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江苏编号:Ⅰ-22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吴歌剧照
吴歌,就是吴地的民歌,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顾颉刚先生在他写的《吴歌小史》中说道:所谓吴歌,便是流传于这一带小儿女口中的民间歌曲。民间歌曲包括“歌”和“谣”两部分,“歌”一般说就是“唱山歌”也包括一些俗曲之类,“谣”就是通常说的“顺口溜”。“这一带”,大致是指长江三角洲的吴语地区。由于历史上历代区域划分不同,早期“吴”是吴国领域的概念,甚至包括现在的南京和扬州等地。现在所说的“吴”,是指吴语地区,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即是江、浙、沪等地的同一个语言文化圈,同属传统吴文化范畴。苏州恰在它的中心地位,它是一座以“天堂”美名享誉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采集吴歌,也以它为中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吴歌和历代文人编著的诗、词、歌、赋不同,是下层人民创造的俗文化,是民间的口头文学创作,主要依靠在民间口口相传,代代承袭,是带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间韵文形式。
吴歌历史源远流长。传说殷商末年,周太王之子泰伯从黄土高原来到江南水乡,建了勾吴国并“以歌为教”,从那时算起,吴歌已有3200多年历史。当时楚辞中便有关于吴歌的记载;宋代郭茂倩将搜集到的吴歌编入《乐府诗集》,主要为五言句式,大多为情歌;明代冯梦龙采录了宋元到明中叶流传在民间的大量吴歌,用吴方言记录,仍以情歌为多,但句式上已发展为七言;清代是长篇叙事吴歌的成熟繁荣时期。
“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发起了歌谣运动,《晨报副镌》于1920年起连载吴歌,其后陆续编辑出版了《吴歌甲集》(顾颉刚)、《吴歌乙集》(王翼之)、《吴歌丙集》(王君纲)、《吴歌小史》(顾颉刚)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辑成《吴歌丁集》(顾颉刚辑、王煦华整理)、《吴歌戊集》(王煦华辑)、《吴歌己集》(林宗礼、钱佐元辑),大量吴歌得到搜集、整理和研究。特别是长篇叙事吴歌的发现、挖掘和“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歌谣卷的编纂出版,使大量的吴歌得到了抢救性的搜集和保存。
进入21世纪,有关部门又编辑出版了《白茆山歌集》、《芦墟山歌集》、《吴歌遗产集粹》和《吴歌论坛》等几百万字的吴歌口述和研究资料。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吴歌如今也逐渐引起西方学者的重视。作为吴歌的3个里程碑,安·比雷尔的《汉代民歌》和《玉台新咏》把南朝的吴声歌曲译成了英语,科奈莉亚·托普曼翻译出版的冯梦龙的《山歌》把明代的吴歌译成了德语,荷兰学者施聂姐出版的《中国民歌和民歌手——江苏南部的山歌》则研究和翻译了部分现代吴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传统民歌保存情况考察团”曾于1994年到苏州、常熟考察吴歌的保存情况。这说明了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在长期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生活条件下,农村交通闭塞,农民生活贫困,文化生活非常贫乏,那时唱山歌就是他们唯一的自娱形式,除了劳动场所外,夏天乘风凉,冬天围炉取暖,以及农闲时逛庙会,都唱山歌以自娱。这不但可以自由地抒发胸臆,而且可以施展人们的创作才能,表现人们的聪明智慧,丰富人们的劳动生活知识。当然,对于青年男女来说,唱山歌会给他们带来爱情的欢愉,或者成为婚姻的媒介。所以山歌成为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和娱乐工具。有的歌乡山歌代代相传,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歌手。有的歌手常在赛歌会上通过对歌、赛歌,大显身手,远近闻名。有的歌手从小即在自己的亲属身边学唱山歌,有超群的智慧和惊人的记忆力。过去家庭传承是山歌传承的主要方式。这样便形成了农民自己的未经雕琢的自然形态的文化。它和其他文艺形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和自娱性,与职业艺人有明显的区别。这种文化现象和民俗事象,被称为“天籁之声”,生动地记录了江南农民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史,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十分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吴歌王吴歌,包括“歌”和“谣”两部分。“歌”一般说就是“唱山歌”,也包括一些俗曲之类;“谣”就是通常说的“顺口溜”。吴歌和历代文人编著的诗、词、歌、赋不同,是下层人民创造的口头文学,是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间文学韵文。吴歌生动地记录了江南农民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史,从内容来看,吴歌既包括情歌,又包括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儿歌等。
吴歌以民间口头演唱方式表演,口语化的演唱是其艺术表现的基本方式。吴歌是徒歌,在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的情况下吟唱。其类型大致有引歌(俗称“歌头”,长篇叙事歌称“闹头”)、劳动歌、情歌、生活风俗仪式歌、儿歌和长篇叙事歌等几种。刘半农为顾颉刚的《吴歌甲集》作序说:吴歌的意趣不外乎“语言、风土、艺术三项”,而“这三件事,干脆说来,就是民族的灵魂”。
江南水乡吴文化地区孕育的吴歌,有其鲜明的特色,自古以来,通常是用委婉清丽、温柔敦厚、含蓄缠绵、隐喻曲折来概括它的特点。区别于北方民歌的热烈奔放、率直坦荡、豪情粗犷、高亢雄壮。吴歌具有浓厚的水文化特点,和耸立的高山,宽阔的草原不同,它如涓涓流水一般,清新亮丽,一波三折,柔韧而含情脉脉,和吴侬软语有相同的格调,有其独特的民间艺术魅力。
吴歌生动地记录了江南农民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史,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十分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吴语地区至今仍然存活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社会、历史、风土、世界观等)和审美价值(艺术),而且也是研究方言的珍贵资料。虽然现代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和过去不同了,山歌快要变成历史的“活化石”,但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它的艺术研究价值和人文研究价值越来越高,它是艺术创作上可资借鉴的丰富源泉。一切文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它的源泉,如果一旦忽视了艺术的源泉,文艺创作就会枯竭、苍白,缺乏生气以至没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