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像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法兰克帝国、神圣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等几个大的帝国。曾几何时,横行一时,但被几次战争,特别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原来的民族,“旧的国家,及其世代相传的治国战略一齐崩溃,以致王冠成打地滚动在街上而无人拾取;绝对无法预料那就是普遍的衰竭”一些民族和旧的国家的名字已经被封尘在历史的典册,同以上几个立国最长不过年的罗马帝国相比较,中国这个中华民族的东方大国从我们的祖先炎黄二帝算起,已有年,从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算起(比罗马帝国建立要早年)也已长达多年,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老民族——中华各族,虽几经分裂战乱、统一,仍是世界唯一一支保持自己历史传统从未中断而不断崛起的民族。
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何以能够经风沐雨、历遭劫难而自强不息,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何以能够一脉相承、绵延连续、与时俱进?
“是由于中华民族自身拥有一种强大而坚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时间的积淀,是历史的结晶,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强纽带,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
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涵
凝聚力原是一个物理名词,指物质结构中分子与分子间、原子与原子间、粒子与粒子间的相互吸引力,由于这种力量,物质才保持着其结构和状态,一旦这种力量消失,物质的结构便被打破,状态也随着改变,我们借用凝聚力来形容使民族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以确保其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即民族凝聚力。从本质上来讲,民族凝聚力是指一种观念的形态(感情、愿望、理想、价值观),蕴藏在每一个民族成员之中。“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包括历史上曾经出现而今已消失的诸民族的总称,今天则是指生活在中国版图内的个兄弟民族以及散居于海外中华儿女的总称”。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是中华民族赖以统一、独立、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民族凝聚力与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一样,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核心、灵魂和精神支柱,而且是民族的生命力、亲和力,同时也是民族的向心力、创造力之所在。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问题,学者卢勋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张磊、孙庆榕主编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学》,陈育宁主编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等专着已多有研究,综合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地域因素、共同民族心理因素等。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使中华各族产生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从而凝结成为一个牢不可破,密不可分的整体。”首先从经济因素谈起。一个民族的文明和凝聚力的形成是数千年的物质和精神的祭奠。生活在神州大地的各个民族,根据自己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创造了各具特色的经济生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在古代,每个民族都由于物质联系和物质利益而团结在一起”,“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众多单一民族组成的复合民族,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形成各种不同的经济类型以及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北方民族主要以自己的牧业、农业和其他类型的生产活动为主,南方民族主要以农耕和手工业为主,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丰富了中华大地的经济内容,中原与边疆的互相支持、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经济交流的网络。
历史上的互市、榷场就是中原民族与边疆民族经济交往的重要形式。
在互市、榷场上各族人民互通有无,以我有易我无。除了民间贸易外,官方的朝贡往往也带有一定的贸易性质。周边民族向中央政府进贡土特产,中央政府则赏赐布匹、粮食、茶叶等。在《新唐书·食货志》
中就有记载:“时回纥有助收西京功,代宗厚遇之,与中国(唐朝)婚姻,岁送马十万匹,酬以缣帛百万匹。”民族经济交流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就是经济技术交流。张骞将坎儿井的技术传到了西域,又将胡萝卜、葡萄、棉花等经济作物传入中原,黄道婆将海南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传入内地,因而使汉族地区的纺织业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少数民族的养马驯马技术也传入中原,对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各民族的经济交往成为维系古代民族关系的重要纽带。经济交往不仅满足了各族人民生产生活上的需求,而且进一步加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农耕民族离不开牧业民族,牧业民族也离不开农耕民族。这种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经济交流这一网络的正常运行,又为整个中国的统一,为中国社会的稳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能凝聚成一个整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文化因素。十六大报告指出:“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强调人文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品格铸造上留下了谋求合力、颂扬团结、众志成城、和衷共济的秉性烙印。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绝非偶然,从文化底蕴上讲,它具有根基深厚的五大哲学基石:以儒道学说为主的“天人合一”的世界现、爱国主义的人生观、“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天下为公”的伦理观、“仁者爱人”的互动的主体观。中华民族演进、发展的基本历史生态,引导和规范着中国各个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价值理念、目标追求和行为准则,这样就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了深厚的文化思想和理论基础。
诸如神州大地上“龙文化”的盛行,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以和为贵”的思想。中国哲学史家任继愈教授认为,“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阻隔,如果不是靠文化思想和文字为联系纽带,中国不知道将要分裂成多少个独立小朝廷。”由此可知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可见一斑。与中华民族一样,中华文化也是“多元一体”的。目前的考古发现足以证明这一点。如果按区域分,有黄河上游文化,黄河中游文化,黄河下游文化,长江中游文化,长江下游文化,辽西及燕山南北文化,华南地区文化,西南地区文化,东北北部、蒙古高原、阿拉善平原和塔里木盆地东源文化等大区系。按性质分有农业文化、草原文化、商业文化。随着各族人民的经济交往、文化交流,多元文化产生了,且相互碰撞、相互冲击、交流融合,而文化融合最终成为主流。文化融合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大提高了本国的军事力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思想,加强了统治;努力哈赤曾下令广译汉族典籍,推行汉族的伦理观念、儒家的治国方略,促进了女真族的发展。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化所征服。”满清入关后,满汉文化得到了进一步融合,“满汉全席”就是个好例子。文化融合并非排斥或抛弃本民族的文化,而是在承认和接受共同文化的同时,依然保留本民族文化的特色,使用哲学上的“扬弃”一词最合适,最终成为“多元一体”。被誉为“国服”的旗袍本是满族的服饰,现在已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财富。
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共同生存、共同发展,使中华文明在世界其他五大原创文明都发生了中断和断裂时,而中华文明依然在五千多年的文明长河中薪火相传,永葆青春活力,开创了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多元一体之连续发展。
文化的力量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力量,是熔铸民族品格的基因。
普列汉诺夫说过:“任何一个民族的心理是由文化的境况所造成的。”强调人文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品格铸造上留下了谋求合力,形成凝聚的烙印。思乡怀旧,认同回归,群体意识,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平衡统一,“兼相爱,交相利”的人文态度,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民族凝聚力是一种精神力量,是文化观念形态的东西,共同的心理状态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纽带。如果各民族有共同的心理状态,历史已经证明万众一心,民族凝聚力坚固,民族强盛;一盘散沙,民族凝聚力就崩溃,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经过几千年的撞击交流,中华各族儿女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已经磨合了,并有着共同的心理状态。中华儿女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每一个中国人都为自己的祖国和民族而骄傲,邓小平曾这样说过: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字里行间渗透着他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从其具体的表现形态来看,它主要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有贯的精神;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同甘共苦,团结互助的精神;勤俭朴素,艰苦创业的精神。”十六大把它概括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个字。这些精神以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为目的,是民族发展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民族大义所在。
再次,国家统一对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自秦朝统一中国后,多民族的国家一步步巩固和发展起来。为强化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制度,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政治上,废藩设县,统一法令;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道路;文化上,统一文字。这就是史称的“一法度衡石尺。车同轨。
书同文字。”在民族关系上,秦始皇派蒙恬率军万北击匈奴,派大批劳力修建长城,消灭了各地相互隔绝、相互封闭的状态,使华夏各族同处于一个强大的国家政权支配下,促进了彼此间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交流,对华夏各族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的心理状态的形成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为古代华夏各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并打下了基础。
汉代继承了秦朝大一统局面,并有所拓展,开发了西域,促进了边疆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融合,民族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隋唐宋辽金西夏时期,我国的大一统局面进一步扩大,疆域空前扩大。尤其是在唐朝,我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国力昌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中央政府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大大加强,四周各方许多民族接受唐政府的管辖和册封,融入唐朝大家庭,充分体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与此同时,许多外国使节纷纷来唐拜访,中国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国家的统一也使得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增强,元明清时期,封建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各族人民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华民族凝聚力持速发展。此时,民族凝聚力主要表现在各族人民共同反侵略反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戚继光领导东南沿海各族群众抗击倭寇的骚扰;康熙帝平定新疆准噶尔部的叛乱,反对俄国对我国北方领土蚕食。中华儿女都已经意识到祖国统一、祖国领土完整的重要意义。
中国历史上也有分裂时期,在中国多年的漫长封建社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