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端,六盘山脉以西,东北和固原市接壤,西北和西吉县毗连,西南与甘肃省静宁县相邻,南与甘肃庄浪县相通。在古代,隆德县向东翻越陇山可以通向关中,南下秦州(今天水)可入川蜀,北连高平,长驱宁朔,西可经过河西走廊直达西域。隆德在古代交通和战略地位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原王朝西北防御的重要地区,阻河朔,挡陇口,襟带秦凉,护卫中原王朝的关中安全。所以,秦长城西起岷山,经陇西、隆德、固原,绕六盘山北走,使陇右与关中连为一片。所以古人在评价隆德的形胜时说:“依萧关之险,凭长城之固,士佩刀而读,农荷戈而耕。”(清·常星景《隆德县志》)民国陈国栋等编修的《重修隆德县志》中说:“至于胜势,据陇山西陲,北通银夏,南接秦巩,东接泾平,西趋兰会,为四冲之衢。又兵防战事上最注重之要点,所谓六盘扼九塞咽喉,七关襟带,询非误也。”隆德县在历史上历属熙州、秦州、渭州或直属平凉府。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泾原路钤辖曹玮从战略地位出发,请求在六盘山外笼竿川建笼竿城(今隆德县城关),招募士兵屯田守御,并说:“异时秦、渭有警,此必争之地也。”庆历三年(1043年)正月以笼竿城建德顺军,属秦凤路,管辖地区约为今隆德县全境,西吉县南部,甘肃省庄浪县、静宁县大部。天禧元年(1017年)在邪没笼川筑羊牧隆城,就是在今天的西吉县将台乡南火家集。庆历三年(1043年)设置隆德寨,属德顺军。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隆德寨被纳入金的管辖范围,属于熙河路。金皇统二年(1142年)升德顺军为德顺州,升隆德寨为隆德县,县城就设在羊牧隆城,管辖宁安、得胜、静边三寨,属熙秦路。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改属凤翔路。贞祐四年(1216年)四月升为防御州,十月升为节镇军名为陇安,辖境约为今隆德县全境、西吉县南部及甘肃省静宁县、庄浪县大部。金的隆德县治所与现在的隆德县城相距30多公里。
北宋时期,隆德地区是宋和西夏重要的战场。元昊建国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威,迫使宋承认西夏的地位,便对宋朝边境展开了大举进攻。1040年,西夏在三川口(今陕西志丹县南)全歼刘平、石元孙部。三川口战败后,北宋任命户部尚书夏竦为陕西都部署兼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共同执掌北宋与西夏作战的兵事。后又以范仲淹兼任延州知州,加强延州一带的防务。1041年,元昊领兵10万,自天都山、得胜寨南下,佯攻渭州(今甘肃平凉),逼近怀远城(今甘肃平凉北)。韩琦急忙调遣镇戎军守兵2000余人,并招募勇士8000人,合计万余人,命行营总管任福率领,又命泾原驻泊都监桑怿、钤辖朱观,泾原都监武英,行营都监王珪各率所部,随同作战。西夏军队在怀远寨南和任福所部的西路巡检常鼎、刘肃在张家堡相遇。元昊假装西逃,诱敌追赶。任福率领数千轻骑追赶至六盘山下的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北)。傍晚,任福和桑怿合兵屯于好水川,当时宋军总计3万余人。元昊亲率10万兵驻扎在好水川口。次日凌晨,桑怿率军向西先行,在距羊牧笼城五里的川道旁,发现有一些白色的泥盒,内有跳动声,但未敢启封。任福到达后,下令打开泥盒,之间百余只带哨的信鸽飞出,盘旋在宋军的上空。西夏军队根据鸽子飞出的位置从四面合围,团团围住宋军。元昊站在山顶,用两丈多长的鲍老旗指挥夏军。宋军突然遇袭,仓促迎战,损失惨重。好水川一战,任福战败自杀,宋军损失几十员大将,泾原路1.8万人马几乎损失殆尽。好水川战役以西夏的胜利而告终。元昊命张元在山川峭壁上题诗:“夏竦何曾耸,韩琦不足奇。满山龙虎辈,犹自说兵机。”诗后的落款是“太师、尚书兼中书令随大驾至此题”。西夏虽然取得胜利,但伤亡也比较大,元昊于同年四月退回天都山(宁夏海原县南)。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我国长期分裂的历史。元大德八年(1304年)设置静宁州,隆德县属静宁州,隶陕西行省巩昌路,将隆德县治从羊牧隆城迁到笼竿城,即现在的隆德县城所在地。元朝的统一为丝绸之路再次放出光彩提供了条件。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不再经过固原,而是从长安出发,西行至瓦亭后,向西翻越六盘山,然后经过隆德县及甘肃的会宁、定西到达兰州。经过隆德的这条道路的走向对明清及以后西北地区的交通走向影响很大。明清时期的陕甘驿道、民国时期的西兰公路都沿用了这条路线的走向。
明代时期,隆德属静宁州,隶陕西布政使司平凉府,后来又改直属平凉府。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把庄浪县并入隆德。民国时期,隆德先后属陇东道、泾原道、甘肃省第二行政督察区。1958年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
明代在从长安到兰州之间设置了30多处递运机构,隆德县内设置了隆城驿(在今隆德县城内)和两个所:隆德所、神林所。这条道路当时是西北连接关陇的重要交通干线,运输规模比较大。清代沿袭明代的陕甘驿道,由甘肃平凉的安国镇进入宁夏境内,经过瓦亭、隆城(隆德县城)再进入甘肃境内。
清代,这条道路更是繁忙。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从印度向西藏边地渗入,并利用中亚浩罕国的侵略者阿古柏盘踞新疆南部地区;俄国已经染指新疆的伊犁。在清政府中展开了“海防”和“塞防”之争。当时陕甘总督左宗棠认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保京师。”左宗棠认为要确保京师,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不可偏废。清政府同意了左宗棠的意见。1875年4月,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进兵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就是沿此条道路行进的。当时为了军事需要,在六盘山拓宽并筑路10公里。为了改善行军条件,左宗棠命令将士在从潼关到嘉峪关的陕甘大道沿途栽植柳树和榆树,绵延数千里,后人称当时栽种的柳树为“左公柳”。到光绪六年(1880年),左宗棠离开甘肃时,陕甘大道已是“道旁所种榆柳,业已成林,自嘉峪关至省(兰州),除碱地沙碛外,拱把之树,接续不断”。兰州以东,“所种之树,密如木城,行列整齐”。当时为了行军方便所栽种的树木,逐渐成了西北地区的一道风景线,并局部改善了西北的生态环境。光绪五年(1879年),左宗棠的同乡好友、时任甘肃布政使的杨昌濬,在西行途中看到左公柳“夹道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写下了《恭颂左公西行甘棠》一诗,借景赞颂左宗棠在边疆的功绩:
上相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遍天山。
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沿途所种植的杨柳,使得丝绸之路的气候条件也因此得到了一点变化,给西北边地增添了许多绿意,一改昔日“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悲凉景象。
隆德县也留下了“左公柳”的痕迹。在隆德县城的马路两边,曾有“左公柳”。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建,马路拓宽,被岁月侵蚀的柳树又遭到人为的破坏,现在隆德县很难看到“左公柳”了。为了保护公路路基,312国道隆德段两旁遍栽松树,已郁郁成林,成了一道新的风景线。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早年曾跟随任职甘肃布政使的父亲在兰州居住过。当他离别兰州的时候,写下了《别兰州》:“前度别皋兰,驱车今又还。两行出塞柳,一带赴城山。”诗中的出塞柳就是“左公柳”。谭嗣同过六盘山时写下了《六盘传饷谣》:“马足蹩,车轴折,人蹉跌,山岌岌,朔雁一声天雨雪。舆夫舆夫尔勿嗔,官仅用尔力,尔胡不肯竭?尔不思车中累累物,东南万户之膏血,呜呼车中累累物,东南万户之膏血。”当时甘肃每年军饷都需要东南富庶省份来支供。当时翻越六盘山的道路还比较艰苦,所以才有运送粮饷的民夫的哀叹之声。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重修隆德县志》中也叙说了隆德县内的左公柳:“由隆德城东行,经十里铺,杨家店(即华贵铺),入六盘沟到山顶,为隆(德)固(原)分界。由隆城西行,经八里铺金苏家,沙塘铺,神林铺,乱柴铺,以达王恒儿,过此入静宁界。合计东西全长九十里。此系官道,坦途两边齐载白杨、绿柳,春夏青青,左公遗爱也。车领马萧,络绎不绝。东接平凉,西通兰省,为中汽车、大车路。”
五四运动健将罗家伦也曾写下诗歌来赞颂“左公柳”,他在《玉门出塞》中这样写道:“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天山融雪灌田畴,大漠飞沙旋落照。沙中水草堆,好似仙人岛。过瓜田碧玉丛丛,望马群白浪滔滔。想乘槎张骞,定远班超,汉唐先烈经营早。当年是匈奴右臂,将来更是欧亚孔道。经营趁早!经营趁早!莫让碧眼儿射西域盘雕。”诗人在这里赞美了边疆美丽的景色,更是先见性地指出了丝绸之路是将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
罗家伦(1897~1969年),字志希,笔名毅。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南昌。1915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他与傅斯年等人发起成立“新潮社”,编辑出版《新潮》杂志。五四运动中,他被各校代表推举为总代表之一,组织参加了五四大游行,并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1919年5月26日,罗家伦以“毅”为笔名,在《每周评论》第23期发表了《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第一次提出了“五四运动”这一概念。五四运动后游学欧美。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校长等职。罗家伦还曾任国民政府滇黔考察团团长、西北建设考察团团长、新疆监察使、中华民国首任驻印度大使等职。1943年2月,罗家伦以西北考察团团长和国民政府新疆监察使的双重身份,前往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对西北的国防、经济、社会、民族、教育、人口以及交通等进行了考察,历时9个多月,行程17022公里,完成西北建设考察报告14册。)
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记者范长江(1909~1970年)在西北采访,从兰州返回西安,途经隆德和六盘山时,看到了沿途的柳树。他在《塞上行》中写道:“六盘山东西两面大道,还存着不少的夹道杨柳,皆为左宗棠当日之遗留,以当时交通工具之简单,他的道路路面仍比现在国道路面为广,此公胸襟之远阔,实不同于当时凡俗之武夫。惟时至今日,左公柳已丧亡十九,长安至新疆之大道,仅若干处略存左柳,以引前人辛苦经边之回想,其实用的价值,实已渺无可称述。”
鸦片战争中,投降派诬陷林则徐。道光帝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将林则徐革职查办。1841年5月初,又令林则徐以四品卿衔去浙江随营效力。但不久,昏庸的道光帝以琦善广东方面的军事失败归罪为林则徐“废弛营务”,1841年6月,清政府下令革去四品卿衔,将林则徐“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1842年3月,林则徐踏上了“自羞东障难为役,漫笑西行不到头”的远戍之路。林则徐在西行途中染病,在西安调养了将近三个月,身体好转,在西安古城与家人告别时,写下了《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恐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这首诗表现了林则徐西行途中的心情和自己对国家的一片忠心。他在途中染病,虽有好转,但恐体力不支。纵然被贬戍边,仍不改报效国家的志向,谪戍新疆伊犁,刚好可以藏拙养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句后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成为文人雅士用以自勉的佳句。
8月西行至平凉,然后翻越六盘山。年底到达新疆。林则徐在他的《荷戈纪程》中详细记录了他翻越六盘山、过隆德时的情景:
二十五里瓦亭驿,固原牧纽遣丁具膳,此地距固原八十里。午后见阳光,而云气忽时聚时散,欲即过六盘山。舆人咸感及半途遇雨无可栖,遂住此。二十日晴,昧爽行,五里高场堡,十里和尚坡(铺),即六盘之麓,其时朝曦未出,西风忽来,山气侵人,寒如冬令,因就旅店,沽酒而面。稍暖复行,山峻路曲,盘旋而上,五里始至半山,曰庙儿坪,有关帝庙,香火甚盛。又旅行而上,其沙土皆紫色,一木不生,但有细草。五里至山巅,俯视下方田庐,则混茫一气矣。顶上有兵房数椽,问其兵数,人三成众而已。下山十里杨家店,又十五里隆德县城……
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写下了不少西行笔记,在他们的著作中都记录了在西行途中经过隆德县的情况。
现在的隆德县,是著名的“全国梯田化建设模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隆德民间艺术中的农民画、剪纸、雕塑、刺绣等民间工艺在全国都非常有名。贯通中国东西的312国道从隆德县经过,隆德县将在新时期的丝绸之路上放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