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因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那么,什么是思维?什么是思维力?怎样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每位家长都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在教育培养孩子过程中自觉地采取措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思维,就是通常说的“思考”、“想”、“动脑筋”,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比如,认识一个人,先是从知道他的姓名、长相,听他说话、看他做事开始的,以后逐渐对他了解越来越多,直到认识他的性格特点,他的精神境界。这就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使大家完成这个认识过程的核心因素就是思维。在感性认识阶段,人们也要“想”,但那是初步的,只有对客观事物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时,人们才能通过分析、综合,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思维主要表现在理性认识阶段。
思维力:就是一个人进行思维的能力。思维水平的高低,反映一个人的智力活动水平高低,它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来。
独立性:思维力强的人,必定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在学习中遇到疑难,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都能独立思考,寻找答案。即使他请教别人,查阅资料,也是以独立思考为前提。
灵活性与敏捷性:思维力强的人,思维迅速而且灵活,不墨守成规,能比较快地认识、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有人让少年曹冲称一头大象的重量,这对一个小孩子是大难题。可是曹冲经过迅速而灵活的思考,很快有了办法。先让大象站在船里,刻上水位记号,然后把大象拉下来,往船上装石块,达到原来水位记号停止。石块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曹冲的思维力很强,上述几个特点都表现出来了。
逻辑性:思维力强,想问题严密而且科学,不穿凿附会,不支离破碎,得出的结论有充足的理由、证据,前因后果思路清晰。
全面性:思维力强,看问题不片面,能从不同角度整体地看待事物。
创造性:思维力强,对问题能提出创造性见解,别人没想到的,他能够想到。
关系思维,有一门新兴的科学--思维科学,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首先提出来的。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年龄小的孩子遇到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有些家长就真的把答案告诉孩子,当时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孩子必然依赖家长的答案,而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不可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寻找答的方法。也就是启发孩子,一个问题应该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成就感,思维能力提高而且产生新的动力。
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
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活动积极。当孩子爱提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跟孩子一起讨论、解释这些问题,家长的积极主动对孩子影响很大。特别是家长也弄不懂的问题,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圆满答案,这个过程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孩子一两岁以后,有的不爱向家长提问题了,家长应该主动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包括家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有时,家长应放下架子,向孩子请教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些做法,对发展孩子思维有好处。
跟孩子一起收集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
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很多,有的是真人真事,有的是寓言故事,有的是科普性读物。家长、孩子共同收集,整理好放在书柜的一角。空闲时间,大家可以翻阅这些资料,互相讨论感兴趣的问题。
搞家庭智力竞赛
利用节假日进行,家长和孩子轮做主持人,谁主持谁准备竞赛题目,设立小奖品或其他奖励措施。为了增强气氛,可以请亲友或其他小伙伴参加。准备过程和竞赛过程都是训练脑力的过程。
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孩子的生活中、学习中,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家长应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归纳,需要推理,需要设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总之,为了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经常想到创造动脑筋的氛围,鼓励孩子多想、多问、多实践。脑子是越用越灵。为了孩子提高思维能力,既要重视学习过程,也要在功课以外想些办法。在日常生活中,从点滴的小事上都要注意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应该在这方面做一点尝试,在交谈和日常生活接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经常跟孩子交换思想,这会对孩子智力的开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正确的鼓励和赞美孩子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鼓励和赞美。每一个人都有值得你鼓励和赞美的地方,关键是你的发现。卡耐基成功教育的秘诀就在于善于鼓励人、乐于赞赏人,营造积极、乐观的人生氛围。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肯定,而这种希望一旦实现,就会产生一种乐观向上的动力,而这正是父母所需要的。
要做到“三多”多尊重,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多激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多期待,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孩子在学校里受到关爱和激励,在家中得到赏识和赞誉,自信心和成功的欲望便会日趋增强。
“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赏识的渴望,”鼓励和赞美属于力量,属于生机,属于希望,大胆赞美你的孩子吧
鼓励和赞美孩子,几乎已经成了父母必修的一门课。换一种心态,以欣赏的目光激励孩子,孩子们的变化就会令人惊喜。但鼓励和表扬要讲究分寸。
1.及时鼓励,孩子良好行为一经发生,要及时肯定,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2.表扬要具体,强调孩子令人满意的行为,表扬的越具体,孩子对哪些是好行为就越清楚。例如:孩子在唱完一首歌曲后,从态度、声音音准、音色、演唱姿态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并以鼓励为主,这样孩子就会有满足感,并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让孩子明了因为什么而受到表扬。
3.注意表扬的语言要使你表扬和鼓励的语言有变化,避免多余的言词。态度真诚的、衷心的表扬,才能让孩子接受。当用愉快的表情和高声表扬孩子时,应用眼光注视着他。避免在表扬时加上消极的评语和进行对比,或习惯性的批评,致使表扬作用受到影响。
孩子都是喜欢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的,而且他可以从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曾经有人这样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对待孩子要以积极表扬鼓励为主,不要刚表扬完马上就批评,仿佛前面的表扬不过是一种过度似的。表扬是为了强化好的行为,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缺点。
4.鼓励和表扬应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因人施奖”,切忌千篇一律。对性格内向、活泼好动的孩子不宜过多的奖励,防止滋长他的骄傲情绪和虚荣心;对性格内向、不多语、不好动的孩子则应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年龄不同,心智发展也不同,那么鼓励和赞美的方式也会有区别。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如何鼓励呢?父母应给予多次鼓励,并且要将鼓励的原因和具体行为告诉他们。当你发现今天孩子表现不错时,不能笼统地说:“你真棒,你表现真好,你真有进步”,而让他知道因为他的什么行为,所以才受到表扬。由于年龄小的孩子缺少是非观念,所以要不断地给予赞美,使孩子产生“这样做才是好孩子”的意识,进而才能渐渐的朝着这些行为去发展。
对于少大上点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自觉性了,明白父母的期望,也会按照父母或自己设定的目标去努力。对于缺点较多的孩子,父母除了经常提醒他的优点外,还可以为他制造“奖励的机会”。例如,可让他当“小老师”检查他人学习情况,或参与评价等。
年龄大的孩子已形成一些个性的思维,他们大多思想丰富而敏锐,是非观念清晰而明确。这个阶段的孩子,大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所以比较希望父母以对待成人的方式对待他们,也就是以诚恳而富有建设性的话来勉励他们。另外,还要注意奖励的方向性和教育性。要让孩子明白他的奖励绝不是他做的事情的本身,而是奖励他做事情的态度。例如,对于孩子助人为乐的行为进行奖励,通过奖励要让孩子知道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奖励的教育性是通过奖励使孩子有光荣的感受,有幸福的体验,从而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引导孩子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的、有计划的、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不仅是孩子做好作文的基础,也是提高整个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培养孩子观察时,应注意启发他与想象紧密结合。恰如其分的想象,会使观察插上翅膀,意境更加广阔。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观察自然和观察社会的机会。比如观察星空、观察大树、观察小猫小兔,观察市场上的繁荣景象,观察大街上一幕幕的场面……这对于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丰富写作内容,提高整个学习效率,都有重要作用。
应该向孩子明确地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教给观察的方法。比如观察一个字,观察力强的孩子能很快地把寓于生字中的熟悉部件看出来,或把形近字、音近字之间的细微差别区别清楚。观察景物、要有远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后的顺序。观察的目的决定观察的方法:这好比木匠看木头,先看木头的长和粗;用木头烧火的人,先看木头的干湿;森林学家看木头,先看木头的年轮和想象它的生长过程。
应该培养孩子观察的主动性,尽可能让孩子多参加活动。比如星期天带孩子外出参观游览,都要让孩子带着观察的任务离家,一路上边观察边思考,回来后写篇日记或作文。孩子观察得越细,印象越清晰,文章就可能写得更生动,更有真情实感。
观察,不是一般的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有计划、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对事物全面地、深入地、细致地看,这样才能清晰地认识事物,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孩子的观察力是有差别的,有的孩子对周围围世界虽然身临其境,却熟视无睹,对一切都漠不关心;而有的孩子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却非常敏感,饶有兴趣,从中吸取了大量的知识。如给孩子显示一张图画:画面上10个长相一样的小女孩的耳朵一边高、一边低,请小朋友把她们找出来。有的孩子一会儿就能找出来,灵敏性很强,显示出他的观察能力。而有的孩子却很长时间找不出来,他把注意力分散到无关的细节上,以致把原来的目的、任务都忘了,还说明这样的孩子观察的灵敏性、精确性较差,观察中只注意事物外表较明显的特征,而忽略虽能代表事物实质但却不引起注意的细微部分。这时家长更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观察的目的性、顺序性、精确性、敏锐性,遵循孩子感知观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孩子。
(1)激发观察兴趣
兴趣是观察的动力,有人曾说“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正是有兴趣的强烈吸引下,作出了非凡的成就。如牛顿从小就喜欢观察事物,看到树上成熟的苹果掉在地上,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反复地捉摸:苹果离开了树,为什么不飞到天上去而要落在地上?他反复地做了许多实验,最终发现了地球引力,产生了牛顿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瓦特由开水冲击壶盖而发明蒸汽机。培养孩子的观察力,首先要激发观察兴趣,只有当孩子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时,才能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地去观察。
(2)有顺序地观察
要想全面而有条理地观察,必须有一定的顺序,可以让孩子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右到唑右到左;从外到里,从里到外;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地观察。如观察某种动物,按头,颈,身,四肢,尾巴的顺序进行。观察一个盒子,先看外观众,上下,前后,左右,然后再打开盒盖,看内部。使孩子对观察的物体有个整体的较全面的认识(形成一定的认识结构)。
(3)观察中最好伴有家长有意识的提问。
在观察中,要求家长所提问题要具体、明确、简短、富有启发性,能激起孩子的积极思维。如鸭子的嘴是什么?鸭子的脚是什么样的?鸭子怎么叫?鸭子运运有什么特点?鸭子有什么用途?这样提问,一方面促进孩子按一定顺序,仔细地观察动物,同时锻炼了思维,了解了它的功能和用途,并使孩子掌握要用适当的词且达出来。如鸭子的嘴是扁的,身上长着羽毛,脚上有蹼,鸭子“呱呱叫”,鸭子可浮在水面上,会游泳,鸭子会下蛋,肉还可以吃。使孩子在观察中有所提高。
总之,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观察是聪明的眼睛,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谈不上聪明,更谈不上成才。细致是培养观察的基本要求,准确是观察习惯的根本,全面是观察的基本原则,发现特点是观察的目的。
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没有把观察力的培养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样最大的弊病就是抑制了孩子思考能力的提高。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对发展孩子的智力是十分重要的。
4.锻炼孩子的意志力
意志是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一个人拥有勇敢、乐观、健康的生活必定有良好的意志力,而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力是每个独生子女家庭都在面对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笔者认为,明智的父母首先应该尽可能让孩子独立活动、勇敢面对困难,学习克服障碍;其次,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障碍,多提供孩子克服困难的机会,让孩子在磨炼中学会坚强,使他们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走得更从容、更快乐。
现在的大部分孩子都缺乏意志力,他们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与包办下,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不懈的毅力及抵抗挫折的耐力,这样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明智的父母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力,给孩子的成长上一道保险。
有一句话叫“志不坚者智不达”,正如发明家爱迪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换到什么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最后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法国作家司汤达说:“对于意志坚定者,不管决定多么严峻,他都不会考虑自己的命运,只会要求自己有坚定地、不折不扣地执行决定的勇气。”意志力坚强的人,面对困难往往不会退缩,反而奋发图强,努力在困难的环境中做出一番成绩来。而意志力薄弱的人,往往无法坚持完成自己的目标,更不要说遇到困难时努力去度过。因此,要让孩子拥有勇敢、乐观、健康的人生,必须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力。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首先,尽可能让孩子独立活动,让孩子自主地学习生活,学习生存,鼓励孩子要坚强勇敢地面对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学习独立地克服障碍,从而使孩子的意志力得到锻炼。
(一)要帮助而不要“包办”。
早在1927年,著名的儿童教育家曾指出:“凡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至理名言。
曾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上小学一年级的独生子,爱睡懒觉,每天早晨,妈妈做好早餐催他多遍都不起,上学迟到了,反而抱怨母亲,于是,她正式告诉儿子:“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别的小朋友能做到的,你也应该做到,从明天起,该几点起床你上好闹钟,如闹钟响了,你还赖床,那你就睡吧,肯定没人叫你,挨批评的也是你自己的事情!”妈妈心里清楚,孩子敢跟父母撒娇,可在老师同学里丢形象,孩子也不敢迟到。果然,第二天早上,闹钟一响,孩子马上起来,不敢耽搁。后来,孩子早上上学再也不用催了。
明智的妈妈认识到孩子不依赖自己是最关键的,家长只是孩子的引导者,不可能永远引导孩子,孩子必须学会依靠自己。正如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做家长的应该十分明了自己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去生活,是帮助孩子学会自主,是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做人。”
(二)让孩子学会生存。
一个真正疼爱孩子的父母应关注孩子将来是否能适应这个竞争的世界。将一个在父母精心呵护下、毫无社会生活经验和自我生存能力的人推入社会是非常残忍的事。想让孩子成功地走向外面的世界,就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和自信。如果家长总帮孩子做所有的事,只会让孩子内心畏畏缩缩,缺乏勇气。要让孩子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就要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情,哪怕并没有积极的结果。因为关在笼子中的鸟儿,时间火了,翅膀会退化,即使以后有宽松的环境,也不能再展翅高飞了。
(三)鼓励孩子勇敢闯世界。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就会产生摆脱各种束缚和依赖的独立倾向,这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现代心理学认为,孩子本来就是以自我成为中心的,即一切事物都以自我为中心来认识,不以能明确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孩子只有接受了社会,才能正确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了解自己以外的事物,做到通情达理,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美国成功学家卡耐基说:“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次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其实,个体脱离了社会就不再是个体了。若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就应该早早让孩子去闯世界。
(四)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一般从两岁起,就要逐渐地培养孩子的某些独立生活的能力,如让孩子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完成作业,自己吃饭等。孩子在从事这些活动时,需要克服外部障碍与内部困难,而正是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使意志到了锻炼。陶行知说:“让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才是英雄汉。”
(五)有意识地让孩子吃些苦
要让孩子知道一切幸福都来之不易,否则,他就不会珍惜、理解,导致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比如,对一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应该让他们干些家务或进行一些必要的劳动锻炼。
(六)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坚持拒绝
父母应该学会拒绝,不要认为拒绝孩子就是不爱孩子,其实恰恰相反。过分地满足孩子会造成孩子的任性,而任性是学习成绩不好的最重要原因。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长必须拒绝。即使对孩子的合理要求,能拖延的最好也不要立即满足,让他学会忍耐,让他明白这世界不是他的,不是他想拥有什么就有什么。
(七)鼓励孩子做好每件事情
鼓励孩子自始至终做好每一件事情,是指导孩子经受意志锻炼的重要手段。孩子年龄小,做事最容易受外部的诱惑,做事往往有头无尾,半途而废。鼓励孩子坚持把每一件事做完,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对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表扬,不断地激励他。在这样的表扬和激励下,孩子更容易善始善终地做好一件事。
坚强的意志是磨炼出来的,越是困难的环境越能锻炼人的意志力,父母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点障碍,为他们提供克服困难的机会,使它们生活的道路上有点小小的坡度。倘若把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全部清扫干净,他现在可能平平安安,日后就会逐步失去走坎坷道路的能力。
5.让孩子确定目标
大家都知道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他年仅26岁时,就在当时物理学的几个领域作出了第一流的贡献,美国波士顿大学生化教授阿西莫夫,令人难以置信地写出200余部科普著作。为什么他们能够有此成就?仅仅是由于他们的天赋吗?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有高于他人的智慧,而是因为他们懂得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只有那些关涉你的目标的实现的事情才是一个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一个人的一生不能没有一个目标。目标对于成功,犹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重要,没有目标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拿破仑就是一个梦想家,他每时每刻都有自己的梦想。在他率军入侵其他国家时,曾经翻越阿尔卑斯山。据说在俯瞰远近山峦时,拿破仑激昂地对士兵说:“我们已经把整个欧洲踩在脚下了!”正是这种目标,使拿破仑在战争中屡战屡胜。
那么,这就很明确了,每一个人在人生中行走乃至奔跑,过程固然重要,但只有目标的引导才能使你一生的奔忙不至于失去方向。目标是人生航行中的灯塔,有了目标,你就可以容易地排除阻碍、勇往直前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由于孩子年龄较小,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的,他们对很多事情都会感兴趣。今天,他们要立志长大后当个家喻户晓的明星,明天他们可能又想当一个大企业的老板……于是,随着孩子们一次次的定目标、改目标,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也一点点地流逝了,可能到最后什么也没做成。听过这样一句谚语:“有一个确定的目标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只有确定了目标,才有一个奋斗的方向,才不会在人生的旅途中迷失了自己。其实,要想让孩子做事有恒心,最重要的就是要对他们加以诱导,帮助他们确定一个明确而持久的目标。
第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孩子一个目标,目标要定得详尽具体。
在学校里经常可以发现,每一学期下来,都有好多孩子,因为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一事无成。这样的例子几乎每个家庭里都有,也不用再啰唆举例。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孩子的缺乏目标,是和家长对孩子缺乏明确的要求有着直接的关系的,也并不全是孩子的错。
父母要让孩子选一个他认为能达到的具体目标,不能把目标定得太高太大,让孩子看不到完成的希望而失去信心,要求孩子一次就做好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而是要把大目标分解,分解成许多具体细致的小目标,这些小目标越细越好,越具体越好。并拟定详细的日程表,明确每天要执行的每个任务。日程表要常做,做到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对自己人生的规划能力,而且日程表还能起到时时提醒孩子把握时间,催促孩子为实现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的积极作用!
可以说,有了这些合理的目标,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了动力,有了方向。这样,每天都可以成功的改变孩子一点点,三年下来就不可限量了。有一位长跑冠军的经验就是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他说,“我不是在跑五千米、一万米,而是在跑几个五十米、一百米,我的目标很容易就能实现。”再远大的目标都是靠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来慢慢实现的。不断地为孩子制定一些阶段性的可实现目标,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加以肯定,加以鼓励,加以强化,使他相信“我能行”成为一种定式,这自然就会成为他克服未来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障碍的强大动力,而那时他究竟会有怎样一个远大目标,取得多大成就,对于父母来说已经并不重要了。
第二,让孩子的目标符合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实际。
树立目标其实不难,难的是实现目标。制定成功的目标,不仅要考虑未来的情况,而且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这么一句话,人最大的危险是不知道自己现在所处的地位,这一点会使你成为一个能力有限、没有自我意识的“才华横溢”之士。这也就是说,制定目标要切合实际,即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可妄自菲薄。根据孩子自身的发展情况引导他制定自己可以达到的目标才是积极有益的。
在孩子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父母要鼓励孩子树立自己的目标。如果孩子经常谈论他的梦想或者目标,聪明的父母不要嘲笑孩子的梦想,认为这是孩子的幻想,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说出来,同时引导孩子向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例如,一个8岁的孩子会说自己的目标是当个文学家,这时,父母要引导孩子把这个目标写下来,并把它当成行动的计划,去做一些能够实现目标的事情,这样才能把目标变成现实。
当孩子树立正确的目标以后,作为家长,要给予他们信心、勇气与支持。实现目标是一个漫长而坎坷的过程,如果孩子失败了千万不能让他们气馁,要帮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并且加以鼓励。家长也要具备对孩子的耐心和信心,同时言传身教,帮孩子实现目标。比如规定晚上7点到9点是学习时间,那么家长也可以利用这点时间来处理自己的工作,不看电视不娱乐,和孩子一起工作学习,这样的话孩子更加有动力,就算想偷懒一下也不好意思开口了。
第三,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所在,尊重孩子的选择。
父母在帮孩子树立目标之前,先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很了解你的孩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父母也不要认为孩子目前最关注的,就是她们终生所愿从事的事情。父母要留心发掘孩子的天赋所在,要善于帮孩子取舍,尽早放弃一些没有发展前途的选择。孩子没兴趣的不选,孩子有兴趣但没天赋的不选,太多外在因素决定成败的不选。如果孩子在某方面确实有超群的天赋,那还是应该鼓励孩子坚持走下去。
为孩子寻找目标并不是简单地帮孩子早日确定职业方向,而是帮孩子发现自己最想得到的和最感兴趣的东西,孩子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往往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在上面都不觉得疲劳。将一个感兴趣的东西确立为目标,再巧妙地将学习与这个目标联系起来,促成他的改变。比如,很多男孩喜欢电脑,可以趁机让他学好英语,只有这样才能很“酷”地把电脑玩转。这往往成为孩子生活的动力,让孩子发现自己走在一条自己选择的期望之路上,他今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每过一天就是让自己离梦想和目标更近一天。
社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孩子也在一天天的长大,家长不能盲目的按自己的意愿给孩子确定一个远大理想,如科学家、总裁、将军……等,家长的期望太高,失望会更多。重要的是不同阶段如何帮助孩子确定目标,有明确目标的孩子长大后才会有出息,所以帮助孩子“立志”不仅是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更重要是如何帮助孩子确定各个阶段的目标。言必信、行必果。既然是孩子自己确立的目标,那就要让孩子向着这个方向努力,证明自己的判断与实力。
父母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和幻想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关键是父母要使自己接受这样的事实: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成为一个有公德心,有责任感,善良而诚实,尊重他人,彬彬有礼的人。他懂得爱这个社会、爱生活、爱父母、爱每一个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他所生存的社会奉献力量。这才是“真正的希望”,也是父母要送给孩子的最宝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