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诗坛神童
诗歌创作是需要一定的天赋的,就像宋人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所说的,“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就是说,写诗不一定要等到读了很多的书,领会了很多的道理之后才能开始。这就是为什么唐代能出现那么多的神童诗人的主要原因。
神童总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唐代有过哪些著名的诗坛神童呢?这里就根据我们所收集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为了醒目起见,排列大体按照年龄和时代先后。
神童榜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会作诗的神童是权德舆。《新唐书》本传记载,这位日后飞黄腾达做到宰相一度权倾朝野的家伙,据说四岁的时候就会作诗了。到了十五岁的时候,已经作诗数百首,并且编辑成了《童蒙集》,在当时有一定的名声。另外一位,也做到宰相一度权倾朝野的令狐楚,比权德舆稍稍晚一点,他是五岁的时候学会了作诗。
王勃,文学史上有名的“初唐四杰”,他排名第一,他开始作诗的年龄,在四人(其他三位依次是: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中也是最小的。《旧唐书》本传记载,王勃六岁懂得作诗,“构思无滞,词情英迈”。杨炯《王勃集序》说,王勃九岁的时候阅读颜师古注释的《汉书》,已经可以给颜师古挑错,撰写了《指瑕》十卷。十岁全面阅读六经,一年之内全部读完,而且完全理解了经典的含义,能够自己给它们作注解。当时的学者所积累的上百年的学问,他十天半月里就都完全了解了。十四岁的时候,他的名气已经很大,有社会名流(刘祥道)一见之下就誉其为“神童”,并且推荐他参加科举考试。策试之后,他的名次很靠前,被封为朝散郎。可惜的是,王勃成名早,去世也早。因为到交趾(今天越南河内市)看望在那里做县令的父亲,在渡过南海时溺水身亡,去世的时候,只有二十七岁。
“初唐四杰”的另外一杰骆宾王,也曾经是个神童。他七岁的时候不但能作诗,而且其中有一首诗流传了下来。这就是《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诗句十分浅显,但是清新流畅,充满童趣,是一首不错的小诗。骆宾王后来仕途不顺,参加徐敬业发起的讨伐武则天的运动又失败了,最后下落不明,有说死于乱军的,也有说遁入空门的。他的《讨曌檄文》是一篇著名的文章,据说,武则天读到“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两句时有些不高兴,等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就责备宰相当初没有提拔这样的人才,致使其流失乃至成为反对派。
七岁学会作诗的神童比较多,除了骆宾王,还有李百药、李贺、郑谷等人。从小体弱多病的李百药(他的名字就来自于他的体弱多病),七岁的时候学会了写作。他的作品没有留下来,但是一件事情却被《旧唐书》本传记载了下来:一次,他父亲跟北齐时期的同僚陆乂、马元熙等聚会,有个读过徐陵诗歌的人,说自己不明白“既取成周之禾,将乂琅邪之稻”两句诗的意思,因为不清楚其中的典故出处。李百药当时站在旁边,就告诉他说:“《左传》上有‘鄅人藉稻’,杜预注释说,鄅国在琅邪开阳。”陆乂等人当时感到无比惊讶。《新唐书》李贺传说,李贺也是七岁的时候就会作诗了。不过,有人考证说,韩愈、皇甫湜去他家拜访并让李贺当面作诗,李贺“援笔辄就如素构”,韩愈、皇甫湜两人大喜,这个情节是不可靠的。郑谷七岁能诗,是《唐才子传》卷第九上说的。
诗圣杜甫,据他自己说,也是七岁的时候开始作诗的,《壮游》诗有“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两句。杜甫十四五岁的时候,在洛阳开始参加诗人聚会,并且得到崔尚、魏启心等前辈的赞赏,将他比喻为班固、扬雄等一流人物。
王维和元稹两位著名的诗人,都是九岁的时候学会作诗的。
杨炯、李白、皇甫冉,都是十岁左右开始作诗的。《旧唐书》说杨炯自幼聪明,善于作诗,参加神童科考试,考中后封校书郎。唐代选举制度规定,童子科考试参试者不得超过十岁。据此可以推断,杨炯十岁以前就会作诗了。《新唐书》说,李白“十岁通诗书”。李白自己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上安州裴长史》)。《唐诗纪事》卷十八引杨天惠《彰明逸事》,讲述了李白少年时代在家乡应募到县衙里做小吏的时候,在县令面前多次显露诗才,终于闹到无法继续在县衙呆下去的故事。语涉玄虚,颇类小说家言。
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说皇甫冉十岁能作诗,十五岁就有了成熟的理想,受到了当时文坛领袖张九龄的高度赞赏。
至于十岁以上、没有明确记录下开始作诗年龄的早慧诗人,自然也是很多的。著名诗人中,白居易、温庭筠就都属于这一类人。
顽童也成才
神童固然值得称赏,理应受到鼓励,但是也不能评价太高。固然不少著名诗人曾经是神童,也有许多著名诗人曾经是顽童,开窍很晚。开唐代诗风、堪称唐代第一位伟大诗人的陈子昂,因为出生于富豪家庭,从小顽劣,打架斗殴,乐在其中,到十八岁还不懂得念书。后来进了当地政府办的学校之后,这才开始发奋读书。
杜甫曾经给予高度评价(“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的诗人元结,是十七岁才开始读书的。山水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韦应物,早年尚侠,担任唐玄宗的贴身侍卫(三卫郎),飞扬跋扈,目空一切。唐玄宗死了之后,他才开始后悔,从此折节读书。就是那些曾经被称为神童的诗人,他们真正的好作品,基本上也都是成年之后尤其是中年之后才创作出来的。严羽接着本节开篇摘引的那两句话后边还有:“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及其至。”就是说,要把诗写好,还是要多读书、多研究探索,不然,是很难达到比较高的境界的。
第二节 女性诗人的缺席
有唐一朝,历时二百九十年,其间诗人多如夜空繁星。仅以清康熙年间修纂的《全唐诗》而论,所收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品,其作者就有二千二百余位。当然不能说,只要有一两首作品留存下来的作者就都称得上诗人。但是,我们也应该考虑到,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诗歌作品散佚无存了。单是最近五十年里若干专家从各种文献碑刻中辑录出来为《全唐诗》所遗漏的作品,就超过了五千首。散佚的作品背后一定也有一些本该垂名后世的出色诗人,其名字湮灭无闻了。王梵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若不是敦煌发现了藏经洞,今天我们也不会知道唐代曾经有过这样一位风格特异的诗人。保守一点,说唐代有数以百计的出色诗人,相信不会有太大的异议吧。
女性诗人数量稀少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共立传目279条,其中第一条为“六帝”,收唐代太宗、玄宗、宪宗、文宗、僖宗、睿宗六位皇帝,最后一条是“鬼”,指唐人笔记小说中记录的所谓鬼怪灵异之诗歌作品的作者。据《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考证,“六帝”应该为十帝,去掉末条“鬼”,共得287人。《唐才子传》的选择未必十分合理,即该选的都入选了、不该选的都没有入选,但是,说它基本上能够反映唐代诗人队伍的情况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吧。
这287位诗人当中,284位是男性,只有3位是女性,她们是李季兰、薛涛、鱼玄机,男女比例差不多是95:1.《唐才子传》李季兰下附列23位女性诗人名字:刘媛、刘云、鲍君徽、崔仲容、道士元淳、薛蕴、崔公达、张窈窕、程长文、梁琼、廉氏、姚月华、裴羽先、刘瑶、常浩、葛鸦儿、崔莺莺、谭意哥、户部侍郎吉中孚妻张夫人、鲍参军妻张文姬、杜羔妻赵氏、张建封妾盼盼、南楚材妻薛媛等。就是加上这23位才女,女性诗人的总数也只有26位。男性若也加上附列的97位,共计381位。按照这两个数字,男女比例是14.6:1.总之,在唐代,诗人的男女比例是严重失调的。
女性诗人成就无法跟男性诗人相比
毋庸讳言,唐代女性诗人的总体成就也无法跟男性诗人相提并论。这里举李季兰、薛涛、鱼玄机三位作为代表,略加申述。
据说与李季兰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刘长卿曾经称赞她为“女中诗豪”,稍晚于她的诗歌选评家高仲武对其有“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按应为鲍令晖之误)以下,罕有其伦”等评语(见其《中兴间气集》)。这说明李季兰在当时是有一定的诗名的。后世也有人对其作了较高的评价,例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认为她的五言诗如《寄校书七兄》、《送韩揆之江西》、《送阎二十六赴剡县》等,可以媲美大历十才子的作品,“置之大历十子之中,不复可辨”。现在可以看到的李季兰的诗歌作品,有《全唐诗》卷八〇五中的十六首,卷八八八中的补遗二首。这里举两首为例:
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馀。
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
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
因过大雷岸,莫忘八行书。
(《寄校书七兄》,一作《送韩校书》)
流水阊门外,孤舟日复西。
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
妾梦经吴苑,君行到剡溪。
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
(《送阎二十六赴剡县》)
这两首诗语言流转圆熟,离愁别绪,确实表现得很细腻。
薛涛是成都乐妓,是当时的名妓,善于书法,会制笺,跟许多达官名流有交往酬唱。武元衡入相,甚至奏授薛涛为校书郎。王建有诗云:“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树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寄蜀中薛涛校书》)元稹亦有诗赞曰:“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皇毛”(《寄赠薛涛》)。不用说,薛涛在当时诗坛是有一定地位和名声的,李肇称其为“文之妖”,张为在《诗人主客图》中将其列为“清奇雅正”七位“升堂”者之一。据说薛涛每有诗作完成,“则人争传以为玩”。薛涛诗作的保存情况比较好,《全唐诗》卷八〇三有薛涛诗一卷,共八十九首。这里举两首为例: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谒巫山庙》)
峨眉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
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
(《乡思》)
薛涛因为身份局限,才情多浪费在送往迎来的应酬上。但是,一旦真情流露,诚挚婉转,也是很能打动读者的。
鱼玄机先为人侍妾,因为主母的排斥(一说是日久爱弛),被送入道观做女道士。鱼玄机也是个性情聪慧、喜欢读书的人,与李郢、温庭筠等诗人有交往,时相唱和。今存鱼玄机诗集中就有两首寄温庭筠的作品,《冬夜寄温飞卿》和《寄飞卿》。《全唐诗》卷八〇四收鱼玄机诗作四十九首,她的诗究竟写得怎样呢?请看下边两首:
蘼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
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
春来秋去乡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
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
(《闺怨》)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
前一首应该是思念爱人李亿(子安)之作,哀怨之情表现得缠绵悱恻,后一首则颇有勃郁之气,有如辛文房所指出的,“观其意激切,使为一男子,必有用之才”(《唐才子传》卷第八《鱼玄机》)。
这几位女诗人,尽管各有其可圈点之处,但是,比起其同朝代那些一流的男性诗人来,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唐王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之一,但是用今天的眼光去衡量,它仍然有许多缺陷。女性诗人整体水平的不济,至少反映了其社会制度的男女不平等。李季兰、薛涛、鱼玄机三人,两位是女道士,一位是妓女,都是礼教束缚相对较松弛的行业。普通女子虽然也有不少留下若干作品的,但是,水平都不及她们三位。这可以说明,开明的唐王朝也存在着女性文学才华普遍受到严重压抑乃至扼杀的问题。一个文艺领域缺少杰出女性的时代,不能算是一个完美的时代。
中国诗歌史上最优秀的女诗人都不是唐代的
诗歌的鼎盛时期是唐代,唐代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涌现优秀诗人最多的时代,群星璀璨。但是,在这个中国文学史上最庞大的诗人群体中,却几乎看不到女性的身影。换言之,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诗人不在唐代。她们在哪里呢?前有汉代之蔡文姬,后有宋代之李清照!
根据《后汉书·董祀妻传》记载,蔡琰字文姬,是汉代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她的遭遇却很不幸,经历了两回生离死别,“兴平(公元194—195年)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汉代传世的文献中有两首诗,一首是五言的《悲愤诗》,一首是骚体的《胡笳十八拍》,所述情节都与蔡文姬的经历相一致。《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是否为蔡文姬所作,历来有争议,至今尚难定论。假如这两首诗或者这两首诗中的一首确实是她所作,那么我们都可以肯定地说,蔡文姬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诗人,其成就没有任何一位唐代女诗人堪与其媲美。为了方便跟李季兰、薛涛、鱼玄机等人的诗歌作直观的对比,这里摘引几句《悲愤诗》,写自匈奴归汉前夕母子离别的一节: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会无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母子生别离的场面,真可以催人泪下!
跟蔡文姬的情况有所不同,宋代女子李清照保存下来的作品的知识产权都是没有疑问的。李清照是中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她的成就,即使是跟苏轼、柳永、辛弃疾等一流的男性词家相比,也毫不逊色。诗虽然不是她最经意的文学样式,作品也不多,但是她所达到的艺术水准,却明显高于唐代那几位最出色的女诗人。仅举李清照的《乌江》和《题八咏楼》两首诗为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题八咏楼》)
这胸襟,这气韵,都是李季兰、薛涛、鱼玄机等人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原因简说
至于唐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女性诗人缺席的情况,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当时的社会观念。唐代虽然在许多方面的观念相当开放,人心比较宽广,但是对于女性写诗还是十分压抑的。署名李商隐撰的《义山杂纂·不如不解》有一条是“妇人解诗”,跟“僧人解饮酒”并列。妇女不如不懂诗歌的理由是“解则犯物议”。这说明,唐代社会舆论是反对女人写诗的。难怪,唐代有些诗名的女性多是青楼中人和出家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