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坤范
摘要从方志记载、地面遗迹和后人考证诸方面推知皇甫谧籍贯为今甘肃平凉西北(崆峒)。西魏大统元年,朝那县治迁今甘肃灵台,故灵台与皇甫谧无关。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除编撰大量的文史著作外,他根据《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总结了晋以前的医学成就,著成划时代的针灸专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为我国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在医药方面的著作还有《鬼谷子注》《依诸方撰》《论寒食散方》等。
皇甫谧的学术成就和历史地位得到医史学界公正、一致的评价,但对其祖籍安定朝那的地理位置至今仍是众说纷纭。
自从20世纪50年代陈邦贤在《中国医学史》中提出“皇甫谧,西晋安定朝那人(今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以来,多数作者竞相引用此说。然而,随着医史文献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地方志编写工作的开展,学者们对这一问题又展开了争论。关于安定朝那地理位置,医史学界有甘肃灵台、宁夏固原、甘肃平凉三种说法,但以灵台说占优势。
《晋书·皇甫谧传》记载:“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嵩为东汉安定朝那人。皇甫谧的祖父皇甫叔献当过霸陵令,父亲皇甫叔候举孝廉。医史学界对于皇甫谧祖籍是安定朝那这一点没有争议,但由于对朝那县故址的解释不同,产生了对皇甫谧祖籍的各种说法。因此,搞清楚皇甫谧及其家族生活时代朝那县的地理位置,是正本清源、解决分歧、统一诸说的关键。
近十年来,笔者查阅了大量史地文献(包括国家正史、医学史、甘肃及宁夏地方志),并在甘、宁有关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对朝那县故址的地理位置及其变迁重新进行了考证。
一、正史关于古朝那县沿革的记载
《汉书·地理志》记载,安定郡为武帝元鼎三年置,辖高平、朝那等21县。据《历代疆域表·汉》记载,汉朝那县故址在清“平凉府附郭”。
《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安定郡属凉州,在洛阳西1700公里,辖临径、高平、朝那等8县。在朝那县条注曰:“泾水出县西笄头山,入渭。”这就说明,东汉朝那县故址笄头山以东。
《三国疆域表》记载,魏安定郡辖8县,朝那县故址在清平凉县城西北。
《晋书·地理志》《晋书地理志注》《晋略》记载,朝那县故址在清甘肃平凉府治西北。
《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记载,西魏大统元年自原州百泉县朝那城徙朝那县于灵台县地。
二、地方志关于古朝那县与平凉、固原、灵台等地关系的记载
《甘肃地理沿革图表》记载,汉、东汉、三国、前后赵、前后秦至夏,朝那县城均位于平凉西北、泾河北岸的古道旁。西魏时朝那徙灵台。
《甘肃通志·属县沿革表》记载,平凉县:西汉属安定郡,境内有泾阳、朝那、乌氏县。东汉属安定郡,境内有朝那、乌氏县。三国及晋因之。北魏时境内有泾阳、乌氏县,朝那徙废。北周、隋为平凉县。固原县:西汉属安定郡,境内有高平、三水县。东汉时境内仍有高平及三水县,但郡治徒临径。三国魏同东汉。晋代境内有高平、西川县。灵台县:汉、晋均属安定郡,境有有鹑觚、阴密县。北魏境内有鹑觚、阴密(属赵平郡)和朝那县(属平凉郡)。《平凉县志·地理》记载:“平凉置县自后周……古属雍州。至始皇列郡,以隶北地。汉县其地二之:曰泾阳、朝那,领自安定郡。后汉废其名泾阳者,以朝那兼之,而领如故。晋仍焉。”
《新修固原直隶州志·地域志》记载,固原县汉属安定郡,境内曾有高平、廉、朝那等县。晋属雍州,又为安定郡乌氏县。
上述地方志的记载表明,两汉、三国、两晋,朝那县故址一直在甘肃平凉,其辖区包括今甘肃平凉大部及宁夏固原东南部分。到南北朝(北魏末西魏初),朝那迁徙今甘肃省灵台县境内。地方志的这些记载同国家正史的记载是一致的。
三、历代学者对朝那县故址的考证
郭璞在《山海经注》中记载:“今泾水出安定朝那县西笄头山,入渭。”王先谦在《后汉书集解》中记载:“朝那故城在今平凉府平凉县西北。”何维璞在《两汉幽并凉三州今地考略》中记载,汉朝那县故址在清平凉府平凉县地。明代学者赵时春在考证平凉县建置时指出:“平凉县:汉临泾、泾阳地,西得朝那之东境……后唐清泰二年以安国、耀武二镇置平凉县,今安国镇古城池也。”王北辰通过对汉、晋的军事活动和历史纪事的考证,认为汉、晋朝那县故址在瓦亭(今宁夏固原县蒿店乡)至平凉之间。
在上述作者中,晋代学者郭璞(公元276-324年)与皇甫谧同为西晋时代人。他考证朝那县西有笄头山,这是关于朝那地理位置的最早记载。此后,宋、明、清历代史地学家先后考证并一致指出,汉、晋朝那县故址在平凉西北。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北辰指出,汉晋朝那县故址在今瓦亭至平凉之间,则是关于朝那地理位置的最新考证。平凉市志编委会李树生等考证,平凉市西北郊安国乡油坊庄均有汉代城堡遗址,其中油坊庄古城遗址与古籍记载的汉朝那县故址相符。
四、辞书关于朝那县与泾水、崆峒山、平凉市关系的记载
朝那县在历史上曾两置两废。汉置、北魏末废的西朝那县故址在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西魏置、隋废的东朝那县故址在今甘肃省灵台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朝那县,汉置,后魏徒废,故城在今甘肃平凉县西北。后魏置,隋废,故治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北。”《辞海》记载:“朝那,古县名,汉置,属安定郡,北魏末废,故址在今甘肃平凉县西北。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置,治所在今甘肃灵台西北,隋废。”《辞源》记载:“朝那,县名,汉置,属安定郡,北魏末废,故址在今甘肃平凉县西北。西魏大统元年置,隋废,故址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北。”
有关辞书记载,平凉县即汉朝那县。《辞源》记载:“平凉,县名,汉朝那县。隋大业二年改为平凉县。1958年划入平凉市。”
关于崆峒山的记载。《辞源》记载,崆峒山又名笄头山,在平凉市西。亦作空桐山、空同山,又鸡头山等。
关于泾水与朝那县关系的记载。《山海经》记载,泾水源于朝那县西笄头山。高山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
五、结论
“朝那”系古代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居住区地名的音译。《说文》:“那:西夷国。”应邵曰:“戎那邑也。”朝那在秦是否为县制,正史无记载。西汉元鼎三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朝那即为安定郡所属21县之一。东汉、三国、西晋及十六国时期,安定郡所辖各县虽不断发生废并变迁,但朝那县的建置一直存在,其故址在崆峒山以东、平凉市西北郊。西朝那县在历史上存在了647年(公元前114-公元534年)。公元535年,朝那县由平凉西北徒至今甘肃省灵台县,到隋末废,东朝那县设置了83年(公元535-618年)。西朝那县是古代边塞名城,直至唐代,在西、东朝那县均已废去许多年后,史书上仍将西朝那称为“那城”。而在今天,灵台县朝那镇一带群众仍把朝那镇称为“东朝那”。可见,无论从对历史文献的考证,还是从群众的习惯说法来看,西朝那与东朝那是泾渭分明、不容混淆的。
据前考证,东朝那县置于公元535年。《晋书》记载皇甫谧卒于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皇甫谧去世253年后,才在今灵台县设东朝那县。因此,皇甫谧祖籍在今甘肃灵台之说是不能成立的。另外,固原东南部在汉、晋为朝那县之西境,而朝那县治故址在其东境——今平凉市境内。
皇甫谧生于东汉,殁于西晋。前引历史地理文献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以充足的论据证明:西汉至北魏时期,朝那县故址一直设置在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郊。根据历史人物与历史时期、历史地名相统一的原则,可以确定:晋代针灸学家皇甫谧祖籍安定朝那故址在今甘肃省平凉市。
(原文载《甘肃中医》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