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活着的权利,它来自于你对生命的执著。
有这样一群人:在命运的碾压下,他们用自己的口和足,描绘着属于这个世界的精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口足画家。
他,诞生于一个普通的小山村,成长于上世纪60年代那个特殊的时空中。然而,19岁时的一场车祸,使他失去了双手,命运从此改变。他开始了“口笔书写的人生”,一个属于他自己也属于世界的人生篇章。
这,就是他的坚忍信念——“每个人都有活着的权利,他来自于你对生命的执著”。
19年的青春印记
1963年9月8日,王永春出生于秦岭山脉将军山下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
泥泞的羊肠小道,小瓦房,乱石滩,父亲和大哥总在五里外的山路上担柴——这一切构成了王永春小时候生活的记忆。他家有兄弟姐妹五人,王永春最小。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贫穷、艰苦的时期。那个年代,为他的青春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在我的记忆中,那个时候生活艰难:没有吃的,没有穿的,窝窝头算是好的了。父亲和大哥都在生产队干活,”王永春喃喃自语,“小时候,脱光脚的机会很多,如果能穿上一件自己家织的黑布衣服,那就特别高兴了。”
1970年,在炉丹村小学,王永春开始了自己的求学生涯。
炉丹村小学离家二里路,父母对他的要求特别严格:铅笔都是用到不能再用了才换,本子全部正反面写字。那时的王永春还是一个腼腆的小孩,一说话脸就红。但是他听课特别认真,劳动也很积极。
20世纪70年代,“劳动”是一个时代的印记。王永春从三年级开始,就开始半天上课半天劳动,帮着学校看猪、放羊、砸石子。放学后,他还要为家里打猪草、捡干树枝。劳动积极的他,当上了班里的劳动委员。
户县第五中学,那里是王永春度过自己的初中和高中的地方。
他在篮球架下、运动场上肆意挥洒着属于自己的活力与青春。那时的孩子们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参加体育运动:跑步,跳高,还有打篮球是时代的风尚,也是王永春最大的爱好。
而在生活中,一节海带丝也成为了最美好的记忆。放学后,同学三人去找馍吃,这家没有,换一家又没有,最后他们一人揪了一节海带丝,就觉得是世界上幸福的人了。30多年后,回忆起当时的生活,王永春把这“一节海带丝”当成了最深的印象。在那个年代,全家人对他的期待就是“好好学习”。但好好学习为了什么,似乎也说不清。1982年,王永春参加高考落榜。跟那些同时代的青年一样,他认为,“高考没考上就没考上,到户县国营化工厂去打工,生活也挺好的。”
但在同一年,农村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王永春的大哥买了一辆拖拉机开始跑运输。王永春的愿望因为这一辆拖拉机发生了变化——他没有进入国营化工厂打工。日后,也因为这一辆拖拉机,他的生活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他跟着大哥学开拖拉机,跑运输:拉土、拉石子、搬水泥。弟兄俩当时就想着,多赚点儿钱到时再盖几间新房子。
……
19年的青春,在那个时代,是那么的朴素,同时又充满感动;它也被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痕。王永春用自己的青春涂抹着属于那个时代的色彩。但是,19年的青春印痕,似乎也预示着他将来的生活轨迹。19岁的那一年,成了他人生中的拐点。
19岁,原本应该是19年前生活的延续。
19岁,原本应该是无忧无虑,只是懵懂地感觉要开始为生活负责。
但是,19岁的那一场车祸,却让他过早地介入了“生命”的话题,开始懂得了生活需要执著与坚忍。
那一刻,他懂得了生命的珍贵
1982年7月21日,王永春永远清晰地记得那个日子,因为在那个夜晚,他的命运被无情地改变。
那晚,他和哥哥开着拖拉机给陕西省林业厅建筑队家属楼送生活用煤。
凌晨3点,他们驾车经过西安红光路铁路道岔口。道岔口一片漆黑,没有灯,没有设门房,只有几根孤零零的水泥柱子。拖拉机也没有灯。
王永春开着车,他的哥哥坐在旁边。拖拉机在轰轰的响声中穿过铁路道岔口,火车也在轰轰的响声中倒车。一切都发生在那一刻,火车与拖拉机猛然相撞了。拖拉机被甩出了一二百米,翻了。
王永春的记忆在这里被打断了,他昏厥了。
当他醒来,续上自己的记忆时,他已经躺在了哥哥的怀里,铁路工作人员正把他们送往医院。
王永春只感觉全身疼痛。他的右胳膊已经被撞没了,只剩了些皮;左胳膊被压扁了,左腿被划出了两条约二尺长的血口子。看着哥哥惊慌的表情,他并不知道自己被撞得有多严重,还安慰着哥哥:“你害怕什么,我没事。”
车子把他们送到了西安市第五医院。但因伤势过于严重,医院不敢收治,简单包扎后,他们被转送到了陕西省红十字医院。陕西省红十字医院也不敢收治。两次的被拒,王永春突然似乎预感到了些什么。当时已到了凌晨6点,他们再次被转送到西安铁路中心医院。这个时候,距离事故发生已经三个小时了,王永春失血过多,已经不时地出现昏迷状态。在死亡降临的那一刻,每个人都渴望着生命,王永春也一样。19岁的他,在医院,在死亡边缘的那一瞬间,只有一股强烈的求生欲望——我还想活。随着死亡的不断临近,他的信念愈坚定,他努力地不让自己睡着,并不断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坚持、坚持、再坚持。他在昏迷中喃喃自语。
在西安铁路中心医院,他的哥哥抱着他跑上四层的手术室,他的血也从一楼流到了四楼。四五个医生开始了紧急抢救。左臂没有了,只能从肩头缝合;右胳膊碎了,必须做截肢手术,他的双臂都没了。
麻醉在慢慢地消退,他突然听见医生们正在商量是否要把他的左腿截肢。他用尽自己仅有的力气“大声”喊道:“我不能没有左腿,我已经没有了双臂,你们要我怎么活呀?”他努力地扭动自己的左腿,想动一动,可是没有反应。在这绝望之时,突然,他的一个脚趾头微微地动了一下,这一个小趾头终于救下了他的左腿。
王永春被转入了病房。但是,在炎热的7月,炎症对他的折磨似乎比第一次手术来得更可怕。一星期以后,左腿发炎了,使他陷入了高烧昏迷不醒的状态。主治医生再次提出了截肢方案,如果不截肢,现在是连性命都有危险了。昏迷中醒来的王永春听说又要截掉自己的左腿,19岁的汉子流下了豆大的泪珠。他摇着头痛苦地挣扎:“我不截、我不截。再截掉一条腿,剩下一节枯桩,还不如让我死了算了……”再一次,他说服了医生,医生决定对他的腿进行“刮骨”手术。
整整8个小时的手术,他疼醒又疼昏了好几次。医生一边进行手术,一边进行急救。王永春总算再一次闯过了鬼门关。
手术结束了,为了避免伤口再次发炎,每次换药,医生都要用药棉对伤口反复擦洗。他疼得大汗淋漓,嘴唇咬出了血,但他不吭一声。“在医院工作这么多年,没有见过这么坚强的人。”医院的医生护士都被感动了。他们拿出了自己的饭票或者是钱,要帮着这个小伙一起闯过这一关。
在对生命的坚持与执著中,王永春终于获得了活着的权利。4个月后,他出院回家了,虽然左腿还有些跛。
……
19岁,那一场车祸,改变了王永春的生活轨迹。但他也开始领悟了生命的真谛——生命在于自己的执著和坚忍。
现在,他坐在我的对面,述说着这一切,没有波澜,只有偶尔的沉默。他已经能够坦然地面对这一切。
因为他知道,述说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珍惜现在。
那一刻,在死亡边缘对生的渴求,王永春明白了生命的坚忍与执著。
但是,失去双臂,面对现实,在巨大的落差下,他才真正领悟了生与死的矛盾。
能够走出生活的阴影,走向现实,那才是真正的强者。
在生与死的矛盾中,他成为生活的强者
出院后,面对的现实似乎比想象得更加残酷,王永春几乎失去了活着的勇气。他挺过了19岁那年的夏天,似乎在冬天里真正地陷入了寒冷。
失去双臂,左腿残疾,和别人的不一样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他不愿意出门。每天夜里,他总梦见自己在活蹦乱跳;但每次醒来,却总看见自己空空的双臂。无数个夜里,在梦境与现实的挣扎中,他只能一夜无眠到天亮。
他想到了死亡。几个夜里,他曾用嘴叼起了那装安眠药的瓶子,欲在床头上碰碎,结束自己的生命。那个瓶子里的安眠药是他睡不着时去医疗站买的,但他一次也没有吃。
在生与死的矛盾中,在苦苦的挣扎中,父母和哥嫂为他操碎了心,他们尽心地照顾他的吃、穿、行,白头发不断地增多,脸上的皱纹不断地加深。王永春更加痛苦,他恨自己无法走出残疾的阴影,更恨自己为什么要残疾。
但有一次,他似乎突然觉悟了。那是一个雨天,他不小心滑倒了。本能地,他用自己的“手”去撑地,但却重重地摔在了雨水中,两个肩膀被磨得流血了。看着浸在雨中的自己,看着不断流血的肩膀,他突然感悟到:要想做事就应该踏踏实实,稳打稳扎,一步一个脚印。
生活似乎总在一瞬间让人成长。王永春开始面对现实。
面对着越来越操劳的父母,面对着日益贫穷的家,他不愿意再待在家里让人照顾当寄生虫,想找一条适合残疾人的活着的道路。他选择了“摆摊算卦”。那是残疾人经常选择的一条道路。
但是,在一次清凉山举办物资交流节时,当警察把他的算卦的红布踢飞到沟里的那一刻,他知道那条路并不适合现代的生活。
这时候,一位老人,王永春永远记得的一位启蒙老师的出现,改变了他的命运——他选择了作画谋生的道路。日后,凭着在这一条道路上的执著与坚持,王永春不仅养活了自己,更寻找到了生活的寄托,他的命运轨迹也开始了彻底的改变。
那是一位油漆匠老人,平日里总在柜子上帮客人画些简单的图案。很早以前老人在西安钟楼底下曾经看见有人用脚画画挣钱,每天也能收入几十元钱。有一次,他启发王永春,或许用脚作画能成为他的一条谋生之道。“当时我想都不敢想,自己用手写字都写不好,更不要说用脚作画。我只能跟那位老人说‘我试一试’。”
1987年夏天,王永春开始试着在旧书和废报纸上用脚练习写字。一段时间后,由于脚的灵活性很差,视野范围也很有限,他开始选择用口写字。从此以后,在常人无法想象的坚持中,王永春开始“用口笔书写生命”,并获得了社会的广泛接纳与认可。
现在,王永春的画室设在户县剧院一个清静的三层小楼上,里面除了两张大书桌和几把椅子,一个饮水机和一个烟灰缸,剩下的就是毛笔、宣纸和作完没作完的画。细细看,每一根毛笔的顶部都有着深深的牙痕;许多的毛笔甚至被咬断了笔杆。画室的主人王永春一笑,还会露出两颗因长年咬笔而磨缺了的门牙。
画室的一切,似乎都承载着王永春刚开始练习用口写字的记忆。那时候,毛笔总掉在桌上,纸上却连印痕也没有留下。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够成功。而每当这样的念头闪过时,他就更加努力地练习,几近疯狂。他规定每天练习百字,每字百遍,练字时间每天不得少于8小时。日复一日,他的感觉只有脸困、脚疼、脖子酸,嘴里满是血泡,尽管如此,他仍在疯狂地坚持着。
或许是因了户县的绘画传统,王永春在练字的同时,也开始了练习绘画。他用自己的舌头蘸满墨汁作画。舔久了,墨汁弄得满嘴都是,舌下肌肉发黑发紫。舌尖舔破了,血流在纸上,和墨汁混在一起渗进画里。或许是因为害怕,或许是因为对命运的执著,他仍然坚持着,直到把一幅画作完。
……
正是这样的坚持与执著,王永春终于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他开始给乡亲们写对联。
1987年6月下旬,西安市残疾人联合会在市体育馆举办了一场消夏晚会,王永春应邀参加。这是他第一次出门,也是他第一次登台表演。在晚会现场,他用口代手写下了“自强不息”四个字,还用舌头“舔”了一棵萝卜、一棵白菜。作画完毕时,整个体育馆四五百人全都站了起来,他们给了他最热烈的掌声。面对着大家,面对着这掌声,王永春终于获得了社会的接纳和承认。
在这样的鼓励下,1987年,王永春报名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学校西安分校的书法函授班。每个周末,他一个人搭火车到西安参加课程学习。而在西安的那一天,他只吃一顿饭,因为这样可以减少上厕所的频率,他怕麻烦别人,也怕被人笑话。
在这期间,为了解决学习绘画不断增加的费用,羞于向哥嫂要钱的王永春,开始自己从西安批发一些衣服背到户县,再卖给村里的乡亲们,从中赚取一点儿收入。
就这样,三年时间,贫穷没有压倒他,他一个人坚持来往于西安与户县之间,坚持着自己的绘画之路。因为绘画让他真正地感受到自己还是一个有用的人,自己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
“当人看不起你的时候,越能激发你奋发向上的学习的勇气。”这是王永春的一位老师告诉他的话。他一直记在心里。正是这样的勇气,让他在生与死的矛盾中,在自己的执著与坚持中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
1993年,王永春30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中国残疾人杂志》上看见一条消息:国际口足画家协会正在发现和培养残疾人口足画家。他们将提供助学金帮助符合条件的人进行深造学习。当时的助学金是1500-2000元人民币,虽然不算多,但是在王永春看来,那似乎是他继续学习的希望。他鼓起勇气给远在日本的东京分会写了一封询问信。很快地,分会给他寄来了回信。分会的阿曼先生说,他们并没有决定权,他们希望王永春能寄五幅原创的作品过去,以便他们向总社推荐。收到信时,王永春既开心又担心,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完成这个要求。因为,在此之前,他主要在于临摹,自己的独创很少。现在一时之间的五幅原创作品的要求,似乎是生活给他出的一个大难题。
但是,王永春没有放弃,他选择继续前行。白天,他走在田间寻找灵感,晚上则坐在床头冥思苦想……车祸时的那一刻,大伙儿对他的关怀,现实对他的考验都一幕幕地呈现在眼前。一刹那间,他似乎有了灵感,他屏足气息,舌头饱蘸浓墨,在宣纸上舔出了一只母鸡,周围围绕着四只小鸡。他给它起名为《让世界充满爱》,母鸡与小鸡象征着世界五大洲。朴实的构思,精妙的寓意,构成了王永春的第一幅原创作品。
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下,王永春接连创作出了《奋进》、《新生》、《丝情》、《朝晖》等四幅作品。五幅作品漂洋过海到了日本,又从日本辗转到了列支敦士登——国际口足画家协会总部。王永春对于自己的第一次创作并没有抱很大的希望,何况还是寄往国外。但他仍然坚持习字作画,这似乎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命运总是垂青生活中的执著者。1993年8月,王永春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列支敦士登的国际信件:他被录选了。总部来函说,他的绘画基础不错,决定资助他继续深造学习。在受资助期间,他需继续为总部寄画,由总部组织在世界各地举办残疾人画展,三年后将决定是否录用为会员。
30岁的王永春流下了喜悦抑或是坚定的泪水。他将在国际口足画家协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将在这个平台上获得走向世界的机会,这是他以前从未想过的事。王永春开始了更加艰辛与坚定的绘画之路。他每天不断地练习,为了节省纸张,他就在后院的水泥花墙上练习临摹。牙齿咬笔的时间太长了,牙根酸疼,连吃饭都不愿意张嘴了。一天到晚伸着脖子扭来扭去,扭得脖子酸疼酸疼,但他只能用再扭扭来代替按摩。不知道又咬断了多少根毛笔,舔干了多少瓶墨汁,王永春执著地坚持着。
终于,他成功了,他得到了国际口足画家协会的认可。从1994年至2005年,他的助学金增加了三次。2005年,他正式成为协会的终身会员,享受终身津贴。从1993年接触协会到现在,他总共为协会作画300多幅,其中四五十幅由协会出版发行,成为协会中同时期创作作品最多的画家。“你是一位很勤奋的画家”,这是协会对他的评价。
在此期间,1995年,他开始卖画,第一次卖画收入2000多元人民币。
2001年,国际口足画家协会香港分会在香港办画展。王永春正式应邀参加,这是他第一次走出陕西。
说起这次画展,王永春的妻子很是心疼。原来王永春是临时被通知的,事前并没有准备好作品。为了此次画展,十几个晚上,他通宵通宵地作画,嘴里、牙龈全都磨出了血泡。
“要不咱们就算了,再不然就随便画几幅吧。”妻子心疼地说。
“那怎么能行,要做就要做好。这可是要拿到外边去的,咱可不能给陕西人丢人。”王永春倔强地坚持着作画。
“这次画展不管成也罢,不成也罢,他的毅力是最让我感动的。”这是妻子在那十几个夜晚最深的感慨。王永春的坚持,或许是常人也不一定能做到的。但正是这一股毅力,那次画展他成功了。
2006年,他再一次来到香港,举办自己的第二次个人画展。在画展开幕式上,香港律政司司长黄仁荣与其合作,共同创作了一幅《墨竹小鸟》图。那一幕,迎来了香港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那一幕,也成了王永春口笔绘画路上的一次辉煌。
在画展上,一位香港老太太看了他的画后,来到他跟前,伸起了大拇指:“你用口能画出这么好的画,真了不起。像我这样虽然有双手,不如你没双手啊。”这句话深深地感动了王永春。他发誓以后一定要更加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真正回报社会给予他的关爱。
画展回来后,西安媒体为他举办了“新闻汇报会”,西安各大媒体对他的报道越来越多。王永春成为了残疾人的榜样,他甚至激励着我们健康人的灵魂。
然而,在王永春的心里,除了感谢社会给予的支持与关爱,他还深深地惦记着他的第二个家——“国际口足画家协会”。虽然它是一个营利性质的组织,但都是由残疾人组成。上至协会主席,下到所有的会员,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但他们都是一群“竞争力特别强、具有献身精神、特别勤奋的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画来表达自己的世界和想法,表达他们对生命的领悟和对社会的关注。”王永春认为,是国际口足画家协会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2004年,王永春正式受邀参加国际口足画家协会在上海召开的年会。这是协会第一次在中国召开年会,因为这次年会将正式聘任中国人刘京生为终身会员,同时聘任中国人王永春为正式会员。协会每年也就只批准二至三人成为会员。
王永春在妻子的陪同下,来到上海参加年会。“我的领带系好没?”“我的衣服有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在飞机上,王永春坐立不安,不停地询问妻子。“没有,没有。一切都很好。”妻子耐心地回答他。他的心情是如此的激动,因为一下飞机,他就要见到那些一直未曾谋面但默默支持他、鼓励他的协会亲人。
在年会上,每一个都是和他一样的残疾人,但他们都没有向命运屈服。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构筑起一个属于他们的世界——不分国界、不分彼此。他们自然地穿着短袖,裸露着没有双臂的肩膀;他们亲切地交谈,分享着彼此的经历与生活;他们愉快地用餐、拍照,记录下那欢乐的瞬间。协会还为他们准备了医疗队、护卫队。他们同游黄浦江,共叙家人情。无论他们在哪里,遇到任何困难,协会都会想办法为他们解决。“那是一个家一样的平台,没有他们我不可能走到今天。”当看见自己桌子前面的五星红旗,王永春觉得自己特别的骄傲。在协会,他找到了安全感,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依托与支撑。
在协会的支撑下,在王永春自己的不懈努力下,他走出了陕西,走向了世界。他找到了自己的道路,成为了生活中真正的强者。
现在,他可以告慰他那已经过世的父母了。1984年,由于为他过度操劳,父亲离开了他。1987年,母亲也含着担心与不舍离开了他。“要是父母能够看见我现在的成就,他们一定会很高兴,他们也就不会走得那么不放心了。”王永春的眼圈红了。
在生与死的坚持中,王永春走出了生活的阴影。
绘画道路的选择,使王永春改变了命运。
在国际口足画家协会的支持下,王永春寻找到了自己的世界,他成为了生活中的成功者。
但是,这一切远不是全部,更不是王永春追求与坚持的全部。
婚姻、家庭和绘画调和在一起,才是他生命的底色。
在这样的底色支撑下,他有更远大的目标和理想。
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寻找到生活的勇气。
婚姻、家庭与绘画交织成生命的底色
2007年3月28日,户县饭店。
王永春、妻子、大女儿一家三口围着一张圆桌正在吃饭。王永春坐在中间,他的妻子和大女儿分坐在他的两旁。
他们要了一荤两素三个菜和一瓶啤酒。菜上桌了。
妻子给王永春倒了一杯啤酒,并把他面前的碟子装上菜,吃饭开始了。
王永春惬意地喝着酒,不时和妻子、女儿拉着家常。碟子里的菜没有了,妻子不时地为其添上。女儿也不时地给碟子添上素菜,并不时地提醒母亲,给爸夹一些肉吃。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真是让人羡慕。这就是王永春的生活。
他的妻子赵俊贤,是他生活中的支柱。一个美丽的女人,喜欢穿着唐装。她不仅外表美,更有一颗善良的心。
1995年11月,在看见了王永春登在《西安晚报》上的征婚启事,他俩决定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门口见面,那年她29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赵俊贤先看见了他,她有点儿后悔了,想要打退堂鼓。但是往回走了100米左右,又停住了,“不管自己愿不愿意,我总应该跟他说一声,不然不就让人在那儿白等了吗?”赵俊贤自言自语。她最后决定和王永春说一声再走。
他们两人在西安一个作画的马老师家里聊了一个多钟头。“他当时说的几句话,让我很感动,后来就决定和他在一起了。”这是妻子对于那次聊天最深的记忆。
“还记得是哪几句话吗?”我问。
“当然记得了。”赵俊贤说。
“那到底是什么话,能在当时就说服了你呢?”
“记得当时我告诉他说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作为母亲,大女儿要跟着我过,小儿子可以跟着他奶奶过。这时候,永春的几句话就把我说感动了。”赵俊贤停顿了一会儿,然后继续,“他说,不管你把孩子带不带过来,娃就是我们的娃。你不能说不管娃。以后娃的生活费、学费都由我来负责。”就这么几句话,打动了赵俊贤的心,更打动了一个作为母亲的赵俊贤。王永春的善良让赵俊贤改变了对他残疾的看法。
四五十天后,赵俊贤给王永春写了一封信,他们俩结婚了。但事先赵俊贤并没有告诉家里人,因为如果说了,家里人肯定不会同意。
女儿来到王永春家后,由于生疏,一直不肯开口叫爸爸。但王永春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一年后,女儿认可了他。再后来在王永春和他妻子的偶尔争吵中,女儿总是向着他的爸爸,“我爸脾气不好,你不要老和他争。”这是女儿最经常和她妈妈说的一句话。
后来,小儿子的奶奶去世了,他们把小儿子也接了过来。小儿子更是整天“爸爸、爸爸”地叫个不停。或许,这一家人只能用融洽与幸福来形容。
在这个幸福的家庭里,除了王永春对孩子的爱,更多的是他们夫妻俩的相亲相爱与互相支持。
1996年,他们正式结婚。婚后,妻子对王永春抱着极大的期望,给予了他最大的支持。在他们最艰苦的时候,那时还住在炉丹村,妻子对他说:“如果你作画最后赚不来钱,我可以做生意养活你。”如今,随着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妻子主要在家做家务,但这一句话,王永春记得清清楚楚。
“妻子一个正常人跟了我这么多年,她也很辛苦。我的生活起居必须要妻子照顾,吃饭、穿衣、上厕所……”王永春再一次哽咽了,他将头转向了一边。
作为一个残疾人的妻子,赵俊贤必须面对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不理解以及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尴尬。每天,他们走在街上,总有很多的人回过头来,用异样的眼光打量他们,议论他们。她总是被误解为是不是脑子有问题,是不是看上了他的钱。而来到他们的家里,看见的是一个温馨而又整洁的小屋。地板被擦得干干净净,屋子被收拾得整整齐齐。王永春的衣服上总是在其肩膀的位置缝上一个小挂钩,以便他挂上感应钥匙自己开门。“我的妻子很伟大,如果没有我的妻子,我不可能走到今天。”现在王永春每天上午都待在家里,下午再和妻子一块儿去画室,作画四五个小时。他作画,妻子在一边帮他铺纸、倒水。
有了这样温馨的家庭和全力支持他的妻子,王永春才能坚强地走到现在。他才能对生活充满感激,在生命中充满了活力。而这一切,构成了他绘画的底色与风格。
竹笋在春的滋润下破土而出,它获得了自己的第二次生命,重获《新生》。在《甘露》的滋润下,坚忍不拔的竹子才能够更加茁壮地成长。群虾“和谐嬉戏乐成趣,千姿百态舞升平”,太阳和月亮则互相追逐“同在阳光下的欢乐,尽情地欢舞”,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妙趣横生的《群虾图》——在这一片春竹、甘露、梅花、群虾的追逐嬉戏中,王永春用他的口笔渲染出一个生机勃勃、坚忍不拔的世界。只有对生活感悟得越深,笔下的作品才越有感情。他用自己的画,表达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厚重质朴中透着灵气。在他的笔下,无论是花卉鸟虫都朝气蓬勃,充满了对生活的渴望。
王永春用绘画表达生活,家庭与婚姻则是给予他生活力量的源泉。在三者的交织中,延续着他对生命的执著,不仅是对他自己的命运,更是对大写的“人”的命运的执著。
回顾过去,绘画之路改变了王永春的命运,绘画之路也让他明白了生命的真谛。绘画经历着从生计的压迫到对艺术的追求。
但在他那里,他的人生旅程告诉他,绘画不仅是个人的艺术追求,更是社会的无形财富;特别是他——残疾人的特殊身份,他可以把这份财富充分运用。
用调色板升华生命的意义
在一次户县农民画艺术节上,在他的画展摊上,他真正地领略了他的绘画不仅是个人的,更是对于命运执著的延续。
一位50多岁的老人,经过他的画摊时,仔细地端详着他,再望着他的画,说:“你的这种行为属于一种无形资产。”这是老人最后得出的结论。
王永春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评价,他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大人带着孩子来到他的身边,要求他讲一讲自己的经历,讲一讲他的画。他也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外国人到他的画摊前,竖起了大拇指。他——作为一个残疾人,他的经历、他的画、他对于生命的执著与坚忍,不仅是自己的,更可以作为一种鼓励人、感化人的无形资产。王永春对于自己的画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的生活不再是单调地作画,他开始到各个学校进行演讲,开始和那些因为残疾但走不出生活阴影的孩子聊天。他也开始更加积极地参加公益事业。
“人不能平平庸庸活一生,人应该珍惜生命,在生活中最好都有所作为。不想平平庸庸过一生,在生活中,只要敢想敢干,就能做好。人活着就要活得有价值。”
这是王永春生活的写照,也是他人生经历的总结。
现在,他最大的想法就是:虽然自己是一个残疾人,但却希望用自己坚忍的精神,鼓励人们勇敢、坚强地生活。
现在,他最大的目标,就是用自己的口笔创作一幅10米长卷——在这幅长卷中,在太阳与月亮的追逐下,群虾们和谐嬉戏乐成趣,千姿百态舞升平。他希望残疾人和大家一样在和谐的蓝天下尽情地欢舞。在适当的时候,他将把自己完成的10米长卷捐赠给公益事业。
2007年4月,王永春作为国际口足画家协会的会员应邀出席了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该协会成立50周年庆典大会。中国只有两名优秀残疾人具备参会资格。王永春还在来自世界各国的残疾人画家面前,展示了自己的口笔国画,赢得了很高赞誉。
……
回顾王永春的生命历程,有的是平凡,有的是坚忍,更有的是奋进与成就。
他用自己的口笔,书写着对生命的渴求,述说着对命运的感悟。因为——每个人都有活着的权利,他来自于你对生命的执著。
(吴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