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在刘邦军中,虽经夏侯婴的推荐,但未受重用,仅拜为治粟都尉,即管粮饷的军需官。后来,韩信数次与萧何交谈,萧何发现韩信与众不同,很钦佩他。当汉军到南郑时,韩信估计萧何已数次向上反映,但刘邦仍不想用他,就一个人悄悄地逃离了汉军。萧何听说此事后来不及向刘邦报告,即亲自去追韩信,劝说韩信回汉。并向刘邦推荐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侍奉;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则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就是说,韩信是举国无双的将才,大王如果打算长期在汉中一带称王,那韩信确实是一无所用;如果真想夺取天下,除了韩信,再没有可以与您商量军国大事的人了。大王如果一定要向东发展,争取天下,如能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不能用韩信,韩信终归会另谋出路的。在萧何再三推荐下,刘邦终于选择了吉日良辰,沐浴斋戒,筑台拜将。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并向刘邦力荐,则楚汉之争鹿死谁手,实难预料。萧何作为宰相,懂得藏拙,善于用人,才成就了一段将遇良才的佳话。
领导者用人更是如此,你有容人之量,别人才会与你共同进退。
官渡之战前,陈琳为袁绍写讨伐曹操的檄文。陈琳才思敏捷,出手成章,文章从曹操的祖父骂起,一直骂到曹操本人,贬斥他是古今第一“贪残虐烈无道之臣”。据说曹操让手下念这篇檄文时正犯头痛病,听到要紧处不禁大叫,气出一身冷汗,头竟然不疼了。可见此文的确戳到了曹操的要害。
袁绍战败后,陈琳转投曹操。曹操对这篇火力凶猛的檄文耿耿于怀,便问陈琳:“你骂我就骂我吧,为何要牵累我的祖宗三代呢?”陈琳的回答言简意赅:“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听了呵呵一笑,不再计较。
曹操知道,陈琳这样的文人并非存心和他过不去,当年写檄文骂他,是形势所逼,迫不得已。所谓各为其主,既然陈琳谋食于袁绍,那主公要他干活,理当尽心竭力。檄文就是这种情形下的产物。杀掉陈琳,虽没有什么明显的负面效应,却也无利可图,倒不如放他一马,为我所用。于是他不仅没有杀陈琳,反而还委重用。
这让陈琳很感动,后来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直到建安二十二年,中原大疫,陈琳病死。虽称不上善终,但比起祢衡的被借刀杀掉、孔融的倾巢之覆,以及杨修的死于非命,到底幸运多了。
大凡鼠肚鸡肠、睚眦必较的人都容易走极端,只言片语也会耿耿于怀,这使得他们别说是成就大事,就连一般小事都做不好,因为人际关系实在是太差了,谁也不会愿意帮助他的。
不走极端,有气度,可以使自己赢得别人的信任,也可以使自己不受一时得失的影响,保持对人对事正确的判断。
1974年的一天,一个中年人走进托马斯·约翰·沃森的儿子小沃森(IBM第二任总裁)的办公室,他瞧了一眼小沃森,便毫无顾忌地嚷道:“我没什么盼头了,销售总经理的差事肯定要没了,现在干着没人干的闲差……”
这个人叫伯肯斯托克,是IBM公司未来需求部的负责人。他是刚刚去世的IBM公司第二把手柯克的好友。因为柯克与小沃森是对头,伯肯斯托克心想:柯克一死,小沃森肯定不会放过他。与其被人赶走,还不如主动辞职。伯肯斯托克知道小沃森与他的父亲一样,脾气暴躁,也很要面子,假若有职工敢当面向他发火,其结果不言而喻。奇怪的是,小沃森却显得很平静,脸上还有一丝笑意。
伯肯斯托克有点紧张了,不是因为害怕,而是有点儿纳闷了。
“如果你真行,不管你是在柯克手下,还是在我父亲和我的手下都能成功。如果你认为我不公平,那么你就走。否则,你就应该留下,因为这里有许多机遇。”
“如果我是你,现在的选择就是留下来。”小沃森说。
伯肯斯托克诧异地问:“我刚才的话你没有听见?”
小沃森没有回答,好像真的没有听见。
按正常的情况,小沃森实际上是无法忍受他的,但他在关键时刻,把握住了自己说话的分寸,为的是尽力挽留面前这个人。
伯肯斯托克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在促使IBM从事计算机生产方面,伯肯斯托克的贡献最大。当小沃森劝说老沃森及IBM其他高级负责人赶快投入计算机行业时,公司总部里的支持者相当少,而伯肯斯托克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
伯肯斯托克对小沃森说:“打孔机注定要被淘汰,假如我们不觉醒,尽快研制电子计算机,IBM就要灭亡了。”
小沃森相信他的话是对的。小沃森联合了伯肯斯托克的力量,为IBM立下了汗马功劳。伯肯斯托克是幸运的,他得到了小沃森的宽容。也正是这种宽容,才造就IBM的不断向前发展。小沃森在他的回忆中曾写下这样一句话:“在柯克死后挽留伯肯斯托克,是我成名以来所采取的最出色的行动之一。”
8大器量带来大回报
“宰相肚里能撑船”,“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些都是告诫人们,非大器量、大胸怀者不能成大事。居上位者特别需要宽宥的大器量,律法不外人情,但看你怎么解释:法外开恩常能为自己招来死忠之士。
春秋时代中叶,秦国与晋国在中原地区争霸,数十年间,双雄战事不断,互有胜负。有一年,秦穆公和晋惠公各自亲率大军,在韩原地方交战。结果晋国打了败仗,惠公仓皇逃命,却不料坐骑陷足于泥泞之中,不能行走。穆公及麾下将士见状,飞也似的追赶上去,想要擒掳惠公。可是还没追上,晋国的军队就重重地包围了过来,反而把秦穆公给困住了。晋军见机发动猛烈的攻势,并把秦军阻挡在外围,切断救援。眼看穆公就快被晋军击杀了,秦军却是一筹莫展。就在生死存亡之际,秦国阵中冲出一小支队伍,向晋军直撞了过去。只见他们个个奋不顾身,拼死冲锋,终于把晋军的包围网突破了一个缺口,救出了穆公。其他秦军见机不可失,趁此如虹气势,乘胜追击,杀得晋国溃不成军,反而将晋惠公给俘虏了。原来在开战之前,秦穆公有一匹很好的马逃脱,跑到岐山附近。当地居民不知道这匹马的来历,捕获之后,便将他煮熟吃了。当时一起分享这匹好马的,一共有三百多人。负责马政的官吏追踪这匹好马的下落,发现是被岐山的居民吃掉的。于是把吃过马肉的三百多人全都捉了起来,送到朝廷,交付有司治罪。穆公知道这件事后,便说:“仁人君子,不可为了牲畜的事情,却杀害了人的性命。我曾经听说,吃了好马的肉,一定要饮酒,否则有伤身体。”便命人将他们放回,并各赐一瓶酒,赦免他们偷吃马的罪责。
这三百多人原以为会获罪受惩,没想到穆公竟不加追究,非但赦免了他们,还多加体恤,赐予美酒。众人无不喜出望外,感怀穆公恩德,当听说秦国要去攻打晋国的时候,便一同投身军旅,为国效命。后来在战场上,正遭逢穆公危急窘迫,生死一线的危急关头,三百多条好汉便死力救驾,以报其赦罪之德。
没想到,正由于这三百多人的奋战,穆公捡回了一条命,也让秦国生擒了晋君,大获全胜。
人的器量有大有小,命运也千差万别。比如家庭富裕的人,器量大就添财进福,器量小就招灾惹祸;地位高贵的人,器量大就受人拥戴,器量小就众叛亲离;聪明的人,器量大就事业有成,器量小就惹祸上身;愚蠢的人,器量大就身心安泰,器量小就祸在眉睫……
可以说,有器量就是低调的一种表现。感情用事,常常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器量大一点,做一些合理的、适当的、理智的让步,必将有助于矛盾的消除和事情的解决。
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手下的重臣王猛曾率大军前去与前燕作战。开战前,徐成违背了军令,依法当斩。因徐成是邓羌的部下,所以邓羌出来说情,遭到王猛拒绝。邓羌一气之下反目为仇,要兴兵谋反,杀掉王猛。王猛问他为什么要谋反,邓羌说:“我们一起出来与前燕作战,有人在内部自相残杀,所以我要除掉这个奸贼。”王猛考虑到大敌当前,以大局为重,便容忍了邓羌这种犯上作乱的行为。不仅赦免了徐成,而且为了团结邓羌,还故意说了些恭维他的话:“我并非真的要杀徐成,只是试试将军。将军对自己的部下如此讲义气,何况对国家呢!这样,我就不怕前燕的军队了。”
其后,战争进行到白热化的阶段,王猛要调动邓羌的军队前去应敌。在这关键时刻,邓羌却向他提出打败燕军后要让他出任司隶校尉的无理要求。王猛很为难,回答说:“这不是我可以决定得了的。”王猛说的是实情,可是邓羌竟然按兵不动,并以此相要挟。王猛再次从全局出发容忍了邓羌,亲自向邓羌赔礼道歉,答应了他的无理要求。邓羌这才带着人马出战,一举歼灭了前燕的军队。
后人评论此事说:“邓羌请郡将以挠法,徇私也;勒兵欲攻王猛,无上也;临战豫求司隶,邀君也。有此三者,罪莫大焉!猛能容其所短,收其所长,若驯猛虎、驭悍马,以成大功。”这段评论非常中肯,深刻说明了王猛在关键时刻能够“容其所短”而“收其所长”。假如王猛只是就事论事,一怒之下杀了邓羌,当然在道理上讲也是站得住的,但是如果从全局利弊短长的角度来考虑,就不如“姑且容忍”更高明了。也正因如此,在大敌当前的严峻时刻,王猛维护了自己内部的团结、统一,才顺利地完成了彻底消灭前燕、俘虏前燕君主的大业。
我们无法去估算一次宽容能带来多少回报,也无法预测对方会不会回报,但可以肯定的是,宽容所带来的人际方面的正面效应比负面效应大,而这也是人类社会维持平衡的一个很重要的机制。一个具备宽宥能力的人,也必然具有大胸襟、大器量,这样的人才更容易得到别人帮助,才更容易成功。
9不以好恶论人才
作为普通人,与他人的关系尽可以以个人好恶而论,你对我好我就与你相交,对我不好就避而远之,甚至老死不相往来,但作为领导者,身份不同,看待他人的角度也要变,否则仍以个人意气用人,非坏了大事不可。
曹彬,字国华,河北真定灵寿人,出生于后唐长兴二年(931年),比赵匡胤小4岁。后周郭威时,曹彬的姐姐为皇妃,因而贵为皇亲国戚。
后周世宗时,曹彬任供奉官,掌管世宗皇帝柴荣的饮食茶酒之用。当时赵匡胤为后周大将,喜欢喝酒,便常去曹彬那里要酒喝,而且常能得到,后来才知道他所要得的那些酒,全是曹彬自掏腰包到街市上沽来的。于是问曹彬:“我正因为你常掌管酒,所以才向你要酒喝,你怎么去街市为我沽酒呢?”曹彬说:“我掌管的是官酒,怎么能私自动用呢。”
对于这件事,赵匡胤印象很深。登基以后,在与臣僚说起后周世宗旧臣时,赵匡胤深有感触地称赞道:“不敢负其主者,独尊彬耳。”曹彬的行为,正如《诗经》所云:“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曹彬作为一个小小的供奉官,就能敬奉职位,以官酒不能私用,宁可掏钱到街市去买,一边为公,一边为仁义,正直如此,正可谓神听说到他的品格操行,也会给予他很大的福气,得到赵匡胤的称赞,后来又为赵匡胤所倚重,曹彬果然有福气。
曹彬为人不谄谀,不趋炎附势。在后周时,赵匡胤出任禁军统帅,后周的官员纷纷以交结赵匡胤为荣,于是府门前车水马龙,总是热闹非凡。因为后周世宗皇帝柴荣是郭威的外甥,他当了皇帝,与曹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此时的曹彬也就失去了皇亲国戚的地位。赵匡胤十分赞赏曹彬,从内心里想结交这位正直的朝中内奉官,然而曹彬却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朝中官员大多去讨好赵匡胤的事儿,冷眼旁观,更不因赵匡胤对他欣赏就去趋炎附势。
赵匡胤升任禁军统帅后,曹彬与他的交往反而少了起来,没有公事,绝不进他的府门。对他举行的邀请宴会,也绝少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