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正昌
摘要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经历,皇甫甫谧和他的籍贯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皇甫谧籍贯为安定朝那(今宁夏彭阳县),汉唐历史典籍里的记载是清楚的。1000多年前的朝那,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符号,但仍应该说让它来承载和见证曾经的历史,后人们不应以经济意义上的浮躁态度来对待历史文化。
近年来,皇甫谧研究引起了甘肃和宁夏的重视。尤其是2005年以来,打造皇甫谧文化品牌以推进地方文化建设的呼声日渐高涨。据报载,甘肃省已出版发行了《中国皇甫谧研究全集》、皇甫谧邮票。甘肃省灵台县人民政府在灵台和兰州等地还举行了一系列活动,包括纪念性建筑如皇甫谧祠等,这一切都为历史文化的发掘、地方文化人的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最近,《光明日报》推出专版,有各级地方政府和著名学者撰文,“弘扬皇甫谧历史文化,打造皇甫谧文化品牌”。对此,宁夏学者也有不同的声音,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从研究历史人物与文化的层面上看,与当前政府实施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精神是吻合的,对西北历史文化的提升有积极意义。但从地域或地域文化的视角看,历史人物的地望应该有一相对准确的归属。正是从这个意义,对皇甫谧的籍贯有一个历史性的交待,其体现的将是一种责任和学术意义。
皇甫谧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因他在医学方面的成就及其对历史影响太大,反而掩饰了他在文学与历史方面的作为。《晋书·皇甫谧传》大致记录了他的一生及其贡献。皇甫谧出生于安定郡朝那县,是东汉名门世族,到他的父辈时家道衰落,皇甫谧出生后不久后由叔母任氏教养。叔母费尽苦心,效仿孟母“三徙”择邻的办法曾离开故土,徙新安(今河南渑池)寄居。皇甫谧40岁那年,叔母过世,再加上叔父的儿子已“冠”,他即返回安定朝那故园。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他走完了68岁的人生历程。一生研读经史,拒绝仕途,魏元帝曹奂、晋武帝司马炎等数次征诏皇甫谧入朝为官,他皆著文推脱。三国时期,兵祸连接,民生艰难,尤其是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氏之手后,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目睹这样的社会现实,皇甫谧对仕途十分厌恶。司马昭进相位后征召,唯皇甫谧托疾不出,乡邻亲友皆劝其应命,皇甫谧作《释劝论》以明己志:“持难夺之节,执不回之意”(《晋书·皇甫谧传》)。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又“频下诏敦逼不已”,他仍上《草莽臣疏》,申述自己“执志箕山”,要求晋武帝“犹当容之”(《晋书·皇甫谧传》)。直到晋朝咸宁元年(公元275年)皇甫谧61岁时,朝廷还在延请他出山,仍不就,终身没有贪恋官场。相反,因自己患风痹病而孜孜研究医学。他根据《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古人医学著作,研究编撰成《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同时,他撰写了《帝王世家》《年历》《高士》《列女》等传,还有《玄晏春秋》,虽然在传世的过程中多有遗失,但现存且有篇目可考者尚有10余种。门人挚虞、张轨、牛综、席纯等皆为晋代名臣。
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大学者,他的籍贯问题在学术界一直没有取得共识。由于安定郡和朝那县有过迁徙,后人便提出几种说法:宁夏固原东南人、甘肃平凉西北人、甘肃灵台人等。《晋书·皇甫谧传》写得很清楚:安定朝那人。考察皇甫谧的籍贯,不能以今天的视角来审视1000多年前的历史走向,而应本着主人的生平经历与魏晋时期历史地理及政权变迁来作宏观性研究。
一、安定郡与朝那县
安定郡,汉武帝时置,治所在今固原城。朝那县是秦时就设置的县级建制,在宁夏固原东南,即彭阳县古城镇。西汉安定郡设置后,朝那县隶属于安定郡,并一直到东汉后期。东汉永初五年(公元111年),由于羌族大起义,安定郡境内的老百姓内迁于美阳(今陕西武功),同时,安定郡政治中枢亦内迁于美阳故城,朝那县亦随之内迁。18年之后的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固原所在的安定郡境内恢复平静,安定郡政权建制再迁回固原,朝那县亦随之迁回。此时,皇甫谧还未出生。魏晋之际,固原仍为安定郡建制,朝那县仍是安定郡辖境的一个县。直到西魏时,朝那县侨迁于今甘肃灵台,并成为新设置的安武郡的治所。秦汉魏晋时期,朝那县没有管辖过今灵台县境内的任何地区,史书记载是清楚的。
二、皇甫谧生卒年与朝那县的迁徙
皇甫谧出生于东汉末年(公元215年),主要的活动时期在曹魏与西晋时期。公元265年,司马炎废掉魏陈留王曹奂,即皇帝位,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司马炎灭吴,结束了三国以来的分裂局面,统一中国,但只维持了30年。西晋虽然短暂,在全国却造就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是皇甫谧生活的时代背景。西晋灭亡后,入居黄河流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北方重新统一。北魏末年,移朝那县制于今甘肃灵台县。这是皇甫谧之后朝那县制迁徙的背景。朝那县在今甘肃灵台县境设置始,已在皇甫谧过世多年之后。如果以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废安定郡之朝那县,置武安郡朝那县(今甘肃灵台县西)算起,已经是皇甫谧故去255年之后的事。可见,皇甫谧与朝那县迁徙没有逻辑上的联系。造成附会的原因,就是后人将东汉以前安定郡朝那县与以后再迁徙的安武郡朝那县相混淆所致。灵台皇甫谧墓的说法,就是因了朝那县迁徙灵台之故。安定郡朝那县与安武郡朝那县虽一字之差,但先后却相差200多年的历史时段,相隔几百公里的路程,应该说是不易、也不能混淆的。
三、朝那湫与朝那县
《北周地理志》载:朝那县,“二汉时皆属于安定郡。朝那县以朝那湫名县,朝那湫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则汉朝那县治当在今甘肃平凉县西北,非此朝那县也。此朝那后魏所侨置者”(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一,第80页)。固原县东南与平凉县西北虽是大方位上的表述,但具体所指当在今彭阳县境内无疑。平凉县早期源起在阳晋川,就是现在彭阳红河川一带。在这里,王仲荦先生依据史料已将朝那县的侨置辨析清楚了。朝那湫,在固原东南彭阳县境,史料记载亦清楚;朝那县名,因朝那湫而来,这是历史以来自然地理生成的关中以西的高原湖泊,也是秦皇汉武祭祀名山大川的著名神湫。《史记·封禅书》记载:“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水曰河,祠临晋;沔,祠汉中;湫渊,祠朝那;江水,祠蜀。”在古人的心目中,朝那湫的存在是崇高而神圣的。由朝那湫来考察朝那县地理意义上的历史存在,同样显示了它的地理方位。由朝那县的地望存在,同样可以界定皇甫谧的籍贯。
四、北魏以后朝那县的迁徙
北魏建立后,尤其是赫连勃勃在今固原建立大夏国政权、万俟丑努在固原的大起义及其建立的政权、宇文泰入关以固原为关陇根据地等一系列的重大历史变故,固原境内的地方政权建制发生过很大变化。北魏朝那县的迁徙,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如汉代设在今甘肃靖远县的鹑阴县(当时属于安定郡),在北魏后期也迁侨置到今甘肃平凉市西南45公里。
正是从上述意义上,我们以为:持宁夏固原东南说,是历史过程的客观反映。持甘肃平凉西北说,实质地域就是今彭阳县境内。持甘肃灵台说,一是因为北魏末年移朝那县制于灵台,后人混淆了秦汉魏晋以前的朝那县与北魏以后的朝那县;二是灵台有皇甫谧墓遗存(他的真实性后文有论说)。
五、出版物佐证
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对朝那县的标记是非常清楚而准确的。无论是秦、两汉,还是三国、两晋时期,都界定在固原东南、平凉西北。无论从历史的视角还是从现代意义上看,皇甫谧都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学者和中国传统医学的奠基者,传世的历史著作和医学著作,是宁夏地方历史文化的一座丰碑,也是西北历史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国历史文化与医学事业的基石,直接影响着中国文化与医学,也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文化和医学。缘此,我在读史的同时,也实地考察过现在甘肃灵台的皇甫谧墓。
21世纪第一个新春,在传统三月三踏青的日子里,我专程去甘肃灵台,拜谒传说中的皇甫谧墓。在灵台县独店镇一个叫张鳌坡的村子里,我们找到了皇甫谧墓。这里是较平坦的大塬,有一望无际的感觉,但皇甫谧的墓前却是一处不小的沟壑。墓地有围墙,封土堆,比一般普通人茔地大得多,周围砌了水泥围墙,正面立一块碑——皇甫谧墓。周围栽种了一些柏树。看上去,大约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维修的,周围显得空旷。这一日午后起风,卷起一阵一阵的尘土,墓地显得很荒凉。有学者撰文提出:“今灵台县独店镇张鳌坡有皇甫谧墓,20世纪60年代经甘肃省文物普查队试掘之后,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确定为皇甫谧墓。”(杜斗城《皇甫谧籍贯之考证》光明日报2006年3月11日)如果此说确凿的话,现在我们看到的皇甫谧墓是尚有疑虑的。因为,唐代人写的《元和郡县图志》写得同样清楚:原州百泉县“西至州九十里,本汉朝那县地,故城在县西四十里”,就是彭阳县境内古城。20世纪70年代,在这里出土有大量文物,尤其是铜鼎铭文“朝那”字样,更是朝那历史的见证。
拜谒了皇甫谧墓地后,我仔细地琢磨过,眼前看到的张鳌坡墓地,通过哪些史料来界定它是皇甫谧墓?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后人附会误传,皇甫谧墓不在灵台。其理由除以上所述还有以下六点:其一,《晋书·皇甫谧传》清楚地记载,皇甫谧是安定朝那县人。其二,《皇甫谧传》也清楚地写到:皇甫谧40岁返回故里安定朝那。其三,他一生拒绝进入官场,直到终老田园;不曾因出仕其他地方而迁葬。其四,同样也是《皇甫谧传》记载,皇甫谧是东汉太尉皇甫嵩(公元?-195年)的曾孙。皇甫嵩安定朝那人,仕宦于汉灵帝时期。皇甫谧死后应葬在故土茔地,而不会葬在数百里之外的灵台张鳌坡。其五,从灵台皇甫谧墓的规模看,也没有迹象能说明这里就是皇甫谧墓地。其六,从地域方位看,如果以平凉为轴心,安定郡朝那县在平凉西北,灵台在平凉东南,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从历史地理意义上说,汉晋间的朝那县不能拷贝,它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其实,远去了的朝那,早已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符号,但仍应该让它来承载和见证曾经的那段历史,后人不应该以经济利益意义上的浮躁态度来对待历史文化遗产。
(原文载《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