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由于对秦岭重开发利用,轻保护建设,造成了对土地、森林、矿产、旅游等资源的无序开发。历史上的破坏加上建国后三次大规模的采伐,已使秦岭森林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原始森林所剩无几。森林减少,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河流水量锐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长时间断流。导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繁等生态危机。秦岭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已达到触目惊心、贻害无穷的地步。
随着河流水量减少,又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因此下沉。地面下沉诱发产生总长115公里的地面裂缝11条,造成道路、供水、排水、电缆、电讯、煤气、天然气管道破裂等,给国民经济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而且灾害仍一步步加剧,大大阻碍了山区人民奔小康的步伐。
1.全面封禁,综合治理。秦岭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很强,因此,要根据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制定科学规划和实施计划。按照“大封禁、小治理”的建设思路,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生物、工程、耕作措施科学配置,综合治理,规模开发,发挥最大的治理效益。
2.尊重规律,分类实施。对于天然植被好、人口密度小的高山、深山区,结合天然林保护、生态移民工程,全面实行封禁治理,建立永久性生态保护区;对于工矿企业多,滑坡等重力侵蚀严重的地区,建立监督区;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管理,坚决制止人为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对于那些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的低山丘陵和破碎塬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退耕还林,水保种植。秦岭尚有近5万公顷25度以上的坡耕地没有退耕,这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快退耕还林草步伐,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水土流失。那么,如何保证退耕还林退得下,不反弹?首先要通过基本农田建设,让人均占有充足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这是国家以粮代赈政策终止后巩固治理成果的根本保证;其次,要确定科学的退耕还林草治理模式,找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结合点。
4.建库修地,减少灾害。实践证明,在秦岭各支流修建水库,既能有效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又能解决周边水资源短缺问题。所以在封沟打坝、治坡造田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水利工程。
5.调整结构,发展旅游。秦岭生态旅游极具开发潜力,因此在新一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可利用区域内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以此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减弱辖区群众对土地、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依赖,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6.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强对秦岭的综合治理,实施山川秀美工程,保护生物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各级政府应制定详细的开发治理方案,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的资金,确保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7.明确方向,科学研究。秦岭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共同财富,人类对秦岭的认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境地。我们应当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途径,以达到保护各种物种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认识秦岭就要正确认识秦岭的优势和问题;而发展秦岭,首先应该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在合理利用秦岭动植物与矿产、水利等资源的同时,通过科学研究,确保秦岭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