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误人亦误己,它会阻碍人们之间的正常交流,致使隔阂产生。默然不语,冷眼相向,抑或破口大骂,这些都解决不了误解。以明察秋毫之眼洞悉他人的心灵世界,以冷静、理智之心压制心中冲动之火,误解的种子就无可萌发;以旷达之胸怀包容世间万物,误会之毒便可彻底清除。如果能做到这些,心灵之泉即可永远清澈明净,人生之路自是永无误会之恨。
1放下误解,还心灵一份纯净
当你的心灵为自己选择了宽恕的时候,你便获得了应有的自由。因为你已经放下了仇恨的包袱,无论是面对朋友还是仇人,你都能够赠以甜美的微笑。佛道中常讲究缘分,在众生当中,两个人能够相遇、相识,那便是缘分。
当你们如果因为仇恨而相识,不可否认的是,在你们的心里已经牢记住了对方的名字,如果你因为整天想着如何去报复对方而心事重重,内心极端压抑,那么倒不如放下仇恨,宽恕对方。或许,因此你可以多一个可以谈心的好朋友。每一个人都需要朋友,多一份宽恕,便能令你多一位朋友。
美国前总统林肯幼年曾在一家杂货店打工。一次因为顾客的钱被前一位顾客拿走,顾客与林肯发生争执。杂货店的老板为此开除了林肯。老板说:“我必须开除你,因为你令顾客对我们店的服务不满意,那么我们将失去许多生意,我们应该学会宽恕顾客的错误,顾客就是我们的上帝。”在许多年后,林肯当上了总统。做了总统后的林肯说,“我应该感谢杂货店的老板,是他让我明白了宽恕是多么的重要。”
后来林肯当选为美国的第16任总统,他曾经就那些刻薄的指责写过一段话。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把这段话裱挂在自己的书房里。林肯是这样说的:“对于所有的攻击的言论,假如回答的时间大大超过研究的时间,我们恐怕要关门大吉了。我竭尽所能,做我认为最好的,而且我一定会持续直到终了。假如结局证明我是对的,那么那些反对的言论便不用计较;假如结局证明我是错的,那么,纵有十个天使替我辩护,也是枉然啊!”
在生活中,你对别人的任何反应都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当你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无法接受的一面时,就等于告诉自己,那正是你不愿意接受自己的部分。凡是别人无法满足你自己所期待的,无异于提醒你,那正是你所必须给予自己的。
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还心灵一份纯净。宽恕别人对你来说并不困难,却也不容易。关键的是,心灵是如何地选择。当一个人选择了仇恨,那么他将在黑暗中度过余生;而一个人选择了宽恕的话,那么他能将阳光洒向大地。古语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既然如此,面对一个人在无意中犯下的错误,你为何不能宽恕呢?
仇恨只能永远让你的心灵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宽恕却能让你的心灵获得自由,获得解放。宽恕别人,可以让生活更轻松愉快。宽恕别人,可以让你有更多的朋友。
2放下误会,大度赢得人生
生活中,一个心胸宽广如大海可以包含一切的人一定是个受人尊重而又伟大的人。选择大度,就是赢得了宝贵的人生财富。
大度容人是做人的一门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了不起的行为。古语有“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治国之道,在于拓宽得中”的宽容之说,古人就以此作为治国之道,说明宽容在社会中所起着重要作用。宽容,是自我思想品质的一种进步,也是自身修养,处世素质与处世方式的一种进步。
亚历山大大帝时常便装出巡,到各地私访。有一次,他率大军驻扎在一座树林的附近,在休息的时候他就穿着便装四处巡视。走着走着他迷了路,这时看到一位军官正站在树下休息,亚历山大大帝就过去问他:“请问到司令部该走哪一条路?”
那个军官懒洋洋地叼着烟斗,抬了抬眼皮,随便指了一个方向。
亚历山大向他道了谢,但想了想,又问他:“请原谅,如果您允许的话,可不可以告诉我您是什么军衔?”
军官得意地拿下烟斗,说:“你猜。”
亚历山大猜道:“你是一个上士?”
军官傲慢地摇摇头:“再猜。”
“那么,你是一个少尉?”
“我的朋友,再猜一次吧。”
“你是一个少佐吗?”
“比这还要大。”
“那你是一个大佐吗?”
军官得意地说:“嗯,这次你猜对了。”
亚历山大便向他行了个军礼。
军官看了看他,说:“如果您允许的话,请问你的军衔是什么?”
亚历山大笑了笑,说:“我的朋友,你也猜一猜吧。”
“哦,那你是上士?”军官说。
“不,要比上士大一些。”亚历山大笑着说。
“那你是个少佐?”军官严肃了一些。
“还要再大一些。”
“那你也是个大佐?”军官站直了身子,把烟斗拿在手里。
“继续猜。”
“那么,您是少将了?”军官的表情有些惊慌。
“我比少将还大。”亚历山大说。
军官更惊慌了:“难道您是中将吗?”
“再猜猜。”
“天啊,难道您是元帅?”军官的脸色发白了。
“不,再猜一次吧,我的朋友。”亚历山大和气地说。
军官大惊失色:“你是大帝本人?”他一下跪了下去,请求亚历山大大帝赦免他的无礼。
亚历山大大帝笑着说:“你有什么过错呢?我向你问路,你告诉了我,我还应该向你表示感谢呢。”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也许就是这位国王能成就一番伟业的原因之一吧。
同样,麦金利在任美国总统的时候,特派某人为税务主任,但被许多政客所反对,他们派遣代表进谏总统,要求总统说出派那人为税务主任的理由。为首的是一国会议员,他身材矮小,脾气暴躁,说话粗声恶气,开口就骂总统。如果当时换成别人,也许早已气得暴跳如雷,但是麦金利却视若无睹,不吭一声,任凭他骂得多难听,然后他用极温和的口气说:“你现在怒气应该可以平和了吧?按理你是没有权力这样责骂我的,但是,我现在仍然愿意解释给你听。”这几句话把那位议员说得羞惭万分,但是总统不等他道歉,便和颜悦色地说:“其实我也不能怪你。因为我想任何人,都会大怒若狂。”接着他把任命理由解释给这位议员听。
没等麦金利总统解释完,那位议员已被他的大度折服。他私下懊悔刚才不该用那样恶劣的态度去责备一位和善的总统,他满脑子都在想着自己的错。因此,当他回去报告抗议的经过时,他只摇摇头说:“我记不清总统的全部解释,但只有一点可以报告,那就是——总统并没有错。”
毫无疑问,在这次交锋中,麦金利占据了上风。为什么他能占据上风?就是因为他的宽宏大量。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若能有容乃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人生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宽以待人”,则是面对各种误解和委屈而毫无怨恨之心,以德报怨而不计较;不过高地要求别人,允许别人有缺点;给别人时间和空间,让他去改进自己的缺点;给别人机会,让他屏蔽自己的缺点;不要评论别人的缺点,不要宣传别人的缺点,更不要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古人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即是这个道理。
3闭上一只眼,释怀误会冲突
有大见识的人往往不被一般人所用,所以架子奇大。那么,也就只有既能欣赏他的见识,又能放下身份、下决心利用其见识的人才能收服他。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鲜为人知的是,康熙也曾有过“三顾”的经历。
陕西总督鄂善按照康熙的旨意,举荐了关中著名学者李老先生,而李作为前朝旧臣,恪守不事二君的传统道德,自称废疾,长卧不起,对聘请坚决不受,让康熙碰了个不大不小的硬钉子。尽管如此,鄂善等诸官大吏们仍然按照康熙的旨意,不断地去看望李老先生,以便见他病好之后即催促入京。康熙深感能把李老先生这样一大批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深孚众望的前朝知识分子争取过来,对帮助他治理天下、安定社会、繁荣文化等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于是努力争取,耐心等待,并不为一时的失败而自馁。
康熙十七年,在实施恢复科举和捐纳制度、培植汉族青年知识分子计划的同时,康熙还特为带着潜在反清情绪的学界大儒开设博学鸿词科。康熙对死不屈服的明朝旧臣并不灰心,不管来京与否都给予关心。由于一心想赢得博学大儒李老先生的合作。康熙让陕西的大吏们天天催,以至于后来省里官员见李依然固称疾病,就把他从家里一直抬到西安。陕西督抚大员亲自到床前劝他进京,李老先生为此竟然绝食六天,水浆不进,还趁人不备取佩刀自刺,以死拒仕。被吓破了胆的督抚赶快奏报康熙。康熙得知李如此刚烈,并不生气,便吩咐下臣不要再逼他。到了康熙四十二年,康熙西巡到了西安,依然没有忘记李老先生,让地方督抚转达自己尊崇当代大儒,并打算亲自去拜访之意。李老先生心里明白,这是康熙让他出山替清朝做事的最后手段,于是仍以有病无法接驾婉拒,没想到康熙表示说接不接驾没有关系,并且真的来到李家乡的县城,捎信说要亲到李家探望病情。李老先生十分为难,竟大哭道:“我虽活着,其实和死差不多了呀!”终于被感动,遂让儿子带着自己写的几本书去见康熙。康熙最终还是赢了,赢在他对人才的重视上。
有的领导则不同,觉得自己地位高,架子端得大大的,动不动就说“你不为我用,我还不想用你呢”,这样一来,真正有本事的人都躲得远远的,最后伤害的还是你的事业。
宽容是消除人们之间隔阂、解开心结的最佳良药。宽广胸襟是为人处世的上乘之道,对别人抱持宽容的态度。这样不仅能使你的人际关系更融洽,还能提升你的个人品质形象,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上任前夕,特地到白宫去拜访第二任总统亚当斯,想告诉他说,希望针锋相对的竞选活动并没有破坏他们之间的友谊。但据说在杰弗逊还没来得及开口之前,亚当斯一见他进来便咆哮起来:“是你把我从这里赶走的!是你把我从这里赶走的!”杰弗逊并没有把这放在心上,但鉴于亚当斯当时对他强硬的抗拒态度,也就没再进一步交往下去,但不管是在为人处世还是政治思想上,杰弗逊对亚当斯还是一如既往的尊重。
还是数年之后,已经逐渐淡然的亚当斯才对以前的事情释怀,一次杰弗逊的几个邻居去探访亚当斯,这个坚强的老人对他们诉说了那件难堪的事,邻居们告诉他其实杰弗逊对他非常的尊重,亚当斯听后很是感动,缓缓地说:“其实,我也是很欣赏杰弗逊的。”邻居把这话传给了杰弗逊。杰弗逊便请了一个彼此皆熟悉的朋友传话,让亚当斯也知道他的深重友情。后来,亚当斯写了一封信给他,两人从此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信往来。
当某人从前曾冒犯你,或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情,如他已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此时你也不妨闭上一只眼,释怀以往的误会与冲突,热情坦然地去开始新的交往。这自然不是无缘无故的宽恕,而是一种风度,同时让对方认识你有不凡的胸襟与风度。如果能够做到这些,你不仅能结交到很多知心好友,你的心胸和眼界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扩展。
4误会里有喜剧也有悲剧
人总是爱一点儿面子的,当双方发生误解的时候,都要相互包容,给人留有余地就是给自己留余地,给人一条生路就是给自己一条生路。不可把事做绝,要留后路,要存善念,要积善德,这样终究会得福报。我们来看一个幽默而亲切的生活小品。
在一家餐馆里,一位老太太买了一碗汤,在餐桌前坐下,忽然想起来面包忘了拿,于是又去柜台上取面包。当她回来时,却发现在她的座位上坐着一个人,而且更令人吃惊的是那个人正在喝自己的汤。
“他无权喝我的汤。”老太太寻思道,“可能他太穷太饿了吧。算了,不跟他计较,不过,不能让他一个人把汤全喝了。”于是老太太坐在那人对面,拿起汤勺,不声不响地开始喝汤。
就这样,两个人都默默无语地喝着同一碗汤。过了一会儿,那人忽然站起来,端来一盘面条,放在老太太面前,面里插着两把叉子。两个人也不说话,又埋头共吃一碗面条。等到吃完了,各自起身,准备走了。
“再见!”老太太说。
“再见!”那人说。
当那人走后,老太太才发现旁边的一张餐桌上,摆着一碗汤,一碗显然被人忘了喝的汤……
当然,那位陌生人有足够的理由,不让老太太和他喝同一碗汤,但他没有拒绝,他不声不响地与她喝汤,还特意端了盘面条,继续与老太太共享,这是一种多么大度的胸襟!如果那人或老太太都极力坚持自己的正确性,必定会造成争执,即便事情搞得清楚,恐怕在美味的汤中也会有一丝苦涩。
人生中会有很多问题是由误解造成的,大多数问题不太严重,也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可是有的问题却可能带来悲惨的结果,而原本这些问题对于当事人来说,本该避免的,如果当时能多克制自己一下,耐心一点,言语方式都柔婉一些,把事情解释清楚,或许可以避免很多的悲剧。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越战归来的士兵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对他们说:“爸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
“当然好啊。”父母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他的。”
不过儿子接下去说:“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里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膊和一只腿。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父亲沉默了一会儿,说:“儿子,我很遗憾,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
儿子的声音有些颤抖:“难道你们不能接受一个残疾人和你们生活在一起吗?”
父亲说:“儿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像他这样残疾的人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能就让他这样破坏了。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后就忘了他吧,他也有他自己的生活,而这是不应该和我们纠缠在一起的。”
儿子沉默了,挂断了电话。之后,他的父母再也没有收到他的消息。
过了一段时间,焦急的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警局的电话说,他们亲爱的儿子已经坠楼身亡了。警方认为这只是单纯的自杀案件,伤心欲绝的父母飞往旧金山,在警方的带领下去停尸间辨认儿子的遗体。
那的确是他们的儿子,可是,令他们不能置信的是,儿子居然只有一条胳臂和一条腿!
这种悲剧性的故事,以它的各种变异形式每天在地球上发生着。
如果那对父母能包容一些,同意接纳儿子所谓的朋友,那他们也就不会永远地失去自己的儿子。可是,对于我们来说,要让我们接受那些健康、美丽、聪明、富裕的人是很容易的,可是要接受不如我们健康、美丽、聪明或富裕的人就太难太难了。我们几乎是下意识地会回避那些不如我们的人,因为害怕他们会搅乱我们平静的生活。这,难道不是自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