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02300000046

第46章 与文化学术共命同尽(2)

1932年夏天,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刘文典叔雅先生请陈寅恪拟定招生国文试题,陈寅恪有对对子“孙行者”一题,引起舆论大哗,以为此是无用之旧套;陈寅恪最初默然不答,后于《大公报》文学副刊发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文,畅论国文试题之应改变前趣,“即求一方法,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有密切关系者,以之测验程度,始能于阅卷定分时,有所依据,庶几可使应试者,无甚侥幸,或甚冤屈之事。阅卷者良心上不致受特别痛苦,而时间精力俱可节省。”其论及所以出对对子之义,陈寅恪认为对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一)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二)能否分别平仄声,这点最重要,则知平仄声之测验,应列为大学入学国文考试及格之条件,可以利用对子之方法以实行之;(三)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四)思想条理如何。陈寅恪认为,凡上等之对子,必具正反合之三阶段。对一对子,其词类声调皆不适当,则为不对,是为下等,不及格;如思想重复,即使词类声调皆合,亦为下等,不及格;因其有正,而无反也。若词类声调皆适当,既有正,又有反,是中等,可及格。(《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7月版,第249页)陈寅恪文中对此四条均分别有详略不同之论述。这其实是以最简单之方法测验应试者的基本功,应是无可疑论的。陈寅恪意中“孙行者”之最佳对应为“胡适之”,盖猢狲乃猿猴,而‘行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陈寅恪此对原有所本,1965年为此文所写《附记》中指出:“其对子之题为‘孙行者’,因苏东坡诗有‘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一联。‘韩卢’犬名(见《战国策·齐策》及《史记·范睢传》),‘行’与‘退’皆步履进退之动词,‘者’与‘之’俱为虚字。东坡此联可称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57页)于此,可见陈寅恪之博学深思。陈寅恪当时的作文命题还有《梦游清华园记》;外加对子,一年级为“孙行者”,“少小离家老大回”;二三年级和转学生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报考研究生的作文题亦为对子“墨西哥”。时当有三考生及格,一为周祖谟,语言学家,后为北大教授;一为张政娘,古文字学家,后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还有一位据说是段玉复,后为北大数学系主任。“墨西哥”一联,迄今尚无对工的。关于陈寅恪所命题的《梦游清华园记》,目的非常明确。他在公开发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文三十多年后又写的《附记》中说:“盖曾游清华园者,可以写实。未游清华园者,可以想像。此即赵彦卫《云麓漫钞玖》所谓,行卷可以观史才诗笔议论之意。若应试者不被录取,则成一游园惊梦也。”(《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56页)

陈寅恪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文中还指出了各种语言之间的关系以及特殊之文法,比较研究之法,非在同系语言如梵语、波斯语中进行,不能得其功。“故欲详知确证一种语言之特殊现象及其性质如何,非综合分析,互相比较,以研究之,不能为功。而所与互相比较者,又必须属于同系中大同而小异之语言。盖不如此,则不独不能确定,且常错认其特性之所在,而成一非驴非马,穿凿附会之混沌怪物。”故陈寅恪对马建忠之仿印欧语系而建立中国文法之作不以为然,斥之为:“《文通》,《文通》,何其不通如是耶?”语言如此,文学更然。陈寅恪说:“即以今日中国文学系之中外文学比较一类之课程言,也只能就白乐天等在中国及日本之文学上,或佛教故事在印度及中国文学上之影响及演变等问题,互相比较研究,方符合比较研究之真谛。盖此种比较研究方法,必须具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否则古今中外,人天龙鬼,无一不可取以相与比较。荷马可比屈原,孔子可比歌德,穿凿附会,怪诞百出,莫可追诘,更无所谓研究之可言矣。比较研究方法之义既如此,故今日中国必先将国文文法之‘格义’观念,摧陷廓清,然后遵循藏缅等与汉语同系语言,比较研究之途径进行,将来自可达到真正中国文法成立之日。”(《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51、252页)陈寅恪的高度阐释,今天看来,应成定律,而发轫于七十多年前,则不能不说是卓见。陈寅恪的意思非常明确。所谓比较,切忌乱比,换言之须有可比性,诚然按照平行研究之观念,时人早已将荷马与屈原进行比较了,此种比较,如以严肃认真态度,求同证异,说明中外文人之共同“文心”,亦并非不可,陈寅恪所批评的只是随心所欲、沽名钓誉之乱比;就陈寅恪主张且进行佛教与文学之关系之研究看,不可将他的观点视为单纯之影响研究,故宗教与文学之比较,已属平行研究范围。事实上陈寅恪认为比较作为一种方法,可用于多种领域,不必计较其属于何种学派。只要历史上二者确实有互相影响或互相对照、对比之事实特征,即可以也应该运用比较法。故陈寅恪再三强调:“故今世之治文学史者,必就同一性质题目之作品,考定其作成之年代,于同中求异,异中见同,为一比较分析之研究,而后文学演化之迹象,与夫文人才学之高下,始得明了。否则模糊影响,任意批评,恐终不能有真知灼见也。”(《元白诗笺证稿》,三联书店,2001年4月版,第46页)陈寅恪当年所批评的现象,即使在今天也还是严重地存在着,胡乱比较之妄人也还有之。

陈寅恪尝谓:“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这是陈寅恪当年参与审阅《清华丛书》,写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一文结尾处的一段话。(《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85页)“不古不今”,乃指国史中古一段,也就是他研究的专业。如佛经文学、世说新语研究、唐诗校释、魏晋南北朝史专题研究、随唐五代史专题研究、高僧传研究等,皆属“不古不今之学”之范围。就此专业而论,陈寅恪固有异于乾嘉诸老之杂博,亦与梁启超、王国维诸人之上下古今之学,有所不同;而与近代中外专业史家庶几近之。在中古史的研究方面,陈寅恪早年的确是用力最多的,据他的弟子蒋天枢说,乃师对佛经用力最勤,于有关典籍,“时用密点、圈以识其要。书眉、行间,批注几满,细字密行,字细小处,几难辨识。就字迹、墨色观之,先后校读非只一二次,具见用力之勤劬。而行间、书眉所注者,间杂有巴利文、梵文、藏文等,以参证古代译语。”《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第9l页)可惜的是,陈寅恪在这一方面之研究尚未完成,即被战乱打断。芦沟桥事变一起,便匆忙离开北平,失去良好之研究环境。陈寅恪虽携带一部分重要资料和文物逃难,但不幸先后在长沙和越南焚毁或失窃,何况目力日损,无法再继续此一研究,陈寅恪在《陈述辽史补注序》一文中尝谓:“寅恪频岁衰病,于塞外之史,殊族之文,久不敢有所论述。”(《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65页)故虽于《高僧传》注释甚多,《高僧传笺证》一书终未竣稿。但陈寅恪研究佛经,并不对经义本身有浓厚之兴趣;“寅恪之所以喜读内典”(《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72页),旨在研究历史,他把“内典”作为思想史之资料读,为了这一资料之有效利用,必须对其作者、年代以及内容先作周密之考证。所以,佛教史研究主要是考订工作。

五、《挽词并序》之真知灼见

关于陈寅恪“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的论述,七十多年来,凡论述陈寅恪之思想见解者,大都把这几句自述作为陈先生的最确切之自我写照。既然自称“近乎湘乡(即曾国藩)、南皮(即张之洞),遂而即断定陈寅恪是一个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人。学界有人对这样的论断却觉得有难安之处。因为,陈寅恪先生在撰写的《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的一段话,乃是陈寅恪自抒胸臆之真知灼见。陈寅恪写道:

夫纲纪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托,以为具体表现之用;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最重要者。故所依托者不变易,则依托者亦得因以保存。吾国古来亦尝有悖三纲违六纪无父无君之说,如释迦牟尼外来之教者矣,然佛教流传播衍盛昌于中土,而中土历世遗留纲纪之说,曾不因之以动摇者,其说所依托之社会经济制度未尝根本变迁,故犹能藉之以为寄命之地也。近数十年来,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凭依,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销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虽有人焉,强聒而力持,亦终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钜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至于流俗恩怨荣辱委琐龌龊之说,皆不足置辨,故亦不之及云。(《诗集·附唐诗存》第12-13页)

陈寅恪在这里所作的阐述,其文化学术思想,的确非咸丰、同治之世所能有,亦非湘乡、南皮二人所能想像的。又如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也还有另外一段阐述,颇能说明问题。陈寅恪写道:

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其真能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金明丛稿二编》第284-285页)

从以上引述的两段文字中所表达的思想、议论,亦皆非咸、同之世与曾、张两人之所能具有,自然也更难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强相牵附矣。

那么,陈寅恪先生为何有那样的一段自述呢?学界有人认为那几句自述实际上只是一种托词。理由何在呢?陈寅恪之好友吴宓先生在《空轩诗话》中曾说,他在1919年始识陈寅恪于美国的哈佛大学,“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这里所用之“博学卓识”四字,确系至当不易之论。尽管如此,陈寅恪一直却“卑以自牧”,非但从不炫耀卖弄,也从来不以开风气、使用新方法之先进人物自居。陈寅恪不趋时,不傲物,故宁肯退居于咸、同之世,宁肯自比于曾、张之论。故,那几句自述恐乃托词耳。如果我们在阅读研究陈寅恪的学术著作及学术思想时,以咸、同之世和曾、张两人之间去追寻或探索其踪迹,那将会是南辕而北辙的。

总之,至“七·七”事变清华园的十年中,是陈寅恪的生活最为安定、学术声名日隆之日子,这期间大约发表了五十余篇学术论文与序跋,被日本以及欧洲的汉学界公认为博学而有识见之史学大家。“七·七”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南迁,与北大、南开合组长沙临时大学,陈寅恪亦辗转执教于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春,临时大学决定再迁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其文学院暂设于蒙自,陈寅恪由广西抵香港,再由越南海防到达蒙自,执教于西南联大。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担任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未能成行。1940年3月,陈寅恪去重庆参加中央研究院会议;暑假后,复去香港待机赴英,因战事滞留香港,遂就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香港,陈寅恪便辞去港大教职。这期间,他生活非常困难,常用衣物换食物,但却拒不接受敌伪的所谓“关照”。有一次,日本宪兵队给他送去一些面粉,他和夫人全部搬出去,坚决不收,他闭门读书,至次年春校读《新唐书》三遍。1942年5月,陈寅恪一家离港返回内地,6月底至桂林,在广西大学任教一年。1943年8月,陈寅恪应成都燕京大学之聘,离桂林前去担任历史教授,同时兼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结束,陈寅恪闻讯无比欢欣,写有《乙酉八月十一日晨起闻日本乞降喜赋》一诗,全诗云:

降书夕到醒方知,何幸今生见此时。闻讯杜陵欢至泣,还家贺监病弥衰。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诗。(丁丑八月,先君卧病北平,弥留时犹问外传马厂之捷确否。)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诗集·附唐诗存》第49页)

此诗一吐“闻讯杜陵欢至泣,”“喜心题句又成悲”之心情,深切地表达了陈寅恪此时的心声。

1945年秋,英国牛津大学复约其往任首席汉学教授,并治疗眼疾,遂由成都搭机至昆明,再由印度抵达英伦。到英后,眼疾治疗无效,乃于1946年4月辞去牛津大学首席汉学教授,本想去美求医,但在船上得知美国医生对其目疾亦无良策,而未登岸即回国。1946年秋回北平,陈寅恪复返清华大学执教,因双目失明,清华、北大和中央研究院各有一人为其助手,帮他查阅资料和抄录书稿等。1948年,陈寅恪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本年底离开北平前往南京;1949年1月,陈寅恪应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之邀请,由上海至广州,任教于该校。1958年后,陈寅恪不再授课,专力学术研究。他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及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未到任)1969年10月7日含冤逝世,享年79岁。

同类推荐
  • 散打三国散

    散打三国散

    笑侃历史,借古讽喻俗世百态;解构经典,传世名作另放异彩。马谡真冤啊,可谁让他是诸葛亮的下级呢,以前只知道诸葛亮聪明,原来阿斗比诸葛亮还要聪明。本书脱胎于《三国演义》笑侃历史,打破传统,重释经典,不是历史胜似历史。本书中三十三个荒唐甚至荒诞的故事,醉翁之意不在酒,是要在历史的原料上“添油加醋”,借古喻今。欲品其中的真味,须得像《煮酒论英雄》中的刘备和曹操,煮一壶青梅酒,喝得醉醺醺的,于似真似幻、似梦似醒之际,突闻头上一声炸雷,醍醐灌顶,豁然顿悟,涅得道。
  • 铸就生命和事业的辉煌:叶斌长篇通讯选

    铸就生命和事业的辉煌:叶斌长篇通讯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如春雷惊地、蛟龙入海之势突飞猛进,各行各业呈现出勃勃生机,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人才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他们的成长、成才及所取得的成绩令人赞叹。这些人物中,有从事行政工作的,有企业界的,还有文化界的,也许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只是浪花一朵,但他们的创业和奋斗精神却彰显了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进步。
  • 包厚昌文集

    包厚昌文集

    一部分为省市领导岗位上的工作文稿,这是他人生主要历程的客观记录和思想风貌的客观反映。常言道,文如其人,通过这部文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包厚昌同志闪光的一生。
  • 老夫子诠解《水浒传》

    老夫子诠解《水浒传》

    《水浒传》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合称为“四大奇书”。
  • 走淮河

    走淮河

    本书是一部主题创作散文作品集。“走淮河”大型文学采风活动系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确定的2017年“深扎”主题的重点项目和工程。2017年6月起,安徽省作协组织数十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许冬林、储劲松、程保平、罗光成、张建春等人在两个月时间里,从淮河源头——河南省桐柏县走起,顺着淮河顺流而下,依次走过淮河河南段、安徽段、江苏段,至泗洪县八卦洲淮河入洪泽湖口结束,行程1000余公里。其间,作家们深入考察了沿淮16个重点市县的人文历史与社会发展状况,走访了文史专家、水利工作者及淮河渔民等,掌握积累了众多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并以大散文的予以呈现,从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角度对淮河进行深度的文学表达,集结成书。
热门推荐
  • 江湖不似归处

    江湖不似归处

    从她第一眼看见那个男子后就知道她的江湖大概就是他吧。这大好山河我愿陪你一同走过,可是你身边却不止我一人,既如此,你既无情我便休,从此山河日月,相见不识。不过,你这秃子从哪冒出来的?能不能不要一直跟着我。阿弥陀佛,贫僧心悦施主,愿同施主游览世间山河,同归忘川。
  • 幽之哲理

    幽之哲理

    穿透内心的灵魂,看透人生的故事,给你心灵的启迪
  • 冷骚君主:缠绯伴君侧

    冷骚君主:缠绯伴君侧

    沐绯璃转身飞驰而去,四下池水流花的寒意退去,沐飞扬隐藏在衣袖底下攥紧的手舒张放松下来,双目凝视着她离开的方向,她再一次走了。”公子,你看,那个计划。。。是否要进行?“宫暮萧的嘴角微微斜起,俊熙的脸庞在这斜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诱人,口中冷哼一声,就凭她,还想报仇,连宫门王府在哪儿都不知道,痴人说梦,,,在浓郁的森林之中,一袭白纱,傲然独立在最高的树上,目视远方城郭,十指攥紧,弑母之仇,我沐绯璃必报,皓白的牙齿咬得紧紧的,一头银发随风飘扬,树叶结上了一层冰霜,阴寒之气无不震慑人心,,,,
  • 淘气仙子的美男宫

    淘气仙子的美男宫

    她,天之骄女。在仙界她是人人都爱的淘气仙子,因为偷吃蟠桃被罚下紫星世纪。谁知送她下凡的小仙玩忽职守、工作还喝酒。误把她送到二十二世纪,在二十二世纪十六年后才转到紫星世纪,开始了她女尊国之旅……
  • 梦里零羡

    梦里零羡

    初见时寥寥一瞥慢慢便深入我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 九天临世

    九天临世

    雪樱树再现世间,人族少年从此踏上漫漫修行路…
  • 我的故事里有没有你

    我的故事里有没有你

    这篇小说记录了我这二十几年的生活,那些过往,仿佛是昨天。可是在记忆里我似乎又想不起来那些美好的模样,只是痛很深刻。
  • 九仙乘鲤

    九仙乘鲤

    九仙为爱下凡间,千难万险只等闲。救死扶伤冲在前,悬壶济世日夜天。窑窑灵丹炼芬香,粒粒药丸力无穷。无病吞下亦延年,有痛治痛半小片。降妖除魔不迟延,瘟疫弥漫全部歼。男士成了活观音,送子有术鲜血献。助人科考能成名,状元游街他欢颜。刚正不阿邪恶剪,疾恶如仇正义枪。风雨飘摇病民牵,王室动荡忠心见。月老事业一并兼,成人之美情无限。坐怀不乱真君子,财色面前定力坚。文武全才活神仙,安邦定国奇丹炼。杰出贡献万民念,乘鲤飞天百姓编。人去爱心永不变,托梦信男信女牵。美丽传奇著诗篇,巍巍青山分外亮。香火袅袅意绵绵,仙医魂魄立中央。神灵位位化成签,卜卦签签都灵验!
  • 孟大人的糊涂情事

    孟大人的糊涂情事

    市井混混摇身一变,变成个有权有势还很有钱的男人,二十七岁了仍未娶妻。某一天,无品无貌的他终于看中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想要娶她为妻。然而,那姑娘本来过几天就是他的房中人了,他却稀里糊涂的自己弄脱了这门美好姻缘。自此以后,愚蠢的孟大人踏上了心酸可怜的追妻路。
  • 紫斗神皇

    紫斗神皇

    一念可陨亿万生灵,一指可破亘古星辰。一个从岐岳宗出身的卑贱少年,因获大帝传承,开辟神魔武脉,从此一路逆袭,踏天路,登万古,斩天骄,与诸天神子争锋……作品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