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滔滔无言,以流动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一种姿态,以经年不变的沉着面对世事沧桑,这是一种生命的舞蹈!
人的一生,与滔滔长河相比,是多么的孱弱。生命的有为与无为、生命的荣光与苦难、生命的重负与负重、生命的光焰与灰烬,就像这河面上打着漩的污沫,在某一弯道或某一处岸边停留之后,最终还是会被河水带走。
也许,对生命而言,重要的是存在,是见证。生命中现实与梦想的距离,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诠释。
一
绿油油的麦苗,金黄的油菜花,随风起舞的柳枝,关中农村最常见的“房子一边盖”的民居,已经将我们的思绪从都市带到了这个距离西安38公里之外的郊县——户县。驻足沣京路,放眼西去,依稀可见的户县钟楼,向我们诉说着富庶古邑的往昔繁华,讲述着“银户县”的厚重与神奇;回头往东,现代化的西汉高速,飞驰的车辆,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
就是在这条承载着历史与现代的沣京路上,有一处草坪、鲜花环绕的白色建筑吸引着行人的眼球。
户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
长安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
户县白内障复明扶贫手术点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
悬挂在大门外的这一系列招牌名称,已经清晰地告诉我们,这里是一家医院——西安济仁医院。
行过镌刻着贾平凹先生“百年济仁”题词的石头,进入门诊大楼。导医护士亲切的笑容,就像三月的阳光一样温暖着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迎面“不把病人当上帝,只把病人当亲人”的条幅,彰显着医院经营者的办院理念。穿过一条长廊,进入住院楼。不经意地朝病房内望去,卫生间、电视、空调一应俱全。走出住院楼,三三两两的病人在一片占地30亩的绿地花园上呼吸着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接受着阳光的沐浴,与家人在一起有说有笑。此等温馨,此番景象,让我们再次忘却了这里是医院。
是的,这是一家医院。这座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园林式单位”的医院,是由一名叫严育斌的残疾人创建的民营医院!
我们进入济仁医院所看到的每一座建筑、每一个病房、每一草、每一木都凝聚着严育斌的心血和汗水。
二
有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人生奋斗的过程;更有人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追溯人类发展的历史,从其一叶一脉中依稀可以看出,人类在初始并不是好狠斗勇的。人类只是在适应环境、改变生存的漫长历程中,改变着“自性”与“自身”的命运。生存环境的恶劣,逼迫着人们不断地在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生命的极限,也许就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心灵感触或由之引发的一种生命的喷射力量;也许就是渴望在败中求胜、绝地求生的最强劲的“反弹”力量。
两岁半那年,严育斌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幸福地在母亲的怀抱中用明亮的眼睛和咿呀的语言感受着这个陌生、未知的世界。厄运并没有因为这个天真的孩子而缓行人间,并给予他特别的仁慈。命运作祟,严育斌得了小儿麻痹症,左腿落下了终生的残疾。
爬行——成了严育斌幼年时代唯一的“行走”方式。稚嫩的小手被弄脏了,膝盖被磨烂了,除了哭喊,他没有任何可以表达疼痛的方式。纯真的双眼,也看不明白自己与同龄孩子的区别,也无法理解父亲的无奈与母亲的泪水。小手吃力地想撑起自己身体,和那些学步的孩子一样,看一看高处的世界。这一小小的愿望,也只能靠父母和兄弟姐妹抱着、背着来实现。
就这样,严育斌在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背上坚强地读完了小学的前三年。随着年龄和身体的增长,严育斌开始借助拐杖独立行走了。站起来的愿望实现了,可还是要靠着一条自己并不喜欢的拐杖辅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下去。
初中时候,严育斌的家离学校有二三里的路程,对于正常的孩子来说,玩耍、打闹会让他们忘记了路程的长短。而严育斌每天要靠拐杖来回走两三趟。这二三里的乡间土路走下来,是何等艰难!坚忍的父亲硬是从贫穷的家里挤出70元钱,买了一辆架子车,由兄弟姐妹拉着严育斌每天上学、回家。但严育斌的求学路并没有因为这一辆架子车而变得顺利。
那个年代里的乡村,一派原始气象,土路本来就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尤其是遇上关中地区夏秋之交连绵的阴雨天气,架子车根本无法通行。就这样,13岁的严育斌过早地辍学了。
饱经生活沧桑的父母亲开始为儿子的将来谋划了,一定要让儿子学习一门可以养活自己的技术。村里有人建议让严育斌去学修鞋,有的亲戚建议让他去学修电视。严育斌在外工作的姨父对医学有着特殊的喜爱,在他的建议下,父母亲考虑再三,决定让严育斌学医。母亲从村医疗站给严育斌借来几本比较老的医学书,一开始把严育斌锁在家里让他自学。
少年好动的天性让严育斌在父母亲离开后有了自己的天地,他在小小的院子里拄着拐杖独自玩耍,偶尔落到院子里找食的鸟儿、土堆里的小虫子都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严育斌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那几本发黄的老医书上。加之医书多属古典著作,严育斌初中未毕业的文化程度使他在开始的两年内对这些东西根本没有兴趣。他与家人玩起了捉迷藏,家人一走,他就开始玩。一听到家人开门的声音,他就快速回到桌子前,拿上一本书装模作样看了起来。这样一来二去,严育斌的举动被父母亲发现了。父亲的严厉责骂,母亲的语重心长,让作为男儿的严育斌慢慢读懂了生活的艰辛。看着劳累一天的父母亲下地回来的辛苦,慢慢地,严育斌也体会到自己农活做不了,给父母亲啥也做不了,辍学在家不能给家里减轻一点儿负担,自己要再不学点儿东西,将来真的很难生存下去。
就这样,严育斌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了那几本医书上。生涩的文言文,严育斌开始靠字典、靠问村里懂得古文的人,慢慢培养着自己的兴趣。医学著作,不像小说那样吸引人。严育斌读不下去的时候,就大声朗读,抄书,做笔记,做卡片,一点一点积累,一点一点记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这些中华医学的经典之作,在少年时代就被严育斌一一读过。今天,拜读严育斌的著作《男科临证录》等,上边详实的病案记载,无一不是他少年时代养成的这种做卡片记录的习惯对日后工作的影响。而从博大精深的中华医学宝库里汲取养分,成就了严育斌日后的事业。
我们每个人的少年时代,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偶然的机缘,鼓励、激发我们对某一个事物的浓厚兴趣,进而影响终生。在医书上学到点儿针灸术后,严育斌就尝试在自己和家人身上练习。严育斌的一个叔叔因和别人闹矛盾,被气昏过去。严育斌在叔叔身上施以针灸,叔叔缓过劲儿来。这一次小小的尝试,让严育斌切实地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学习,能够给家人减轻负担,更加激发了他学医的兴趣。
机会永远青睐有准备的人。这次针灸经历的一年后,村里医疗站的赤脚医生到部队当兵去了。经过家人和村干部的商量,严育斌进入了村医疗站。村里年龄大一点的人至今还记得,严育斌在医疗站工作的三年里,每天早晨都可以看到他在田间读书的身影,听到他朗朗的读书声。靠着这一份勤奋和对医学越来越浓厚的爱,严育斌在十里八村小有名气了。
三
1979年,严育斌被调入户县涝各地段医院。这一段经历,是他下工夫最大的几年。每天清晨,在通往涝各地段医院的路上,总会有严育斌读书的身影。可以说,严育斌走到哪里,他的这种勤奋的精神就被带到哪里,感动着当地的每一个人。说到严育斌今天的成就,他的同村人总会说,那是必然的。
作为一个自学中医的赤脚医生,严育斌也深深感受到自学和正规医学教育的差距。1978年他进入户县卫生学校学习中医学,克服自身的各种困难,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他以卡片记录的形式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从古老的中医著作中汲取养分。从1983年开始,他就开始发表相关论文,迄今已有40多篇。1986年,严育斌以他的勤奋和不懈努力,在陕西省职工自学成才表彰大会上获得了三等奖,得到了当时陕西省主要领导的认可,并亲自签字同意严育斌转为国家干部。
1987年,严育斌正式进入户县中医院工作。1993年,中国残联相关杂志以《降伏男性不育症的人》为题报道了严育斌的事迹和成就。从此,严育斌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各地的患者的来信,定期要给外地患者写回信,寄药方。直到今天,已经是一个综合医院院长的严育斌,对外地患者来信、来电咨询,能够通过电话、寄药方解决的,他绝不让患者多花一分钱路费。严育斌说起曾经有一位广东的患者,要来求诊。他说,来回路费都要上千元,自己辛苦一点,把药方给患者寄了过去。在接受笔者采访的时候,严育斌总是在说,作为一个残疾人,最能体会到人间的不易。是啊,严育斌正是以他对人间、人生的理解和深刻感悟,感动着他的病人、感动着全社会。
四
人生苦短。生命只有一次。生命不可重来。
困难与挫折是人生路途中颠簸的常客,这是生命的恒常际遇。幸运的是,每个白昼到来之前都有黑暗,可布满阴霾的黑暗却终将会过去,太阳总要升起来;明天不一定更美好,然美好的明天一定会到来。那些经过重重洗刷磨砺的人终将在未来的殊途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当然,只有经历了生活的磨砺,才会懂得收获的喜悦;只有饱受了生命的苦难,种种的人生挫败才会在成功的瞬间烟消云散。千般滋味才是人生的真滋味;尝过五味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
户县是一个人口只有50多万的西安市郊县,农民在总人口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严育斌自己的人生经历,使他亲身感受到广大农民看病求医的不易。从乡村赤脚医生到一名正式的医生,严育斌萌发了创办一所现代化的综合医院的理想。从2001年创办济仁医院开始,严育斌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梦想。
从一个基层医疗工作者到一个医院管理者,严育斌经历了太多的困惑,克服了重重困难。
创办医院,以至到今天经营济仁医院,严育斌感到最困难的是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户县远离西安中心城区的独特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引进人才的不易。严育斌从创办医院之初,投资6000万元修建了济仁公寓,为专业技术人员办理“三金”,从物质和生活上保证了员工的需要。济仁医院办公室主任杨勃至今难以忘怀的是,2005年自己刚刚进入医院工作,患了阑尾炎,严院长亲自走到四楼,看望了他四次。骨外科张颖提起严院长关心职工更是如数家珍。严院长每次在路上碰见她的女儿,总是大老远地就会跟她女儿打招呼,问长问短。遇到职工父母亲过生日或者生病了,严育斌总是亲自前往看望。
就是靠着这些人与人最深处情感的呼唤,严育斌赢得了广大职工的支持和爱戴。
在户县党建网上有着这样一则关于济仁医院的新闻:
济仁医院党支部成立大会隆重热烈
2004年7月1日,由县政协委员严育斌出资营建的济仁医院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纪念党的生日暨党支部成立大会,全体职工群情激昂,载歌载舞,抒发高兴的心情。党员们感到他们从游离状态又回到组织的怀抱,青年知识分子感到他们有了进步的阶梯。
作为民营医院的管理者,严育斌在身体力行地关心职工生活的同时,从思想上凝聚全体职工,成立党支部以及工会这样的组织,定期组织职工活动,保证了医院上下一心共同谋划医院的未来。
有了这样人性化的呼唤和管理,济仁医院在严育斌的主持下,在2005年和2006年西安市医院管理年评比中,分列第九和第八名。
医院是办给老百姓的。尤其是济仁创办时,户县已经有了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肾病医院、森林工业医院等5家医院,而户县的总人口也不过50多万。如何吸引患者,严育斌也始终在思考着。
2003年8月,一产妇入院,又加产后大出血。产妇家境贫寒,家属根本拿不出多少钱来。严育斌当时只说了四个字:“救人要紧”,并立即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1500元,放到患者家属手里,随后又发动职工爱心捐款2000余元。
2004年7月,一脑血栓患者复查CT,身上仅带了250元,按照医院的收费标准,还差10元。严育斌得知后,表示“只收240元,少收10元,病人还要搭车回家”。
2006年,严育斌出资为残疾人朋友购买了一批轮椅。
2007年,在严育斌的号召下,济仁医院又为白内障患者减免2.8万元的医疗费。
……
笔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从济仁医院了解到的关于严育斌发动职工为病人捐款,他自己为病人付医疗费,或向朋友借钱为病人付医疗费的事已经无法统计次数。
严育斌说自己是个残疾人,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受到了社会和各级政府的关心,真真正正地想回报社会。正如他说的那样,作为一个残疾人,最能理解人间的不易,最能理解患者的不易。
济仁医院实行1元挂号,无专家挂号费。身兼户县政协委员、残联副主席等职务的严育斌,再忙也要定期召开医患座谈会,听取患者对医生、医院的意见和建议。
作为民营医院的管理者和医务工作者,严育斌始终不忘对社会的良知和道义。2003年“非典”时期,严育斌发动医院全体职工配合全县的工作,先后捐出价值5000余元的消毒用品及材料,得到了西安市、户县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几年来,严育斌为学校、抗洪救灾捐款达3万余元;医院内的清洁工等岗位,吸纳了许多城市低保人员,安置再就业260多名。
五
璀璨的片刻会留下醉心的记忆,平淡的日子亦有耐咀嚼的原味。或许见证过风光无限中的浮华,更明了宁静致远的可贵;攀越了人生的巅峰,把持得靠睿智的思忖,恬静的岁月亦有灵魂身躯相融合的悠然。划过夜空的流星,它短暂而又绚丽的生命光华照亮了夜空,照亮了人的心灵,让人遐思,让人震颤。
从少年时代被父母亲逼着开始学习古典中医著作,严育斌几十年来养成的读书、制作卡片的习惯一直伴随着他的自学始终。
在历史上,自汉代以后,各名家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着不同的注解。严育斌在自学过程中除熟背全书内容之外,对这部中华医学的经典著作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通过查资料,向各大学医学专家、教授写信咨询等方式,汇总了自己多年来关于《伤寒杂病论》的卡片记录,成书《伤寒论词语解释》。其中一大部分词条和解释,被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主编的《伤寒词典》所引用。
严育斌在首届亚洲仲景学说学术会议上,宣读了他的论文《乌梅丸加味治疗男性不育症113例》,经专家评审通过,引起了医疗界的强烈反响。
他研制的新药“仙灵胶囊”已获批准文号,由西安京西制药厂批量生产;研制推广的《桂枝汤临床应用》项目,获户县科技进步二等奖、西安市科技进步四等奖。
一切专业成就的取得和获得的认可,背后都写满了严育斌的艰辛和努力。每年冬天,由于残疾的左下肢血液循环不好,脚都冻烂了,他依然坚持着,努力着,从中华医学的宝库里,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整理着,思考着。
严育斌的著作《男科临证录》获得了陕西中医学院杜雨茂教授的充分认可。杜教授在该书序言中写道:严育斌、赵敏霞二位医师,对男性病研究经年,学有所成,遂将其以中医药诊治验案百余例,咸加整理,悉以分类,著成该书,每病之后,皆加按语,以析中医辨证要目、用药规律等等,示人以法,授人以渔,不乏新的见解,显示出中医药在男性病中的广阔前景,对男性病疗效提高,颇有意义。又,是书之末,附录男性病知识十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不乏趣味性,于男性病知识之普及,亦有裨益。
难能可贵者,严育斌同志,身残志坚,自学中医,孜孜不倦,善于总结,勤于著述,继《桂枝汤临证应用》之后,新作又成,此精神可嘉,其治学专注之情,足令体全悠闲者愧!若中医学子,皆如严氏,国医振兴,指日可待也。
杜雨茂教授在他的这篇序文里对严育斌几十年来从中华医学宝库中吸取养分,自学成才的事迹和他的成果、医学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呼唤将这样的勤奋、执著精神发扬光大。
芸芸众生中,我们只不过是苍茫宇宙中的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尘埃。白云的飘移不会因我们的眼泪而静默,地球的转动不会因我们的呼天抢地而停止,我们渺小得可怜。生命对每个人是公平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没有尽头的奋斗中。我们应该有无畏的勇气,行进在人生崎岖的大道上,挺胸迎接风雨。虽然山路曲折盘旋,但毕竟朝着顶峰延伸。生命中不应失去奋斗的踪迹。生命不息,奋斗定当不止!对于一个自学成才者而言,尤其是对于一个要克服来自身体障碍的残疾人来说,最大的欣慰莫过于自己在崎岖的人生道路上的付出获得了行业内专业人士的认可,莫过于自己的成果能够为这个社会发挥它的作用。
六
面对今天的形势,如果我们还停留在昨天的思维上,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永远是淘汰。只有转变观念,勇敢地去拼搏,才会找到适合我们的位置。也许,前面的路不会是坦途,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压力,会让我们痛苦和失望,但是只要我们不气馁,不言放弃,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蓝天!
严育斌说,一个残疾人在事业上成功的时候,想的不是自己,而是真真正正的为社会办一些事情。几十年过去,饱经磨难的严育斌已经成了一个稳重、乐观的中年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把一切苦痛都看得很淡、很淡。他所散发的生命光环使他又最能深刻地感悟到残疾人、残疾人家庭的不易。说起下一步的打算,严育斌想在把银行的负债还完之后,设立一个残疾人扶助基金,为残疾人朋友和他们的家庭提供一定的帮助。
严育斌说,他完全可以只办一所专科医院,但是办一所现代化的综合医院,为社会作点贡献是支撑着他前行的理想。在采访中,他深情地告诉笔者:“我想挣钱就不办医院!”也许这样的语言,我们正常人在理解的时候,总会给它打上世俗的烙印。我们在时代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呼唤尊重残疾人、关心残疾人的同时,应该多一点从残疾人的角度来理解他们,关爱他们。因为他们所经历的苦痛使得他们最能体会到人间的艰辛;与苦痛并肩而来的不屈,使得他们更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回报家人,回报社会。
每一个追求完美的人,都要付出自己的代价,那是梦想与生活浮士德式的交换。现实与梦想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我们无从丈量,需要一生的时间去诠释。在梦想实现的路上,我们痛并快乐着。而严育斌更不易,他靠着拐杖支撑的身体,在现实中,坚强乐观地丈量着属于他自己的梦想,书写着酸甜苦辣的完整人生。他成功了,他以自己的行动、理想和执著向社会证明着残疾人的能力,呼唤着全社会都来关爱残疾人,关注残疾人事业。
(史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