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门才女
这个绝代女子来头不小,整个洪武、永乐朝的顶级人物都与她有关。她是大明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的第三个女儿,魏国公徐辉祖、定国公徐增寿最疼爱的妹妹,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大名鼎鼎的明成祖朱棣的妻子)的亲妹妹,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小姨子。她叫徐妙锦,出生于这样地位显赫的家族,一开始便注定了她的人生与经历必定不同于寻常百姓人家的女子。
因此,要说徐妙锦,还得先从她的显赫家族说起,特别是她那雍容华贵、贤良淑德的姐姐仁孝皇后。
徐妙锦之父徐达(1332—1385),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家里祖辈世代种田,属典型的贫农家庭。徐达小时曾和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在那个衣食不保的年代,他和朱元璋这些放牛娃们应该有过一段特别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元朝末年,目睹朝廷腐败,民不聊生,他慨然有“济世之志”。朱元璋投奔郭子兴闹革命当上小军官后回乡招兵,他“仗剑往从”,从此开始了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徐达不但是猛将、儒将,更是一员福将。早在郭子兴军中朱元璋还未真正当家时,郭子兴因与濠州起义军的另一元帅孙德崖闹矛盾,拘捕了孙德崖,而孙的部众以为是朱元璋策划的阴谋,便扣留了朱元璋并扬言为主帅报仇。关键时刻,徐达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到孙德崖军中去做人质,换回朱元璋。直到郭子兴释放孙德崖后,他才被放出来。徐达的舍身相救令朱元璋非常感激,两人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徐达当然也不负重托,不但作战勇猛,治军严明,更礼贤下士,长于谋略,逐渐成为朱元璋最信任最倚重的一员战将。从一开始帮助朱元璋在郭子兴军中树立威信,到统兵“廓江汉,清淮楚”消灭陈友谅;,,,“电扫西浙”攻占平江(今江苏苏州)消灭张士诚;受命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北伐,“席卷中原”,收复大都(今北京)。徐达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以智勇之资,负柱石之任”,叱咤风云,立下了赫赫战功。洪武元年,朱元璋登上帝位之后,授徐达为太傅、中书右丞相,后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并颁予铁券(铁券是朱元璋赐给功臣世代保持特权的一种信物,一旦拥有这道附身符,便可世代富贵,光宗耀祖,甚至不受王法限制,“王法不临灭,刑吏不进门”)。而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劳苦功高、地位显赫,徐达依然安分守己,谦逊有礼,从不居功自傲。然而尽管如此,仍免不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命运,阴狠毒辣的朱元璋一直也找不到他的过失,竟乘徐达身患背疽忌吃鹅肉的时候,赐他蒸鹅。君命难违,徐达流涕而食,不日即死。洪武十八年二月,徐达病逝,享年 54岁。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赐谥“武宁”,赐葬于南京钟山之阴,并亲为之撰写神道碑,赞扬他“忠志无疵,昭明乎日月”。后复命“配享太庙,塑像祭于功臣庙,位皆第一”。徐达以一死成全了朱元璋的虚伪与阴狠。
徐达有四个儿子,长子徐辉祖,初名允恭,后因避皇太孙朱允炆讳才改的名。他身高八尺五寸,长得面如冠玉,英姿非凡,袭爵魏国公,乃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次子徐添福,三子徐膺绪戍守边关,任戍边大将军;幼子徐增寿,任右军都督府左都督。三个女儿,长女徐仪华为燕王朱棣正妃,次女为代王朱桂正妃,幼女徐妙锦。
徐妙锦的姐姐徐仪华,这位燕王妃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仁孝皇后。她是徐达和谢氏的长女,谢氏是徐达的第二任夫人。身为将门之后,徐仪华不但贤淑华贵,而且才情卓绝,更兼文韬武略,“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名动京华。“诸生”即秀才,就是说她堪称女秀才。据说当时朱元璋听说徐达有这么一位知书识礼才华横溢的女儿,主动要求双方联姻。
有一天,朱元璋召见徐达,对他说:“朕与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朱棣配焉。”大意应是,你我早在是平民百姓时就结下深厚交情,不是今天的君臣关系这么简单。说起来确实如此,少年时便一起放牛,后来又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可此一时彼一时,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是不一样了,昔日的放牛娃是朋友是兄弟,如今一个成了坐拥天下的皇帝,一个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功臣(魏国公),只是君与臣差别巨大。这皇帝老子亲自替儿子求亲,他金口一开可就是圣旨啊,正是君命不可违,再则,也没有理由违背,能和皇帝攀上儿女亲家,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总之,徐达马上顿首谢恩,婚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二十七日,十四岁的徐仪华头戴九翚四凤冠,身着青质九翟衣,在隆重典礼之后正式成为十六岁的燕王朱棣嫡妃,从此开始了她尊贵而不平静的一生。嫁入皇家的徐氏,不但才貌出众而且聪慧贤淑,在一大群子侄辈的媳妇里,马皇后特别喜欢她,婆媳关系非常亲密融洽。马皇后曾经不止一次地当众称赞过处事稳重的燕王妃。
洪武十三年三月,朱棣到北平(今北京市)就藩,徐王妃一道同行。在北平,燕王妃徐氏先后为朱棣生下了三个儿子:长子仁宗高炽,次子汉王高煦,三子赵王高燧;四个女儿:永安公主,永平公主,安成公主,咸宁公主。
大无绝绝大绝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驾崩,根据遗诏,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在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和兵部尚书齐泰的建议下,登基不足两个月的朱允炆决定仿效汉景帝实行削藩,以遏制拥兵自重、势力日益强大的叔叔们。
朱允炆的第一步棋,是收回藩王手中对守镇兵的节制权力。藩王封国内的兵士分两种,一种是守镇兵,由中央政府派驻,朝廷委任指挥使掌管;另一种是藩王的护卫军,由藩王调遣。如果是要塞之地,像燕王、宁王这样担负边界防守重任的,遇到紧急情况时两种兵士都必须听从藩王的号令。
朱元璋对藩王的分封策略是“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藩王没有自己独立的地盘,也不得干预地方行政事务,这也是对藩王权势的唯一限制。他分封藩王至各地权镇四方,藩王就是中央皇权在地方的代表者和监控者。一旦边防有变,诸藩王可以直接领兵为国家屏藩;若是皇帝有难,诸王也可以节制军队靖难。藩王的官署及其护卫军的开支完全由朝廷提供,可以防止他们利用自己的地盘扩军,避免对中央皇权形成威胁。
明初全国共有军队约一百二十万人,其中二十多万天下精兵屯于京畿。诸王军队分散,护卫军少则数千人,最多也不过万人,二十五个藩王即使全部集中兵力,也不会超过二十五万,与中央京营军队总数接近,并且中央还同时控制了各个地方的守镇兵和其他军队。如此一来,诸王的力量就被大大削弱了。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五日,燕王朱棣宣布起兵“靖难”,打着“清君侧、除奸臣”的口号讨伐建文帝身边的齐泰、黄子澄等人。短短半个月之内,他手中的兵马就增至数万,攻克了怀来、开平、龙门、上谷、永平等地。朱棣初起兵时,朱允炆并不以为然,仍然专心地忙着和文臣们讨论《周官》法度,打算复古改制。然而他们没有料到,燕王竟然在真定击败了老将长兴侯耿炳文的三十万大军,建文帝闻讯大怒,可满朝擅长用兵的老臣都被朱元璋屠杀得差不多了,只好听取黄子澄的建议派李景隆替换耿炳文。虽说是岐阳王李文忠的儿子,可李景隆却没有父亲那样的韬略。
李景隆率兵五十万,攻打北平。朱棣却先率主力部队攻打大宁(内蒙古宁城)去了,此时镇守大宁的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朱权麾下的部队多是蒙元降将,其朵颜三卫更堪称精良铁骑,战斗力极强。朱棣此行便是力图收编宁王朱权的铁骑。临行前,燕王再三嘱咐留守北平的徐王妃和世子朱高炽:“李景隆来,唯有坚守,千万别出城。”
大军来袭,兵临城下,鼓角争鸣,杀声震天,北平守城将士拼死抵抗,誓死保城,击退了一拨又一拨敌军的进攻,但因主力部队出征,守城兵力明显寡不敌众。眼见明军又架起诸多攀城云梯,城头立时刀光剑影。面对敌军的日夜进攻,这座守军仅万人的孤城,危在旦夕。虽说徐王妃平常娴静端庄,可毕竟是将门之女,要知道她身上流淌着开国大将徐达的血液,骨子里更有一股男儿英雄气。关键时刻,她临危不乱,指挥若定,见守军不足,便传令给所有留在城中的燕王部属及官绅士民之妻都配发甲胄,更亲率这支身披铠甲、英姿飒爽的娘子军登城助战,守军见妻子姊妹全力助阵,立时信心大增,士气大振。
雍容华贵的徐王妃站立城头,命数十名大汉朝明军喊话:“南方的弟兄们,我等保家卫国,为大明驻守这北方苦寒之地,建文帝听信谗言,竟起诛杀之心,燕王起兵靖难只为清君侧、除奸臣。你我本是老乡,尔等难道不顾仁义道德、同乡情谊,听凭奸臣祸国乱政?”这徐王妃着实深谙心理战和文宣战,寥寥数语入情入理,一举命中要害,朝廷军当即士气大落,竟停止了进攻。
入夜,徐王妃又命燕军将士不断往城墙上泼水,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水很块冻结成冰。第二天再战,城墙已经无法攀登了。李景隆措手不及,只能望城兴叹。在徐王妃的指挥下,一座仅仅有守军万人的孤城,抵抗了数十万人的日夜进攻,一直坚持到燕王朱棣成功收编宁王军队,班师救援的时候。
这场守城之战的胜利堪称奇迹,一方面李景隆骄横寡谋,使朝廷军徒有数十万大军之名却毫无作为;另一方面当然得益于的徐王妃的沉着冷静及卓越的智谋胆略,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王妃着实不失开国勋臣之女的风范。然而,据说这徐王妃的妹妹徐妙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徐达老来得女,对小女儿徐妙锦甚是疼爱,他去世时,妙锦尚在襁褓之中。都说长兄如父,长姊如母,尽管是侍妾所生,成长于这样的超级大豪门,妙锦自小便得到了年龄大自己一截的兄长、姐姐们的宠爱,与大姐的感情尤佳,黄发垂髫之时常到北京燕王府小住。这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贵族小姐,自小锦衣华服,富贵荣华,无忧无虑,加之自幼聪慧,饱读诗书,才情出众,可谓堪比公主生活,幸福却尤胜公主。
年至及笄,她愈发出落得沉鱼落雁,宛若天仙,恰如《诗经·卫风硕人篇》所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而且琴棋诗画样样精通,其琴技亦堪称一绝,在哥哥的宴会上就曾技惊四座,名满京师。这位大明朝“国花”,可谓美貌与智慧兼具,是美女加才女的典范,更有甚者称她比姐姐仁孝皇后更为出色。一时间金陵城中的王公贵族、翩翩公子趋之若鹜。虽说前来说媒者络绎不绝,可妙锦锦心玉貌,才可傲公侯,平常人怎轻易入得了法眼,长兄徐辉祖更听任胞妹自主择婿,徐家的高楼上据说成了徐小姐一个人的花园,因此年至二十仍待字闺中。在当时,能像妙锦这般拥有我选择我喜欢权利的实属凤毛麟角。
徐家与朱家的关系正如一场纷乱复杂的棋局,如果说父辈们的恩恩怨怨逐渐零落在岁月的风尘里,如今子女们却因政治立场不同分化了。徐辉祖是朱允炆的亲密助手,是典型的保皇派,常常把打听来的燕王动静偷偷告诉建文帝,被加封为太子太傅。大女儿徐仪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自然支持燕王。小儿子徐增寿属造反派,他对朱棣死心塌地,与姐夫燕王及三个外甥关系密切,经常一起饮酒纵马欢歌,亦常暗中通风报信。
虽说年纪尚轻,但聪慧睿智的徐妙锦却也有自己的选择与认定,她并不认同姐夫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之举。据说当朱棣带兵进攻南京之时,徐妙锦曾对朱允炆说:“你哪也别去,就在这皇宫大殿上等着朱棣,看他能把你怎么样!”可朱允炆哪里有这样的胆略。南京城破之时,建文帝也不知所踪,有自焚之说,有逃逸之说,终成后世之谜。
不入皇门
且说燕王夺取大宁后,收编八万铁骑,火速赶回北平,对明军实行南北夹击。李景隆率先遁逃,连夜奔往德州。至 1401年,朱棣虽多次打败朝廷军,但整体上却依然没有很明显的优势。之后还是建文帝宫内的太监帮了朱棣的忙,他们派人通知朱棣金陵空虚,建议燕军直取金陵。朱棣大喜,1402年六月,燕王率军攻破南京,夺取帝位,次年改元永乐,即明成祖,徐王妃顺理成章成了母仪天下的徐皇后。
新皇帝登基已有一段时日,不日便召见徐辉祖,据说大殿之上,徐辉祖高举着朱元璋赐给徐达的铁券,一言不发。铁券毕竟是明太祖所赐,杀了徐辉祖,岂不明摆着不给已去世的老爹面子?朱棣无奈,让他守陵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