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艾略特(1819—1880),英国小说家,一个声名狼藉的女人。
父亲去世后,艾略特到伦敦去谋生,结识了已婚男人、评论家乔治·刘易斯,他们公开同居,以夫妻相称,直到1878年刘易斯去世。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艾略特经常被一些体面的聚会排除在外,她的兄妹也和她断绝了往来。在被社会驱逐的日子里,在路易斯的鼓励下,她开始写小说。1860年出版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成功地将悲剧与现实主义结合的杰作。
乔治·艾略特被认为是第一位能深入审视人物心理,能在文学中深刻剖析人类的渺小与人类的理想主义的小说家。
辽阔的平原,渐宽的弗洛斯河夹在青翠的两岸间,匆匆奔向大海。满怀热情的潮水迎面向它涌来,用热情堵住其去路……这是乔治·艾略特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对自己故乡的描绘。故乡,只有在远离它时,才会觉得它的美丽。
乔治·艾略特的一生不断地远离它,背叛它,渐行渐远。她以她认为需要的方式生活,“情妇”、“第三者”又有何惧?而在她的内心深处,她又一遍遍地接近它,回归它,终于在她的晚年,私奔的“玛吉”又回去了,向那古老的道德低头认错。
1860年,乔治·艾略特开始写作《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当时她已41岁,与刘易斯同居也有数年之久,已深深体味身为“情妇”、“第三者”的酸甜苦辣。《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她前半生的自传,又是后半生的预言。在这部小说中,那个热情叛逆的姑娘玛吉与热恋情人斯蒂芬私奔后,因眷念家人的感受又放弃了私奔,回到了圣奥格镇。时隔20年后,叛逆了一生的乔治·艾略特放弃了自己“情妇”的身份,以回归世俗向故乡的家人低头认错。
尽管乔治·艾略特和一个已婚男人共同生活了24年,但她却从来不能容忍别人把“情妇”这个词跟她自己挂上钩。在她眼里,自己是“刘易斯夫人”。对婚姻的合法性的焦虑和婚外情的道德耻辱感一直伴随着这位有个性的女人,最终,她还是与那个社会达成了和解。可是在她的命运中,婚姻和死亡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和夏洛蒂·勃朗特一样,婚姻使她们更快地走向了坟墓,她们是否是天生不属于婚姻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