响彻大地,喧嚣嘈杂的工业社会逐渐取代了往日宁静安详的田园生活。由于蒸汽动力的发明可以不受地点与季节性的限制,因此蒸汽机的推广非常迅速。继纺织行业之后,冶金、煤炭、造船、铁路等行业也纷纷引入蒸汽机。至1826年,英国已拥有1500台蒸汽机;到19世纪中后期,蒸汽机在全国完全取代水力机械,成为英国工业生产的最主要的动力。而纵观此时的世界各国,法国、比利时、美国虽然也开始使用蒸汽机,但几乎全是由英国生产与出口的,而且蒸汽机的普及率远远低于英国;至于其他国家,则仍然处于农业社会的工场手工业阶段,蒸汽机对于它们而言完全是一个新鲜事务,在生产中根本没有得到应用。不过,随着机器制造业的兴起,英国的蒸汽机进入批量生产以后,很快出口到国外,被欧美其他国家相继采用。英国在确保自己工业优势的前提下,将整个世界也带入到“蒸汽时代”,进而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蒸汽机的发明与推广,造成铁、煤需求的激增,因此引发了冶金业、采煤业的技术变革,推动了煤炭与钢铁产量的增长。煤炭与钢铁是工业化的两大标志,作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在煤炭与钢铁的产量方面,英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由于技术变革对于生产的推动,到1800年时,英国生产的煤和铁比世界其余地区合在一起生产的还要多,到19世纪中叶后,煤和铁的产量则达到世界总量的2/3。换言之,英国的煤、铁的产量,是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两倍。具体来看,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2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同样,英国的铁产量从1770年的5万吨增长到1800年的13万吨,进而增长到1861年的380万吨。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惟一的钢铁出口国。钢铁已经丰富且便宜到足以用于一般的建设,它意味着人类在进入蒸汽时代后,也跨入了钢铁时代。
钢铁炼造工艺的改进以及产量的迅猛增长,为机器制造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机器结构越来越复杂,精密度要求越来越高,手工生产的机器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催生了一门新的行业——机器制造业。19世纪上半叶,专门的机械厂开始建立起来,为全国各地的工厂输送机器设备,英国由此从原始的手工作坊阶段一下子进入到机器大工业阶段。当议会法令开禁后,英国的机器设备开始出口,并迅速垄断了世界市场。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惟一的机器设备出口国。机器制造业兴起后,用机器生产机器,再用这些机器去生产其他产品,就成为人类生产的主要形式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由此而得到改变。正如克拉潘所言:“当18世纪之末,新动力和新机器连同它们几乎无穷无尽变革中的能力在不列颠突飞猛进的时候,他们震撼了这个社会。”
毫无疑问,技术变革是工业革命的原初推动力,没有技术变革,工业革命不可能发生。人类历史上后来的第二、三次工业革命,也都是由技术变革所推动的。由此可见,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哪个国家在技术变革方面处于主导地位,那么,哪个国家就有可能实现生产的突破,从而实现经济的飞跃,并能领先于其他国家。进入近代社会以后,英国就成为掌握了技术优势的国家。当其他国家对于那些技术发明家横加迫害的时候,英国在18世纪却形成了一股鼓励人们发明创造的社会风气。而且,在英国,发明创造的动力来自于生产,发明创造的成果也直接应用于生产,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结合,促发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大变革。英国人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从而在通往霸权之路上把其他国家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技术方面的绝对优势地位确保了英国在其他行业上也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交通运输行业就是一个典型。随着生产的增长以及消费市场的扩大,作为中间环节的流通领域出现了瓶颈效应,英国人在世界上第一个突破了这个瓶颈,这表现在:英国人在世界上首创了一种新的交通运输方式,这就是铁路的诞生。
19世纪初,欧美等国不少人开始投入到蒸汽机车的研制之中。不过,由于英国人已经掌握了成熟的蒸汽机技术,因此在蒸汽机车的研制方面要领先于其他国家。1804年,英国人特里维西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10年以后,斯蒂芬森制造出了一台更加完善的能够连续运行的定置机车,并以5英里时速牵引10吨货物运行成功。1825年,英国人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使用蒸汽机车牵引客货列车的公共铁路,即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斯蒂芬森经过改造的列车满载450名乘客、以24英里的时速运行成功。1830年,全长31英里的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建成通车,列车最高时速达到了30英里。蒸汽机车技术的成熟以及铁路的修建,昭示着英国人所开启的“铁路时代”宣告来临。
铁路运输的优越性很快体现出来,英国随之兴起了修建铁路的热潮。铁路的造价高昂,每英里甚至高达数万英镑。为了吸引资金,政府与私人资本家大肆渲染铁路行业的高回报率以及发展前景,致使无数的商人、贵族以及普通投资者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投身于铁路建设之中。1840年,英国铁路投资为2800万镑,而10年以后,竟高达2.4亿镑。如此高的资金投入,实属惊人,在当时的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拿出这么多的资金,而英国人正是凭借着工业品的对外贸易,才获得了发展铁路行业的充足投资。因此,英国在工业生产方面的优势相应地也确保了其在铁路行业上的优势,从而使得19世纪的英国,在各行各业上都能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于是,这个小小的岛国,成为世界最强盛国家的基础便由此奠定了。充足的投资保证了铁路修建热潮久盛不衰,其结果是,在山峦起伏、河湖密布的不列颠大地上,一条条连接各大城市与港口的纵横交错的铁路修筑起来,其中包括大连接线、大西线、伦敦-伯明翰线等,铁路终于取代公路与水运,成为英国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不过,放眼当时的世界,尽管英国在铁路建设方面先行一步,但英国仍然不是世界上惟一拥有铁路的国家。当时在美国、法国、比利时、甚至俄国,铁路都相继建成并通车,但这些国家的铁路并没有成为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只不过成为各国统治阶层追求新奇的一个副产品而已。英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是工业化造成的巨大压力促成了这场交通领域内的革命。英国的铁路建设,是为了满足现实的需要。资金上的绝对优势确保了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铁路拥有国,有统计表明,1840年,英国的铁路线还只有4500英里,1850年则超过2.35万英里。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此时英国铁路的总里程数为比利时的3倍,比法国和德国高出6倍。英国拥有的铁路总里程数高居世界第一,而且其铁路密集程度,不仅超过当时所有的国家,甚至在21世纪初的今天仍未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赶上。不仅如此,19世纪中叶,英国资本家还出资在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和印度修建了当地的主要铁路,在英国的带动下,世界主要国家相继进入了“铁路时代”,英国的领头羊作用在这里体现出来了。
工业化时期的英国,除了在技术革新、机械制造、铁路建设等行业首开世界之先河而领先于其他国家之外,英国的优势还体现在:在人类历史上,英国人根据工业化社会的需要,首先开始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这就是工厂制的建立。由英国人所开创的工厂制,至今仍然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的实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传统社会中,家庭手工业与工场手工业是制造业生产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缺乏科学的组织力量,劳动力的利用率不高。变革生产组织形式是工业化的要求,在工业革命中,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兴起,传统的生产组织形式很快被突破,工厂制建立起来。
保尔·芒图指出:“经济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还沉浸在昏暗中的时候,阿克莱特的名字就成为那些在昏暗中发出最灿烂光辉的名字之一。传统把他看作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发明而致富的工厂主的典型,近代大工业的真正创始人。”这是因为,阿克莱特不仅是水力纺纱机的发明人,而且是近代工厂制的首创者。由于他发明的机器需要水力,所以在1771年,阿克莱特在克莱普顿的河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工厂。在他的厂房里,工人要听从机器的指挥,跟随机器的节奏而劳动。这样一来,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就出现了,即工人们必须守纪律,不能散漫,按照固定时间上班下班,不能自由支配时间,否则,生产线上一个工人的延误会影响整个工序。可见,工人之间固守时间与纪律、团结协作,成为生产正常运转的核心,这就是新兴的工厂制。
工厂制的出现是对传统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突破,它带来了生产领域内的重大变革。机器进入工厂后,工人们围绕机器分工协作,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同时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工厂制从纺织行业出现后,随即向其他行业扩展,即便一些不使用机械的行业,也纷纷采用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到19世纪中叶以后,英国的大多数行业,都相继实施工厂制。而此时的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制造业依然处于手工生产阶段,工人组织在作坊或手工工场中。工厂制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英国首先确立工厂制,在建立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方面领先整个世界而先行一步,为确立工业生产方式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它的率先富裕,当然也就在情理之中。
工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工厂制的普及,造成了英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1801年,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35.9%,工业只占29.7%;1831年,农业的比重下降到23%,工业比重上升到34%;到1841年,农业比重下降到22.2%,工业比重上升为40.5%。到了19世纪50年代,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则超过了50%。至此,英国基本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此时的世界,许多还没有开始工业化的国家仍然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阶段;而比利时、法国、美国等工业化开始起步的国家,也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之中。此时世界上惟一的工业化国家,就是英国;而工业对于农业的优势,相应地也确保了英国在经济上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优势,这为英国走向霸权提供了前提。
工业革命最为直观的结果是英国的工业品生产急剧增长,物质财富空前增加,在满足本国消费需要的基础上,英国的工业品,在“自由贸易”的旗帜下,畅销全世界。到了19世纪中叶,不列颠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国与出口国,其他国家根本无法望其项背,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由此奠定,而其繁荣与富足之名,随着大英帝国以及各类工业品的出口而享誉全世界。
纺织、煤炭、钢铁、机械等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代表性行业,在这些行业的工业生产中,英国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据统计,1785-1850年间,英国棉纺织品产量由4000万码增加到20亿码,增加了49倍;煤炭产量由1770年的600万吨增加到1850年的4950万吨,增加7倍多;至于生铁产量,1788年还不到7万吨,到1835年达到100万吨,1840-1841年间增长到150万吨,1847-1848年则高达270万吨,相当于1788年的38倍还多。这种纵向比较实际上只能反映工业化时期英国工业品生产的增长幅度,而横向比较则足以说明英国在工业产品的生产上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绝对优势:19世纪中叶,英国的钢铁产量与棉布产量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产量的总和,即达到全世界总产量的1/2;煤炭产量则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产量总和的两倍,即达到世界总产量的2/3。另外,从人口与工业品的比例来看,1860年时,英国的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2%以及欧洲总人口的10%,然而,英国生产的工业品却占世界工业品的40%-50%,占欧洲工业品的50%-60%。由此看来,英国尽管人口稀少、领土狭小,但是它在世界工业品市场上的绝对垄断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英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如此重大的成就,从世界历史上看是空前绝后的:无论是此前的罗马帝国,还是此后的美国,它们都未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这充分体现着英国的繁荣与富足,也体现着英国的强大地位。
工业产品产量领先,质量过硬,而且价格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无可匹敌的竞争力。到这个时候,英国不再需要贸易保护与贸易垄断了,它可以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这是它进一步巩固全球优势地位的必然结果。从18世纪上半叶取消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开始,英国人开始转向自由贸易;《谷物法》的废除以及《航海条例》的取消,意味着英国跨进了“自由贸易”的大门。到19世纪50年代时,“自由贸易已成为一则适合社会状况和经济政策并由政府确认的不可动摇的信条”。英国走向“自由贸易”的历程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进程是基本一致的,自由贸易的推行使得英国能将“世界工厂”里的产品推向世界。作为当时世界上惟一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英国的工厂日夜开工,车船四处奔忙,庞大的远洋舰队把大量原料运回英国,同时又把生产出来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个角落。
从英国的外贸出口额来看,1784-1786年间,英国的年外贸出口额为1361.4万英镑,1804-1806年间增长到4124.1万英镑,1834-1836年间为4619.3万英镑,到1854-1856年间又达到了10250.1万英镑。这表明,随着英国工业生产的增长,其外贸进出口也出现了相应的增长。具体而言,英国进口的主要是羊毛、棉花、谷物、木材等原料,出口的几乎全是工业产品,如棉纺织品、工业机械等。
从对外贸易所占世界贸易总比重来看,极盛时期的1870年,英国的对外贸易量超过欧洲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总和;而在此前的1850年左右,英国就控制了世界20%的贸易总量以及世界工业品40%的贸易总量;1860年左右,英国占据欧洲贸易总量的30%,欧洲工业品出口的43%。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与工业品出口国,全球贸易的中心就在英国,当时全世界近60%吨位的船舶在英国登记,在对外贸易中的垄断地位使得英镑成为一种通用的国际货币,这意味着英国也成为全世界的金融中心,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强盛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工业生产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增加,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最新的测算表明,前工业化时代的1700-1780年间,英国年经济增长率仅为0.7%;工业化初期的1780-1800年间,增长率提高到1.8%;工业化全面深入的1801-1831年间,则进一步增长到2.7%。这一数字在今天的世界上似乎算不了什么,但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这样的发展速度已经是非常惊人的了,因为据估计,在农业社会中,欧洲生产力每过700年才能增长一倍,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1%。从当时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来看,它们基本上处于农业社会,各国年经济增长率从来没有超过1%,有些国家经济甚至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就是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差距,也是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这样的差距,只有到其他国家开始工业化以后,才慢慢缩小,进而消失。
工业化创造出了惊人的财富,从社会整体而言,财富的空前增加使得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传统社会的贫困而步入富裕社会之中。这种富裕最为突出地表现在国民收入的增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国民收入的增长来看,1801-1850年,英国国民总收入增长125.6%,1851-1901年又增长了213.9%。与此相对应的是英国的年人均收入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根据菲利斯·迪恩的统计,1700年英国的人均收入大约只有8到9英镑,1750年前后就增长到20英镑,而到1860年时又增加了一倍。如果扣除人口增长的因素,人均收入的增长还会更快。随着物质产品的空前富足,一些过去只为贵族阶层所特有的奢侈品,现在也因为批量生产及价格下降而进入寻常百姓人家。比如像以前较为珍贵的棉织品、毛织品、长袜、床单、毯子、水壶、烹饪器、火炉以及铁制壁炉等,现在几乎被所有社会阶层所享用,这在其他国家看来是不可想像的。英国的产品丰富及大众化发展到如此高的程度,以至于一位到过英国的法国人颇有感慨地说:“像英国这样一个贵族的国家却成功地为人民提供物品,而法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却只会为贵族而生产。”这样的情况并不奇怪。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法国是欧洲大陆最强盛的国家,但法国开展工业革命稍晚于英国,当英国工业化进行到高潮时,法国的工业化进程才刚刚起步。作为工业化的先行者,英国社会所达到的繁荣富裕局面是法国难以匹敌的。英、法之间尚存在这么大的差距,那么,英国与欧美其他国家,甚至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差距之大,就不难想像了。
到了工业化完成的19世纪中叶,英国的繁荣与富足已经达到顶峰,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首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的主持下顺利召开。1851年5月1日,成为世界工业霸主的英国,终于可以向全世界炫耀它的工业文明与无比财富了。就在这一天,英国举办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博览会的中心是位于伦敦海德公园的一座完全由玻璃和金属建成的巨型建筑——水晶宫。水晶宫占地19英亩,高度为20.7米,长度为563米,相当于圣保罗大教堂的3倍,数千名工匠花费22周时间才完成,总造价高达8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一个令人难以想像的天文数字,可见,水晶宫本身就是英国富裕的标志。
水晶宫内陈列着约1.4万家厂商提供的展品,其中英国厂商约占一半,这与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地位是基本一致的。作为第一个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英国提供的几乎全是工业品,而外国提供的几乎都是农产品或手工产品。大厅中间有一座玻璃喷泉,大厅入口处则放置着一块重达24吨的巨大煤块,使人一进门就感受到了大工业的巨大威力。在不列颠的展品中,最为出众的无疑是闪耀生辉的工程学奇迹,其中包括自动纺织机与织布机,700马力的海船引擎,重达31吨的火车头,能举重1144吨的水压机,各式各样的起重机、压力机、汽锤、机床,隧道、桥梁以及汽船的模型,引人注目的蒸汽机等。英国参展的物品,代表了世界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些物品,在当时世界上几乎只有英国才能生产,其他国家不得不从英国进口。博览会上还展出了英国生产的品种繁多的消费品,如火柴、钢笔、信封以及1840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发明的一张漂亮的面值为半便士的黑色邮票。
这次博览会,与其说是各国产品的一次世界性展览,倒不如说是英国向其他国家炫耀自己在工业产品方面的绝对优势以及英国社会的繁荣与富足。英国民众,上至女王,下到普通百姓,在参观了这次规模空前的博览会后,无不为自己国家的强盛而感到自豪与骄傲。维多利亚女王在博览会开幕式当天所写的一封信件中表达了自己的心情:“5月1日是我的历史上最伟大的日子,是有史以来最美丽、最庄严、最激动人的景观,是我心爱的阿尔伯特的成功。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最自豪的一天,我再也想不出别的什么了。阿尔伯特的美名将随着这项伟大的业绩而流芳百世,他自己的和我自己的亲爱的国家亦显示出无愧于此,这真是一次巨大的成功。”
成千上万普通的英国人,则眼中噙着骄傲的泪水,一个个趾高气扬、秩序井然地走进展厅,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神情,他们为自己所在国家而自豪。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就先后五次参观博览会,并在致父亲的信中写下了自己的体会:“它的壮丽不是指某件物品,而是由所有东西组成的天下独一无二的大会聚;在这里你能找到人类工业所能创造的所有东西……这里的工业产品相当于阿拉伯的大集市,是阿拉伯神话中的神灵创造出来的集市,因为只有用魔法才能让世界各地的货物全集中在这里……工业资本主义的力量,犹如一双超自然的手,将这次博览会的展品装扮得色彩缤纷、魅力四溢。”
第一次世界博览会的召开,是彻底告别了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工业文明的英国人,向全世界展示它的繁荣与富足,而英国所达到的这种繁荣与富足的程度,确实是空前的。这是因为,在此之前,不少国家或地区的历史上都出现过繁荣或盛世局面,古代罗马、中国历史上就不乏这样的例子。不过,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繁荣昌盛,一则大多源于统治者的开明统治,尤其是采取了鼓励经济发展的举措;二则几乎建立在农业或者对外贸易的基础上。这种繁盛局面,一则不太持久,二则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虽有,但不是很大,因为各国的发展毕竟仍然立足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上。然而,英国的情况却大不一样。英国的繁荣与富足,并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其所依赖的并非统治者的治国之术,而是依赖于英国人首创的一种前所未有的现代工业文明。当时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无一例外地处于传统农业社会阶段。在释放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增长与社会的富足方面,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鸿沟是无法逾越的,即便是鼎盛时期的农业文明,也无法与早期的工业文明相比。这样看来,在整个世界都处于农业文明状态时,英国人由于首创了工业文明,因此它必然率先实现富民强国,并登上世界霸主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