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08500000030

第30章 忠恕待人

忠恕待人是儒学待人和处理人际关系重要原则。“忠恕”思想源于孔子,曾子将其概括以传于世。《论语·里仁》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意即孔子对曾参说:“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别的学生问曾参,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思想可以用‘忠恕’两个字概括。”可见“忠恕”乃是孔门的至德要道。《论语》对“忠恕”作了如下的解说。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意即子贡说:“假若一个人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自己想有所建树,也能让其他人有所建树。自己想做到的,也能帮助其他人做到。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意即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根据上述的解说,后儒认为,“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推其(己)所欲以及于人”(朱熹:《论语集注》),自己希望有所成立、发达,亦使别人有所成立、发达,这是忠。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推己及人、待人忠心的意思。“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说“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论语·里仁》)也就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家语》一书中有关于什么是“恕”的讲法:“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意即孔子说,君子有三恕。一是自己不能做到很好侍奉君王,而要求自己的臣下能尽心侍奉自己,这不是恕;二是自己不能做到很好孝敬双亲,却要求自己的子女报效养育之恩,这不是恕;三是自己不能很好恭敬兄长,却要求自己的弟弟对自己温顺,这不是恕。作为一士人,明白了这三恕的根本,就是身体力行,可做楷模了。以上论述很清晰地把什么是“恕”讲出来了,它的基本要求是:自己没有做的事情,不要苛求别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不要苛求别人;自己先做楷模,而后引领别人去做。

总起来说,儒学的忠恕之道概括起来讲就是人们常说的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即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去对待他人。

儒学认为,“忠恕”之道也是圣王治天下之道。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这里的“所欲”,不仅是民之所欲,而且是君与民之共欲,如人情莫不欲寿、莫不欲富、莫不欲安、莫不欲逸等。因此,“所欲,与之聚之”,即是“推其所欲以及于人”,乃“忠”也;“所恶,勿施尔也”,即是“推其所不欲而勿施于人”,乃“恕”也。也就是说,君主对民众能实行“忠恕”之道,则能得民心;得民心,则能得天下。因此之故,孟子又说:“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意即古代的贤明君主之所以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善于将他们所做的推广开去罢了。

忠恕之道在儒学经典《大学》里被称做“絜矩之道”。“絜”是衡量,“矩”是衡量东西的方形尺子,所谓“絜矩之道”是说以自身为尺度去衡量别人,用这种道理去理解别人。《大学》有言:“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显然,“絜矩之道”也就是“忠恕”之道。其所谓“所恶于”上、下、前、后等,就是“己所不欲”;所谓“毋以”使下、事上、先后、从前、交于左、交于右等,就是“勿施于人”。可见,不论是忠恕之道还是挈矩之道,其实质都是仁慈博爱,都是要求人们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

不难看出,儒学推己及人的道德思维有一个理论的预设:即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至善的道德本性,所以才可以推、能够推而且必须推。程朱理学家认为,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万物之间都具有共同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人性中所固有的天理。推己及人就是把自己的人性中固有之天理推之于人,按照天理的要求处理人际关系,根据天理的要求和原则对待自己和他人。明儒王守仁则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主张把人的良心(良知)作为推己及人的标准和根据,即“推致吾心之良知天理于事事无物”(《传习录》)。

怎样才能实施“忠恕”之道?在儒学看来,要实施“忠恕”之道,就要做到推己及人。即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进一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君子有成人之美”,就是要成全别人好事,主动扶持别人成功,这才是推己及人的表现。在孔子看来,能够做到“己不所欲、勿施于人”的人,就可以“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了,即带着这样的态度与别人相处,无论在内,还是在外,都不会招致什么怨言和仇恨。

怎样才能做到推己及人呢?就是应该以爱己之心来对待周围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想象别人的处境;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如果你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着想,你就不难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你就会成为一个通情达理的人,而得到别人的理解。即使未能获得别人的理解,自己也是问心无愧,因为自己看待问题和对待他人都是平心而论,是堂堂正正地做人。

我国古代产生过众多推己及人的先贤,例如,曾经以治理洪水而留名千古的大禹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和“己达达人”的崇高典范。大禹在被任命为治水的负责人之前,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看到了许多的百姓被洪水淹死时,大禹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数十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三年的奋战,大禹和他的治水队伍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曾跟孟子谈起大禹治水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会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人们最为钦佩和赞赏的就是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

同类推荐
  • 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

    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

    给知识分子、人民大众以道德信仰和人生价值指引是徐贲的一贯特色,不论是价值观念,还是个人政治参与,徐贲所提出的问题以及给出的解决办法,都是发人深思的,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在本书中,徐贲从人的良心的角度阐述公民知识和道理的启蒙,倡导私德和开启公德,从人性和人心开始的心智启蒙,到宪政引导民德,逐步达到个人良知和社会共善。
  •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教育。”明确地把心理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西部招妻

    西部招妻

    马宏杰用近30年时间,跟拍了河南残疾人老三找媳妇的过程。老三先娶了个“憨姑娘”,不肯跟他过夜,只好离婚,随后三次去宁夏“招妻”,几经周折,总算定下一个媳妇,但与家里人处不来,只好让她走了。老三接着找媳妇,不幸遭遇“放鹰”,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老父亲也气病身亡。最后他只好再去宁夏,终于招来一个叫红梅的媳妇,生了小孩。可是两年后,红梅就喝了老鼠药,想回家……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立志篇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立志篇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胡锦涛
  • 中国传播思想史:古代卷(上)

    中国传播思想史:古代卷(上)

    最广泛意义的传播是一切生命物体或非生命状态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因此有学者认为“传播行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①。远古时期的先民通过部落战争和长期接触、交融,终于融会成古老的华夏民族,生成了原始华夏语,并创造了实现人神沟通和人际交流的传播符号——汉字。凭着对先祖文化的认同和对原始汉语的认同,华夏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生存、繁衍和发展,创造着古老的文明,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传播地域非常辽阔,传播活动非常活跃,传播方式非常丰富,我们可以从原始神话、原始巫术和古老汉字等方面去窥探先祖们的创造性传播行为,揭示这些行为背后蕴涵的原始传播思想。
热门推荐
  • 倾城毒妃要休夫

    倾城毒妃要休夫

    莫家有女唤芊芊,左手翻云,右手覆雨。莫芊芊一个无良的小女人,以炼毒为乐,以妙手救人为善。后被父母“卖入”宫中成为皇妃,可她岂是任人摆布的棋子。想拥有本毒妃?门都没有,老娘要休了他。一座宫廷,怎能困住凤凰。(倾城毒妃要休夫)且看莫芊芊如何在宫中翻云覆雨,步步升花。
  • 皇朝经世文编_1

    皇朝经世文编_1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九州密卷

    九州密卷

    你以为的世界只是你的世界,流传已久的史料也并非真实,刀笔镂刻的竹简上,只是胜利者的历史,多余的记载是不允许存在的,而我们,偏偏喜欢这些所谓多余的记载,我们也有这个能力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甚至我们自己也在故事中。
  • MC之我竟然在异世界成为神

    MC之我竟然在异世界成为神

    上海现代大学生,穿越到酷似minecraft加各种强力mod的异世界,在这里有背包空间,有各种意想不到的工具,有各种毁天灭地的武器,有各种巍峨震撼的建筑,有各种奇异强大的国度,甚至有各种传奇离谱的次元,在无尽的大陆,你是选择养老种田,还是叱咤风云?让我们跟随主角,完成一条成神之路……
  • 浩然古剑

    浩然古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正道之人说天地平等的把万物做为牺牲,体现了天地的至仁,说明了天地从来都是平等的看待万物的;魔教之人则是认为天地把万物都做为了牺牲,说明了天地的至不仁,既然天地不过是把万物当做祭品一样的存在,那么魔教中人之种种邪魔外道,荼毒生灵的把戏,也就是显得顺理成章。谁对?谁错?实际上又有谁能够说的清楚?但是,谁真的是一生漂泊,孤苦伶仃?谁真的是被世道放逐,身不由己?世间多的不是自以为被天道抛弃之人,更多的是自以为可以代表天道或者是逆天而行的狂妄之徒?一个重生的少年,如何在这神州浩土世界,达到了顶峰的故事!
  • 中华国粹智慧金典

    中华国粹智慧金典

    本书精选人们生活熟知的经典国粹,分别从古书典籍、戏曲、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酒文化、武术、中医、民间艺术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服饰等方面进行解读,发掘国粹中的传统文化智慧、领悟立身处世的道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万字诀

    万字诀

    怪异穿越异界疑似陷害的少年流传万世千古垂名的上古功法相似的世界不同的情节顾言:“这是什么?”“哦,穿越小说啊”“嗯?不对?我怎么自己进来了?!”“这还是个玄幻世界,啊不,是修仙世界”来到这里,顾言写了一本书《关于我意外看小说穿越的事》啊不,是获得了一本书《万字诀》
  • 庄子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周易》《老子》合称“三玄”。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 腹黑冷帝的妖娆祸妃

    腹黑冷帝的妖娆祸妃

    她,孟澜霜,本是朱门绣户里的小小庶女一枚。一个不留神,祸从口出。一朝失宠,尝遍世态炎凉。十年后,她早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借着自己一世芳华,再次得宠。太后寿宴上,她一舞倾城,惊艳全场。被许配给了睿亲王,却遭了摄政王的惦记。从此卷入了皇家的夺嫡之争,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