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秦始皇的死,先给你讲个《逮妖精》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周朝,周宣王四十年那会儿,流传了一个谣言,说周朝的天下将来得毁在一个女妖精手里。这周宣王也算个明君,可一听妖精要夺天下,也给吓蒙了。他派上大夫杜伯去捉妖精。这挺荒诞,若果真有妖精,是人能捉到的吗?
杜伯没办法,只能奉命去捉,捉到一些貌似嫌疑的妇女,给法办了。很有几个不幸的女人就这么给害了。
这事儿过了三年,周宣王四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785 年,这位周宣王晚上做一梦,真梦见了妖精。谁亲眼见过妖精啊,也就是长期心理恐慌造成了幻象。周宣王醒来脉搏乱跳。次日临朝,他向上大夫杜伯问起逮妖精的事。杜伯是个老实人,既不信妖精一说,也不乐意滥杀无辜,就直言相告,说有嫌疑的妇女都杀了,再查下去,闹得鸡犬不宁,全国百姓不得安生,这事儿就没接着办。
周宣王大发脾气,心说鸡犬不宁有什么,关键是本王要安宁,难道本王不如鸡犬?说话就要将杜伯杀头。底下大臣脸儿都吓白了。下大夫左儒劝阻周宣王,说天王要是把杜伯杀了,天下还当真以为有了妖精,百姓一害怕,国家就乱套,列国诸侯准得把嘴藏在袖子里笑。
周宣王听不进去,认为左儒和杜伯是铁磁,私下穿一条裤子,所以帮着求情。左儒申明,自己公私分明,无论君王还是朋友,谁对就向着谁。大王既然非杀杜伯不可,索性连我也一块儿杀了。
左儒这份不怕死的劲儿还真把周宣王给镇住了,可最终也没放过杜伯,叫左儒退下,令武士砍了杜伯的头。
左儒叹息而去,郁闷不堪,当天晚上就自杀了。
周宣王一听这丧信儿,心里倒生出些悔恨,自个儿一时不爽,害死两个大臣,忒不值当了。
一晃又是三年。到了周宣王四十六年。有一天,周宣王和诸侯们一起出去打猎,感觉非常疲惫,胸口隐痛,头昏脑涨,就先回来了。
半道上,对面来了一辆小车,车上站俩人,着红衣戴红帽,手拿大红弓箭。周宣王揉眼仔细一瞅,哟嗬,一个是上大夫杜伯,一个是下大夫左儒,俩人举箭射来,周宣王避闪不及,胸口中了一箭,惊叫一声,梦中醒来。
至此,周宣王一病不起,病重时老瞧见杜伯和左儒俩人儿在跟前晃悠。没过多久,周宣王就死了,这妖精没逮着,自个儿倒给冤魂带走了。
一条流言真能从心理摧毁一个君王吗?
无独有偶,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 年)秋,流传出一个预言,叫“今年祖龙死”。什么意思?祖,始祖,人之先;龙,君之象。
很明确,预言就是说今年秦始皇要死。
大伙都知道,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10 年。按秦朝历法以十月为新年的开始,后来汉武帝实行太初历,才改成正月为每一年的开始。而那时不存在阳历,始皇三十六年秋,即公元前211 年的“秋”应该是公元前211 年秋七八月间,而不是公元前210 年岁初。因此,“今年祖龙死”的预言,显然是不准确的。如果是“明年祖龙死”,那就太诡异了。
可是,这条预言虽然不十分准确,但在当时却充满了神秘色彩。
这预言最初是从何而来的呢?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 年)秋,一个出使关东的使者回咸阳复命。夜里,他路过华阴县平舒道时,忽然出现一个人,手拿玉璧拦住车驾,开口就说了句话:“今年祖龙死。”
使者吓坏了,正要询问,来人扔下玉璧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使者拾起玉璧回到咸阳,向秦始皇作了汇报。
秦始皇历来迷信鬼神,对自己的寿命尤为重视,今儿听到这个,异常忧虑。因为在此之前,诅咒他的信息有两条,一条是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这童谣流传于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年),百姓民夫修筑阿房宫,负担沉重。
另一条诅咒式的信息,是在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 年),秦国东郡有一块陨石由天而降,石头竟然刻有六个大字:“始皇死而地分。”
很明显,一条是反动口号,一条是反动标语,都是人为的。反动口号,是民众间形成的顺口溜,比较简洁方便。而反动标语,就得费些事了。这陨石怎么可能刻好字再打天上掉下来?显然是别有用心的人在搞鬼。那么,是谁干的呢?一种可能是平民百姓干的,那时候赋税繁多,刑罚严酷,人民群众难堪重负,因此怨恨,刻反动标语咒骂国家领导人确在情理之中——这是司马迁的看法。
另一种可能,是被吞并的六国贵族或者他们的后裔干的。他们在战争中饱受打击,对秦始皇已痛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他们无力反抗,更谈不上复辟。只能泄泄私愤,刻个反动标语什么的,这事儿他们一准儿干得出来。
不管究竟是谁干的,都要查,都要予以打击。这行为不是扰乱社会治安吗?其背后的险恶用心是咒死国家领导人,推翻国家政权。问题极其严重,属于刑侦一号案。秦始皇派御史去调查。可调查来调查去,没有结果。谁会站出来承认啊?谁敢站出来承认啊?御史头疼,他既不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查不出来又无法向秦始皇交代。想来想去,御史想出一个对策。
这个对策很简单,归结起来四个字“杀人烧石”。陨石所在地的群众倒霉了,全部被杀掉。从技术上说,在当时,杀人可比烧石头容易多了。
对于御史的处理,秦始皇既不褒也不贬。没办法啊,作案人查不到,只好滥杀。但秦始皇高兴吗?他不高兴,他很郁闷。他一直在找方士求不老之术,方士也满足他,可民间不买账。打这儿起,秦始皇心里充满惶恐。
这桩疑案发生没多久,华阴县平舒道又出现神秘人物,留下一句预言,留下一个玉璧。秦始皇精神受到严重打击,难道自己真的性命难保了?是人为还是上天预示?心存疑窦的秦始皇派官员检查玉璧,这一查,查出更叫秦始皇惊异的事情,这玉璧居然是始皇二十八年( 公元前219 年),他南巡时不留神遗落在江里的那块。这块玉璧非常小,居然能被打捞上来,莫非真是神仙所为?
可世间哪有神仙,只可能是人为。那么,华阴县平舒道事件就应该是一起精心设计的骗局。谁会设这个局呢?
姑且举出三类嫌疑对象。
第一嫌疑对象——平民百姓。从证物玉璧来分析,一般百姓作案的可能性很小,江中打捞玉璧,不是个简单的活,需要耗费巨大物力,民众的经济实力完全不可能达到。因此,第一嫌疑对象可排除在外。
第二嫌疑对象——原六国贵族及其后裔。他们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是,仍需要巨大的花费,先要使用大量人力物力去打捞玉璧,然后千里迢迢跑到华山脚下华阴县平舒道,等着使者,送上玉璧,就为了吓秦始皇一跳,这显然有些滑稽。何况,他们怎么知道秦始皇就一定会惶恐,一定会受到精神上的打击呢?
第三嫌疑对象——秦帝国统治集团高层人士。他们拥有财力人力。
而且,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只有他们才知道使者的动向,能够计算出使者到达华阴县平舒道的时辰;其二,对秦始皇的精神状况和身体近况,只有他们才能了如指掌。
这样看来,只有秦帝国统治集团高层人士,才具备作案条件。那么,这个高层人士究竟是谁呢?他的作案动机又是什么?
事情发生于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 年)秋,预言“今年祖龙死”,也就是说,作案者的目的就是要向秦始皇传达一个信息:不出几个月,你就得死。这里面就大有文章了,如果预言不准,这个行动还有什么意义?也许反而会让秦始皇活得更滋润更自信。作案者不会不考虑到这一点。因此,可以断定,作案者的目的,不是为了诅咒秦始皇,而是为了让他警惕,“今年祖龙死”的真正含义是——你时日已不多,该想想后事了。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当时的秦始皇只不过是一个奔五十的人,准确地说才四十九岁,怎么会时日不多呢?
原因在于他的身体状况。史书说,秦始皇“豺声”。就是说话时发出豺狼的声音,按当今的医学分析,很有可能是支气管病状。这病搁现在不算什么大病,那时却是顶厉害的顽症。而且,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 年)起,到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 年),秦始皇的身体每况愈下。
作案者的动机清楚了,整个骗局,扔玉璧、留预言、说“今年祖龙死”,对秦始皇并没有恶意,只是一种提醒,提醒他及时安排身后事。要知道,秦始皇从始皇三十五年开始,他为了成仙,变得很诡秘,一般的官员都难以知道他的行踪,只有最亲信的人才能了解他的状况。
因此,作案者可以锁定在秦始皇的亲信集团中。
这样看来,作案者该浮出水面了吧?不,他看似离我们很近,实质上我们根本不知道他是谁。
唯一的途径,还得从动机来分析,这个人要提醒秦始皇安排身后事,皇帝重要的身后事是什么?
当然是新君继位。而在这个问题上,秦始皇恰恰没有做出决断。
那么,在亲信集团中,要秦始皇早日确立嗣君之位的人会是谁呢?
你一定想到了李斯和赵高。这两个人既有作案时间,又有作案能力,并且对秦始皇精神、身体状况非常了解,具有很大的嫌疑。然而,他们却缺乏作案动机,因为这时候册立太子,对他们并没有好处。
首先说嫌疑人赵高,这个人是赵国贵族的疏远族人,身世不好。
小时候,他的父亲犯法被处以宫刑,他的母亲受到株连当了奴婢,后与人野合,生下赵高和他的几个兄弟。因此,赵高一生下来就被阉割了,长大后当了宦官。由于他精通权谋,很会来事儿,且通晓刑法,深得秦始皇恩宠。并让他教小儿子胡亥学习律令,审理判决诉讼案。
胡亥也很喜欢赵高。可是,赵高后来犯了重罪,蒙氏家族的蒙毅削去了他的官职,并判处其死刑。幸亏秦始皇宠幸,才逃过一劫。至此,赵高和蒙氏结下了深深的仇怨。
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假诏逼死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时说:“扶苏与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守边陲,已有十余年了。”
这句话非常重要,它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扶苏参与政事在秦始皇吞并六国前就开始了,也就是说,秦始皇是将扶苏作为接班人来培养的。
第二,扶苏与蒙氏家族关系密切,一旦他即位,蒙氏的势力更强,赵高是死路一条。
由此可见,赵高是绝不会提醒秦始皇册立太子的,他宁可保持现状。另一个原因,这时候胡亥年龄尚小,从秦始皇这方面考虑,他虽喜爱小儿子胡亥,但他有一个前车之鉴——他十三岁时登基,就因为年龄太小,无法掌权,只能将国事交付于大臣,最终导致吕不韦、嫪毐专权,险些酿成大祸。所以,他不会贸然立胡亥为太子。确立接班人,扶苏中选的可能性非常大。
所以,赵高的嫌疑排除了。那么嫌疑人李斯呢?
这个人是彻头彻尾的投机分子,李斯的档案很清晰,出生于战国末期,籍贯是楚国上蔡,今天的河南省上蔡县。年轻时工作经历简单,当过掌管文书的小官吏。那时候,李斯到厕所方便,看到老鼠偷粪便吃,人一来,老鼠就惊慌逃窜了。过了一阵,李斯又在国库的粮仓里看到了老鼠,老鼠吃得白白胖胖,一副安然自若、大摇大摆的模样。
李斯心中感慨:人有没有能耐,好比老鼠一样,全靠自己想办法。有能耐的就做官仓里的老鼠,没能耐的就只能做厕所里的老鼠。
李斯本人当然渴望做官仓里的老鼠。他不是一般人,他不愿意过阴冷潮湿的小生活,他要过一种呼风唤雨的大生活。为了求得功名利禄,他辞去了小官吏的职务,前往齐国,拜著名的儒学大师荀子为师。
荀子虽继承孔子的儒学,但却对儒学进行了大改造,少了“仁政”
的主张,多了“法治”的理念。这很对李斯的胃口。他勤奋过人,和荀子一同研讨“帝王学科”。这个学科的内容包括: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对待帝王,以及为官之术等等。
李斯学成后,打算去往秦国。他把去秦国的原因告诉了荀子,那段话就像一个毕业求职意愿。李斯说:人生一世,贫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最大的悲哀。若要出人头地,就得成就一番事业。如今,齐王委靡不振,楚国无所作为,唯独秦王,试图吞并齐、楚而一统天下。
因此,在秦国能寻找他合适的个人机会。
荀子同意李斯的意愿,告诫他说,要注意节制,不要一味往前走,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李斯记在心里,不久,就来到了秦国。
秦国的丞相吕不韦器重李斯的才干,让他当了小官。对李斯来说,当官不是目的,而是机会,能够接近秦王,这才是最重要的。实际上,此时的李斯还是很尴尬的,他既不能以立军功而崭露头角,也不能以理政显现自己的才干。他只有一个方法引起秦王的重视,就是上书。
通过揣摩秦王的心理和分析当前的形式,李斯果决地给秦王上书。上书的内容是鼓舞秦王统一中国。书中,李斯用过去的秦穆公举例,说秦穆公时代强盛,但最终也未能统一中国,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当时的周天子势力强大,也有威望,不容易推翻;二是诸侯国也比较强大,可与秦国抗衡。但是,从秦孝公以后,战争不断,周天子和诸侯国的力量急剧下降。现在秦国强盛,是建立帝业,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扫平六国如掸灰尘。
这番论述,对天下的实际情况分析得清晰透彻,而且,迎合、满足了秦王的心理,一下便得到了秦王的赏识。李斯被提拔为长史。
身为长史的李斯,进一步向秦王奉献统一中国的具体谋略——从瓦解诸侯国力量入手。具体实施方式是:以财物重重贿赂六国君臣。
目的是:让他们分崩离析,无法合力抗秦。然后,秦国各个击破。
这一谋略效果非常显著。秦王便封李斯为客卿。李斯这颗政治明星,终于在秦国的舞台上冉冉升起。
可就在一帆风顺之时,秦国国内掀起了一场运动,这个运动叫“反外国人运动”。起因是韩国派间谍以帮助秦国修渠为名,刺探情报。
这场运动的后果是,秦王下了一道“逐客令”。李斯原是楚国人,当然也在被驱逐之列。但是,李斯没有离开秦国,更没有因挫而颓丧。他在秦国边境蜗居,写了一道著名的《谏逐客书》上奏秦王。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说明历史上外国人对秦国的重要性,言辞非常恳切,令秦王动容。
受《谏逐客书》感动的秦王,撤销了“逐客令”,并请回李斯,封他为廷尉。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大的威胁正等着李斯,并且,这一次他还杀了人。
刚刚升任廷尉的李斯,刚看到光明前途的时候,他的同学韩非来到了秦国。韩非是韩国人,且与韩王同族。韩非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他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君主专制理论。可是,他屡屡上书献策却不被韩王任用。韩非失望而愤怒。秦王很重视这样的人才,早就想见见韩非,将他收为己用。现在,秦国要攻打韩国,情势危急,韩王才起用韩非,派他出使秦国。
从能力上分析,李斯知道自己远不如韩非。如果秦王留下他,重用他,势必成为自己的对手和仕途上的绊脚石。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必须除掉韩非。
他首先给秦王分析说,韩非这个人不能任用,他是韩王的亲族,韩非爱韩而不爱秦,大王如果攻打韩国,他当然不会同意,这也是人之常情。
秦王一听言之有理,想韩非既然不能用,就放他回国吧。而李斯的根本意图是要斩草除根,永绝后患。他又说,如果放韩非回国,他就会为韩国出谋划策,对秦国十分不利,不如趁这个机会把他杀掉。
就这么短短一句话,同学韩非的生命就葬送在李斯的手里。
秦王示意李斯去除掉韩非,李斯便送了毒药给韩非。韩非知道李斯的为人,自己无论如何是逃不掉的,于是服毒自尽。
从此,李斯再没有威胁,再没有对手。他辅佐秦王,于公元前221年,兼并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
统一之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治理这个国家。
李斯认为,周朝采用分封制,诸侯各自为政,所以天下战乱不断。
如今天下统一,如果再分封诸侯国,又将回到以前的分裂局面,应当采用中央集权管理。
李斯的提议遭到博士淳于越的强烈反对。淳于越上奏秦始皇,说天下之大,如果宗室子弟没有封地,就和普通百姓一样,万一发生叛乱,谁来相救?比如齐国的田常,晋国的六卿,都发生过叛乱,如果秦始皇不采用分封制,不以古为师,国家就不能长久。
这一奏书激怒了秦始皇,他把淳于越交由李斯处理。李斯对淳于越进行审查,最后给淳于越定的罪状是泥古不化,厚古薄今。接着,李斯建议秦始皇焚书,秦始皇也采纳了。
于是,大权在握的李斯,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和处罚。总结起来,可称为“两个凡是”:凡是秦国以外的史书,一律烧掉;凡是博士收藏的《诗》、《书》一律烧掉。有谈论《诗》、《书》者,在闹市区处死,暴尸街头;有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者,全族处死;官吏包庇知情不报,同罪处置;得令后三十日之内不焚书者,面上刺字,发配去修长城。
次年,也就是焚书的第二年,公元前212 年,秦始皇又下令,将咸阳的儒生四百六十余人活埋。这一“坑儒”事件和“焚书”事件,合起来就是中国历史上重大而著名的“焚书坑儒”。对中国文化、人类文明都是一次空前的大摧残。
在这一浩大的摧残中,秦始皇的暴政显而易见,而李斯的推波助澜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斯这样干的目的,一方面当然是迎合秦始皇的心理,另一方面,则完全是为了自己,他要从精神上彻底打垮和消灭异己和竞争对手。面对如此暴戾的摧残,有识之士和学者谁还敢来秦国呢。李斯也是学者出身,而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文化人残害文化,文化人背叛文化,古今罕见。
由此可见,李斯的一生,是追求荣华富贵的一生。秦帝国的命运和自己的仕途前程相比,李斯显然更在乎后者。因此,他也不可能提醒秦始皇。要知道,秦始皇最忌讳听到“死”,李斯是不会不献媚,反而费尽心机说出恐吓预言的。
赵高和李斯的嫌疑排除了,秦始皇的亲信集团中还有什么人呢?
还有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大臣蒙毅。
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会设置这个骗局吗?在案发当时似乎找不到他们没有嫌疑的证据。但是,在二世胡亥登基以后,这两个人劝谏胡亥,却被羞辱,之后二人自杀。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们在乎自己的名声,超过对秦帝国命运的关心。这样的人,也不会想尽办法去提醒秦始皇的。
说到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派人在华阴县平舒道送玉璧留恐吓预言的人,是秦帝国忠臣中的忠臣。在秦始皇身体精神状态每况愈下,又一味妄想成仙,企图长生不老,听不进任何谏言的时候,这个对秦帝国命运忧心忡忡的人,绞尽脑汁想出了这样一种方式提醒秦始皇早立太子。
有时候,欺骗并不一定是恶行,骗局也不一定是害人。
那么,这个人会是蒙毅吗?
先说蒙氏家族,这个家族与秦帝国渊源颇深,蒙毅的祖父蒙骜早先是从齐国来到秦国,而后在秦国统兵作战。为秦国攻城略地,先后夺得几十座城池,为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史记》记载:
“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意思就是说,秦始皇非常信任蒙恬、蒙毅两兄弟,委派蒙恬在外担当军事重任,威震匈奴;蒙毅则在内为上卿,为秦始皇出谋划策。可见蒙氏家族的权势多么显赫,三世皆为重臣,朝中几乎无人敢与之争锋。
当然,蒙恬、蒙毅两兄弟也是忠臣。蒙毅长期在朝中,对秦始皇的一切状况了如指掌。他完全有可能设立骗局提醒秦始皇。但是,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证明是蒙毅一手策划的。另外,还有一个疑点,秦始皇在沙丘病重之时,蒙毅完全可以利用祭拜山川祈福的机会,把皇帝病重的消息通报给北方边陲的蒙恬和扶苏。但是,他没有任何行动。
试想,如果是他派人捞起玉璧,假扮使者制造这起骗局的话,那么在最后的关键时刻,他又怎么不采取任何行动呢?
这个骗局的所有嫌疑人似乎都不可能作案。“今年祖龙死”恐怖预言的制造者,终究是一个无法解开的历史之谜。我们能够知道,或者能够推测的,仅仅是这个幕后策划者,是秦帝国的忠臣,对秦始皇忠心不二。很遗憾。
更遗憾的是,这个忠心耿耿的人,只达到了一个目的,就是让秦始皇对预言信以为真了。但是,秦始皇并没有如他所愿开始考虑身后事,安排册立太子什么的,反而让秦始皇对死亡更加恐惧,根本没心思考虑自己死后国家怎么办。恐慌之下,就占卜,得到的卦辞是出游、迁徙,二选一方可保住性命。一个皇帝当然不能随随便便搬家。搬家就意味着迁都。早在商鞅变法时,秦国由栎阳迁都于咸阳,莫非你要迁回去不成?显然不实际。只得选择出游,至于迁徙嘛,自己不行,就让别人代替,下令三万人家迁徙到毗邻匈奴的北河榆中。这些人长途跋涉,饱受风霜苦寒,秦始皇才不管呢,他已经迷信到家了,他很忙,他在筹备出游。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 年),冬,十月,癸丑,秦始皇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出游。此次出游的随行人员有李斯、蒙毅、小儿子胡亥,以及胡亥的老师赵高。路线是由咸阳出发,经武关,沿着渭水、汉水到云梦,再经长江东下,直到会稽。
就在北归咸阳之时,秦始皇身患重病,病死在沙丘。临终时,秦始皇留有遗诏,要他的长子扶苏送葬,让扶苏继承帝位。
面对这份遗诏,李斯和赵高心里都有各自的盘算。李斯怕秦始皇的猝死引发天下大乱,命人伪装秦始皇,表面上一切如常。而此时的赵高,企图将大权揽于自己手中,他扣留了秦始皇给长子扶苏的书信,他的打算是将胡亥扶上皇位,因为胡亥容易操纵。胡亥当然很高兴。
“别高兴得太早。”赵高对胡亥说,“此事如不和丞相李斯谋议,恐怕难以成功。”
胡亥赞同,就托赵高去游说李斯。
这一日,他与李斯悄悄会晤。
“皇上所赐长子扶苏的书信和符玺,都在胡亥那里。”赵高开门见山,直接摊牌说,“立太子,全在你我二人的决定了。您意下如何呢?”
“怎可出此亡国的言论!”李斯拧眉咬牙拍案惊叫,“这不是身为臣子者该议论的事情。”
“您有才。”赵高阴郁地笑着说,“您谋略深、功劳大、德高望重,又深得扶苏信任,但您想过没有,就凭这些,您能和蒙恬相比吗?”
“我比不上蒙恬。”李斯叹气承认。
“所以,一旦扶苏即位,必定会让蒙恬做丞相。到时候,您就会失去官职,无法身怀列侯的印玺,归还乡里!如果立胡亥为嗣君就不同了,他仁慈厚道,仍会重用您。希望您深思熟虑,决断此事。”
赵高这话说得忒到位,刚柔并济,点中了李斯的死穴。前程啊,荣华啊,权力啊,李斯一辈子不就为这些东西忙活吗?如今秦始皇薨了,他在仕途上付出一生的心血很有可能也随之付诸东流。
李斯反复咀嚼赵高的话,心里反复合计,决定和赵高联手,谎称受始皇的昭命,立胡亥为太子。
不久,远在边疆的长子扶苏,收到这一消息,并且还收到李斯、赵高等人派使者送来的一封秦始皇的书信。
书信上说——你不能开辟疆土,建立功劳,使士兵损伤众多,反而屡次上书,直言毁谤,日夜怨恨,恨不能回来做太子;将军蒙恬对你的言行不加以矫正,应一并赐死,军队交由副将王离掌管。
读完书信,扶苏痛哭流涕冲进室内,企图自杀。
蒙恬劝阻说:“君上在外,并未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人马镇守边境,公子监督,这是天下的重任。现在看了一个使者拿来的信就想自杀,很荒唐!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个阴谋呢?”
“那该如何办?”扶苏问。
“再上书请求。”蒙恬斩钉截铁地说,“如若不准,再自杀也不晚。”
扶苏听不进去,他已然心灰意冷,沮丧、失落、痛苦到极点。加上使者催促,扶苏还是自杀了。临死前,他给蒙恬留下一句悲哀的话:
“父亲赐儿子死,何需再请求。”
蒙恬和扶苏不同,扶苏情愿服输,他不!他坚决不肯自杀。使者也没辙,只能把他交给官吏,囚禁在阳周。
李斯、赵高这边,听到扶苏自杀的消息,心中一块石头落地。胡亥再无忧虑,有心想释放蒙恬。碰巧这时候,去替秦始皇祝祷山川的蒙毅回来了。赵高便对胡亥说:“先帝想举贤能者立为太子已经很久了,而蒙毅却进谏说,这样不妥。不如杀掉他。”
胡亥听从了赵高的话,将蒙毅囚禁在代郡。
之后,出游回归的一行人,从井陉到九原。这时候,已经是炎热夏天了。辒辌车里发出一阵阵刺鼻的尸臭。李斯和赵高命随从的官员用车子运来鲍鱼,放进辒辌车中,以掩盖秦始皇尸首的臭味。直到回咸阳后,才宣布发丧,由太子胡亥继承皇位。
秦始皇真的死了。赵高、李斯都保全了自己的地位,而那个“今年祖龙死”的恐怖预言,始终是一个谜。
从某种程度上说,“今年祖龙死”的神秘预言,加速了秦始皇的死亡。这显得有些荒唐,堪称暴君的秦始皇最终竟然是被忠于他的人所害,荆轲要知道有这一出,当初还会行刺吗?有些历史之谜永远解不开,但都无穷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