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墓位于莫斯科红场西侧,是一个方形三级阶梯状建筑,外部全部用紫檀色天然大理石镶嵌。在列宁墓的上层,修建有主席台,每当重要仪式时,苏共的领导人就在此观礼指挥。
自转型以来,在俄罗斯社会一直存在关于列宁墓是否搬迁的争论。近来,这一问题再次成为俄罗斯社会争论的焦点。2005年12月,“纪念1917-1985年政治迫害遇难者社会基金会”致函俄罗斯文化和大众传媒部、国防部、俄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等部门,请求它们对列宁生前活动进行评价,并对将列宁遗体安葬一事发表意见。这就是这次争论的直接起因。该基金会成立于1998年,以给遭受过政治迫害的历史人物平反为宗旨。对此,2006年2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指出,他反对关闭列宁墓以及将列宁遗体入土安葬,并表示俄政府在作出每项决定时,都要考虑推动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而不是导致社会分裂。普京的讲话可以说是给此问题的争论定下了基调。
其实,早在2001年7月,普京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谈到有关迁葬列宁遗体问题时就说过:“我反对这样做。许多人把自己的生活与列宁联系在一起,安葬列宁意味着他们虚度了生命”;而且“安葬列宁遗体将导致社会动乱”。但2006年4月6日,俄罗斯历史研究所发布声明,否定了列宁生前活动,并建议拆除列宁墓、将列宁遗体入土安葬。该历史研究所在声明中指出,“列宁的活动使国家在社会经济和思想方面走入了死胡同,阻碍了国家发展,使国家孤立于文明世界之外。”这一举动使列宁墓搬迁问题在俄罗斯社会再次掀起争论。
列宁墓作为苏联时期的标志性建筑物,关于列宁墓是否搬迁的争论,已经远不是针对列宁墓本身,而是经过10多年浮躁和剧烈的社会动荡之后,俄罗斯人如何看待苏联近70年的历史变迁问题。在这种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中,俄罗斯人对苏联历史和“苏共”的认识已经不再像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简单的全盘否定,相对更趋理性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以下几个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和评价上。
一、如何看待“十月革命”
如何看待“十月革命”,其实就是如何评价列宁的问题。苏联解体前,人们对“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的评价基本体现在三大方面:建立了世界上1918年,武装起义者攻打冬宫后的留影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开创了俄国历史,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大大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苏联解体之初,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俄罗斯国内,对“十月革命”的评价基本是全盘否定的,认为正是“十月革命”使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中断。他们认为,通过自由派所推行的激进改革政策,在西方的帮助下,俄罗斯很快就能完成向市场经济和民主社会的过渡。在当时的报纸、杂志、电台和电视台等大众媒体上,随处可见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历史的否定性评论和尖锐的抨击,而对尼古拉二世、斯托雷平改革却给予大力颂扬。
在超级大国地位丧失、社会秩序混乱、生活水平下降的情况下,俄罗斯人在对现实感到无奈和失望的同时,社会转型初期的那种浮躁和激进的心态逐渐平静下来,在对以前的生活怀念的同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当前,在俄罗斯的政界和学界,对“十月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同西方的苏联问题专家一样,自由派的政论家和历史学家认为,“十月革命”无疑是错误的,大批无辜者的牺牲使得所谓的正义变得毫无意义,在国家与个人利益的冲突中,首先应该强调个人利益的至高无上。(2)俄罗斯共产党和左派认为,“十月革命”是俄罗斯民族和国家的幸运,正是布尔什维克使俄罗斯实现了现代化,打败了德国法西斯的入侵,拯救了国家和民族,并使其空前强大起来。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丘巴里扬指出,不管有什么缺点,“十月革命”也是20世纪一个重大事件,它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十月革命”极大地冲击了世界殖民主义体系,唤醒了民族解放的意识;它还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调整其内外政策,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3)民族主义派承认,“十月革命”使苏联强盛起来,特别是它在全世界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但他们认为,异族人的参与让民族团结者对“十月革命”产生怀疑,进而产生仇恨;俄罗斯人民根本没有参与革命,他们热爱自己的沙皇,热爱自己的信仰和国家。(4)民族团结者认为,主导“十月革命”的是一股黑暗、罪恶的破坏势力,其目的是要毁灭俄罗斯。苏维埃政权垮台后,国际上的幕后势力更加肆无忌惮,试图彻底消灭1917年革命未能摧毁的俄罗斯。例如,具有激进民族主义色彩的俄罗斯自由民主党领导人日里诺夫斯基甚至说,俄罗斯共产党应该与“十月革命节”一起被废除。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思想混乱后,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能够冷静地对待过去的历史,广大民众对“十月革命”的评价也有了变化。200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胜利日),俄罗斯社会和民族独立问题研究所进行的民意调查表明,有50%的俄罗斯人肯定“十月革命”的意义,67.6%的人肯定了列宁在“十月革命”中的作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当2004年11月24日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由“统一俄罗斯党”和“自由民主党”提出的《俄联邦劳动法》修正案时(其中有关废除“十月革命节”的内容),在俄罗斯国家杜马内和社会上引起了较大争论。由于“十月革命”的反对派在国家杜马中占据绝大多数的席位,这个投票结果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国家杜马劳工和社会政策委员会主席伊萨耶夫说,数以百万的俄罗斯人不再把11月7日当做节日,政府为何又将此作为节日呢?“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对此则坚决反对,他非常激动地说,俄罗斯人民不应该摒弃历史,不应该“朝自己父母的墓地上吐唾沫”。此外,俄罗斯一些民众举行游行示威,抗议杜马废除“十月革命节”,有些人试图冲进杜马大厦,但是被警察带走。国家杜马废除“十月革命节”的消息刚一传出,“俄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弗拉基米尔·乌拉斯就率领大批“俄共”党员、共青团员和普通劳动群众走上莫斯科的街头,在卡尔·马克思的塑像旁和大剧院广场举行集会,抗议取消“伟大的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节”。
2005年4月,在列宁诞辰135周年纪念日前夕,俄罗斯社会意志基金会对俄社会各阶层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58%的受访者对列宁在国家历史中的作用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在“十月革命”爆发88年后的2005年11月7日,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在俄罗斯153个地区对1600人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有42%的俄罗斯人认为它是不可避免的历史事件。另一项民调显示,“十月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中,列宁最受俄罗斯人爱戴,有54.5%的成年人对列宁持正面评价。可见,俄罗斯人开始更为平和、慎重地看待“十月革命”。2006年1月20日,在列宁逝世82周年之际,俄罗斯主流的《消息报》发表文章,盛赞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功绩,认为“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以及随之诞生的苏联是对世界历史和文化的最大贡献”。文章强调指出:“革命不是照单订制的。你不能怀疑列宁作为世界革命先驱同时所具有的俄罗斯民族主义精神。‘十月革命’从民族灾难中挽救了俄罗斯。如果革命失败,俄罗斯可能建立法西斯政权。正是由于革命,俄罗斯很快从一个地处偏僻的落后国家进入世界历史的中心。从根本上说,‘十月革命’及随之诞生的苏联是我们,作为人民对世界历史和文化的最大贡献。作为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早尝试,可能‘十月革命’的真正意义还没有显露出来。”
对很多俄罗斯人而言,列宁已经成为一段历史的象征,保存列宁墓就是尊重历史。所以,当俄罗斯历史研究所建议拆除红场上的列宁墓,把列宁、斯大林等人的名字从城市、街道和地铁站的名称中取消时,再次引发了争论和谴责。就连俄罗斯历史研究所的所属单位俄科学院的院长奥西波夫也向记者表示,他之前对该所的声明一无所知,说“如此全盘否定历史的做法是不能被允许的”。俄科学院副院长科兹洛夫也对这种偏激的言论感到惊讶,认为“这种行为的背后有政治背景”。“俄共”主席久加诺夫则对俄罗斯历史研究所卷入否定苏联历史的行动感到遗憾,认为该研究所发表的上述声明是挑衅行为。
今天,俄罗斯社会有一部分人主张将列宁的遗体从红场移出,安葬在位于圣彼得堡他母亲的墓地里。但大多数俄罗斯民众并不赞同将列宁遗体从红场移出安葬。每当重大纪念日,都会有众多老战士、老共产党员和年轻一代来这里献花和举行活动。许多莫斯科俄罗斯人在结婚的时候,首先的庆祝活动就是到克里姆林宫外面的无名英雄纪念碑献花。
二、如何看待“斯大林热”
在“民主化、公开性”的口号下,从1987年开始,苏联逐步走上了全盘否定自己历史的道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政治制度变更,对历史的评价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在俄罗斯掀起了一场去“苏联化”的运动,原苏共领导人的塑像、纪念碑等纪念设施遭到疯狂破坏。
随着转型所带来的困境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人们在失望之余,开始反思对历史的评价。在这种对苏联历史评价的反思声中,“斯大林热”现象尤其引人注目。戈尔巴乔夫时期,在“民主化、公开性”的大背景下,人们在对苏联历史全盘否定的同时,对斯大林的评价是很低的。据调查资料显示,有高达64%的人对斯大林持完全否定态度,肯定者只有8%。但近年来,如何正确、客观评价斯大林这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再次成为热门话题。随着斯大林逝世50周年(2003年)、斯大林诞辰125周年(2004年)及苏联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2005年)纪念日的相继到来,俄罗斯各报刊、杂志纷纷发表文章,全面评价斯大林的思潮在俄罗斯学术界和民众中开始出现。
早在1999年12月21日,久加诺夫拜谒斯大林陵墓时的讲话中说道:斯大林不仅是20世纪俄罗斯史上,而且是整个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活动家。2002年1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斯大林是一个独裁者,这毋庸质疑。但问题在于,正是在他的领导下苏联才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这一胜利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名字相关联。忽视这一现实是愚蠢的。”据报道,“俄共”主席久加诺夫曾在一次宴会上提议“为斯大林干杯”,普京也跟着举杯说:“为斯大林干杯!”2004年2月,普京还亲自参加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60周年的庆祝活动。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鲍里斯·格雷兹洛夫对斯大林的评价是:“他犯了个别错误。”2003年3月3日晚,“俄共”在莫斯科巴库电影院举行了纪念斯大林逝世50周年活动,人们纷纷表示:“不准玷污历史”,而把斯大林时代的大清洗只是看做是“过火”行为。2003年3月5日,学者们在莫斯科还专门举行了“我们怎样认识斯大林”圆桌会议。据资料统计,正面肯定斯大林的已经不限于“俄共”,在“自由民主党”和政权党“统一俄罗斯”中,肯定斯大林的也占到多数。就连前持不同政见者、号称俄罗斯“自由卫士”的索尔仁尼琴都感叹道:“今日的俄罗斯已经彻底失去了斯大林曾经赋予它的冲劲与斗志。”2003年3月4日,另一位前持不同政见者亚历山大·季诺维也夫在《苏维埃俄罗斯报》撰文说:“可以断言,没有列宁,就不会有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没有斯大林,也就不会出现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共产主义社会。”季诺维也夫甚至认为,斯大林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20世纪可以称为“列宁和斯大林的世纪”。
基于对现实的不满,人们开始更多地回忆斯大林,以他为题材的影片也开始日益增多。全俄舆论调查中心的资料显示,俄罗斯社会对斯大林及其生平有截然不同的看法:50%的俄罗斯人能够积极评价斯大林,愿意把其名字与建立一个能够反击法西斯侵略的强大国家联系在一起;37%的俄罗斯人对斯大林的生平持否定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清洗”的缘故。岁数大的人评价明显积极得多。不仅在老一代人当中,即使在最年轻的一组接受调查的人(18~24岁)当中,给予积极评价的也多于消极评价的,其比例分别为46%和39%。与此同时,包括年轻一代的俄罗斯人不接受斯大林的统治方式。
尽管苏联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并成为超级大国,但多数人仍认为国家的发展方向不对。52%的俄罗斯人不希望本国出现一位斯大林式的领导人,但也有42%的人认为本国需要“第二个斯大林”。这主要是上了年纪的俄罗斯人。与其说他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不如说他们需要一个关心自己的政权。无论如何,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若干机构的民意调查表明,都有50%甚至以上的俄罗斯人对斯大林持基本肯定的态度。当然,目前俄罗斯仍然存在对斯大林评价的不同观点,特别是在“大清洗”和“斯大林模式”等问题上,许多学者和民众仍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可见,俄罗斯社会对斯大林持一种矛盾的态度,而且这种态度可能长期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