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万伟
摘要本文以宁夏、甘肃两省(区)关于朝那县东迁后回归与否和皇甫谧故里归属引起的争论为切入点,从皇甫家族的始迁、郡望的形成和朝那县几次东迁等焦点问题展开论述,引证东迁回归后的朝那县经东汉、三国、晋、十六国,一直存在“旧土”,直至北魏中叶改置。证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国家正史记载的以皇甫谧为代表的皇甫家族历史文化名人的籍贯为“安定朝那”,即今宁夏彭阳县。并对皇甫后裔是否繁衍彭阳提出了新的观点。
由皇甫谧故里归属问题引起的宁夏、甘肃之争,受到社会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就在宁夏史学界积极呼吁当地政府应对皇甫谧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并准备向联合国申报有关皇甫谧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之时,甘肃看到宁夏有所作为后,更加大了对皇甫谧文化的开发力度。省、市、县三级联动,认识到皇甫谧文化所蕴含的巨大社会效益和人文资源的潜在价值,在相继建成皇甫谧雕像、三贤祠等前期开发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中国皇甫谧研究全集》,制作发行了皇甫谧个性化邮票,申请注册了中国皇甫谧网,目前正在酝酿筹建皇甫谧国际针灸大学、筹拍《皇甫谧》电视剧等,还准备向国家教育部申请将大中专教材中的皇甫谧籍贯修改为“甘肃灵台县”,大打皇甫谧历史文化品牌,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建设。
虽然,宁甘两省(区)挖掘开发当地人文资源的时间前后不一、程度有别,但对皇甫谧故里之争仍尘埃未定。那么,为何与彭阳毗邻的平凉、庆阳、固原、定西4市和其所属的彭阳、灵台等12县(区)有诸多的以“朝那”、“皇甫”、“皇”等命名的自然载体,并对皇甫文化争抢保护开发、观点不一呢?这是朝那东迁和皇甫家族散落所致,即“同源地名播迁”现象。其实,历史留给后人的悬案也在这里。由于史籍中没有朝那县东迁与回归的记载,就成了宁甘两省(区)史学界争论的焦点,其核心问题就是东迁。目前,史学界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朝那县随郡治东迁后又复归原址,甘肃学者持此观点者居多,但认为朝那县随郡治东迁后回落到了灵台;而另一种学术观点说不。孰是孰非,归根结底,还是皇甫谧故里归属问题。
一、皇甫家族与安定郡朝那县的关系
史载皇甫家族从汉代起为“安定朝那人”,那就先从汉代朝那谈起。初设的朝那县,虽然存在战国、秦和汉代三种说法,但有出土的“朝那鼎”铁证在彭阳是毋庸置疑的。
最早的朝那故城遗址即今彭阳县古城镇,“古城”就是因历史上朝那故城而得名。已有专文论及,史学界公认,无需赘述。从目前研究结果看,普遍认为“朝那鼎”铭文“第廿九”是汉武帝即位第二十九年所铸。如果这种观点成立,那么,朝那县设置最迟也在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以前。也就是说,朝那设县在前,皇甫家族迁居在后。
皇甫氏族源出何处,是朝那的土著部族?我们看典籍如何记载。《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为,皇甫“出自子姓,宋戴公白生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生季来,来生南雍缺,以皇父字为氏。缺六世孙孟之,孟之生遇,辟地奔鲁。裔孙鸾,汉兴自鲁迁茂陵,改父为甫……”。白居易《长庆集·皇甫镛墓志》载皇甫氏“始封祖微子也。周克商分于宋,九世至戴公,戴公之子曰皇父,因字命族,曰皇父氏。至秦移茂陵,改父为甫,及汉迁安定朝那,其后为安定朝那人”。有学者提出:上古世系多攀附,不可信;“秦移茂陵”、“汉迁茂陵”是笔误,因为“茂陵”是汉武帝陵寝。引文同出文献典籍,皆为唐人所著。《辞源》对皇甫复姓的注释也源引于此。笔者认为,从汉武帝的陵寝“茂陵”延续到唐代,已逐渐形成了地名,这与北京的十三陵和陕西的高陵、乾陵等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暂不去考证皇甫族源的真伪和复姓的成因,探究的关键问题是看皇甫家族何时与朝那发生关系的。基于此,上述引文虽有异同,但在记述由“鲁”也好、“秦”也罢,迁至“茂陵”,再由此迁到“安定朝那”这一点是相同的且是被史学界认可的。也就是说,皇甫家族与朝那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汉代,距今2000年左右。
二、皇甫家族郡望的形成
皇甫家族何时迁居朝那,史学界对大的历史断代尚无异议,但在具体年代上认识不一。从西汉公元前206年到东汉末220年的400多年间,对于“汉迁安定朝那”是个历史概说。到底始迁西汉还是东汉呢?西汉200余年,历史典籍中未见皇甫氏名人出现和迁往朝那县的准确纪年。祝世林先生认为皇甫氏“由茂陵迁至安定朝那应在西汉中叶以后”。如果说《新唐书》中“汉兴自鲁迁茂陵”的记载是准确的,那么祝老的观点就值得商榷。
到了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57年)在征服隗嚣部的战争中,据守高平(今固原)的高峻部出现了一位智勇双全的谋士皇甫文,他是史籍中记载的皇甫家族中出现的第一位人物。有学者认为,“高平与朝那相邻,应是朝那人”。但据《后汉书·隗嚣列传》载:“及更始败,三辅(长安、冯翊、扶风)耆老士大夫皆奔归嚣。”高峻为隗嚣部将,皇甫文也有可能此时归嚣部后任高峻军师的,当时不一定就迁居到了朝那。在皇甫文身后百年的东汉中叶,中原北部和西部接连发生了三次大的羌族起义。当时,安定郡及所属朝那等县为西北军事重镇,是羌族首当其冲之地,卷入战争60余年。汉王朝调兵遣将,诸番征讨,这就为皇甫家族中人物的显世提供了展示的政治舞台。这一时期,皇甫家族中崭露头角的有《后汉书·耿弇传》中王蒙与皇甫援发张掖、九泉、敦煌三郡兵救耿弇事,《通志·氏族》记有皇甫儁出任安定都尉,与皇甫文可视为是皇甫家族在安定朝那郡望形成过程中的奠基人物。
皇甫家族迁居安定郡朝那县阙疑是东汉的事。东汉中叶,皇甫家族中出现了一位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军事家皇甫规,其生活的年代在汉和帝至灵帝的70余年间,正是羌族不断起义的时期。他的祖父皇甫棱官至度辽将军,是皇甫家族中初期官位最为显赫的一位,可看作是皇甫家族走向豪门望族的开端;其父皇甫旗曾任扶风都尉;长兄皇甫节曾任雁门太守。皇甫规出身将门,优越的家世最终使其成为与祖父齐名的度辽将军,与稍后成名的侄子车骑将军皇甫嵩一同成为名振一时的赫赫人物,也为其家族在安定郡朝那郡望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从皇甫规《再求自效疏》中“臣生长邠岐,年五十有九”的记载看,最早也就是在他的祖代,受朝廷的征调,为了平定羌族起义,长期在任地驻防,形成了定居的客观条件后,才从陕西的“茂陵”或“邠歧”迁居安定郡朝那县,并迅速崛起,形成了当地的豪门世族,其籍贯才为“安定朝那人”。
1991年,笔者采访晁登惠老人时,偶得“后汉皇甫祠”匾额的口碑,匾中有“西至东山寨五里四十八步”的字样。“东山寨”为宋代镇戎军(今宁夏固原)所辖军城,即今古城镇。另据《民国固原县志》族姓中记载“皇甫、慕二姓自宋、明后,多东迁于镇原”。由此可证明,皇甫家族由东汉迁居朝那到宋、明两代,一直生活了近千年,皇甫家族故里在安定郡朝那县是肯定无疑的。如果境内还有皇甫后裔繁衍生息,则历史可下延到现在。皇甫谧是皇甫节之子皇甫嵩的嫡曾孙,《晋书》亦载为“安定朝那人”。按理说朝那县即今彭阳县古城镇,皇甫谧故里就在彭阳的历史事实是无需争辩的,可就是几次东迁,典籍中对朝那县是否迁徙又无准确记载,这就给后人留下了一桩历史公案。
宁甘两省(区)都把皇甫谧视为乡贤和历史名人,在发掘和弘扬地域历史文化中,甘肃慧眼识珠,看到了名人身后潜在的经济效益,赶在宁夏之前,大打皇甫谧文化历史品牌,因而引起了双方就皇甫谧故里归属问题的争论。
三、安定郡朝那县的东迁与复归
宁甘两省(区)争论的焦点就是安定郡朝那县的东迁与回归。《后汉书·孝安帝纪》:永初五年(公元111年)三月,北方发生大规模的羌族起义,安定、北地等郡县陷落。于是安帝“诏陇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阳”。这就是历史上安定郡的第一次东迁,至于属县朝那随之东迁了没有,史无记载。有学者认为是郡治迁了,属县高平、朝那等一直留在原地。但从《后汉书·西羌传》中“羌既转盛,而两千石、令、长多内郡人,并无守战意,皆争上徙郡县,以避寇难……百姓恋土,不乐去旧,遂乃刈其稼禾,发彻室屋,夷营壁,破积聚。时连年旱蝗饥荒,而驱蹙劫略,流离分散,随道死亡,或捐弃老弱,或为人仆妾,丧其大半”的记载及王符《潜夫论·救边篇》中“五州残破,六郡削迹”的记载推理,朝那等县留在原地似乎不大可能。既然是战争导致属地陷落,东迁郡治,走了官府即可,又何必要刈毁老百姓的禾屋,留下属县蒙受战争的摧残,生灵涂炭?这与和平时代郡治的迁徙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太平寰宇记》中就有“徙其人于美阳,以避羌寇”和《宁夏百科全书》中“朝廷只好决定北地、安定两郡及汉族民众内迁”的记载,《彭阳县志》也认为“朝那县治随之南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