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老年人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情绪,但老年人应当学会善于控制和调节它,能够及时地加以消释和排除,从而使自己免受或少受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危害。
养性移情法
中医视点 移情调摄情志
转移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情绪和意志,以解脱不良情绪的苦痛。《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说:“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续名医类案》中说:“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虑投其所好以移之,则病自愈。”养性移情法,就是根据不同人的心理、环境和条件等,采取不同的措施,培养个人爱好,转移注意力,以达到调摄情志的目的。
中医解码 郊游可养性
中医养生学家认为,当思虑过度心情不快时,应外出旅游或锻炼,让山清水秀的环境调节消极情绪,使人陶醉在大自然里,以舒畅情怀,忘却烦恼。李东垣《脾胃论》里说:“劳则阳气衰,宜乘车马游玩。”这说明利用旅游,可驱除烦恼,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恢复,当思虑过度,心情不快时,应到郊外旷野锻炼或消遣,让山清水秀的环境去调节消极情绪,陶醉在蓝天白云、花香鸟语的自然环境里,舒畅情怀,忘却忧烦。
中医VS现代医学
进入老年期,人的各项脏器功能开始衰退,心脑血管疾病、胃、肝脏疾病、关节炎、骨质疏松等各种疾病开始侵袭老人,但是,老人不能就此认为:我不能爱好什么了,因为我身体不行了。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会加速病情的恶化。心理医生建议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制订一套包括健身、学习、娱乐在内的详细生活计划,培养自己新的兴趣点。简单的、符合老年人心理的爱好还是可以有的:聊天、听广播、打牌、晒太阳、看电视、听音乐等等,都会有助于老年人改善心情。老年人每天即使只按计划做一两件小事,也会使一天的生活变得充实。
积极暗示法
中医视点 暗示的作用
祖国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运用暗示疗法的范例,如《素问·调经论》里说:“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意思是,医生要先在病人应针刺的地方不停的进行按摩,并拿出针来给病人看,口里说我将把针扎得很深,这样,病人必然会集中注意力,使精气深伏于内,邪气散乱而外泄,从而提高针刺的疗效。
中医解码 暗示的方法
中医认为,暗示是指以言语或非言语的,简单的或复杂的方式,含蓄地、间接地、也可能是直接地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当暗示发生时,虽然我们只能看到生理或化学反应,但首先是人的心理反应或精神性反应,然后基于这个反应才引起生理的反应。
暗示的方法,一般多采用语言,也可采用手势、表情或采用暗示性药物及其他暗号来进行。暗示与说服不同,它是通过言语使病者不经逻辑的思维和判断,直觉地接受医生灌输给自己的观念,其作用在于情绪方面,而说服的作用在于理智方面。
在作暗示治疗时,要特别注意:第一,病人的受暗示性是各不相同的,这与病人的个性心理特点及高级神经活动特点密切有关,亦与年龄有关。病人的智力水平与文化程度,在能否接受暗示方面并无决定性作用。第二,施治前要取得病人充分的信任与合作。第三,每一次施治过程应尽量取得成功。如不成功,则会动摇病人的信心,影响病人对施治者的信任,这样如果再做第二次治疗,就会困难得多,成功的希望也就少得多。
中医VS现代医学
心理学界对心理暗示研究最多的专业是神经语言程式学,它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改变人的情绪,对心理形成暗示,达到改造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效果。它的前身,则是略带神秘色彩的“催眠术”。它们的心理内核则都是“心理暗示”。
……
家里有老人的朋友,要多陪陪老人,让老人多参加社会活动,积极防治疾病,给老人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老人树立明年、后年的生活目标,不要让老人总沉浸在消极的心理困扰中,帮助老人自己剔除负面的心理暗示,形成积极的正面的心理暗示。
制怒节制法
中医视点 怒伤身
《皇帝内经》有:“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怒为肝之志,怒动于肝,则气逆而上,气逼血升,血随气出,故甚则呕血。肝木肆横,乘袭脾土,所以症见飧泄。”从中医角度来看,生气至少有以下9大害处:
伤脑:气愤之极,可使大脑思维突破常规活动,往往做出鲁莽或过激举动,反常行为又形成对大脑中枢的恶劣刺激,气血上冲,还会导致脑溢血。
伤神:生气时由于心情不能平静,难以入睡,致使神志恍惚,无精打采。
伤肤:经常生闷气会让你颜面憔悴、双眼浮肿、皱纹多生。
伤内分泌:生闷气可致甲状腺功能亢进。伤心气愤时心跳加快,出现心慌、胸闷的异常表现,甚至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伤肺:可致气逆、肺胀、气喘咳嗽,危害肺的健康。
伤肝:可致肝气不畅、肝胆不和、肝部疼痛。
伤肾:经常生气的人,可使肾气不畅,易致尿闭或尿失禁。
伤胃:气懑之时,不思饮食,久之必致胃肠消化功能紊乱。
中医解码 老年人制怒方法
《寿亲养老新术》总结了老人养生的“七养”,其中之一是:“莫嗔怒养肝气。”老年人形气虽衰,但心志不衰,往往由于力不从心而使元气损伤,故尔,对于老年之人,强调少言语、节色欲、薄滋味、莫嗔怒、少思虑等,均是恐劳伤太过,损伤元气,影响天年。
老人制怒,首先应遇事冷静,因为怒常常是不能冷静思考的结果。因此,遇事一定要冷静,因为只有冷静,才能积极思考,想出对策,圆满解决问题。
其次,要及时宣泄。如心有不平之事,可及时向知心朋友倾诉,甚至痛痛快快地哭一场,或者大发雷霆,千万不要闷在心里,以致气郁成疾。
还有,制怒要注意养肝,中医学认为,肝主怒,所以要制怒,必须要保护好肝的功能。若是肝气郁结引起发怒时,当舒肝解郁,可用逍遥散治疗,若是肝火上炎引起发怒时,当清泻肝火,用龙胆泻肝汤治疗,若是肝阳上亢引起发怒时,当滋阴潜阳,可用镇肝熄风汤。
按摩也可以制怒。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生了气后,立刻按摩脚背上的太冲穴(在足背第一、二跖趾关节后方凹陷中),可以让上升的肝气往下疏泄,这时这个穴位会很痛,必需反复按摩,直到这个穴位不再疼痛为止。
中医VS现代医学
经常生气是百病之源,现代医学证实生气能引发以下疾病:
1.伤肝。生气时,人体会分泌一种叫“儿茶酚胺”的物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血糖升高,脂肪酸分解加强,血液和肝细胞内的毒素相应增加。
2.脑细胞衰老加速。大量血液涌向大脑,会使脑血管的压力增加。这时血液中含有的毒素最多,氧气最少,可令脑细胞死亡。
3.长色斑。生气时,血液大量涌向头部,因此血液中的氧气会减少,毒素增多。而毒素会刺激毛囊,引起毛囊周围程度不等的炎症,从而出现色斑问题。
4.心肌缺氧。大量的血液冲向大脑和面部,会使供应心脏的血液减少而造成心肌缺氧。心脏为了满足身体需要,只好加倍工作,于是心跳更加不规律,也就更致命。
5.胃溃疡。生气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并直接作用于心脏和血管上,使胃肠中的血流量减少,蠕动减慢,食欲变差,严重时还会引起胃溃疡。
6.损伤免疫系统。生气时,大脑会命令身体制造一种由胆固醇转化而来的皮质固醇。这种物质如果在体内积累过多,就会阻碍免疫细胞的运作,让身体的抵抗力下降。
7.引发甲亢。生气令内分泌系统紊乱,使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增加,久而久之会引发甲亢。
8.伤肺。情绪冲动时,呼吸就会急促,甚至出现过度换气的现象。肺泡不停扩张,没时间收缩,也就得不到应有的放松和休息,从而危害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