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④,辟如四时之错行⑤,如日月之代明⑥。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⑦。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注释】
①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为或学说。
②宪章:遵从,效法。
③袭:与上文的“律”近义,都是符合的意思。
④覆帱:覆盖。
⑤错行:交错运行,流动不息。
⑥代明:交替光明,循环变化。
⑦敦化:使万物敦厚纯朴。
【译文】
孔子继承尧舜,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下符合地理。
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的,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月的交替光明。
万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纯朴。这就是天地的伟大之处啊!
【读解】
天地的伟大之处,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因为孔子与天地比肩,与日月同辉。
这一章以孔子为典范,盛赞他的德行,为学者塑造了一个伟大、崇高而不朽的形象,使他流芳百世而成为后代人永远学习与敬仰的楷模。
这就是至圣先师孔圣人。
从《中庸》本身的结构来看,这也是从理论到实际了,从中庸之道方方面面的阐述落实到一个具体的榜样上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原文】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①,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②,足以有别也。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③而民莫不敬;言④而民莫不信;行⑤而民莫不说。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⑥天。”
【注释】
①知:通“智”,即智慧。
②文理密察:指对某事进行细致的察看。
③见:通“现”,出现。
④言:用作动词,说话。
⑤行:行为,做事。
⑥配:与天匹配。
【译文】
只有天下崇高的圣人,最聪明、智慧,才有资格治理国家;胸怀宽广,性格温和柔顺,才能够包容天下;奋发勇敢,刚强坚毅,才能够决断大事;态度严肃庄重,虔诚正直,才能够恭敬行礼;文章条理细密详察,才能够辨别是非。
广阔蓝天,深幽甘泉,随着时间在不断变化运行。
广阔如上天,渊泉如深渊。百姓见到他,没有不敬佩的。百姓听见他说话,没有不听从的。百姓对他的行动,没有不高兴的。
因此他的声名广泛流传在中国,并一直传到边远地区。以至于车船能够行驶的地方,人力通行的地方,上天覆盖的地方,大地承载的地方,日月照耀的地方,霜露降落的地方,凡是血气方刚的人,没有不尊敬、热爱他的。所以说他:“与天地相配。”
【读解】
本章讲述了圣人之所以能够得到人们的崇敬的道理,这是因为他们懂得中庸之道啊!聪明睿智,心怀宽广,像蓝天一样宽广,像渊泉那样深博,这样的人怎么会得不到人们的崇敬呢?要做,就做这样的人啊!
【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①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②。
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③!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注释】
①经纶:治理。
②化育:生成与变化。
③肫肫:真挚恳切。
【译文】
只有对天下的极端真诚,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最高规范,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才能知道天地的生成变化。
这哪里还需要别的什么依靠?它就像仁德真挚恳切!像水一样深沉静寂!像天一样浩茫广大!
如果不是聪明智慧、通达天德的人,有谁能知道天的极端真诚呢?
【读解】
中庸之道中诚占有很大的分量,诚是万物之本,诚是治理天下的最高的规范,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这样的品质。一个深谙中庸之道的人必然是真诚的,他的真诚就像天地那样自然和宽广,是人们无法看出来却能体会到的。
【原文】
《诗》曰:“衣锦尚絅①。”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②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③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④!”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⑤。”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⑥。”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⑦。
《诗》曰:“不显唯德,百辟其刑之⑧。”是故君于笃恭而天下。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⑨。”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⑩。”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注释】
①衣锦尚絅:引自《诗经·卫风·硕人》。衣:此处作动词用,指穿衣。锦:指色彩鲜艳的衣服。尚:加。絅:同“裟”,用麻布制的罩衣。
②闇然:隐藏不露。
③的然:鲜明,显著。
④潜虽伏矣,亦孔之昭: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孔:很。昭:《诗经》原作“沼”。昭:意为明显。
⑤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引自《诗经·大雅·抑》。相:注视。屋漏:指古代室内西北角设小帐的地方,相传是神明所在,所以这里是以屋漏,代指神明。不愧屋漏喻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起坏念头。
⑥奏假无言,时靡有争:引自《诗经·商颂·烈祖》。奏:进奉。假:通“格”,即感通,指诚心能与鬼神或外物互相感应。靡:没有。
⑦鈇钺: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子。
⑧不显唯德,百辟其刑之:引自《诗经·周颂·烈文》。不显:“不”通”丕”,不显即大显。辟:诸侯。刑:通“型”,示范,效法。
⑨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引自《诗经·大雅·皇矣》。声:号令。以:与。色:容貌。
⑩德輶如毛:引自《诗经·大雅·烝民》。輶:古代一种轻便车,引申为轻。
伦:比。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引自《诗经·大雅·文王》。臭:气味。
【译文】
《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太显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小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诗经》说:“潜藏虽然很深,但也会很明显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念头存于心志之中。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
《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信实的。
《诗经》说:“进奉诚心,感通神灵。肃穆无言,没有争执。”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百姓也会互相对勉;不用发怒,老百姓也会很畏惧。
《诗经》说:“弘扬那德行啊,诸侯们都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
《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读解】
这种最高的境界就是空气的境界。
空气无声无色无味,谁也看不见听不到嗅不出,可是谁也离不开它。德行能到这种境界,当然是仙人了。可谁又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就是孔圣人也未必就能达到吧。
所以还有次一等的境界,这就是“轻如毫毛”的境界。借用诗圣杜甫的诗,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境界,和风细雨,沁人心脾而入人肺腑,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这大概就是圣人的境界吧。
至于那种声色俱厉的疾风暴雨式的做法,那种强制性的劳动改造的方法,正如孔子所说:“末也!”已谈不上什么境界,不过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罢了。
本章是《中庸》全篇的结尾,重在强调德行的实施。从天理到人道,从知到行,从理论到实践,从“君子笃恭”到“天下太平”,既回到与《大学》相呼应的人生进修阶梯之上,又摄取《中庸》全篇的宗旨而加以概括。各段文字,既有诗为证又引申发挥。难怪朱熹要在《中庸章句》的末尾大发感叹:“这样反复叮咛以教人的用意是多么深切啊,后世学者难道可以不用心去钻研体会吗?”
的确也是如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