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
摘要文章从生平事迹、著述两大方面论述皇甫谧及其家族的几个问题。同时,还摭取散落各文献中的不易被世人发现的皇甫谧作品残片。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号玄晏先生,西晋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附近人)。出后叔父,徙居新安(今河南渑池附近)。《晋书》有传(然其记载简略,且有疑点)。他是继东汉刘向之后,大量撰述杂传的作家之一,见于书目著录及诸书征引的就有6部之多。他的杂传,在刘向杂传的基础上,更加远离了正统史传,读来别开生面,极有感染力。其为传技巧,大胆开拓,在人物传写及叙事建构等诸方面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小说性内蕴十分鲜明和突出。
可以说,皇甫谧的杂传创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兴起和成熟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实践。但其人、其作品,长期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试图泅渡时间之河,渔收有关资料,对其生平生事及著述进行一番考索爬梳,以祭先贤,亦为同好者作再进之阶梯。
一、生平事考
(一)先世及世系
对皇甫谧的行世,《晋书》本传仅言“汉太尉嵩之曾孙也”,余皆不载。现据有关资料,对其先世及世系略作梳理。
除《晋书·皇甫谧传》外,《北堂书钞》引藏荣绪《晋书》亦称皇甫谧“汉皇甫嵩曾孙”,《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王隐《晋书》亦云“汉太尉嵩曾孙”。《后汉书》称:“皇甫嵩,字义真,安定朝那人。度辽将军规之兄子也,父节,雁门太守”。《书抄》引藏氏《晋书》又载其一轶事:“皇甫嵩与贾逵同岁举计,至丞相府,曹公唯留嵩与言,良久便辞去,嵩知己亮直,不能随时,乃单车入蜀。”
《后汉书·皇甫嵩传》称皇甫嵩是“度辽将军规之兄子”,则规与节为兄弟,规为嵩之叔父。《后汉书》云:“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祖父棱,度辽将军,父旗,扶风都尉。”据此可知,皇甫旗为嵩之祖父,棱为其曾祖父。
《世说新语·文学》刘注引王隐《晋书》又云:“谧,字士安……祖叔献,灞陵令。父叔候,举孝廉。”另外,《后汉书·皇甫嵩传》称“嵩子坚寿,亦显名”,也不及叔献事。又按《晋书·皇甫谧传》云:“子童灵、方回等,遵其遗命”,并附方回传略。
综上所述,自汉至晋,皇甫谧家族世系大略可知:
皇甫谧终生不曾入仕,魏晋朝廷均有征召,据《晋书》本传载,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辟,皇甫谧皆不行。晋受禅后,多次征召,又举贤良方正。咸宁初征太子中庶子、又征义郎、著作郎,司隶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皇甫谧族从皆累世富贵,多历显宦,棱、规俱为度辽将军,嵩为太尉,节为太守。至谧辈,其从姑子梁柳亦为城阳太守,而他却累征不应,独守寒素,原因何在?《晋书》本传及臧氏《晋书》均言皇甫谧“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可见,他不去做官,与他的人生理想有很大关系。而清代的陈遇夫认为,皇甫谧不入仕,也跟晋武帝以及朝廷的聘士之礼有关。他在《史见》卷二说:“晋时,太守文立,请绝士礼弊,皇甫谧曰:‘束帛元纁,古制也,强学待问,席珍待聘,三揖乃进,明致之难也,一让而退,明去之易也。古圣五求士,恐礼之不重,岂吝费哉!且一礼不备,贞女耻之,况求士乎?夫子谓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奈何弃之。’识者知晋武之无经国远猷也,谧遂终生不仕。”此事《晋书·皇甫谧传》亦载。此外,窃以为,皇甫谧不入仕,还跟其后半生疾患缠身有关。他在《让征聘表》(见《晋书》本传及严可均《全晋书》卷七一)中向晋武帝陈述的最重要的理由之一就是病患。
(二)始学之年
《晋书·皇甫谧传》:“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爪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之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据《晋书》此段记载,称“年二十,不好学”,“汝今年二十余”,则皇甫谧始学之年在二十岁或二十岁之后。《事类赋注·瓜》及《文选·三都赋序》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亦称“年二十,始受书”。《世说·文学》注引王隐《晋书》亦云“年二十余,始就乡人席坦受书”。似乎皇甫谧年二十或二十余始学,可成定论,但事实并非如此。
《御览》卷六○七引皇甫谧《玄晏春秋》记载:“十七年,予长七尺四寸,未通史书,与从姑子梁柳等或编荆为楯,执杖为戈,分陈相刺,有若习兵。母数谴予,出得瓜果,归以进母,母投诸地曰:‘《孝经》称日有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何孝者莫大于欣亲。今尔年近乎二十,志不存教,心不入道,曾无怵惕,小慰我心,修身笃学,尔自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予流涕,予心少感,遂伏史书”。这是皇甫谧的自述,基本的内容与《晋书》本传相同,唯其年岁相异。皇甫谧自称“十七年”其母责之亦曰“年近乎二十”。又《书抄》卷一二一引《玄晏春秋》亦云:“皇甫谧年十七未通史书,始编荆为盾,执技为戈”。《御览》卷三五一引《玄晏春秋》作“七年春”,前当脱“十”字。据《晋书》本传,皇甫谧太康三年(公元282)卒,年六十八,则其当生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在他二十岁前后,即魏明帝青龙年间,无七年之称,亦即“十七”当指皇甫谧的年龄。《玄晏春秋》为皇甫谧自撰之书,章宗源《隋志考证》卷十三说:“观此书体例,似用编年法,如后世年谱之类。”所以所记当最为可信。诸家《晋书》所载皇甫谧年二十或二十余始学有误,其始学之年十七岁左右。另外,从上引诸文可以看出,皇甫谧“遂伏史书”与“就乡人席坦受书”之举,陆侃如将此两事分别系于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和青龙二年(公元234年),恐过于牵强。
(三)书淫之号
《晋书》本传云皇甫谧“耽习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其沉溺典籍,以致有“书淫”之号,本传对其嗜学之事并未细述,这里试作钩沉。
皇甫谧自立志始学,便一改“游荡无度”之习气,一心向学。他家境清寒,躬耕劳作。当然,他并不把稼穑之事视之为负担,而是视之为一种乐趣。他于《玄晏春秋》中说:“又好桑农种藏之事,且养鸡骛,园圃之事,勤不舍力焉。”(《御鉴》卷)八二四引)于桑家之余,遍览群籍。虞盤佑《高士传》说皇甫安“以耕稼为业,每改服以行,兼日而食”。(《御览》卷五一○引)皇甫谧自己也于《玄晏春秋》中说:“余家素贫窘,昼则务作于农,夜则甘疲寐,及二时之务,书卷生尘,箧不解缄,唯季冬才得一旬学,或兼夜不寐,或戏独否,或对食忘餐,或不觉日夕。是以游出之事,吉凶略绝,富阳男数以全生之道诲予,方之好色,号予为书帙。”(《说郛》卷五九引“帙”作“怢”,《书抄》卷九七引“帙”作“淫”,据前语“方之好色”可推之,“帙”、“怢”皆误,作“淫”为是)正是这种沉溺典籍的忘身之举,使其获得了“书淫”的称号。
(四)风痹疾年
《晋书》本传说皇甫谧:“后得风痹疾”,其获疾之年,语焉不详。不过,传中所载其上疏拒晋武帝征聘之表(《艺文》卷二七、《御览》卷七四○及严可均《全晋文》均题作《让征聘表》)却透露出些信息:“……而小人无良,至灾速祸,久婴笃疾,躯半不仁,右脚偏小,十有九载。又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则其获疾至作表已19年了。所以,此表作年甚为关键。那么,此表究竟作于何年呢?
考《晋书·武帝纪》,确载下诏征皇甫谧的有一次,即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十二月,“征处士安定皇甫谧为太子中庶子”,《晋书·皇甫谧传》亦有载:“咸宁初,又诏曰:‘男子皇甫谧,沉静履素,守学好古,与流俗异趣,其以谧为太子中庶子。’”这一次已是皇甫谧晚年。《武帝纪》又载晋武帝受禅之初下诏“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事,此次是在咸熙二年(公元265年),亦即泰始元年(此前不久,司马昭亦曾辟举)。从表文来看,此表与《释劝论》当作于此诏令颁布之后不久。晋武帝此次征召规模巨大,天下之士莫不应征而往,唯皇甫谧独不行。故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皇甫谧于此时作《让征聘表》较为合理。上文所引,皇甫谧称自己服寒食散已有7年。据郝懿行《晋宋故事》“寒食散”条,服用寒食散,是在何晏的倡导下逐渐流行起来的。何晏魏正始间为尚书,《世语·言语》载其语:“服用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何晏之后,服者日多,渐至流行。皇甫谧服用寒食散恐怕与此潮流有关。以咸熙二年计,则其服寒食散在魏高贵乡公甘露年间,与寒食散之流行相合。那么,《让征聘表》作于泰始初较为可靠。由此可知,皇甫谧获疾之年在三十一岁左右。
书籍是他消除病痛的另一泉源,《晋书》本传、虞盘佑《高士传》、藏荣绪《晋书》、王隐《晋书》均言其“虽赢疾,而批阅不怠”。
二、著述考
《晋书》本传称皇甫谧“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又说“谧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玄晏春秋》并重于世”。不过,这些著述今多已散佚,现根据有关资料,对其著述及存佚情况略加考订。
(一)《帝王世纪》
《隋志》著录:“《帝王世纪》十卷,皇甫谧撰”,又注云:“起三皇,尽汉魏”。新、旧《唐志》并载《帝王代纪》十卷,皇甫谧撰。《晋书》本传亦言皇甫谧撰有《帝王世纪》,则新、旧《唐志》“代”当作“世”,“代”当为唐人避太宗讳改。《宋志》著录作九卷,《玉海·艺文》引《中兴书目》作九卷,“缺周中一卷”,并云:“晋正始初,安定皇甫谧以《汉纪》残缺,始博案经传,帝观百家,著《帝王世纪》并《年历》,合十二篇,起太昊帝,迄汉献帝。”姚振宗《隋志考证》卷一三按云:“正始为魏齐王芳年号,此称晋正始者,犹《汉书·叙例》称魏建安也,或是泰始之误。”章宗源《隋志考证》说:“《尚书·尧典》正义曰‘《晋书·皇甫谧传》云姑子外弟梁柳得故《尚书》,故作《帝王世纪》,往往载《孔传》五十八篇之书,今《晋书》谧传无此语,当是逸《晋书》,又《周易·系辞》正义引谧纪’……”此书后散佚。据钱熙祚推测:“南宋人犹及见之,至宋未始亡,无明人所称述,皆即诸书中辗转援引,非尚见全书也。”今有《元晏遗书》本、张澍辑注本、宋翔风《浮谷草堂丛书》本和《清风室丛书》本、顾观光《指海》本、黄奭《汉学堂知足斋丛书》本、傅增湘校《说郛》本。另外,又有钱保堂《清风室丛书》本之《续补》《考异》,王仁俊之《补辑》等多家辑注本和补辑。各本互有说略,大抵据《史记》三家注、《御览》《书抄》等采摭。《丛书集成初编》收录的顾氏《指海》本最为通行。
(二)《年历》
《隋志》无著录,新、旧《唐志》著录,并言“《年历》六卷,皇甫谧”。《晋书》本传言皇甫谧撰有此书。《玉海·艺文》云皇甫谧“著《帝王世纪》并《年历》,合十二篇”。此书久佚,马国翰从《开元占经》《书抄》《艺文》《御览》等书中采得一卷,收录在《玉函山房辑佚书》中。
(三)《高士传》
《隋志》、新旧《唐志》均有著录,唯卷数不一。《隋志》作六卷,《旧唐志》作七卷,《新唐志》作十卷,宋代书目著录俱作十卷。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二三著录《汉魏丛书》本《高士传》三卷,并云:“《四库全书》著录,《隋志》作六卷,《旧唐志》作七卷,《新唐志》《读书志》《书录解题》《通考》《宋志》俱作十卷。作六卷、七卷,当属分析之异,至作十卷,则不可解……”可见,十卷本来历颇有疑点,并非其旧。
《高士传》今有多种传本。以《古今逸史》《广汉魏丛书》《秘书二十一种》等所收三卷本最为普遍,前有皇甫谧自序,云:“谧采古今八代之书,身不屈于王公,保不耗于始张望,自尧至魏凡九十余人,虽执节若夷齐,去就若两龚,皆不录也。”而晁公武《读书志》称:“凡九十六人,而东汉之士居三之一”。陈振孙《书录解题》云:“今自被衣至管宁,唯八十七人”。李石《续博物志》又说:“刘向传列仙七十二人,皇甫谧传高士亦人七十二人”。晁氏、陈氏和李氏为宋人,他们所言不一,可知大约到宋代时,皇甫谧《高士传》已有多本。《四库提要》以为李石所言可信,又云:“此外,子州支父、石户之农、小臣稷、商容、荣启期、长沮、桀溺、荷条丈人、汉阴丈人、颜欣十人,皆《御览》所引嵇康《高士传》之文。闵贡、王霸、严光、梁鸿、台佟、韩康、矫真、汉滨老父、庞公十人,则《御览》所引《后汉书》之文。唯披衣、老聃、庚桑楚、林类、老商氏、庄周六人为《御览》,此部所未载,当由后人杂取《御览》,又稍摭他书,附益之耳……”周中孚亦持此见,并言其出于北宋人之手。他在《郑堂读书记》中说:“《太平御览》所收亦止七十一人,是为士安原本,今此本以《御览》所引核之,其出于嵇康《高士传》者凡十人,出于《后汉书》者凡十人,当由后人杂取嵇康诸书以阶益之,而并改原序七字为九字,非士安之旧矣。然晁、陈所见本亦如此,或出于北宋人编定也。”今人孙猛亦有相似的看法,他在《郡斋读书志校正》中说:“据李石言,其序与《读书志》著录本皆非其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