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展先进文化,是培育健康的民族精神的根本,文化创新是提高中华民族自立、自尊、自信的民族精神,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塑造新型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文化创新能够弘扬、更新即有的民族精神,使得民族精神与时俱进。要以优秀的文化作品把握时代的脉搏,反映中国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鼓励广大群众改革和建设的积极性;通过文化的广泛渗透力,凝聚民族精神,充分发挥我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民族精神建设中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用民族文化来凝聚民族精神,才能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世界文化的整合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中不处于被动。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归根到底就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为条件,民族文化产生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产生民族动力,民族动力产生民族振兴。
以传统民族精神作为建构当代民族精神的基础。文化的传承性、延续性决定了我们当代的民族精神必须以传统民族精神为根基,民族传统精神总是以其历史形成的方式和原则制约着当代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优秀的传统民族精神所包含的爱国情操、整体精神、责任意识以及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是我们当代民族精神所必须继承的。而且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使中华民族在鸦片战争以后,在科学技术、经济、军事力量远远落后于欧美,在瓜分吞并的险恶环境中,以英勇的斗争使中华民族始终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泰勒博士在一个国际孔子学说研讨会上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精神曾经给并且现在仍在给世界以巨大的精神贡献。因而,中华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的优秀成分不仅要保留,而且必须发扬光大,民族传统精神的优秀成分,在保持中华民族的民族特点上,起着比其他方面更为重要的作用。
当代民族精神必须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品格,体现传统与时代特点的完美结合。任何一种民族精神都是传统与现实的结合体,具有时代的、历史的性质,一方面从传统精神中汲取有用的成分,一方面总是深深地根植于本民族在该时代的现实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民族精神是现实中的民族传统,民族传统是历史地传递着的民族精神。而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最主要的是要看它能否适应时代潮流,大胆地更新并自我超越,这也是一个民族强盛的重要条件。在当代,我们应根据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批判地继承民族传统的遗产,有选择地吸收传统精神中的优秀成分,从传统民族精神中提炼出有中国特色的,具有现实可行性和历史延续性的中华民族精神,从而适应时代要求。
民族传统文化中封建主义的糟粕,是我们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严重阻碍,如儒家的“制天命而用之”引导人们去追求对自然的适应与平衡,却并不鼓励对自然界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征服;传统义利观贵义贱利,压制个人和集体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从而压抑人们的个性与活力。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念在改革开放新生活的冲击下,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开拓创新成为了人们行为的主要特征,传统的知足常乐、安于现状的观念转换为立志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人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解放,民族传统精神在人们历史的实践活动中开拓出了新的内容,成为当代民族精神有机的组成部分。
吸收外国精神文化的优秀成分,以起到优化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把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作为基础和先决条件,不断吸收异质文化,学习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一切进步的文化及其精神,把异质文化及其体现的民族精神中积极的东西加以引进、消化,最后融化到我国主体文化中,丰富民族精神的内容。全球化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价值系统、思维方式、伦理观念都产生着难以估计的影响,促使人们去思考如何应对这个历史潮流,革故鼎新,继往开来。因此,对于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发展,在客观上都被要求善于吸收和利用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从而加速自身的发展进程。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属于思想上接受中国传统儒学的汉儒文化圈,它们有东方传统文明的深层底蕴,儒家的入世进取和建功立业的奋斗精神,但它们又都较早接受了西方优秀的价值观念,孕育出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新的民族精神。更为可贵的是,日、韩、新等国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使它们一方面积极进取,一方面寻找不足,变压力为动力。正是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赢得了经济的腾飞,也使得它们在战争危机、精神危机、金融危机面前有条不紊。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民族精神学习和补充的。在一个全球化越来越成为潮流的时代,中华民族必须有面向世界的眼光,只有把代表人类发展方向、反映当今世界精神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吸收、整合到本民族文化之中,才能巩固、丰富我们的民族精神,达到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四、弘扬时代主旋律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关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论述中,深刻揭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几千年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活动中反映出来的不囿于陈规的实践品格,是由精神到物质,由物质到精神的融合和升华。在当代中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使爱国主义与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凝聚在一起。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维护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安全和稳定的最主要的精神力量。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是传统爱国主义的新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宗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三者有机地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新世纪之初,我们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新科技革命的挑战,综合国力的竞争,对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东西文明的排斥和融合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强大冲击,许多腐朽陈旧的东西借机滋生蔓延。因此,通过多种形式弘扬这个主旋律,将民族精神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的灵魂,从而指导人们的行为,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自强意识,弘扬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具有时代特色的不懈奋斗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等等,是我们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升华,这些崇高精神支撑和推动着我们伟大事业的顺利进行。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宏伟目标,这项充满艰辛和创造的壮丽的事业,更需要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支撑,建构当代民族精神,高扬时代的主旋律刻不容缓。
没有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在这个不进则退的时代,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世界民族发展史表明,任何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