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出现了四个比较长的民族分裂割据的时期,依次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三国鼎立,这一分裂的时期约为年;第二次是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居时达多年;第三次是五代十国时期,有多年;第四次是南宋夏金时期,有多年,这四个时期加起来有(多年,和多年的封建时代相比,分裂显然是居于次要地位,统一才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纵观上述分裂时期:“其发展过程总是由混乱的局面到局部的统一,再由局部的统一汇聚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因此,分裂局面不是多民族政治统一的完结,它既是对原有统一王朝的否定,也是新的统一的准备阶段,是两次统一间的过渡。而且,新的统一王朝的建立也不是对过去王朝的回归和复原,它是不断吸纳着新的民族到统一王朝中来,并且统一的局面越来越巩固的。元朝以后,中国再没有出现大的分裂局面,改朝换代并没有引起新的分裂,说明统一占据着越来越明显的优势,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强化的原因之所在。到了近代,为挽救民族危机,中华儿女救亡图存、团结御辱,努力克服一盘散沙的局面。历史不会忘记,力倡禁烟的林则徐谱写了的一曲爱国主义的悲歌,洪秀全提出的“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口号,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孙中山的“振兴中华”等都是爱国主义向心力的表现。历史不会忘记三元里抗英义军及鸦片战争中,中华各族儿女洒在镇江、洒在镇南关、洒在大沽炮台、洒在祖国土地上的每一滴的鲜血。中华各族儿女前赴后继,英勇奋战,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在近代中国,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扬。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再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血腥侵略,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对侵略者给予了坚决的打击。他们不分阶级和阶层,不分性别、年龄,不分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在爱国主义这面大旗下,他们从城市到农村,从东北到西北,从蒙古高原到海南岛,长城内外的各族群众、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纷纷涌入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洪流。“东北抗日联军”是东北地区的抗日主力军,这支部队由汉、朝鲜、满、赫哲、鄂伦春、白、蒙古等各族群众组成;西北有“西北回族群众救国会”,回民积极捐钱捐物给抗日部队;在内蒙古地区抗日斗争中,“大青山抗日游击队”最有影响力,它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争取大多数蒙古族人民参加抗日战争,并开辟和建立了具有牢固群众基础的大青山抗日游记根据地;海南岛的黎族人民在“琼崖抗日独立队”的领导下,也积极参加到抗日的斗争中。
在海外的华人华侨虽身不在祖国,但心系祖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达爱国之心。他们为祖国捐钱捐物,购买急需品。有的甚至回国抗战,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心同德的抗战精神,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空前强化。
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功能
研究凝聚力的功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中华民族凝聚力总的功能就是凝聚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使中华民族同心同德、万众一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一般说来,民族凝聚力主要有两个功能:团结的功能和统一的功能。
团结的功能
凝聚就是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中华民族凝聚力正是团结各族人民,凝聚人心的凝聚剂。我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能够团结一起,为我们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团结的力量,牢不可破,团结的力量,无坚不摧。邓小平说得好:
“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强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的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合乎民意,顺乎潮流,反映了亿万人民的共同理想。建立在共同理想基础之上的团结坚实巩固。我们的团结之所以无坚不摧,是因为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下,可以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全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合众志能深谋远虑,齐众心可移山填海。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力量。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说:“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要“倍加顾全大局,倍加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所谓大局意识,就是着眼国家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去认识和处理问题。所谓各方兼顾,就是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经验表明,全面进步,才有更大的进步;协调发展,才有持续发展。大发展需要大团结,大团结促进大发展。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把亿万人民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上来,这样,我们就会获得不尽的力量源泉,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前进,不断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统一的功能
纵览古今大势,祖国统一的趋向,虽经千回百折,其势终不可当。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中华民族凝聚力使我们坚信,“个民族,朵花,个民族是一家”,我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祖国母亲的任何部分缺一不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邓小平同志指出:统一问题“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的统一作为自己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党和政府为早日结束祖国的分离状态,完成统一大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香港和澳门的胜利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使祖国的统一大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台湾问题提上日程。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我们都坚决反对。这是违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海峡两岸全体同胞的共同心愿的。分裂祖国的民族败类,早已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台湾前途系于祖国统一。我们再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尽早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台湾当局应该顺乎历史潮流,及早做出有利于祖国统一的明智决策。我们相信,只要一切深明民族大义的同胞联合起来,共同奋斗,祖国的统一大业一定能够早日实现。“早日完成祖国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无限期地拖延统一,是所有爱国同胞不愿意看到的。中华民族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我们呼吁所有中国人团结起来,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统一,反对分裂,全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促进机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许多研究者认为,民族凝聚力还有另外两个功能:一是支撑功能。
“中华民族凝聚力在中华民族儿女对中华民族、中国的支撑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华民族凝聚力也是构成中华民族‘强大精神支柱的重要因素,具有把中华民族支撑起来的功能”。二是检测功能。“民族凝聚力的状态是反映民族成员的愿望和要求以及检测一定政策是否符合全民族的根本利益的温度计、晴雨表。”这两个功能是对前两个功能的补充和发展,是对前两个功能的深化和拓展。
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民族凝聚力是不能没有核心的。”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领导民族事业发展的社会集团,而这一社会集团的自身凝聚力是否强固,它是否能够真正把广大民族成员吸引在自己周围,是决定民族凝聚力强弱的关键因素。
翻开中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只有那些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集团,才能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也只有在这样的社会集团的领导下民族凝聚力才比较牢固。中国历史上有些封建领导集团做到了这些,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这些社会集团不能长久保持其先进性,不能持久地发出对全民族的吸引力,因而古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总是处在跌宕起伏中。
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它能够通过党的组织活动和路线方针政策,体现无产阶级同发展生产力相适应的愿望和要求,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使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进一步发挥;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极强的感召力;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有着广泛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人的模范表率作用,能够产生出对人民群众强大的吸引力。中国近现代先后产生过多个政党,大都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了。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一个政党能够担负起领导和凝聚中华民族的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华民族有了坚强有力的政治核心,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胜利的曙光。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中国一向被称为一盘散沙,但是自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成为全国团结的核心力量,四分五裂、各霸一方的局面就结束了。”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解放和政治独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和伟大复兴,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同时,党善于驾驭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稳妥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经受住了“六四”风波和苏东剧变的冲击,战胜了亚洲金融风暴所带来的风险等,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赖感,充分展示了党的核心地位。“九八抗洪”,在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面前,党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敢于负责,审时度势,统揽全局,领导坚强有力,指挥科学果断,实践证明党是完全值得全国人民充分信赖和拥戴的坚强核心,党中央是能够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和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领导集体。
“年时间连续发行国债共亿元,积极财政政策为什么能在中国成功?就是因为老百姓对共产党有信心,这样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十六大代表孙大力如此说。党的一大时,全国党员只有多名,到党的八大时,发展为万名,党的十二大时上升为(万,十五大时有)万党员,十六大时有多万。这证明党将人民群众吸引在自己周围,党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这体现出党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凝聚力中的核心地位,不是党自封的,而是中国各族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要求
十六大报告指出,自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这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着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我们党和我国人民做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必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
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因此,我们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时,不但要提高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而且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凝聚力要注意以下几点:
正确面对全球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现在我们提得比较多的是全球化,我们往往只看见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却忽略了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我们要走向世界,但要带着我们的民族性走向世界。
“我们应该在世界性的高度上来坚持民族性,在民族性的基础上追求世界性,把世界性与民族性统一起来。主动地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积极地从世界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同时又通过弘扬民族文化的精髓来丰富世界文化,推动世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使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永葆青春,才能使中华文化凝聚力得到不断的增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民族凝聚力“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亿多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向着社会主义的目标前进,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否则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不仅现代化不了,而且必然陷入混乱的深渊。这是总结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历程得出的结论,也是分析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因此我们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党同志要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重视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
“我还要特别提醒同志们,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的重大作用。去年,当严重的洪涝灾害发生以后,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面临巨大威胁。我们党领导和组织成千上万的军民协同作战,顽强拼搏,取得了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并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
在这场斗争中,党和国家正确决策,各级组织努力工作,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全体军民齐心协力。这是对我们全党和干部队伍战斗力的考验,也是对我们整个民族凝聚力的考验。在这样一种巨大的民族凝聚力面前,任何艰险和敌人都可以战胜。这再一次证明,只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只有这样的党领导的坚信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人民,才能如此众志成城,成为永不可摧的铜墙铁壁。那种激动人心、威武雄壮的抗洪抢险场面,我看在任何西方国家都不可能出现。同志们可以想一想,这种民族凝聚力来自何处?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来自我们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自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与巩固,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工作,而这些都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和内容。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我们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承担着庄严的职责。”不同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凝聚点不同,近代时期、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凝聚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凝聚点。“全国各族人民要始终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共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实现,中华儿女又将在人类历史上写下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