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作家塞菲里斯因诗集《航海日志》获诺贝尔文学奖,他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生活为中心,而不是课堂里的死知识,这样的理念应当进入每个学生的头脑里。
保持学习的热情
有这样一对兄弟,他们的母亲早逝,父亲是个不问家事的浪荡子。兄弟俩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缺乏教育和指点,但是后来出现的情况却令人深思。哥哥不但学有所成,而且事业有成,而弟弟却因触犯法律被关进了监狱。人们禁不住要问这兄弟俩,你们在相同的环境里成长,为什么结果如此不同?哥哥说:“我在这样的环境里,只有这样一个父亲,所以我要自己努力啊!”弟弟说:“我在这样的环境里,只有这样一个父亲,不这样又能怎样?”
请看,一样的环境却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高起点的人生会让人养成与众不同的素质,而低起点的人生却会使你拥有与众不同的经历,这都是别人无法掠夺的财富。如果手上有一张好牌,要审时度势,小心出牌,不要好牌输了人生。若自己手中只有一张坏牌,也要相信,坏牌也不一定输。因为什么样的起点都有价值,而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是最好的人生。
书本知识不一定是最好的,人生知识才是无限的,但是无限的人生知识要如何获取,就得看学生自己的功夫。时刻保持思考的好习惯,保持对知识的热情,是从人生中学习的基础。
“他是个天才。”“他的头脑一定与人不同。”人们总爱这样谈论伟大的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甚至有人想根据爱因斯坦的头发和其他一些遗物研究爱因斯坦脑袋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其实,爱因斯坦睁开眼睛来到这个世界上,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不同,甚至还有点迟钝。他3岁还不会说话,母亲担心他有什么病,上学后,希腊文教师老是说他“笨”,爱因斯坦自己也回忆说:“主要的弱点是记忆力差,特别苦于记单词和课文。”
但是,爱因斯坦也确有他的过人之处,那就是从小爱动脑筋,任何现象都要问个为什么,对任何问题都要寻根究底找出答案。
爱因斯坦4岁那年,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他晃动罗盘,让那根指针转圈,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一但停止晃动,指针就回到原处,始终指向北方。他又用手拨动指针,改变它的方向,手一松开,指针仍然指向北方。他百思不得其解,去请教父亲:“爸爸,罗盘里的指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北方呢?’父亲向他作了简单解释,小爱因斯坦仍然茫然不解。父亲只好说:“这个问题有很深的学问,等你长大了读书,有了关。识,就会弄明白其中的道理。”爱因斯坦望着父亲,迫不及待地说“爸爸,你现在就教我认字吧,有好多好多问题还没有弄懂呢。”
12岁那年,他的叔叔雅各布给他画了一个直角三角形,标上A、B、C,写出一个公式:AB+BC=AC,对他说:“这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在古老的中国,叫勾股定理。2000多年前,人们都会证明了,你试试看能不能证明。”爱因斯坦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整整3个星期,他睡觉不安稳,吃饭没味道。一有时间,他就坐在小桌旁,双手支着下巴,对着面前的纸笔深思,不时拿起笔来写写画画。思考终于结出了果实,他证明了这条定理,得到叔叔的夸奖。
16岁那年,他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人类用同光线一样的速度,和一束光线一起跑,他的眼睛里会看见什么呢?”同学们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老师解答不了这个问题,他自己也不明白这个问题。当人们对这个问题一笑置之,或讽刺为“专提怪问题”而不予理睬时,爱因斯坦却始终没有停止过思索。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包含着相对论的萌芽。
爱因斯坦曾说过:“时间、空间,别人以为早就弄清了的问题,可是我一直没有弄清,所以我比别人钻得深些。”爱动脑筋,钻得深些,是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之一。
保持学习的热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第二个爱因斯坦。
自学成才
1642年圣诞节的早上,牛顿出生在美国北部林肯郡沃尔斯索普村。出生时皮肤打皱,体重不足3公斤。牛顿是父亲的遗腹子,也就是说在他降生之前,父亲已经患病去世。2岁时,母亲改嫁,把他交给外婆和舅舅抚养。牛顿的童年是在无拘无束中度过的,除了和小伙伴做游戏和一与大自然交朋友之外,牛顿几乎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所以,当外婆把他送到学校启蒙时,这个野惯了的7岁孩子无法静下来听课,人在课堂内,心在课堂外。教室对他来说像是关小鸟的笼子。有一次,算术老师讲完了“11加11等于22”,随即问牛顿:“11加12等于几?”“等于22”。正在想着下河捉鱼、上山抓鸟的牛顿猛然听到老师点自己的名字,脱口回答,引得哄堂大笑。
12岁那年,家里把牛顿送到镇上的学校读书。这个学校的老师按学习成绩给学生排座次,成绩好的坐前边,成绩差的坐后边。牛顿的座位开始是在教室最后面的角落里。因此,班上好多同学瞧不起牛顿,不愿跟他玩,有些同学嘲笑他,骂他“笨猪”,个别同学甚至动手动脚欺侮他。这使牛顿受到深深的刺激,他在心里说:“我不比你们笨,等着瞧吧,总有一天,我会让你们坐到我后面!”从此,课堂上,他身板坐直了,听课专心了,课后,他认真做作业,抓紧时间温习功课。渐渐她,牛顿的座位往前挪动,不久,就挪到前排的第一个位置上。全班同学对他刮目相看,老师把他当作后进变先进的典型,时常指着牛顿对后排的同学说:“学学牛顿,只要努力,也一定会像他一样坐到前排来的。”
可惜,正当牛顿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家里经济情况恶化,不得不让他停止学业,离开学校。
回到家里,牛顿要干很多活,有时下地劳动,有时,到集市上出售农产品,有时出外放羊。和书本结不解之缘的牛顿不论干什么都要带上书,只要有空余时间,他就拿出书来读。赶集时,他总是坐在摊位旁沉浸在书中,放羊时,他总是专心致志的读书,连羊群糟蹋庄稼也不知道。为此,他没少挨母亲和旁人的责备。
15岁时,母亲让他学习经殊每星期派一个可靠的老仆人陪牛顿外出做一次买卖。牛顿对做生意毫无兴趣,统统交给那个老仆人去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间小房里读书。有时;他干脆不到场,叫老仆人独自去经营,自己则溜到路旁的篱笆里埋头读书。
一天,他正在篱笆里读书时,被舅舅撞上了。舅舅以为他偷懒,要上前责备他。走近一看,牛顿读的是一本厚厚的数学书。外甥的勤学精神使舅舅大为感动,他专程到牛顿家劝妹妹允许牛顿继续上学。
中学毕业后,牛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著名的剑桥大学,并获得“减费生”,的资格。从此,他的人生道路翻开了新的一页。
一个人如果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能保持一颗火热的心,去求知,去学习,完成自己人生的追求,自学成才的人,必定抱着对知识的渴望。一个学生哪怕不在乎书本知识,也必须要对知识充满信心和敏锐的理解。
一个人没有受过正式的教育,能不能做到成才呢?法拉第的例子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法拉第在一个装订工厂做工,但是他对科学的兴趣促使他在繁重的工作之外还坚持自学。他抽空给皇家学会会长戴维写了一封信,并寄上了自己的记录稿和承意图,请求会长能收留他在那里当一名实验室的助手。但是,他精心写出的信再也没了回音。法拉第很着急,随后又给戴维写了一封信。这次运气还算不错,戴维约他见面了。
“小伙子,信是您写来的吗?”戴维招呼他说:“目前您的职业是什么?”
“装订工人。我装订过成百上千本书,还读过其中的好些书呢。”
“您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化学和物理学。我想当个化学家。我的理想就是献身科学。”
“亲爱的法拉第,您要知道,科学要求一个人不仅要有献身精神,而且还要有各种知识。您的年纪不小了,可是几乎毫无根底。现在动手已为时太晚。最好还是回装订作坊继续读那些有趣的书去吧。依我看,您的想法太天真了。”
戴维的话使他非常伤心。他转身向门外走去,但突然又回过身来,对着戴维说:“麻烦您啦,请多原谅。不过,我还是想请您收留我,哪怕当个实验室的勤杂工也行。我办事会相当尽力的。”
没过几天,法拉第又接到了戴维的一张便条。他一夜没有合眼。他感到前面还有无数困难,但不管怎样,他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生活的铁律就是崇拜强者。尽管从小没有机会受系统教育的法拉第在某些方面比别人差,但是他自己悟出来的知识却比别人要可靠得多。尤其在长期的探索和反复思考中才得到的真知灼见,使他很快就胜任了戴维交给他的任何工作。在他非凡的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和扎实忠诚的工作面前,戴维终于信服了,一年后的法拉第已经是戴维身边不可缺少的助手了。而在几年以后,他亲自扶持小伙子走上了科学的圣殿。
和法拉第有同样经历的是阿尔方斯拉夫伦,他从小对医学的爱好和追求让所有大人都吃了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