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
摘要朝那湫祠,是秦汉以来国家级祭祠重地,其地所供奉的“盖国大王”,可能是盘古。
《嘉靖固原州志》中学政李诚撰《重修朝那湫龙神庙记》中说:“开城州东北距三十五里,有湫曰朝那,有山环焉。湫东岗阜上置祠设像,神曰盖国大王。”“考之传记,春秋时秦国人诅楚之文,投是湫也。汉唐载在祀典,金宋边臣尝祀于祠,碑志仍存。金末,兵尘荡起,祠无人居,上雨傍风,久赤摧隳,瓦砾椿芜,弗辩圣元,兴灭继绝,命官划荒芟秽,建庙致祭,颇福其土焉。凡他州旱,诚敬祈祷,雨肠之应,曾未旋踵”。
《辞海》对“诅楚文”解释为:秦国刻石,内容为秦王祈求天神制克楚兵,复其边城,所以后世称为“诅楚文”。据考证,约为秦惠文王和楚怀王时事。已发现三石,皆以所祀神名命之。一为“巫咸”,一为“大沈厥湫”,一为“亚驼”,当时沉于水或埋于土。
明中叶三边总制平凉人赵时春在《朝那庙碑记》中说:“沟民咸仰惠泽,故遂立祠。屡圯必修,称曰‘盖国大王’,则无所据,而名不正。时春生于朝那,数千载之后,每诵经史,穷治乱,览山川,美禹绩,思古圣贤之夙烈,以为拯否定倾,必代有哲人。而文献莫证,于修郡志,盖喟然三叹焉。自童子乡举,躬睹胡马饮泾,愤。莫或,缵神与禹周之绪也。顾四十余年,力已衰而志未渝。”这位有学问的封疆大吏,对“盖国大王”研究40余年,“力已衰而志未渝”,没有得出结论,也未发现第二祀者。未见典籍记载,只能说是先贤哲人、地方及至边关重臣常常祀之。
经过近五年的考证,查阅史料及现场访问,笔者认为“盖国大王”最早是祭祀盘古。秦汉后,一些人将伏羲盘古混同,一概当人文始祖来祭奠。人们常用“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来介绍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端。尽管《辞海》对三皇有七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将盘古同伏羲相混同,并且神位塑像也相同,二者的诞辰都为正月十五。根据《百神供奉图》《羲皇故里寻根记》二书认为,盘古就是人文之祖伏羲,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之一,也是秦人奉祀的主神之一。
《人祖伏羲》中《伏羲氏起源》一节中说:“三国时吴人徐整《三五历记》中有盘古故事。可知早在三国前或更远,盘古的故事已在各地流传。《艺文类聚》载如下:天地浑浊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力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盘古死后,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星,肌肉为田土,发须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甚至身上的跳蚤臭虫也因风所感,化为黎虻。这是创世纪的盘古……我们可以说,盘古和伏羲有着某些联系。”并且,这种联系是从先秦时代就已开始。
《伏羲氏的起源》一节又说: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补史纪·三皇本记》中讲:“太皞庖羲氏,风姓”。“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在古文献中,伏羲氏的母亲为华胥氏,华胥风姓,华胥履迹于雷泽,雷泽有神为雷公,雷风相薄而生万物。
雷泽在何处呢?有一种说法,在陇山山脉(六盘山),古人又称陇山为汧山或岍山(关山)。关山上古又称吴山、吴岳。《大荒东经》中讲雷泽在吴西,应是吴岳之西。在秦代时祠祀华山以西七座名山、四条大川中,名山有吴岳,名川有朝那,朝那是湫渊的代表,地位与长江、黄河并列,可见朝那湫渊之重要。按今天的地理位置,可以肯定地说,雷泽就是“朝那湫”,也就是今天的东海子。
神话说,一位名叫华胥的少女去野外游玩,在雷泽岸边看见了一个大脚印,很好奇,便踩了上去。这一踩,华胥心有所动,便怀孕了,12年后在成纪(今甘肃静宁)生下伏羲。国人的始祖,帝喾正妃姜嫄同样是踩了大脚印而孕生下了弃,也就是后稷。这种感生神话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状况。其实,履迹是先民为了生殖而举行的祭祀仪式。全国各地都有摸子洞、得子泉一类的景观,没有子女的女人摸一摸那个洞或者喝一口泉水,就可以怀孕,意思和履迹差不多。
在远古时代,代表神灵的神职人员(据说是皇甫家族的先人)舞于前,适龄女子尾随其后,踏在神职人员的脚印上,亦步亦趋。仪式结束后,相中的人在幽闲之处过性生活,从而怀孕。这些神话说明秦人的先祖在征服朝那戎族过程中,也曾产生过如神话所述的浪漫的生活,才使朝那戎族很快由游牧生活步入农耕生活。为了纪念这种统一融合,在雷泽(朝那湫)设祠祭祀,才有了“盖国大王”这称谓。
又据《伏羲庙志》记载,对伏羲的祭祀起自秦人。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设鄜畤(今陕西洛川东南。畤是古代祭天地时帝王的处所)。鄜畤就是祭祀伏羲之祠,祭祀时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一只,谓之“三牢”。鄜畤设立的直接原因是秦文公夜梦黄色大蛇从天而降。蛇自天而下是天帝的征兆,理当设祠祭祀。所谓“黄色大蛇”其实就是黄龙,龙是伏羲的象征,因此,鄜畤是为祭祀伏羲而设的(见《史记·封禅书》)。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设伏祠,也是祭祀伏羲之祠。秦宣公四年(公元前672年)设密畤,还是祭祀伏羲之祠。据《史记·封禅书》载:秦统一全国前,陆续设立祭祀天地之神的8个畤,而专祀伏羲的就有两畤一祠,足见其重视程度。虽则畤祠的设置地点都在陕西关中,但至少表明,发迹于天水一带的秦人,对发迹于天水的伏羲是认同的,祭祀伏羲作为国典民俗导源很早。朝那的“盘古大王”也就成了秦的“盖国大王”。
汉承秦制,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东击项羽回到长安,下诏说:“吾甚重祠祭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名以其时礼祠之如故(《史记·封禅书》)”。西汉初年,继承秦之畤祠郊祀制度,沿用秦都雍城四畤,并作北畤而成五畤。原秦都雍城(今陕西凤翔)附近本有四畤。密畤祭青帝,上畤祭黄帝,下畤祭炎帝,畦畤祭白帝,汉高祖继作北畤祭黑帝,合为雍五畤。雍于是成为祭祀圣地。其中青帝就是太昊伏羲。汉武帝崇祀太一,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在甘泉宫起太畤(今陕西淳化)祭太一,并在太一坛设五帝之位,其东方青帝太昊是伏羲。
楚人也以伏羲为先祖,称太湖为震泽,但无雷泽之称,秦人伐楚时,将诅楚文沉于朝那湫渊,一是将楚人归还于盘古大王之腹,二是祈求盘古大王助秦灭楚,收复基地,统一中华。
综上所述,秦人以盘古或伏羲作为自己的奉祀主神,加大祭祀规模,两汉又相承之,是由封建皇帝“受命于天,即授永昌”的传统帝王文化所影响。元明清以后,战乱不止,朝那湫庙宇塌毁,所有碑文失落,只能借史料考证得出以上结论,还有望史学界人士提出争鸣意见,以期得到完善。
(原文载《彭阳史志》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