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历来极为重视传统的宗教和文化教育,把办学校当作一种仅次于敬神的美德。所以,有这样的犹太格言:“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为了娶得学者的女儿,就是丧失一切也无所谓。”“假如父亲与教师两人同时坐牢,而又只能保释一个人出来的话,做孩子的应先保释教师。”这正是犹太人尊师重教的真实写照。
古代犹太哲学家主张:“不管身体强健还是虚弱,不论年龄大小,每个犹太人都有义务学习犹太教经典。纵然是乞丐或拖儿带女之人,也必须每天挤出时间学习。”于是,犹太儿童入学都必须学习希伯来语、《圣经》和《塔木德》,所谓犹太人是以“一本书为衣钵”的民族,就是源于此。因为犹太人走到哪里,《塔木德》就被带到哪里。这既巩固了犹太教生存的基础,使古老的犹太教一直得以延续下来,又提高了犹太人的文化素质,增加了他们竞争和生存的能力。
在犹太民族的早期历史中,脑力劳动者特别是犹太法学权威和法律学家,是犹太社团中最受尊敬的人。一位犹太作家写到,在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的一个小镇上,犹太人为了能够送孩子上学,竟不惜倾家荡产。不少穷苦人为了替孩子交纳学费,卖掉了自己最后一个枝形灯架,或者仅有的枕头。这种学习热使当地犹太人中除了傻子外,几乎没有文盲。
如今,以色列继承着犹太人的传统,一直把教育事业列作民族的首要任务。
以色列可以说是古老而年轻的国家,人口不多,却来自四面八方,东西文化在三大洲交界的地方碰撞交汇。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像犹太民族那样经过诸多磨难,仍能保持自己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的,实为鲜见。这与犹太民族那种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是分不开的。
人们要是到以色列参观,总会觉得那里有看不完的博物馆,在琳琅满目、形式多样的展品中,你能找到各种文化的遗迹。据统计,以色列这么一个小国,到目前为止已修建有 120 多个博物馆,而且个个盖得宏大、漂亮、精致。可见犹太人是想尽一切办法把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及现代科技成果的精华,通过类似博物馆等各种媒介,传播给每一个以色列公民。
以色列舍得花钱办博物馆和办教育,政府却千方百计节省开支。如该国各级政府部门,多为矮小简陋,相比那些宏大精美、设备先进的博物馆、科学院、学校等,有点相形见绌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呢?从以色列流行“财富都在脑子里”这句话,也许会得到答案。这句话包含着深远含义,即把教育当成团结犹太民族的途径,把教育视为发展力和开创未来的关键。
据犹太人的说法,犹太人一生有三大义务,第一便是教育子女。以色列建国之初,首先制定的是国家教育法,为教育事业打下了基础。以色列规定,儿童从 6 岁到 16 岁必须上学,18 岁以前读书免收学费。学校有公立和私立之分,教育工作全由教育部统一指导和监督。教育部按各个学校和各种移民的现实需要,制订可供选择的课程,而每个学校对学生必须深入讲解民族的历史、希伯来语以及犹太移民问题。
犹太民族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除了因其长期遭受外界的各种逆境压迫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该民族始终注重教育。
犹太人曾对教育作了这样的评价:“校园儿童的成长乃是这世界的希望听在。”以色列正是把发展的策略根植于教育,所以人才辈出,经济发展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