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什么时机好求人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求人办事就是这样。抓住时机,常常是一顺百顺,事事遂心,甚至一步登天;失去时机,则会处处不顺,步步艰难。
战国时的安陵君是楚王的宠臣,很受器重,但是他也有后顾之忧。
他的朋友江乙这样分析他的处境:“您没有一点土地,宫中又没有骨肉至亲,然而身居高位,享受优厚的俸禄,国人见了您无不整衣叩拜,无人不愿意接受您的号令,为您效劳,这是为什么呢?”
安陵君说:“这是因为受到大王的抬举。”
江乙接着说:“用钱财相交的,钱财一旦用尽,交情也就断绝了;靠美色结合的,色衰则情移。因此狐媚的女子不等卧席磨破,就遭遗弃;得宠的臣子不等车子坐坏,已被驱逐。如今您掌握楚国大权,却没有办法和大王深交,我暗自替您着急,觉得您处于危险之中。”
安陵君恍如大梦初醒,恭恭敬敬地向江乙请教。江乙对他说:“希望您一定要找个机会对大王说:‘愿随大王一起死,以身为大王殉葬。’如果您这样说了,必能长久地保住权位。”
安陵君说:“我谨依先生之见。”
但是过了三年,安陵君依然没对楚王提起这句话。
江乙为此又去见安陵君:“我对您说的那些话,至今您还未说出来,既然您不用我的计谋,我就不敢再见您的面了。”言罢便要告辞。
安陵君急忙挽留,说:“我怎会忘记先生的教诲,只是一时还没有合适的机会。”
又过了几个月,时机终于来临了。
楚王去打猎,一千多辆奔驰的马车接连不断,旌旗蔽日,野火焚山,声势十分浩大。
这时,一只狂怒的野牛顺着车轮的轨迹奔过来,楚王拉弓射箭,一箭正中牛头,将野牛射死。文武百官欢声雷动,齐声称赞。
楚王用旗杆按住牛头,仰天大笑道:“痛快啊!今天游猎,寡人何等快活!待我万岁千秋以后,你们谁能和我共有今天的快乐呢?”
这时安陵君泪流满面地走上前来说:“我一进宫便与大王同席共座,出宫后更与大王共乘一车。如果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我希望随大王奔赴黄泉,变成芦草为大王阻挡蝼蚁,那便是我最大的荣幸。”
楚王听闻此言深受感动,正式设坛封他为安陵君,安陵君自此更得楚王的宠信。
后来人们都说:“江乙可说是善于谋划,安陵君可说是善于等待时机。”
尽管江乙眼光锐利,料事如神,但事情的发展不会像他想的那样顺利和平静,而安陵君善于等待时机,一直等候着楚王欣喜而又伤感的那个时刻。这时安陵君的表白无疑是雪中送炭、温暖君心,因此也收到了奇效,保住了长久的荣华富贵。
个人说话的内容不论如何精彩,如果时机掌握不好,就无法达到说话的目的。因为听者的内心,往往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要对方愿意听你的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就应当选择恰当的时机。
这犹如一个参赛的棒球运动员,虽有良好的技艺、强健的体魄,但是他若没有把握住击球的“决定性的瞬间”,或早或迟,棒就落空了。
时机对你非常宝贵。何时才是这“决定性的瞬间”,怎样才能判定并咬住,并没有固定的规则,主要是看对话时的具体情况,凭你的经验和感觉而定。
唐玄宗时,李林甫、裴耀卿、张九龄同为朝廷重臣。张九龄以直言敢谏著名,渐得朝廷大臣尊重。李林甫因此怀恨在心,伺机对其发难,宠妃惠妃与太子有隙,诬陷太子私结党羽,图谋不轨,求玄宗将太子废掉。枕边风吹多了,玄宗动了心,提到朝廷上讨论。张九龄坚决不同意,并说因一个女人之言就废立太子,实非圣君之所为。玄宗听了,不悦而退。李林甫乘机来到后花园,拜见玄宗,说张九龄亦为太子一党,故有此谏。自此,玄宗对张九龄产生了坏印象。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玄宗想加封郭觚人牛仙客为幽国公。张九龄认为此人不过善使谨慎保身之术,并无大功,不宜封此重爵,便相约了李林甫一同去诤谏。李林甫当面表同意,但到了玄宗面前,张九龄面诤陈词之后,玄宗和张九龄都看他的反应时,他却装作沉思之态,默然无语。玄宗仍坚持封牛仙客,张九龄坚持己意,说牛仙客目不识书,非科举出身,不过省俭而已,不宜重封。玄宗不悦,退身回后宫。李林甫又寻机会潜来,告诉玄宗:“张九龄固谏逼上,有不敬之罪,在用人问题上处处与皇上作对,只不过谋图树立太子党群,为自己留条后路而已。”
一句话说得玄宗大怒起来,“我还没到该死的年纪,九龄就怀此心,怎可重用。”当即令李林甫代拟诏书,将九龄贬官外放。
李林甫眼珠一转,怕这事情怀疑到自己头上,在朝廷大臣中站不住脚,忙说:“张九龄固谏之后,皇上即把他贬斥外放,显得皇上没有气量,不如等等再说。”玄宗听有理,便没让李林甫写诏书,不过,玄宗对此事却耿耿于怀,终于瞅个机会罢去了张九龄的宰相之职。
张九龄的固执耿直在李林甫的见风使舵面前败下阵来,是因为他不懂得选择说话的时机,不懂得看玄宗的脸色。虽然是为国为民,这种不讲策略、不懂得选择时机也是应该改变的。因为越是大事就越需要这种智慧,否则,耽误的就不是一己之事了。
所谓把握良机,就是要选择最佳地点、最佳时间、最佳气氛,不失时机地利用外部环境进行游说,以达到最佳效果。
当时机未到时,必须学会等待,但是,若时机来临后仍然消极无为,这种人就是愚蠢的人,也是最可悲的人。
那什么时候才是求人的良机呢?
在对方情绪高涨时
当人的情绪处于高潮时,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心情愉快,说话和颜悦色,内心宽宏大量,能接受别人对他的求助,能原谅一般人的过错,也不会过于计较对方的言辞,同时,待人也比较温和、谦虚,能不同程度地听进一些对方的意见,因此,在对方情绪高涨时,正是我们与其谈话的好机会,切莫坐失良机。
20世纪90年代初,一家民营企业欠了一家工厂一大笔资金,迟迟不还。工厂几次派人交涉都无结果,便使出“撒手锏”,把圆滑世故的人事科长老李派遣上阵。老李打算先不着急找那家企业的经理蒋某,而是先与对方建立私交。于是他多方了解蒋某的性格、爱好等,蒋某的儿子刚考上重点大学,蒋某爱好广泛,特别喜欢书法,而且造诣颇深,在他家里还挂着他自己写的一些字画。在这个过程中,老李还得知蒋某并非不想还钱,而是在拖延时间,不想那么快还钱,了解这些情况后,老李对催债胸有成竹,已有了全盘规划。
老李打电话与蒋某约定时间准备登门拜访。到了那天,老李如期赴约。一进门,老李就嘘寒问暖,极其热情,像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落座后,老李只字不提资金的事,而是和蒋某拉起了家常,问及其家中有几个儿女,现在境况如何。两人聊得十分火热。当说到儿子刚考上重点大学时,蒋某脸上泛起了得意之色。这怎能逃过老李的眼睛呢?老李说,自己也有一个儿子,快高三了,可惜不成器,学习不好。老李言语间流露出对蒋某有如此上进的儿子的羡慕之情,并耐心向蒋某讨教教育子女的方法。蒋某对此深有感触,侃侃而谈,极尽父母对儿子的教诲之心和望子成龙的期盼,老李不时对蒋某的某些观点表示赞同,大发感慨。接着,老李不经意地抬了一下头,盯着墙上的书法,赞叹道:好字好字!然后转过头来问蒋某,这是谁的墨宝?蒋某连连谦逊,说这是他自己的作品。老李又夸了几句,便说自己也酷爱书法,想请蒋某指点一二。蒋某就更来劲了,两人愈谈愈投机。到这些事情都谈罢,老李委婉地说工厂目前十分困难,想请蒋某考虑一下债务问题,蒋某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就这样,那笔欠款被老李轻轻松松地讨回了。
老李就是通过对蒋某的充分了解,调动起了蒋某的情绪,进而很自然地得到了对方的支持,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为对方帮忙之后
中国人历来讲究“礼尚往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在你为他帮了一个忙后,他就欠下了对你的一份人情,这样,在你有事求他帮忙的时候,他必然要知恩图报。
引导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在交流的过程中,如何能让对方愉快地答应你的要求而不是拒绝,这里有一个小小的窍门,那就是从一开始,办事的人就让对方说“是”,而不让对方说“不”,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循序渐进,掌握火候。
成功学大师、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跟别人交谈的时候,不要从双方的分歧开始,要以双方的共同点作为开始。不断强调你们都是为相同的目标而努力,唯一的差别在于过程而非结果。”
事实正是这样。比如打台球,往哪个方向击打,球就滚向哪一方。要想使球反弹回来,就必须花费更大的力量。在交际办事中,如果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持否定的态度,那么他的身体、神经、肌肉都会形成一种抗拒的“同盟”。这个时候想要说服他改变主意,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相反,如果一个人从开始的时候就持肯定的态度,那么在交谈过程中他就很容易接受对方的观点。
西方有一位心理学家在他的著作中这么论述:“一个‘否定’的反应,是最不容易突破的障碍。当一个人说‘不’时,他所有的人格尊严,都要求他坚持到底。也许事后他觉得自己的‘不’说错了,然而,他必须考虑到自己的自尊!既然说出了口,他就得坚持下去,因此一开始就把握火候使对方采取肯定明态度,是最重要的。”
让对方说“是”,不让对方说“不”,其实是一种很简单的办事技巧,但是这种技巧对于办事的结果却很重要。所以在求人办事过程中,要想使对方乐意接受你的观点,那么就应该从一开始就不能让对方持否定的态度,这一点极为关键。
吴强是一位高中二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漫画。有一天,他在学校附近的书店偶然发现了一套名叫《风云》的漫画,内容精彩,形象逼真。吴强一眼就喜欢上了,于是就想租看几天。谁知道这家书店平日里只往外卖书,偶尔租书也是一些比较破旧的小说,像这种精装版的漫画是绝对不会出租的。书店的老板一口回绝了吴强的要求,吴强因此闷闷不乐了好几天。
以后的几天时间里,吴强一直忘不了那套漫画。尽管他非常喜欢,但是不菲的价格还是让他望而却步,毕竟他只是一位学生。过了几天,吴强在另外一家书店也意外地看到了《风云》漫画,虽然知道这里多半也不出租,吴强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询问了一下。
果然,书店老板打量了吴强一眼,很抱歉地说:“不好意思,这套书不出租。”看着吴强满脸的失望,书店老板又问道,“你是不是很喜欢漫画?”
吴强非常干脆地回答说:“是的,从小就喜欢。”
“看起来你很喜欢这套漫画,是吗?”书店老板又问道。
“当然。”吴强觉得这简直是废话。
“你以前买过漫画吗?”老板又问道。
“买过,而且还不少。”吴强回答道。
书店老板又问:“你经常租书看吗?”
“嗯,三五天就会租一本。”吴强说。
老板听到这里以后,给吴强算了一笔账:“你每个月大概要看6到10本书,也就是说,几乎每天都在看书。按照我们这里租书的规则来看,一个月租书的费用应该在10块钱以上。这套漫画总共3本,一共35块钱,也就是你3个月租书的钱。如果买下它,以后你就拥有一套心爱的漫画书,可以时常看,还能跟别人交换,而代价是3个月不能租书。如果租书,也许你会看到更多的书,但是质量很难保证,而且看完之后还得还给书店。这套漫画书店里数量很少,如果出租的话很容易弄坏,喜欢书的人都不希望看到这一点,这也是不出租的根本原因。”
最后,书店老板问吴强:“爱书的人总是买书来看,而不是租书来看。你觉得是不是这个道理?”
吴强在听老板这番话的过程中,不停地点头,在听了老板最后的一句话时,更是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最终,吴强买走了那套漫画,并成为那家书店的常客,不仅买书,也租书。
把握火候,让对方说“是”,不让对方说“不”,往往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将对方引向自己,让他接受自己的观点,从而办成自己想要办的事情。
选择求人办事的环境
大凡能够成事者,都知道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缺一不可。把握火候,制造良好的办事环境,对于想成事的人来说意义重大。
很多人认为环境在办事过程中的作用不大,充其量也就起到辅助作用。这种认知是错误的。环境在求人办事中起着重要作用,不注意环境去求他人办事,往往很难成功。
从前,有一对父子冬日在镇上卖便壶(俗称“夜壶”。旧时男人夜间或病中卧床小便的用具)。父亲在南街卖,儿子在北街卖。不多久,儿子的地摊前来了很多看货的读书人,其中一个看了一会儿,说道:“这便壶大了些。”那儿子马上接过话茬:“大了好哇!装的尿多。”在场的人听了,觉得很不顺耳,特别是那个问话的人,听后便扭头离去。在南街的父亲也遇到了顾客说便壶大的情况。当听到一个老人自言自语说“这便壶大了些”后,马上笑着轻声地接了一句:“大是大了些,可您想想,冬天夜长啊!”好几个顾客听罢,都会意地点了点头,继而掏钱买走了便壶。
我们可以看到,父子两人在一个镇上做同样的生意,但是结果却迥然不同,并不是因为年老的人让人可怜,其真正的原因就在会不会说话上。我们不能说当儿子的话说得不对,确实,便壶大装的尿多,他是实话实说。但不可否认,他的话说得欠水平,不看场合,不看当时的环境,而且粗俗的语言难以入耳,令人听了很不舒服。本来,买便壶不俗不丑,但毕竟还有些私密的因素在内。人们可以拿着脸盆、扁担等大大方方地在街上走,但若拎个便壶走在街上,就多少有些不自在了。此时,儿子的大实话难免使买者感到几分别扭。而那个父亲则算得上一个会求人会办事更会说话的人了,他明白当时的环境适用说什么样的话,于是他先赞同顾客的话(“大是大了些”),以认同的态度拉近与顾客的距离,然后,又以委婉的话语说“冬天夜长啊”,这句看似离题的话说得实在是好,它无丝毫强卖之嫌,却又富有启示性。其潜台词是:冬天天冷夜长,夜解次数多且又怕冷不愿意下床是自然的,大便壶正好派上用场。这设身处地的善意提醒,顾客不难明白。卖者说的在理,顾客买下来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儿子一句话砸了生意,父亲一句话盘活了生意,这不正说明了“说话要注意场合”吗?不注重环境,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别人是不会接受你的说法的,更不会为你办事。因此,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人,不同的事,应该从不同角度出发,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达到你的目的。
很多时候,环境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办事的成败,一个良好的办事环境在求人办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一位创意公司的老板,和人应酬交际的时候非常注重环境的选择。他基本上不去对方的办公室洽谈事务,当然也不选择自己的。他总是选择酒楼或者茶艺馆,在品茶和饮酒中与对方漫谈。由于他态度诚恳、为人随和,因此商谈往往都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