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公司刚刚成立,王光英马上就想到,应利用基辛格的特殊身份和国际影响,推动光大公司一开张就能走向世界。于是,他便向基辛格发出了邀请。基辛格欣然应邀,当他听到王光英“凡有利于中美友好的,我都做;凡不利于中美友好的,我都不做”的许诺时,基辛格也允诺:“那么,今后你要我办事,我不要你的钱。”以后,基辛格多次访问光大,为光大快速地与世界各国建立广泛的联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此外,王光英与日本首相竹下登也有着很好的私下交情。由于这种交情,竹下登就任首相后,特地对当时日本驻华大使中岛说:“中国有个王光英。你得去看看他,问一问我们日本人能不能在什么事情上为他效劳。”三菱信托银行在华投资,其中对光大公司的投资在中国数第一。这是王光英用人情做生意的有效证明。
王光英非常重视私人友谊的建立和维持。他常常做出一些超越公务关系、表示私人友情的举动。竹下登刚当上首相时对王光英说,竞选实在太紧张,突然秃发。记在心上的王光英回国后,马上买了20瓶毛发再生精送给竹下登。此外,他还送过竹下登一件中国瓷雕,在一只瓷盒上刻了竹下登的照片。他说:“这些礼品并不贵重。它只表示情意。”王光英称之为“动脑筋的礼品”。
王光英不但重视与上层人物的交往,与普通客人同样是有情有义。
一次,王光英接待了一位从西德来光大公司谈生意的人。飞机到达时恰逢大雨,那位客人浑身湿透了。王光英一见,立刻叫人把那位商人的衣服弄干,烫平,10分钟内送还。
王光英说:“买卖不成人情在。这是中国老工商业家的法宝之一。生意人要讲究商业渠道,但同时必须讲究人情渠道。有时人情渠道比商业渠道更重要。板起面孔,硬碰硬,打官腔,一定做不好生意。我是商场中人,不是官场中人。俗话说商场如战场。但商场毕竟不是战场。商场要用心、用情。有时你的一丝友情,其效果往往会比发动一个装甲师还灵。”
香港富豪李兆基同样也深请此道,他的哲学是:对长期合作伙伴,一定要让彼此皆大欢喜。
1988年的一天,建筑部的经理偶然向李兆基提及,说承接恒基集团一项工程的判头(承包商)要求他们补发一笔酬金,遭建筑部的拒绝。
李兆基便问:那个判头为什么要出尔反尔呢?一定有他的原因吧?”
“是的。”建筑部的人回答:“他说他当初落标时计错了数。直到如今结账时,才发觉做了一单亏本生意。”
本来,这桩买卖是签了合同的,有法律保障,大可不必对此进行处理。李兆基却说:“在市道不俗时,人人赚到钱,惟独他吃亏,也是够可怜的。法律不外乎人情,判头是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反正这个地盘我们有钱赚,也就补回那笔钱给他,皆大欢喜吧!”
由此可见,注重人情投资也会使你获利。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讲点儿人情味儿。
李兆基之所以能成为亿万富翁,做出那么大的局面,这与他善于运用人际关系技巧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凡跟李兆基工作过的人都对他赞不绝口,认为他是最照顾伙计利益的好老板。
为了取得同事的精诚合作,李兆基总给几位左右手一些机会,让他们注股于一些十拿九稳的房地产计划上,让他们能赚到比薪金多几倍的利润。使同事分享业务的盈利,感受做生意的乐趣,对士气肯定会有良好帮助,这是李兆基的一贯态度。
有一次,李兆基就拿出某地产项目的15%让身边的5位好伙计加股,结果,有一人没那么多钱,只好把股份放弃了2%。李兆基知道了这件事,在问明原委之后,对他说:“我有机会赚1万,都希望你们赚100。这样吧,我把我名下的2%股份让给你,股本暂时你欠我的,将来赚到钱,你再偿还给我吧!”
于是,大家都赚到了钱。对于李兆基来说,真是本小利大。付出小小的钱,就能赢得一团和气,合作愉快。
对下属,李兆基同样是善用人情,巧妙关怀,扶危济急,赢得一片忠心和无限感激。有一次,李兆基身边一位任事多年的下属因自己炒楼炒股失败,血本无归,又被证券经纪行迫仓,搞得欲哭无泪,走投无路。
李兆基知道了这件事,也不等对方开口,马上叫来会计,嘱咐说:“替他平仓吧。”
当时李兆基的恒基集团也欠下银行很多的债务,可以说是自顾无暇,而市场又不景气。会计便忍不住问了句:“在这个时候帮他吗?”
李兆基说:“就是这个时候,我不帮他,还会有谁帮他?”
这一做法自然是让那位下属感激涕零,做起工作来更加勤恳卖力了。
和气生财,这是李兆基成就霸业的秘诀之一。
不论对上对下、对内对外,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时就是一笔巨大的投资,必然会在男人需要的时候给予丰厚的回报。扩展男人的人际网络
人际关系是一笔财富,善于营造和利用它,将使我们在生命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今天的生活压力太大了,作为男人,都需要友谊的滋润。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要学会交朋友,但是,仅仅学会交朋友还是不够的。要使自己的美丽生活锦上添花,就必须要使我们的友谊之树万古长青,也就是学会交友之余还要学会保持并不断扩展自己的人际网络。
据美国一家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表明:一个男人在生活中,如果不能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人际网络,比方说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情谊,与社团、教会、公司维持适度的关系的话,那么这个人在9年内比社交正常良好的人,死亡率要高出两倍以上。这是由于人际关系不佳,会导致许多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问题所致。
许多书籍都曾谈到增进人际关系的技巧和能力的种种方法,所以在这里谨罗列出一些要点,以供参考。
1.要拓展人际网络,就要下定决心不断结交新朋友。
2.充分利用个人际遇,将现有的亲友、同事,以及业务上有来往关系的人,列入备忘录,并勤加联系。
3.学习正确的社交礼仪和应对之道。
4.选读一门人际沟通课程,或者找出这方面的名著自修。
5.参加各种社团,或者通过担任义工方式走入人群。
6.以志趣会友,如加入读书会、登山社、球友会,以及其他主题性聚会及活动。
7.举办小型聚会,并一定要邀请新朋友与会。
8.定期与家人聚会。
9.学习主动与人交谈的技巧,即使是同舟同车的陌生人。
10.观察他人如何与人沟通,并学习社交名人的行为举止。
11.利用电脑网络系统交友。
12.发动同事间的休闲活动,以增进情谊,激发脑力。
除了这些实际有效的行动之外,更别忘了人际沟通的要点,如善于倾听的能力、表达的能力、排难解纷的能力,以及共谋合作的能力等。
有人曾对美国,500家大企业做过研究,发现这些大企业提升行政主管的主要考核标准,便是此人的人际沟通能力。
对于男人而言,如果想要保持沟通渠道畅通,自身更必须要能够做到公正开明,不戴有色眼镜看人,也不偏持己见。
同时,倾听的能力也必须加强,要能够提供恰当的开场白。不仅别人说话时眼睛要注视对方,鼓励对方把意思表达完整:同时也不要干扰别人说话,并且尽量表现感同身受。
(1)一个经常喜欢批评、抱怨、谴责他人的人,可以保证人见人恶。千万别让自己成为一个喜欢批评、抱怨和谴责他人的人。
(2)要真心关怀别人,别尽说些表里不一、口惠而实不至的空话,这是自以为聪明的反效果做法。
(3)自尊尊人,尤其是尊重他人,使别人感到备受重视,对人际交往有奇效。
(4)多询问意见,少发号施令。
(5)走出权力斗争。
(6)心存一颗感恩的心,并表达真诚的感激之情。
(7)爱人,就是给他时间。
(8)微笑绝对讨喜。
(9)懂得赞美,凡事随缘同喜。
(10)做一个有高度幽默感的人。
懂得这些还不够,一个真正的人际关系高手,不仅能够识人、认人、通晓人际关系理论,而且还能够活用这些知识,在现实中与人合作相处。这是因为他能够洞悉他人的动机、意图、心情、感受和思路,并且将对方的动向亦在事前掌握住。
接近交往的学问
当你去餐厅、饭馆就餐,突然有位陌生人坐在你的旁边,你这时就会动动你坐的椅子,或另找别的位置。以调整两个人的空间位置距离。如果这时来到你身边的是你的情侣,你一定是尽可能地使两个人的身体更接近,甚至相互接触,用姿势、目光和眼神等非语言传达信息,以增强感情的浓度。
在日常生活中,人类是利用空间距离来表达信息的,每个人都在一个无形的空间范围圈内与他人保持间隔距离。在某种场合,当你侵犯或突破另一个人的范围时,对方就会感到厌烦不安,产生情感反常现象。因此,若想与他人顺利“交往”,懂得对方空间距离的尺度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观察,人们注意到动物有“疆域性”,它们标出并保卫自己的土地。人类在这方面与动物有相似性,也已被研究所证明。
埃德沃德·霍尔把人与人的空间距离划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四种。
亲密距离的范围是0.15米,是与爱人谈话时身体接触的距离。一般说来人们只允许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情侣进入这一空间领域。这正是人们进行拥抱、抚摸或性接触的适当距离。
个人距离是朋友之间交往的适当距离。其近距离为0.5—0.8米之间。这可以防止体热和气味交流,也便于彼此握手。有些人在与不熟悉的他人进入这个范围,往往是与他边说话,边往后退。熟人与陌生人都可以介入这一范围。
社交距离的范围是2—2.1米,或拉到2.35米。正式的社交活动,外交会谈,官员向下属传达指示,领导接见来宾,秘书发布命令等场合,往往都以此距离为准。
公共距离为2.1米左右,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的距离。
人们交往的空间距离往往会受多种因素影响。
不同民族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西方人的会面,男人与女人能用接吻表示友好,这对中国人来说是不合适的。
不同场合会影响人们交往的距离。在宾客众多的宴会上,人们总要靠近些,以便交谈。在办公室、夜总会等社交场会,人们也往往靠得近些。
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人们之间的距离。例如,相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的距离比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的距离要近些。人们和他们所欢迎的人交谈比和点头之交的人交谈要靠近,熟人要比陌生人靠得近。
人们的性格不同,个人空间距离也有所差异。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更容易筑一道墙,保持稍大的距离。
男女比较时也发现,女人的个人空间比男性小。因为男性对社会的竞争敏感,故此往往会向正面的攻击方向筑起一道墙来保护自己,而女人和他人的亲和力稍强,因此“个人空间略小”。在交往时两个女人要比两个男人靠得近。
在人际沟通中,你要想受人欢迎而不惹人讨厌,就应该学会如何去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正确处理你的社交空间距离。如果你天马行空,独来独往,那你将是讨厌于人的人。谈话时两个人距离太远,视线偏离谈话对象,或不正视他人,或被动接触他人,这会给人以强烈被忽视、被拒绝的感受。相反,假如你不分场合,不看对象,而使用情感联系高度密切人们所具有的空间领域,过分接近他人或动手动脚,这会被认为是不尊重他人的空问领域,这只能遭受白眼。如果两个人关系很密切,场合适宜,那么握握手,拍拍肩膀也未必不可,这会增加融洽气氛;如果你与一位日常很少来往的人交谈,你站得离他太近,虽然并没有触及他,也可能引起他人的疑心。如果是一位领导干部来检查工作,你过去拍拍这位领导的肩膀,这不但不能表达欢迎之意,可能适得其反,引起这位领导的厌恶。
调整自己适宜的交际空间时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①掌握影响交际空间的诸多因素,然后再判断采取何种行动。
②要注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交往空间间隔差异。
③观察和掌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中的个人空间范围。
总之,成功的交往,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人的空间范围。
说服他人的技巧
说服他人的技巧是一种艺术,对人际交往有重要价值。生活中常常有种情况,同一个道理。甲说未必引起人们有多大反响,而乙说却令人茅塞顿开,心服口服。显然这是说服艺术的效应。
依据时间、场合、对象不同,说服方法也各异。
避免与他人争论。
在日常生活中,寸步不让的争论方式是不合适的。争论的双方都相信自己的想法是绝对正确的,力求自己的胜利。其实,争论是不可能胜利的。纵使对方输了,自己也不等于赢家。若你能完全击败对方,由于被辩倒的人自尊心受挫,心怀怒火,结果你也输了。
富兰克林曾说:“在争论或反驳中,也许你赢了对方,但那样的胜利也空虚的。因为,你绝对无法赢得对方的好感。”
经验也表明,不论对方的智商多高,学问如何渊博,以争论说服对方都是困难的。
过去你伤害过谁,也许早已忘记了。可是被你伤害过的那个人却永远不会忘记你。他决不会记住你的优点,而是会记住你对他的伤害。
发生误会时,争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决不该为了陶醉于个人的胜利而去与人论个高低。在交往中切不可“得理不让人”,要学会有理让三分,给别人留点面子。这样做,并不会失去什么,反而会得到更多,忍一忍风平浪静,让一让海阔天高。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劝那些刚愎自用好争吵的人,在说话前把舌头在嘴里转十圈,以缓和争论。
尊重被说服者,避免他人反感。
应该多用讨论或提问方式说服人,不要涉及人的品格和道德行为问题。批评人要留有余地,不要揭短,不要用带有绝对意味的字眼代之以“我的意见是……”,“我想这样会更好些”等。在言语中更应避免“你必须”、“你应该”这样的语词,多用商讨的口气,这样会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能客观地看待自己,避免情绪障碍。
有一位男士非常善谈。在一次与他人结伴同行时,在滔滔不绝的谈话中,每讲一两句话,就要附上一句“你知道吗?”使得对方很不高兴,但出于礼貌,还是和他交谈几句,但这个人还是不断地说:“你知道吗?”结果对方实在不耐烦,索性回他一句:“我不知道。”交往不得不在尴尬中终断了。这个人或许把“你知道吗”视为口头语,并未引起自己的注意。可事实说明,凡是常使用“你知道吗?”、“你懂吗?”、“你应该”、“你必须”等字眼的,非但很难起到说服人的效果,而且还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用“强攻”的方法说服人也很难奏效。特别是在他人对你怀有敌意,又是在情绪激动,缺乏抑制力时,不如暂时停止对话,以后再说。
说服别人,其目的是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能按你的意图行事。在说服的过程中,不能只是认为自己的理由充分,也要尊重对方的意见,以谦逊、温和的态度交谈。既指正对方,又必须让对方觉察到你的体贴。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说过这样的话:“我一生只了解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了解。”这句话可以启示人们,要尊重他人,不要为教导别人而教导别人,要以讨论的方式去说服人。
以同情的态度倾听他人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