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贵孝 郭勤华
摘要文章详述了皇甫谧在文学、史学、医学和哲学四大领域中的突出贡献。
皇甫谧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医学家、哲学思想家,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也是固原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在他的一生中,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皇甫谧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朝那(今宁夏彭阳县古城镇)人。这一时期,正好是汉末三国战乱,而后又走向西晋短暂统一的时期。他利用四五十年的时间,矢志发奋读书,居贫带经而农,博综百家之言,立志著书立说,形成了皇甫谧文化,为世人注目。
皇甫谧学识渊博,兴趣广泛,一生研究成果丰硕,品类多样。在文史方面、针灸医学方面都不乏力作问世。如文学类的诗、赋、诔(哀文)、颂等,政治类的论(政论文)、难(疑问文)等,史学类的《帝王世纪》《年历》《高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等。特别是他的文史作品,不仅写得生动传神,而且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独特的史料价值,是后世史家们的珍贵参考资料。对于医学研究又有不亚于专门人才的独到见地。他中年得了严重的风湿病,长期与病魔作斗争,并决心习医自疗。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与自体试验的感受,编写出《论寒石散方》《巢氏病源》以及我国针灸学领域的不朽经典巨著《针灸甲乙经》。
一、文学成就
皇甫谧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名扬天下的学者、硕儒名流。
说起皇甫谧的文学造诣,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洛阳纸贵”。据《晋书·左思传》记载,左思是一个酷爱文学的青年,但处于门阀世风的时代,他因出身寒微而怀才不遇,许多诗文也未被社会重视。他奋发图强,用10年时间,创作出了《三都赋》(吴都、蜀都、魏都)。在此之前,他在自己的门庭、墙院甚至厕所都放着笔和纸,偶尔想起佳句,连忙书写于纸。赋成,一直不为世人所重,后来他的老师皇甫谧为之作序,立即引起社会上的重视,即刻声名鹊起,“豪贵之家竞相传抄,洛阳为之纸贵。”“洛阳纸贵”的成语也因此而产生并流传至今。
皇甫谧著述颇丰,仅文学方面的有《皇甫谧集》二卷,收有皇甫谧所作的诗赋文章,今有篇目可考者尚存8篇。其中《晋书·皇甫谧传》保存有《玄守论》《释劝论》《笃终论》《草莽臣疏》;《答辛旷书》已残缺,载于《艺文类聚》;《三都赋序》见于《文选》;《礼乐论》和《圣真论》仅见篇名。另有《玄晏春秋》三卷,记载皇甫谧及其家庭的生活琐事。
《让征聘书》《玄守论》《释劝论》《笃终论》这几篇文章是他散文的代表之作,不仅具有思想性,而且有较高的艺术性。又有人物传记《列女传》《列女后传》《孟宗母传》《庞娥亲传》《高士传》《焦先传》《韩康传》等。现在我们能见到的诗作,只有《全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保存下来的一首四言诗《女怨》:“婚礼既定,婚礼终成。施衿临帨,三命丁宁。”
《玄守论》创作的起因是,皇甫谧成为很有名望的学者后,仍然发奋读书,不求仕途。有人建议他广交名流,以博进取。而皇甫谧认为一个人何必要去追逐功名利禄呢?于是创作了《玄守论》,以表白自己的志向。皇甫谧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说明自己不求仕宦的原因。一是自己体弱有疾,难以胜任繁杂的公务;二是自己安贫乐道,独有一番追求,存身以全道,是最大的幸福和慰藉。
《释劝论》是一篇“辞征明志”之作。皇甫谧所处的西晋时代,政权掌握在以司马氏为首的士族手中。司马氏在夺取曹魏政权之后,诛杀诸曹,排除异己,有识之士,多自难保。《皇甫谧传》中虽然没有直接记载皇甫谧的政治倾向,但其与司马氏政权不合作的态度是明显的。“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辟,皆不行”,乡亲们劝他应征入仕,遂作《释劝论》以“隐居不仕”,表达了他立身处世的思想。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咸宁初,又诏为太子中庶子,谧固辞。“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在20多年的时间里,无数次拒绝了包括魏武帝、晋武帝亲自下诏做官的机会,终生安贫乐道、傲视权贵、布衣不仕。
《高士传》收录了上古至魏晋隐逸之士96位。《庞娥亲传》,是讲东汉酒泉郡庞娥亲的父亲被恶人李寿杀害,三弟又身染疟疾而去世。李寿及族人弹冠相庆,庞娥亲经过激烈搏斗杀死了仇人。庞娥亲为父报仇的义举感动了地方官,并赦免了她。
二、史学成就
魏晋之际,已有相当丰富的史学书籍,这为皇甫谧从事史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史学著作
皇甫谧的史学著作主要有《帝王世纪》《年历》《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郡国志》《国都城记》等。
1.《帝王世纪》共10卷该书主要记载了自三皇五帝到三国曹魏历代帝王事迹,所述秦以前史事,博采经传杂书,可补《史记》之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因此后人注史时多有引用。司马贞、张守节注《史记》,颜师古注《汉书》,李贤注《后汉书》,裴松之注《三国志》,都引用该书史实。在晋唐时期,《帝王世纪》是学者们案头必备之书,很有影响,已佚。据清朝学者钱熙祚考证:“皇甫谧《帝王世纪》,南宋人犹及见之,至宋末始亡,元明人所称述,皆即诸书中辗转援引,非尚见全书也”。今有清人宋翔凤十卷本《帝王世纪集校》、张澍八卷本《帝王世纪辑注》,顾观光辑一卷本,收入《指海》;又有王仁俊辑一卷本,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
2.《年历》共6卷已佚此书是皇甫谧为配合《帝王世纪》而编纂的一本历法书,因此宋代学者将《年历》和《帝王世纪》合编为一书。因为皇甫谧的《年历》有其独特的风格,清朝学者张澍说:“皇甫谧精于历法,故作年代历”。清马国翰有辑本一卷,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
3.《高士传》共6卷该书纂辑了自唐尧至曹魏2400余年高节之士96人的事迹,其中东汉居三分之一。据史籍载,皇甫谧作《高士传》有着严格的选择标准,即“身不屈于王公,名不耗末终始”者。这就是说一辈子不肯进入官场,不屈身权贵的人才算是高士,才能进入《高士传》。因此,像孔子、司马迁极力称颂过的伯夷、叔齐等人也不符合进入《高士传》的标准。这种标准,虽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有很大距离,但很符合当时所流行的避世不仕、不计荣辱、逍遥自在的“魏晋风度”。该书主要取材于《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取材于嵇康的《上古以来圣贤高士传》等书。《秘书二十一种》《汉魏丛书》《龙溪精舍丛书》《四部备要》等书都有收录。
4.《逸士传》(1卷)已佚《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有清代王仁俊辑本一卷。
5.《列女传》共6卷已佚唐代学者欧阳询《艺文类聚》、裴松之《三国志注》等书中收有部分传记。
6.《郡国志》 皇甫谧研究古代历史地理沿革的一部著作,此书已亡佚。
7.《郡国城记》 皇甫谧介绍京都洛阳的一部著作。
(二)取得的成就
通读皇甫谧的史学著作,可知他的史学成就主要有:一是不囿于前人所说,大胆创新,研究新成果。司马迁的《史记》以黄帝作为史前的开端,而皇甫谧则把史前史的开端推到“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高阳、高辛、唐、虞为五帝”。补述了伏羲、神农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状况。二是对《史记》中语焉不详的历史事实进行了补充和考证。对三皇五帝至曹魏数千年间帝王世系及其重要事件、主要部落联盟的活动地区作了较为详尽的整理,是继《史记》以后,第二个整理历代帝王世系的史学家。尤其是对黄帝以前帝王世系的研究具有首创之功。如《史记》云:“黄帝居轩辕之上,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皇甫谧对此作了补充:“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次妃彤鱼氏女,生夷鼓,一名苍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使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到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婚姻状况。三是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上独有建树。如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第一次对历代土地与人口情况进行了数量上的统计与分析。后代史家都十分重视这一研究成果,在著述中引用了这些资料。
三、医学成就
皇甫谧42岁时,身患风痹症,“久婴笃疾,躯半不仁,右脚偏小”,饱尝病痛之苦。有感于“若不精通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遂钻研医学,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加以综合比较,发现《素问》《灵枢经》虽有部分章节遗失,但内中论述广博深远,不足的是太过偏重医理而少实用,此外,编次也显零乱。《灵枢经》虽是经脉正宗,但文义深奥,不易阅览。《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所录的皆是黄帝岐伯论病问医的遗事。以上三书内容相同,相互重复,杂乱错误远非一二处,遂“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终于编写出了一部针灸学巨著——《黄帝三部针经》,又称《针灸甲乙经》,共12卷,128篇。前六卷论脏腑、经络、腧穴、诊法等,后六卷各论病症及针灸法,如论六经伤寒热、五腑寒热、头痛、痹、癎及五官咽喉和小儿病。书中详载649个经穴的部位和主治疾病、针刺分寸、艾灸壮数等。
皇甫谧在穴位上的主要成就是对穴位进行了科学的归类排列,有头部穴、背部穴、面部穴、耳前后穴、颈部穴、肩部穴、胸部穴、腋胁穴、腹部穴、手三阴经穴、手三阳经穴、足三阴经穴和足三阳经穴等。每个部位又按照经脉自上而下排列,手足十二经脉穴位采取自指(趾)端向躯干方向排列。并统一了穴位名称,厘定了正名与别名,使穴名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在临床治疗方面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五官科等上百种病症并总结了丰富的针灸治疗经验。除《针灸甲乙经》外,皇甫谧还著有其他医学著作,可惜大多失传。
《针灸甲乙经》被人们视为“中医针灸学”之祖。唐代医学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说:“《明堂》《甲乙》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不可苟从异说,致乖正理。”唐朝初年,朝廷太医署设针灸科,为该署四科之一,《针灸甲乙经》是针灸科的教材。
此书也传到国外,受到各国特别是日本和朝鲜的重视。公元701年,在日本法令《大宝律令》中明确规定,《针灸甲乙经》是医学和针灸学的必修课目。1975年,日本经穴委员会出版的《经穴部位调查之基础资料》将《针灸甲乙经》列为首要参考书。1136年,朝鲜学习效仿唐朝制度,设医学,置医博士,《针灸甲乙经》是其学习中国医学和针灸学的必修课。此外,《针灸甲乙经》在欧洲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法国针灸学界把它作为主要的参考资料。皇甫谧的铜像被陈列在俄罗斯莫斯科博物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膜拜。《针灸甲乙经》名列“影响世界的100本书”之中,成为世界医学界的经典,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现被国际针灸经络穴位委员会列为必读之参考书。皇甫谧本人也与扁鹊、华佗、李时珍等并列为“华夏古代十大名医”。
四、哲学思想
皇甫谧先后6次拒绝应征入仕,也不止一次地向亲朋好友述说自己不愿入仕的原因,写下了《释劝论》和《玄守论》等著名作品,终生过着安贫乐道、诗书自娱的清贫生活。皇甫谧为什么不为功名利禄所感呢?主要原因在于他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了世界本原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继承了先秦以来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生命的根源。皇甫谧认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天之德,地之气,犹如阴阳交合,从而生成万物。由于所禀受气的不同,才产生了事物的差别。从四时气侯来说,有春气、夏气、秋气、冬气;从自然界来说,有风气、雷气、谷气、雨气之别;在人的精气上,又有清气、浊气之分,所谓:“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下行于胃。清而上行,浊而下行,清浊相干,名为乱气”。正是这个“气”成为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基础。
自然界是由气构成的,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廪气而成。正是从这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他在提倡从俭办丧事方面也有精辟的论述和模范实践。他说:“人之死也,精歇形散,魂无不之,故气属于天;寄命终尽。穷体反真,故尸藏于地。是以神不存体,则与气升降;尸不久寄,与地合形。形神不隔,天地之性也;尸与土并,反真之理也”。所谓“形”,即指人的肉体,“神”,即指人的精神。皇甫谧认为人的精神是以肉体的存在为基础的,离开了肉体,就无所谓精神,“精歇形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皇甫谧的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的唯物主义观点。
皇甫谧在《笃终论》中进一步阐述了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关系:“吾欲朝死夕葬,夕死朝葬,不设棺椁,不加缠敛,不修沐浴,不造新服,殡含之物,一皆决之。吾本欲露形入坑,以身亲土,惑恐人情染俗之久,顿革理难,今故粗为之制。奢不石椁,俭不露形。气绝之后,便即时服,幅今故衣,以籧篨裹尸,麻约二头,置尸床上。择不毛之地,穿深坑十尺,长一丈五尺,广六尺,坑讫,举床就坑,去床下尸。”这种薄葬之法,与西晋贵族奢侈之风大相径庭。他还说:“葬者,藏也”,就是把尸体埋藏在土中,回归自然。所以他要求子女们,当自己死后,早晨咽气,晚上入土;晚上咽气,次日晨下葬。不要另做新衣(老衣),不要用棺椁,不要停灵家中多日吊唁,不要宰牲祭祀,以平常饭食表示一下就行了,上面种草种树一如平常。这些在今天来说仍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是要大力提倡的。
皇甫谧文化源远流长,蕴涵博大,是我国历史文化苑囿中的一朵奇葩。研究皇甫谧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义务,必须做大做强,精心打造皇甫谧文化品牌,弘扬皇甫谧历史文化,使皇甫谧历史文化研究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