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志罡
皇甫谧是中国针灸鼻祖、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其传世之作《针灸甲乙经》为世界医学针灸领域执牛耳之药典。
近年来,甘肃灵台通过打造“皇甫谧”这一品牌,以皇甫谧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紧紧围绕挖掘皇甫谧历史文化名人效应,极力加大外宣力度,加快皇甫谧旅游景点、皇甫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等建设,正在逐步形成文化交流、医学研究、招商引资、产业开发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产业链,以实现旅游牵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振兴灵台之目的。灵台籍大部分人士倡导并组织筹建了皇甫谧文化交流协会、皇甫谧研究院等工作机构,创办了《中国皇甫谧》《皇甫谧研究》等杂志,并斥巨资修建皇甫谧纪念馆、皇甫谧陵园、公园、纪念亭,建造了10多米高的皇甫谧雕像。目前,正在酝酿筹建国内外皇甫谧基金会和皇甫谧(针灸)国际大学。
皇甫谧是世界名人,有关他的任何史料都是很有价值的,不仅对针灸学、历史学、人文学很有意义,而且有关皇甫谧及其皇甫谧故里的人文资源开发,无疑对提高地方知名度、打造地方人文旅游资源、提升地方经济发展等都蕴涵着更大价值。所以,有关皇甫家族及皇甫谧的争议,很值得研究。
2005年10月以来,彭阳县政协部分领导、委员及文史人员,针对有关“皇甫谧故里”问题的争议,召开相关会议,邀请有关人员座谈讨论、实地考察、查阅古籍、勘察遗址遗迹,初步得出结论,皇甫谧故里即“安定朝那”就是今宁夏彭阳县古城镇。现就彭阳县开发保护皇甫谧人文资源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高度重视新闻界的争议,突出彭阳人文资源特色。朝那是一个很早的地名,战国时就有名,“朝那”一名,周边10余县竞相争抢,但一鼎定乾坤,彭阳县古城镇1977年出土的“朝那鼎”足以证明“朝那”就在今彭阳县古城镇。继2005年10月13日《新消息报》刊登了宁夏史学家吴忠礼撰写的《彭阳县皇甫谧与成语“洛阳纸贵”》之后,《华兴时报》《工人日报》《固原日报》等相继呼吁保护和开发宁夏历史文化遗产。同时,自治区领导李东东作了批示,并著书作序;区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张怀武牵头撰写提案,发表文章建议保护我区文化遗产;华兴时报、宁夏电视台派出强阵容记者,深入采访,作进一步深层次报道。对新闻界、社科界的炒作,应引起区、市、县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尽快作出打造彭阳县人文资源的初步决策,在该县打出“朝那古县”这一历史品牌,理清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皇甫家族几十位历史名人的来龙去脉,从而进一步引申旅游资源开发,抓住今人,做活古人,把“人”这篇文章做得更大更远,更具前瞻性。
第二,建议区级财政部门核拨一定经费,由文物部门牵头,组织地方知情人,并请有关史学家,对该县文化遗产资源再进行一次详查,编制彭阳县人文历史文化遗产目录,对列入目录的遗址遗迹竖立明显的标示牌,对重要的还要列入“文保单位”;要加强对“朝那古城”遗址的保护,将古城列入区级文保单位范围,修建一些标志性建设物;组建专门协调机构,组合地方力量,借势打造舆论,发挥名人效应,推动彭阳经济发展。
第三,建议区、市、县三级政府除争取舆论界的支持报道外,还应争取社科界学者和专家撰写研究论文。对皇甫家族迁徙史、朝那古县的变迁史形成公认的历史结论,并以政协文史资料或其他方式,将《二十四史》《元和郡县图志》《水经注》和周边各市县方志等文献资料中有关“朝那”、“原州”、皇甫家族、梁氏家族、田氏家族、胡太后等史料,编辑成书,进一步扩大宣传面。
第四,建议区、市有关部门对彭阳县古城镇北山、中川秦大庄、挂马沟皇堡等三处汉墓进行勘掘定性,并对皇堡城遗址、马场水库朝那湫祠遗址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以期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
第五,皇甫谧故里引起争端,肇始者源于医史学界的注解,其他大中专教材虽有歧解但不是很多。目前,灵台人正在向教育部做工作,争取修改大中专教材,积极建议将皇甫谧及其家族其他成员的故里“安定朝那人”一律修改注解为“今甘肃灵台”。据目前能查到的医科教材来看有:1955年出版的《祖国晋代伟大针灸学家皇甫谧》,1957年出版的《中国医学史》,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医学史略》《中国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中国古代医学》《中国医学发展简史》《针灸甲乙经校释》等著作在注解中都是“甘肃灵台”之说。中医学院一、二、三、五版教材《医古文》中的注解也均为“甘肃灵台人”。这些注解已形成了一股不可逆转的“历史讹传”,如若再修改大中专历史教科书,那只能说明我们不尊重历史事实,在开古人的玩笑。
建议自治区政协应尽快组织在宁的全国政协委员,就教科书的编审问题,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大会提出提案,纠正历史上的错误注解,严肃教科书的编辑审定工作:一是纠正再版中医学教科书的错误注解;二是在未有公认的地下文物佐证之前,所有教科书不得随意改注,有不同争议可罗列,但必须注清原著原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