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正的人,或许说一个真正的英雄,必然具备使他变得高尚的人格精神。如若没有这种人格精神,或者说这种美好的人格精神被红尘和私欲浸染、攻击得变了样儿,那么,人的良知,人的尊严或人的正义感、责任感、道德感就都变了样儿,“人”也就不是真正的人了。那些搞阴谋诡计,为了自己的权位不惜乱国祸民的所谓“英雄”;那些猥琐的庸人,精明的小人,为了蝇头小利,或者卑躬屈膝、无耻奉迎,或者相互利用、相互暗算,如此种种,不论他装得多么道貌岸然,说得多么漂亮动听,因为没有了美好的人格精神,只能是一具丑陋的行尸走肉。
所以我们今天格外关注“人”的品质、英雄的品质,呼唤纯洁、勇敢、高尚、无私的精神。虽然我们自己也抵挡不住世俗的诱惑,但确实不愿丢掉理想和正义。我们宁可赞赏唐吉诃德的勇士相,尽管这里面有点滑稽可笑,有点不自量力的可悲,但高尚情操发射着光芒。我们厌恶王朔笔下的痞子,尽管这些痞子有时很聪明、很潇洒,活得像模像样、有滋有味(有的或许还混个一官半职),但只能是让人鄙视让人可怜的角色(我这样说,不是要否定王朔的创作)。
人格精神哪里来?不是生而有之,要靠教育,靠雕琢。
一切美好的人格精神,都离不开优秀文化的熏陶;反之,人格精神的萎靡卑琐,教育失误是很重要的原因。你不教给他文化,不教给他做人的正道,不使他真正懂得追求道德和心性提高的重要,使他认识到媚权媚钱媚俗的可鄙,他不变成小人和奸贼才怪呢!
我记起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教导,想起了老子“绝圣弃智”的论点。我猜不透这两位圣贤说这类话时的真实心态。是因为一个人文化太高、智慧过人,就会怀疑人世间的一切、不相信人的一切了吗?
是因为文化人聪明绝顶,可能让自己变得更狡诈更难治理吗?是像现今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才高会使人狂放傲岸,如魏晋时代的孔融、杨修、祢衡、阮籍、嵇康等,结果召来了杀身之祸或牢狱之灾吗?是因为大学者大诗人者如孟子成了“不召之臣”,陶渊明看破红尘,李白蔑视权贵,韩愈“不平则鸣”,李贽看轻圣人、否定经典吗?
孔子和老子的这类言论,变成了历代帝王和官僚愚昧百姓的精神武器,无疑也是影响中国历史前进的精神障碍。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明初的诛杀功臣,到乾隆盛世的文字狱,其精神实质,与孔子、老子的观念一脉相承,最终是为了让大多数人变成没有文化、没有智慧也谈不上有人格精神的羔羊。如此扼杀和折腾,历史车轮怎能迅速前进?中国怎能成为科技最为发达、经济最为富裕的强国?
对那些爱好专制独裁的帝王和官员来说,愚昧的人群也许更利于统治;但对国家和民族来说,实在是一种悲哀和不幸。一个愚昧的人,怎能理解帝王的统治道理?怎能明辨是非和善恶?除了能像牛一样地干活,又怎能创新和发明?
尽管历史上有那么多大文人惨遭不幸,有那么多大文人生活悲惨;尽管才华横溢,为人正直的大诗人陈子昂,死于一个小小的酷吏之手;满腹经纶、啸傲当时的策士往往斗不过目不识丁的流氓无赖(这类悲剧,大多因为有政治的参与,有封建时代的尊卑观念束缚所致);尽管现今已确立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我们还是应该呼唤民主,抓好教育,提倡博学,提倡树立美好的人格精神。
所以,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皆重视教育,真正的英雄豪杰,也必然将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的道德高尚,民风的淳朴诚信,人人都有文化有教养,作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因为没有文化的愚昧的人群,你不能期望他们迅速地巍峨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要求他们在科学技术、艺术和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甚至不能指望他们能创造出什么有价值的事情来。
当然,不进学校不学文化者,也有天性的善良淳朴,也有真知灼见,甚或也有优秀的人士。但遗憾太多,缺点太多,太经不起不良风气的侵袭。
武训就是这样的典型。他出身贫穷,无缘读书,从小就过着乞讨打工的苦难生活,但不改善良敦厚、慈悲为怀的天性。当他意识到没有文化的苦楚,看到劳苦乡亲的子弟无缘读书的状况,立志靠乞讨和打工积累钱财、兴办义学。
多少年的忍辱负重、含辛茹苦,自己不吃一顿好饭,不穿一件新衣,终于在自己的家乡建起了有二十多间房子的义塾,并乞求每一个穷苦的孩子进了学校。
第一个义塾成立后,他依旧衣衫褴褛,依旧过着到处要饭、到处打工的流浪生活。柳林崇贤义塾给他留有住宿的地方,他不肯住在义塾里,依旧住在一间破庙里。接着,他又靠乞讨和打工,在外乡修了第二个义塾……这是何等的精神!何等的高尚!
直到今天,这种苦了自己不能苦了孩子穷了教育的精神仍然令人肃然起敬。直到今天,我们的希望工程(教育工程)仍需要武训的这种精神。
当然,武训因为没有文化,许多言语行为,难免有庸俗、可笑、卑琐的成分,但一个善良的人看到这些缺点,只能是同情和遗憾,且会为他的高尚和不幸流下眼泪。
武训要是有文化多好!有文化至少可以避免一些丑陋。
当然,坏了良心、品质不好的人若有了文化的包装则更糟糕,其麻木不仁、昏聩无能会使人更为震惊,其谄媚奉迎、奸诈阴险的手法会使人更为切齿。还有一些无耻、堕落的所谓文人,为了自己得到好处,或炮制充满大话空话假话的蒙人骗人的作品,或抛售龌龊猥琐、腐朽下流的东西,则更是贻害无穷。
还有人担心,读书太多会成为书呆子,文化太高会变得性情古怪、喜走极端。我们认为,书呆子不是受教育太多的结果,更多的是他自己喜钻牛角的性格造成的。至于一些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的性情古怪、行为怪癖,蔑视俗人、与现实格格不入,这种现象,实在是因为他们已经超越了现实,站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他们的深刻眼光可以穿透一个世纪,他们完成了有益人类的着作或科学成果。他们的古怪甚或他们的某次失败和某些错误的论点,都可以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都可以激励我们的思考、探索和奋进!确实可以说,尽管他们有这样那样的弱点、缺点或错误,但都是天真的、善良的、可爱的;他们是人中的精英,是人类的骄傲。
佛法东来,曾几度热闹几度辉煌,也出过一大批功德圆满、名传后世的高僧,但与汉以来的一千多年时间和一代代中国大地上的无数寺庙、无数僧众相比,有数的几十个有成就的名僧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历朝历代各寺各庙中的绝大部分僧人,正如唐浩明在《旷代逸才》一书中所说:“都是浑浑噩噩的,既不懂佛学经典,亦不实心参禅,出家原是无奈,做功课乃寺规所定,自身心里却是一塌糊涂,真正是谚语所说的,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靠寺院里的油盐柴米来打发岁月罢了。”对这样的僧人,度起来尚且困难重重,何况普度众生?
佛家也该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了。不要过于相信苦难是对青少年的最好教育(“文革”这场劫难,败坏了无数青少年),不要过于迷信“严格出人才”的管理方式,更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念经、拜佛、献供、参禅。追求形式的东西越来越多,心灵的包袱越来越重,只能离佛法越来越远。
我觉得,佛家也应该教僧人学文化,至少应使每一个人都达到初中、高中文化程度,与此同时,辅之以简单易懂的佛法,并逐渐引导其钻研高深的佛典。
教育需要一定的形式,但一定要重内容、重实质、重心性,使绝大部分僧人自觉地努力地追求善良、仁慈、理智,追求道德、心性的提高。
要理解一个凡人或一个普通的僧人的向善是多么不易!因为红尘中金钱、权位、美女的诱惑太大了,萌生出的每一个向善的念头,都要与难以抗拒的欲望做多么残酷的拚杀才得以生长啊!
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谆谆善诱,孜孜不倦;如果可能的话,那些学问渊博、神通广大的高僧,应使出浑身解数,让更多的僧众和凡人真正明白:
只有向善修炼,才能灵魂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