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连材是直隶昌平州人,十五岁时因家庭贫困净身入宫,侍候慈禧太后,给慈禧太后梳头。由于他聪明能干,做事精细谨慎,深受慈禧宠爱,凡是慈禧宫中的开支都由他负责。稍大后,寇连材看见慈禧所作所为,多是淫佚放纵之事,如杖责瑾、珍二妃,让光绪吸食鸦片,大兴土木,以纵娱乐等等。很是不满,屡次讽谏慈禧。慈禧因为他年纪小,地位低下,仅仅训斥一顿就算了,从不加罪于他,并觉得他忠直可靠,不久便提升他为奏事处太监。一年后,继续任慈禧会计房太监。
因为慈禧对寇连材十分信任,派他到光绪那儿当差,侍奉皇上。实际要他监视光绪的言论行动,以便即时禀报。此时的寇连材对慈禧大权独揽、卖国求荣的可耻行为很不满意,同情光绪的不幸处境,支持光绪希望维新变法、图强求富、救民于火的想法。所以,他不仅不把光绪的言行密报慈禧,反而常将慈禧胡作非为的事情告诉光绪。后来,寇连材又奉命回到慈禧的身边当差。每当看到慈禧的种种丑恶行为,心中更加不满,几次向慈禧劝谏,遭到呵斥,这使他更加忧心如焚。
寇连材看清了慈禧的嘴脸,忧患着民族的危亡。强烈的爱国心,驱使着他下定决心,以死向慈禧进谏。一日,他竟涕流满面地长跪在慈禧面前,递上一个折子,提出十项请求,让其还政于皇上,停止修建颐和园,免修铁路,革除李鸿章官职,加强战备与日本人作战等等。慈禧太后看过折子后十分震怒,怀疑寇连材是受人指使,但又见条陈中有的地方文理不通,且有不少白字,才确信是其手书。于是,亲自审讯他道:“你难道不知道祖制有规定,太监不能议论朝政吗?”寇连材说:“知道。但事情有轻重缓急,因而不敢拘泥于成例。”慈禧又问:“你不知道这样已是犯了死罪吗?”寇连材答道:“知道。奴才是拼死相谏的。”慈禧叹了一口气,许久才说:“既然如此,也就不能怪我太无情了,交给刑部按照旧例办理。”
寇连材的劝谏是值得我们称道的,但是他没有考虑到劝谏的对象和劝谏的方式。结果最后并非自己所愿。
责人向善也要有所顾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了解我们的一番苦口婆心。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缺点,去过你总是拿他的缺点来说事的话那么难免会让他人怀恨在心。所以,当我们在责人向善之时,要分清对象,不可言无不尽。有些话可以说,但有些话不能说,说了只会起到反作用。因此,对于那些劝善之言我们不妨因势利导,有次序地、耐心地诱发、引导对方思考,让人真正想通、弄懂。已故的周恩来总理说过:“与人说理,须使人心中点头。”说服人要循序渐进、一步步的接近目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位父亲得知儿子染上了赌博的恶习,便给他写了一首戒赌诗,以诗说理规劝。诗曰:“贝者是人不是人,只因今贝起祸根。有朝一日分贝了,到头成为贝戎人。”儿子看后,不解其意。父亲给他一一指道:“‘贝者是赌,’‘今贝是贪’,‘分贝是贫’,‘贝戎是贼’”。“赌、贪、贫、贼是每一个赌博之徒的必由之路”。儿子听了,立刻醒悟,弃赌从良,自食其力。
责人向善之心是好的,但我们也要考虑别人能不能接受。并不是每个“宰相”的肚子里都能“撑船”。所以,我们的“责善之言”要慎出口。与人交往是本身就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想说服对方就像要得到对方的信赖一样,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一定要一步步接近目标,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想法,才是最聪明的办法。
8.觉人之诈勿直言
先哲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李叔同
古人讲:“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不是教你做人要口不对心,而实在是小人大行其道,我们不能不防。人性的丛林是复杂的、险恶的,只身闯荡社会为事业打拼,不仅需要大智大勇,而且需要谨慎的个性。坦率直言常伤人害己,一定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方能站稳一席之地。即使觉察到别人的奸诈,也不要用言语说出来,小心方可驶得万年船。
生活中,因为我们彼此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自身的修养的不同,从而造就了我们不同的性格,同时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心理状态。比如说有的人奸诈狡猾,有的人阴险毒辣,有的人胆小怕事,有的人欺软怕硬,有的人自命不凡,有的人自以为是等等,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是千差万别的,由此产生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更加复杂了,人们为了生存,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尔虞我诈。
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因此,与人相处时,不仅要为自己树立威信,而且更不要对别人有敌对情绪,要化干戈为玉帛,这就需要我们能容天下人,天下事物,而不是自视清高,自命不凡,这样才能够出入无障碍,进退自如,这样才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意气用事,对于别人的言行举止,即使觉得他是在针对我们自身,那么也不要因为一时火大而说出来。奸诈之人随处可见,贸然的出击容易让我们深陷困境。因此,对待小人,我们要“不行于言,不动于色”,才不至于有重大的差错。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顺治帝驾崩,其第三子玄烨即位,是为康熙皇帝。当时,康熙才七岁零九个月,年龄很小,顺治临终前便把索尼、苏克萨哈、额必隆和鳌拜四人叫来,让他们做顾命大臣,尽心尽力辅佐小皇帝康熙。
当皇帝己经年满14岁时,按规矩可以像顺治一般亲政了,但是鳌拜却一点还政的意思也没有。康熙十分不乐意,一心想除了这位骑在自己头上的大臣,不愿再当傀儡。于是,他开始暗中增强自己的实力,筹划这一切。
他知道鳌拜在朝廷里势力庞大,用公开的手段绝对解决不了问题,反会激化矛盾,引来大麻烦。于是他隐藏了自己的实力,还在表面上一再容忍鳌拜,有时甚至装出畏惧鳖拜的样子,用以麻痹鳌拜。
康熙还一再给鳌拜一家加封进爵,连鳌拜的儿子也当上了太子少师。鳌拜也经常称病在家,自己不上朝,而康熙也听之任之,从没有异议,正好趁此机会训练他自己的“小童军”。他按照满清皇朝的规定,在满族权贵人家中间,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子弟充当自己的贴身警卫。这些半大的孩子,跟皇帝年龄相仿,平日里天天在一起练习摔跤。
有时候鳖拜进宫办事,他们也照样摔跤,玩得热热闹闹。这就给鳌拜一种假象,以为皇帝也和这群孩子一样,只知嬉笑打闹,不问国家大事。见此情景,鳌拜心中暗喜不已。
终于等到一切都准备妥当了,一次鳌拜进宫汇报事情。康熙见时机已经成熟,就把平日和自己一同练习摔跤的卫士们找来,安排好捉拿鳌拜这件至关紧要的大事。当鳌拜进宫时,他依然像往日一般,大摇大摆,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来到皇帝的住处,就见平日那些孩子和侍卫们正准备练习摔跤,一个个蓄势待发。鳌拜以为这些孩子又是在闹着玩儿,于是一脸不屑。
岂料那群孩子突然冲上前来,抱腰的抱腰,拧腕子的拧腕子,蹬腿窝的蹬腿窝,一下子和这位满人眼里的“巴图鲁”大臣较起了劲。起初,鳌拜还以为小皇帝跟自己闹着玩,便听凭那些娃娃掰自己的腕子,揪自己的辫子。
等到一群孩子把他扳倒在地上,他才觉得不大对头,斜着眼去瞧指使他们的皇帝,只见康熙一脸的冰冷,又听得小侍卫们满口的怒骂,方才觉得大事不妙。这时他再要挣扎,已经迟了。鳌拜一下子被捆了个结结实实。不久,判定鳌拜欺君枉上等罪行三十款。就这样,一个少年皇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智除大奸。
在人际交往中,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他就会感到难堪甚至恼怒。特别是那些奸诈之人,如果你当面揭穿他们的“奸诈”让对方当众出丑,下不来台,那么势必会让他们怀恨在心。而如果对方是你的领导或者比你更有势力,那么最后败下阵来的肯定是你。所以说,在复杂的环境下,不注意说话的内容、分寸、方式和对象,往往容易招惹是非,授人以柄。
在现实中,正人君子有之,奸佞小人有之;既有坦途,也有暗礁。为人处世一定要把好口风,说话小心些,为人谨慎些,使自己置身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牢牢地把握说话的主动权,无疑是有益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认为你的“直言”是为他们好,在对于奸诈之人时,你的“直言”只会为自己惹来一身麻烦。
9.就事说话,顺势开导
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怒则言难入也。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辞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导。彼乐接引之诚,而喜于所好;感督责之宽,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未有不长进者。我若嫉恶如仇,彼亦趋死如骛,虽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
——李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