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想羞辱别人,但也绝不希望被别人羞辱。可是这世界上偏偏就有喜欢羞辱别人的人。他们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从不尊重别人感情,不顾及他人尊严,甚至以羞辱人为乐事。面对羞辱,反唇相讥,以牙还牙,当然是快事一桩;但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事业的辉煌来回击当年的羞辱,证明自己是强者;以非凡的努力,超人的成就,来让羞辱者闭嘴,或者通过自己的奋力崛起,将当年的羞辱者踩到脚下,快意恩仇,一逞平生意愿。
周星驰原来是个毫不起眼的龙套演员,性格内向,身材瘦小单薄,相貌又不英俊。显而易见,电影对于他是一份毫无前途的职业,可他无比热爱表演,梦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演员。运气好的时候,他演的小角色会有一句台词,每逢此时他就兴奋不已,视为锻炼演技的好机会。为了尽量多演些角色,他不得不放下自尊,低声下气,时常跟在人家屁股后头求神拜佛,好话说尽,即便如此,他的境况依然差劲至极,只能演一些死尸、路人甲之流的角色。
那是一个武侠电视剧组,他有幸获得了一个“士兵甲”的角色,按照剧情安排,他没有台词,一出场就被“打死”。可他太想在镜头上多留几秒钟,于是壮着胆子去找导演商量,并一脸认真地谈起了演技:“导演,你看可不可以这样?让我先接对方一招再死,然后镜头给我一个特写,看到我表情痛苦地倒下,潜台词是:我不想死。”他连说带比画,为自己的创意感到得意。导演根本不认识他,先是一愣,尔后情不自禁大笑起来,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一边痛苦地捂着肚子,一边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哈哈,你真幽默……你不想死也得死啊……”这时,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被那些人笑得心里直发毛,不明白自己究竟说错了什么,他们为何要大笑?可又不敢再开口询问,为了应付场面,他只好也陪着众人一起傻笑,心却在流泪!回到家里,委屈的泪水再也抑制不住,像决堤的洪水,把他冲进了自卑的深渊。是啊,区区一个跑龙套的竟敢在导演面前大谈演技,这不是关公面前耍大刀吗?难怪别人会笑掉大牙。
为了能得到贵人相助,时隔不久,朋友给他引见了一个演艺圈的名人。那位名人那时已经红得发紫,派头十足,漫不经心地向他问了几句话。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哪能错过,他丝毫不敢大意,毕恭毕敬,小心翼翼地一一作答,然后又大献殷勤,对那位名人说了不少赞美之词。那位名人心情不错,听了他的回答还算满意,并许诺今后有机会一定关照他。他满怀憧憬转身离去,没想到,那位名人却指着他的背影对身旁的人说:“这个人怎么像条狗一样?”话音未落,人群中立即爆发出一阵刺耳的哄堂大笑。此时,他只走出了几步远,那句话听得清清楚楚,每个字都像一支利箭刺在心头,就算听见了又能怎样,他只好装着没听见,踉踉跄跄地走了。
最初的那段演艺生涯简直不堪回首,像这样的羞辱和打击,他不知经历过多少次。但他没有消沉,心中梦想从来没有放弃过,时刻暗暗激励自己:就算是别人把我看做一条狗,我也要做一条胸怀大志的狗。之后,他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对着镜子大声告诉自己:“努力!奋斗!”皇天不负苦心人,十几年后,他终于功成名就,扬名天下。如今,那些曾经笑话过他的人都得尊称他一声“星爷”。
成名之后,有记者把这些轶事挖掘出来,问他对此有何感想,周星驰这样回答:“感激所有打击羞辱过我的人,是他们让我学会坚强,迅速成长,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正是这句饱含辛酸的话,支撑当年的“士兵甲”一路走到国际巨星,这就是周星驰成功的信念。
当你地位卑微时,有人会把你的理想当成一个笑话,付之一笑;当你身陷泥潭、不甘沉沦而奋力挣扎时,又有人会把你当成落水狗,不屑一顾,甚至还会踩上一脚。别人如何羞辱无所谓,重要的是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如果在心里播下仇恨的种子,那么将来收获的,除了仇恨将一无所有。既然如此,何不以积极的心态去勇敢面对?把羞辱当成鞭策,化作自己前进的动力,抓住每一次丢脸的机会,感谢每一个让你丢脸的人,与成功相比,这些根本算不了什么。
我们要不被羞辱击倒并善待羞辱,并由衷地感谢那些曾经羞辱过你的人,而不要一味地怨恨他们。感谢羞辱,羞辱就会令你更加自尊;感谢羞辱,羞辱就会转变成为一种激励、奋进的力量;人无压力轻飘飘,不经激励不发愤。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羞辱,感谢羞辱吧!当一个人遭遇羞辱的时候,千万不要直面反击,因为反击是最疲软无力的。只有通过自己加倍的努力获得成功,才是对羞辱最有效的反击。当你有一天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时,你就会明白,羞辱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种催化剂,它会带给你奋进的力量,促你前行,助你成长。
11以宽广心胸善待为难你的人
胸怀宽广、大度的人是那些心怀睿智的人,他们懂得“宽容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奢侈品,‘收购’它的是那些智力非常发达的人。古今中外,那些成就大业、有所建树的人,无不有一颗宽大的心,因为他们具备‘收购’宽容的智慧”。拥有宽容,你就能够受益一生。宽容不但能够松弛别人,也能抚慰自己。它会让你变得自信、随和,能够让你对人生有更多的感悟,把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看得很轻,再大的误解,再激烈的冲突,都不会在拥有宽容心灵的人心里留下痕迹。他们的心里总是快乐、轻松、幸福的,总是能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每一件事情。
时近傍晚,有一位和尚在返寺途中,突然雷声隆隆,下起了大雨,雨势滂沱,看样子短时间内不会停止,“怎么办呢?”和尚着急四望,所幸不远处有一座庄园,只好拔起脚步去求宿一宵,避避风雨。
庄园很大,守门的仆人见是个和尚敲门,问明来意,冷冷地说:“我家老爷向来和僧道无缘,你最好另做打算吧!”
“雨这么大,附近又没有其他的小店人家,还是请您给个方便。”和尚恳求着。
“我不能擅自做主,等我进去问问老爷的意思。”仆人入内请示,一会儿出来,仍然不肯答应,和尚只好请求在屋檐下暂歇一晚,结果,仆人依旧摇头拒绝。
和尚无奈,便向仆人问明了庄园主人名号,然后冒着大雨,全身湿透奔回了寺庙。
三年后,庄园老爷纳了个小妾,宠爱有加。小妾想到庙里上香祈福,老爷便陪着一起出门。到了庙里,老爷忽然瞥见自己的名字被写在一块显眼的长生禄位牌上,心中纳闷,找到一个正在打扫的小和尚,向他打听这是怎么回事。
小和尚笑了笑说:“这是我们住持三年前写的,有天他淋着大雨回来,说有位施主和他没有善缘,所以为他写了一块长生禄位。住持天天诵经,回向功德给他,希望能和那位施主解冤结、添些善缘,至于详情,我们也都不是很清楚……”
庄园老爷听了这番话,当下了然,心中既惭愧又不安。后来,他便成了这座寺庙虔诚供养的功德主,香火终年不绝。
世界说小不小,说大不大,人生何处不相逢。胸襟宽大肚量能容的人,明了“大恩与大怨,人我原无两”的道理,环境与他人施与自己的一切恩怨,都能激励启发自己,恩与怨都是成就道业的助缘。相反,心胸狭隘的人,除了求一时之快以外,积累恶缘阻绝善缘,结果只有逐渐封闭自己未来更多可能的路向。
以怨报怨,怨永远存在;以爱报怨,怨自然消失。宽容伤害你的人,恩待为难你的人,正说明你具有宽广的心胸和高超的处世技巧。
或许,要如故事中那位住持般的胸怀修为,可能不易,然而“高山抑止,景于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以此为人生成长的标杆之一,则个人的路,自然无限的宽广!
12相斗俱伤,相让共得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碰到一些不讲理的人,甚至是心存恶意的人,有时还会无缘无故地遭到这种人的欺侮和辱骂。每当遇到这样的事,常让人觉得忍无可忍。可是,不忍就会正好成了对方的出气筒,也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一个男青年往地上吐了一口痰,售票员看到后对他说:“同志,为了保持车内的清洁卫生,请不要随地吐痰。”没想到,那位男青年听后不仅没有道歉,反而破口大骂,说出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然后又狠狠地向地上连吐几口痰。那位售票员是个年轻的姑娘,此时气得面色通红,眼泪在眼圈里直打转。
车上的乘客议论纷纷,有为售票员打抱不平的,有帮着那个男青年起哄的,也有挤过来看热闹的。有人悄悄地说把车开到公安局去,免得一会儿在车上打起来。没想到那位售票员定了定神,平静地看了看那位男青年,对大伙说:“没什么事,请大家回座位坐好,以免摔倒。”她一面说,一面从口袋里拿出手纸,弯腰将地上的痰迹擦掉,扔到了垃圾桶里,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卖票。
看到这个举动,大家都愣住了,车上鸦雀无声。那位男青年的舌头突然短了半截,脸上也不自然起来,车到站没有停稳,就急忙跳下车,刚走了两步,又跑了回来,对售票员喊了一声:“对不起!我错了。”
车上的人都笑了,七嘴八舌地夸奖这位售票员不简单,真能忍,骂不还口,却将那个人给制伏了。
这位售票员,如果她不忍,与那位男青年吵起来,甚至对骂或动手,虽然她有理,可是结果对她有什么好处呢?对那个男青年有什么教育意义呢?即使处罚了那位男青年,她充其量表现出的也只是一个普通售票员的素质;而忍让了之后,则取得了道德上、人格上的胜利,震动了那位男青年麻木的心灵。这就是“相斗俱伤,相让共得”的最好证明。
朋友之间、恋人之间、夫妻之间在一起不要为彼此“谁付出得多,谁付出得少”而斤斤计较,虽然说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就像一盘可口的菜肴上洒了一把沙子,无论如何也是难以下咽的。争斗是会伤害彼此感情的,即使你觉得自己在情在理,也要尽量避免。只有这样,道德情操才会受到感染和熏陶,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温馨。
对于一个人,你因为不了解而不尊重,没关系,有修养的人自然不会介意你的误会,时间会证明一切。给予不尊重你的人足够的包容,是很大的慈悲和宽容。
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海里住着两条龙,一个生性刚直,一个慈悲宽容。一天,刚直又爱玩的龙说:“在海里,所有可以观赏的景物我们都已经看过了,每天过同样重复的日子没什么意思。不如我们一起去陆地上开开眼界,怎么样?”
另一条龙回答:“如果不小心在陆地上遇到恶人,一定会有麻烦的。况且以龙的真身出现,也会让那些人受到惊吓的。”
爱玩的龙又说:“我有个好办法,我们可变化成小蛇啊。如果路上没有行人,我们就在道路上游玩;如果有人出现,我们就躲到路边不让他们看到。这样既不会惊吓到他们,也不会被他们伤害。这样不是很好吗?”
见朋友这么渴望到陆地上去,于是那条生性慈悲的龙就同意了它的建议。两条龙一起来到陆地上,变化成两条小蛇,准备到处观赏游玩。但是没多久,它们就遇到了一条毒蛇。毒蛇看到这两条小蛇,就不怀好意地竖起前半身,吐出毒液,想要加害它们。爱玩的龙见毒蛇有眼不识泰山,还无缘无故地要加害它们,非常的愤怒,就要加以报复。但是那条慈悲的龙立刻制止了它,说:“我们是要修自利利他的菩萨行者,对于不知因果、随顺习气的众生所犯的过错,都应当宽容、原谅他们。毕竟我们懂得因果,而他们不懂。而且,能忍众生所不能忍,这是圣者的教训,我们一定要遵循。”然后又说:“只知道依照自己的贪念欲望而行动的人是狂夫,没有仁义之心。嫉妒心、报复心会把我们引向深渊,只有安忍而不动心,才是菩萨行者所当为。”
爱玩的龙本来已经起了嗔恨心,听到朋友的话之后,马上自惭起来,便放弃了报复的念头。两条龙见毒蛇总是想要加害它们,为了不让它再犯错,就决定回到海里去,这样毒蛇没有了可以加害的对象,也就不会再犯错了。
当两条龙恢复真身,显现它们的神威时,天地都为之震动,乌云涌起,大雨普降,令人鬼都为之震惊。而原本在一旁虎视眈眈的毒蛇,看到自己想加害的小蛇竟然是真龙,才知道自己刚才犯了大错,差点儿就因此断送性命,不由得惊惶恐怖,羞愧难安。
那条慈悲的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去生,刚直又爱玩的龙就是他的弟子阿难尊者,而毒蛇则是一再加害佛陀、且不断被宽恕的提婆达多。
这则佛经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尤其是与自己地位悬殊的人的无知之错。
一个成大事的人,不能处处与别人斗,消耗自己的时间去和人争论。无谓的争论,对自己性情不但有损害,而且还会失去自制力。想要在生活中获得快乐,与人相处时受人欢迎,那么就要保持宽容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