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爱好摄影的人,拿了一叠他自己的摄影作品去拜访一位摄影家,请他批评指教。摄影家把他的作品看了一遍,很热心地告诉他哪张曝光时间长了一些,哪张光圈小了一些,哪张取景需要变换角度……当这位摄影家正在指正的时候,来请教的人总找一番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不是说当时天气不佳,就是说取景时找不到合适的立足之地,如此啰唆了半天。当那个摄影爱好者走了以后,摄影家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他说:“我真傻,何必说那么多的话呢。”
其实这种结果是完全能想象得到的。
你的批评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采用的态度。没有人喜欢被批评,不要相信“闻过则喜”。如果你一味地指责别人,或者简单地说明你的看法,你将会发现,除了别人的厌恶和不满外,你将一无所获。然而,如果你能够让对方感觉到你是来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的,而不是来发泄对对方的不满的,你将会获得成功。
泰戈尔说:“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对人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基础。
在工作中,我们可以把批评看做这样的一个过程:它包含了一种对对方的关心,或者是像尊重自己一样对对方有种起码的尊重。也就是把对方看做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这是我们在批评别人的时候应有的态度。
实际上,我们如果能用一种平等的态度提出批评,也不会感觉批评是一件如此困难的事情。
4指出他人缺点要委婉
语言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间交际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如果把语言看得重于一切,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信任。因此在语言交际中要善于找到一种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礼,这是最难又是最好的。
善良聪慧或温厚博学的语言,能够融冰化雪,排除障碍,直抵对方的心岸。一句恶毒的语言却足以击破坚实的心灵堡垒,让人一辈子都为之隐隐作痛。
有这么一个寓言故事。在茂密的森林里,一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老熊对樵夫感激不尽。有一天樵夫迷路了,遇见了母熊,母熊安排他住宿,还以丰盛的晚宴款待了他。第二天早上,樵夫对母熊说:“你招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欢的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心里怏怏不乐,说:“作为补偿,你用斧头砍一下我的头吧。”樵夫按要求做了。若干年后,樵夫再次遇到了母熊,他问:“你头上的伤口好了吗?”母熊说:“噢,那次痛了好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过那次你说过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语言的表达方式有多种多样,但最忌讳的就是出口伤人。有很多人或凭借位高权重、或仰仗别的什么关系,说话有恃无恐,什么话伤人最重说什么话。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或者说错话的时候。在最需要关爱的时候,一句暖心的话,往往会让人感激涕零;而一句恶意中伤的话,却往往伤透人心,不管是在单位还是家庭,这都是通用的。
悠悠的小河上有一条船,船上有两个人,一个是哲学家,一个是船主。“你懂哲学吗?”哲人问。
“不懂。”船主摇摇头,很有些不好意思。
“唉,你已经失去了半条生命。”哲人叹了口气,又问:“那你总懂得一点音乐吧?”
“怎么会懂呢?你看我们祖辈都在船上生活,哪有这个条件?”船主还是笑眯眯地回答。
“那又失去了一半生命。”哲人说。
船到了江心,突然发现船漏进了水,眼看就要沉下去,船主问:“你会游泳吗?”
“当然不会。”哲学家惊恐万分。
“那很可能你要失去整条生命。”船主严肃地说。
任何人都不可能“万能”,都必然存在自己的软弱和缺陷。因此,谁都不可以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谁都需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法国作家司汤达年轻时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言行不可一世,处处咄咄逼人。造成他这种个性的最大原因,归咎于他的父亲。因为其父过于纵容他,从来不对他的这种非礼的行为加以训斥。倒是他父亲的一位挚友实在看不过去了,有一天,把他叫到面前,用很温和的言语,规劝他一番。这番规劝,竟使司汤达从此一改往日的行为,踏上了他的成功之路!
父亲的挚友对他说:“司汤达,你想想看,你不肯尊重他人意见,事事都自以为是的行为,结果将使你怎样呢?人家受了你几次这种难堪后,谁也不愿意再听你那一味矜夸骄傲的言论了。你的朋友们将一一远避于你,免得受了一肚子冤枉气,这样你从此将不能再从别人那里获得半点学识。何况你现在所知道的事情,老实说,还只是有限得很,根本不管用。”
司汤达听了这一番话,大受触动,深知自己过去的错误,决意从此痛改前非,处世待人改用赞赏的态度,言行也变得谦恭委婉,时时注意是否有损他人的尊严。不久,他便从一个被人鄙视、拒绝交往的自负者,变为到处受人欢迎爱戴的成功人物了。他一生的事业也得力于这次成功地转变。
如果司汤达当时没有接受这位长辈的劝勉,仍旧一意孤行,说起话来不分大小,不把他人放在眼里,那结果定会不堪设想,至少法国将会少了一位伟大的作家。
妄自尊大将使与你接触的人们,个个感觉头痛,获得一个不快的印象。从此,你所能交的新朋友,将远没有你所失去的老朋友那样多,直至到了众叛亲离的绝境。如果到了那时,你做人还有什么趣味?你还有什么伟大的成就?你的名誉还能靠谁来传扬呢?
要改正目中无人的不好脾气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记住:即使现在有了一点点小成就,比起未来的成就也只是微乎其微。即使有人已对你大加赞美,也只是表明他们的眼界太低,而不能说是你的成就已达顶峰。
当你对人说话时,应该打定主意:你是在向对方吸取学识经验,而不是把你浅薄的学识全部搬出来献礼。你发表意见,必须抱着求人将它改善的目的,而不是用来压倒人。因为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是情愿被迫接受任何意见的。语言不仅能体现一个人做人的态度,也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在人际交往中,伤害别人实际就是伤害自己。所以,我们在指出别人缺点的时候,一定要有所选择,尤其是不要随意说伤害别人人心的话。
5容纳他人缺点成就自己
给他人空间,往往是给自己机会。包容的空间越大,最终赢到的会越多。懂得包容的人,可以做到一半雅为上,一半俗为下;一半屈权势,一半找出路;一半藐出身,一半荣未来;一半安心忍,一半暗地搏。最终会因为包容了别人,而成就了自己。
刘邦的手下有一个重要的谋臣叫陈平。陈平这个人,说起来还真有些不怎么样。他先是跟随魏王,后来又跟随项羽,最后才投奔刘邦,这是反复无常的行为;他和他的嫂子有暧昧关系,这是好色之徒的行为,他来到刘邦阵营之后就大肆收受贿赂,这是以权谋私的行为。但陈平却受到了刘邦的信任和重用,有人把陈平的事情写了封检举信,把陈平举报了。
刘邦接到举报信后,当即就把当初推荐陈平的魏无知叫来。心想:你小子,叫你找个人才,你却给我找个好色贪财之辈。责备他说,你怎么搞的,瞧你给我找的这个人?反复易主,贪财好色,这不整个是个小人吗?魏无知一脸委屈地说,我推荐的是陈平的才能,不是他的德行,陈平的德行是不好,可是他有才啊!现在我们正与项羽争夺天下,最缺的是有才华和能出主意的人。魏无知心想,那些没才华的人一抓一大把,都用这样的人,恐怕我们被项羽打得哭都找不到地方。刘邦看着魏无知那张苦瓜似的脸,生着气想:是啊,一百个庸才也抵不上一个人才。那陈平到底是不是人才呢?是骡子是马,还要拉出来遛遛才知道。要是拉出来遛的是个骡子,我一定给你好看。
当时,刘邦与项羽对峙,战事不利。刘邦想,难题来了,这回该不知是骡是马的陈平上场了。就问陈平该怎么办,陈平就出了个离间计的主意。刘邦想,好,你出的主意,就交给你办好了。
于是,刘邦就给了陈平四万两黄金去办这个事情,而且不问出入。什么叫不问出入呢?就是不管你的账,随便你怎么花,给我把事情办妥就行了,剩下的都是你的。但刘邦已经反复进行了成本核算,如果这场投资成功,其回报率还是相当高的。而且,他也给陈平预留了利润空间,刘邦明白,没有高额回报,哪有人会给自己卖命呢?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重金的诱惑之下,陈平使出浑身解数,项羽最重要的谋臣范增很快就被扫荡出局了,当然,陈平也收获颇丰。这一场豪赌,刘邦和陈平都成了赢家。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真正的高贵者,应该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包容各种各样的人。项羽作为楚国的贵族,出身高贵,对于没有品位的人看不上。而刘邦对于那些出身不高的或者说趣味不高的人并不讨厌,因而能够与他们打成一片,最终在这场较量中笑到了最后。
一个人,当然应该努力追求人格、知识、品德、旨趣的完善与高尚,可是不能因为自己的这种高尚追求而让自己的心胸变得狭隘。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不但要追求更高,而且要追求更广。
李世民打败定扬可汗刘武周后,刘的将领尉迟敬德、寻相等都投降了。没多久,寻相等人又叛变逃跑了。所以李世民的部将们怀疑尉迟敬德,把他关了起来。
李世民说:“尉迟敬德如果要叛变,难道还会在寻相之后吗?”他不相信尉迟敬德会叛变,就叫人把他放了,并且给他很多金子,对他说:“男子汉大丈夫看重情义,希望你不要把小小委屈放在心上,我绝不会相信谗言而加害忠良之人的,你应该理解我。如果你一定想走,就拿这些金子做盘缠去,略表我们这段时间共事的情谊吧!”
就在当天,李世民外出打猎,只带了少数人马,不料遇上另一个对手郑王王世充率领的万余兵马,被团团包围了。郑王手下大将单雄信举起武器直奔李世民。在这危急时刻,尉迟敬德飞马而出,扬鞭把单雄信打落马下,保护李世民突出重围。李世民问尉迟敬德:“您为什么要这么做?”尉迟说:“这是我报答您对我的信任啊!”
“容人之过”的感召力和震撼力之强大,非一般策略所能及。它往往能激发对方的感恩之心和内在潜力,不但死心塌地而且还非常卖力为自己效劳。
你很容易接受那些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可是有的人和你的共同语言不多,行为方式也不一样,他们带给你的感觉并不是很舒服,你没法避开这些人,尤其是当你试图包容或者接受这种人时,他们不但不领情,不认可你的好意,反而对你很排斥很无礼,让你感觉很不舒服,这时,你该怎么办呢?
懂得包容的人明白出人者为高,容人者为贵。你拥有比别人更好的出身,这只能说明你是一个幸运的人,你拥有比别人更强的能力和才干,这只能说明你是一个高人。可是,如果你能包容别人,你会得到更多人的拥护和尊敬,你会拥有较高的威望,得到较高的地位,这个时候,你就会成为一个贵人!
6包容足以获得甜美微笑
仇恨在一个人身上燃烧多久,就会把他和恨的人绑在一起多久,那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成了心中的障碍和束缚。一个怀恨在心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恨得很有理,恨得公正,认为不可能恨一个他认为好的东西。但渐渐地,这恨就会把他占为己有。别以为宣泄仇恨和不屑的同时可以撇清自己。其实在恶语出口的那一刹那,被玷污的首先是自己。
如果你希望获得永恒的快乐,就必须培养自己的思想,以有趣的思想和点子装满自己的心。
有这么一个童话故事,主人公是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
星期天的早上,天气格外晴朗,一只顽皮的小狗和一只可爱的小猫在后院玩耍,突然听到它们的争吵声,首先是小猫的叫骂声,小狗也不甘示弱,紧紧咬住小猫的尾巴,小猫的尾巴猛地被咬断了。
从此,这只猫就再也没有尾巴了,它和小狗也成了仇人,可小猫的实力实在比不过小狗,也只能将憎恨埋藏在心里。
几天过后,小狗觉得很孤独,于是很想主动去找小猫承认错误,可主动去找小猫,它又实在拉不下面子,最后想到写信的办法。于是它赶紧拿出笔和纸,在信上歪歪扭扭地写道:
亲爱的小猫妹妹:你好!
上回的事对不起,希望我们不要为这件事太计较,我们和好吧!不要做仇人了!希望你能答应,不要生气了!对不起……
你的朋友:小狗
这封信被小狗装扮地十分精美,还画了一幅漫画。它把这封信寄出去后心里就舒坦多了,没几天,回信就来了,上面整整齐齐地写道:
亲爱的小狗哥哥:你好!那次发生的事情已经过了那么久了,我早就忘了它,我正准备给你写信的,让我们和好如初吧!相信友情是最可贵的。
你可爱的:猫
这封信写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让人看了爱不释手。小狗看了这段话非常感动,小猫的这种将友情放在心上,将仇恨放在一旁的精神让人佩服,小狗渐渐地感受到了这种友情的可贵。
以后的每个日子,你都可以听到一片片欢笑声——“喵喵”……“汪汪”……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事情,甚至是比这更严重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放开心中的仇恨,得到的就一定不会是痛苦与烦恼。
唐朝著名开国功臣李靖,曾任隋炀帝的郡丞。他最早发现李渊有造反图谋天下之心,就向隋炀帝参奏揭发。李渊灭隋后想起此事,欲杀之而后快。李世民认定李靖有才,再三请求留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攻伐征战,安邦定国,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宛城之战中,大将典韦为救曹操,力战群敌,身负重伤,悲壮地死去。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在战斗中丧命,他自己也被暗箭射中,败局可谓惨不忍睹。因此他与对手张绣可以说是仇深似海。但当张绣经贾诩劝导投奔曹操时,曹操拉着他的手:“不要把以前的怨隙记在心上。”谈笑之间泯恩仇。曹操不但没杀张绣,反而拜他为扬武将军,并与之结为儿女亲家。张绣在曹操的感召下竭心效力,为曹操打败袁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个人如果能够忘记仇恨,那么他已经具备了一种博大的胸怀,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忘记怨恨其实也是做人的一种崇高境界,它能使人生跃上更高的台阶。
7能容人,人才能与你共进退
人们常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可撑船。”一个人的气度可以决定他做事的风格,领导者的气度决定他用人的风格。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不断地和人打交道,不论是朋友还是同事,或者是客户和竞争对手,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爱好和生活方式。生长环境不同,受的教育程度不同,生活习惯也不相同,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同一个节拍,也不可能都随顺我们的心意。如果因为看不惯哪个人,就与他断绝一切往来,那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了孤家寡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