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看到的是层次井然、一尘不染的卫生家庭,必先开出一个条件,孩子学画时,若在走廊、室内胡乱涂画,切不可责骂。若是家长同意,他才接受这个孩子的请教。
这是他长年教画得来的经验,就是不管多聪明的孩子在这样一尘不染家里,绝对无法画出具有创意又生动的画。
这似乎是在劝导父母让孩子乱涂乱画,事实上不是这个意思。无疑,乱画是孩子创造力的表现。
因此,认为乱画是坏事的母亲,请重新考虑一下,尽量让他们画吧!即使不允许他们在家里到处乱画,也应该给他一个大黑板,让他随意涂画。
4.不合群的孩子隐藏着丰富的求知欲
幼儿园的孩子大多数行动一致,少数一两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却是别人唱歌他画图,这常令老师、母亲大伤脑筋,他们担心这种不合群的孩子将来一定无法适应今后的团体生活,因此,几乎所有的母亲都认为“脱离团体的孩子是坏孩子”。
但是,强制孩子做团体活动是不是好现象呢?事实上,与其让他埋没在团体行动中,不如培养他在团体生活中独立的能力。
大多数先进国家都采用“个别能力生长”为教育方针,考虑到小孩子的将来,多半不采用团体活动方式。在法国每一所幼儿园,均不让儿童作同样的事。数年前,我访问美国幼儿园时,发现儿童都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去做。这些事实说明:不合群的孩子并不是落伍的。
5.争执有利于求知
男人的缺点就是不愿意争论。这或许是男人的处事法,但对发育阶段的孩童却是有百害无一利。因为在养成追求事物真理的习惯中,“辩论”占了很重要的角色。当然,要求孩子做这种高度思考的活动是不可能的,但不妨用“法国式孩子的打架”方法。
在法国,孩子们一打架,家长立刻极感兴趣地跑到现场。“孩子打架,家长出现”的情形,我国也有,只是双方家长出来的意图不同。我国是连哄带骗使他们和好,法国除了分开打斗的两者外,还要听听双方争论的原委。因而产生了“动口不动手的争执”方式,双方均不愿被对方打败,拼命想出适当的话来攻击对方。法国之所以有精致的理论及法国人的能善言善辩的语言能力就是起源于此。
小孩子有爱打架的天性,若能由动手转移至动口,正是最好的思考训练。
6.别怕孩子有“破坏性”
禁止孩子们的破坏性的行为,无异妨碍了孩童智能的发展。
较复杂的玩具都变成幼童“为什么会动?”“内部构造如何?”的好奇心猎取的对象。指导他如何破坏玩具,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还能有效地训练他们的思维。即使毫无原则地破坏玩具而露出内部的构造,也已经能够引起幼童的兴趣。若再以有顺序的拆解,引导孩子重新组合,效果必定更佳。
玩具是成品,就言论而言,便是一结论,拆开成品正如言论从结尾导至起点的效果一样,能训练他们对结论的思考能力。
有人曾以坦露内部的时钟、汽车等塑胶玩具出售而大受欢迎,他们的成功的原因便是了解孩子破坏玩具的天性。
用赞美让孩子找到快乐的自尊
赞美可以培养孩子成就感,是他们人生成功的催化剂。孩子有了成就感,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自尊,就能够快快乐乐走向成功。
一、成就感带来快乐
成功对任何人都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成功对孩子的吸引力更大。孩子只因为渴望成功,所以对很多事情都比大人执著。
一个二、三岁的孩子在沙箱里玩沙子,一把一把地将沙子装进罐头盒里,罐头盒装满了沙子,又倒出来,又装。在大人看来,这样的行为一点成就感也没有。可是孩子则不一样,装满,倒出来,这就是成就。孩子喜欢捞沙,更喜欢捞沙所获得的成就感。如果孩子从来不能把罐头盒装满,孩子还有兴趣吗?
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
一个五岁的男孩叫彼德,一天,他把大块小块的木板搬到天井里去,用了许多力气,费了许多时间,终于搭成一座小小房子。
搭好之后,孩子高兴地跑过来对他妈妈说:“快来看,妈妈,我搭了一座房子。”
这座房子虽然似是而非,但是毕竟是孩子的心血,他母亲就极力地称赞他,叫他再去搭。彼德搭好了房子,又到书房里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动物。
画完之后又对他妈妈说:“这是一头象。这是象的尾巴,这是象的头,这是象的耳朵,这是象的眼睛,这是象的嘴巴,这是象的鼻子。”
妈妈看到孩子的积极性,就连说“好”。
由此可见,孩子不仅喜欢做事,而且更喜欢成功。这是因为,事情成功了,一方面自己觉得很有趣,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父母或教师的赞许。
孩子的这种心理状态是很好的,父母应当充分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鼓励孩子去做各种有益的事情。
鼓励孩子做事,应该注意事情的难度。如果叫孩子做的事情难度太大,孩子就很难完成,这样孩子就没有成就感了。没有了成就感,就会灰心丧气。孩子不像成人那样,一次做不成还可以再来第二次,孩子就不行了,一次做不成,一般来说,下次他就不会再做了。
所以,给孩子安排事情,应该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孩子第一次成功了,就会很高兴,就有了自信心,就想着去做第二次。成功的次数越多,自信心就越大,自信心越大,事情就愈容易成功。
当然,如果叫孩子做的事情每次都太简单了,孩子也可能乏味,还可能助长孩子的骄傲情绪,甚至使孩子承受不住失败的经历。所以,事情的难度应该不断地增加,让孩子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去享受成功的喜悦。
值得特别提醒的是,成就感与成功是相互促进的。细心的父母一定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二、给孩子良好的自我感觉
亢奋的感情,再加上以往的经验和知识,便可产生被时彼地通向胜利的战术与战略。”这也说明一个人整个身体都处于振奋状态的时候,个人的潜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激情最能够激励一个人的发挥才能。因此夸奖孩子的成功就可以从夸奖孩子的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开始。
虽然人们可能认为这种“自我感觉良好”是一种狂妄,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自信心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直接相关。研究资料也表明:孩子最容易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有“自我感觉良好”、“自尊”等。事实上,自尊最能够激发孩子充分发挥才能。无数事实证明,培养孩子自尊心越早越好,而且需要耐心,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与此相反的结论是:如果父母者是对孩子品头论足,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时间久了,就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很大的危害,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什么也不行了,长久下去就会使孩子变成畏缩不前的人,终生一事无成。
下面的例子就很说明问题:
有一次,一位儿童教育专家带孩子上公园去玩,碰上她的朋友带着孩子在看小朋友玩攀登架,那孩子露出很羡慕的神色。
她对这孩子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让孩子去玩呢?”
孩子的母亲说:“他很胆小的,不能玩。”
她说:“一般孩子都有自我保护能力,他能玩,没关系的。”
这位妈妈听了这话,就让孩子去爬攀登架了,孩子很开心,爬得也较熟练。突然,孩子的母亲说她发现前的一根杠子松动了,可能是坏了,会摔下来的,脸上马上露出担心的神色。孩子得到了母亲的“暗示”,果然犹豫不前,不敢继续玩了。
可见孩子的激情已经被“打击”掉了!
一位在幼儿园工作的朋友说,他经常碰上这样的事:有些幼儿,由于某种原因,在某一方面的能力较别的幼儿差些,他们的母亲就有意无意地对他说:“你怎么这样笨,这么简单的事也学不会!”那孩子听妈妈这么一说,犹豫了,结果学得果然比别人慢,而且在进行这方面能力培养时也就心不在焉了。
可见,孩子一旦形成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就会影响以后的学习,说得严重一点,还会因此影响孩子一生的前途。
孩子就是孩子,父母对孩子一定不要总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孩子,而不尊重孩子的看法和自我评价。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孩子各种能力、行为习惯的好与不好,最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别人越说他在哪方面不行,他在哪方面就真的越不行。
因此进行积极肯定的自我评价能使孩子提高自我形象,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如果父母能够夸奖孩子不断提高,孩子就会在各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
这是为什么呢?当一个人整个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的时候,头脑就会更加清醒,个人的潜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可以教孩子放松,比如让孩子学习深呼吸,让孩子体会深呼吸时的感觉,然后让孩子想像一件能使他全身都处于放松状态的事情,一直到孩子心情完全平静为止。这时候鼓励孩子尝试他感兴趣的事情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成功心态”。
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使孩子总是处于这种成功状态呢?伟大的母亲们提出下面这个建议:
不以胜败论孩子。要允许孩子在学习中发生错误,鼓励孩子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儿童心理学大师皮亚杰曾极力主张让儿童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去主动建构知识。
事实证明,如果成人能够允许和理解孩子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生错误,而不是急切地期待孩子具有永不满足的探索精神,而不只是要求孩子去记忆和背诵正确的答案,那么,孩子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能力的人的可能性就大为增加了。
“不以胜败论英雄”,这种环境气氛对于培养孩子以创造性为核心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爱迪生有句名言:“很多生活中的失败,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当他们放弃努力时,距离成功是多么近。”
即使再简单的创造,在被人创造出来之前,都是艰难的,在其被创造的过程中,会孕育许多的失败。有人说:“冰淇淋纸杯和救生圈都是依赖创意、热忱和决心,才能构想出来,失败而又重生。”
这些再一次说明了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这需要有一个前提:失败者得到人们的鼓励。
因此,既要给予孩子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其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创意、热忱和决心,还要培养孩子坚韧不拔地克服困难,不断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自如地走向明天。
三、积极暗示对孩子有积极的作用
积极暗示能够让孩子获得成就感,这是不用怀疑的。因此,父母要经常鼓励孩子,使孩子发自内心地说“我要自己做”,便能借着这种力量,使他们自动思考,把他们训练成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