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02300000045

第45章 与文化学术共命同尽(1)

一、学术成果最丰硕之日子

陈寅恪1930年(庚午年)尝作《阅报戏作二绝》云:

弦箭文章苦未休,权门奔走喘吴牛。自由共道文人笔,最是文人不自由。

石头记中刘老老,水浒传里王婆婆。他日为君作佳传,未知真与谁同科。(《诗集·附唐诗存》第20页)

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后,改清华学校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原由外交部与教育部共管,后由外交部独管。新任校长罗家伦请当时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谭延闽题写了“国立清华大学”六个颜体大字,立即令人刻成长牌,挂于校门。罗家伦走马上任后,身着少将制服,高谈纪律化,象征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新时代有新气象,但仍不免“旧时代”之争权夺利。清华校长一职,就有三十多人争夺;甚至于还有比“旧时代”更“青出于蓝”之表演。陈寅恪作的《阅报戏作二绝》,就是对此一“新时代”略为表达的观感。

自清华学校易名后,国学研究院遂亦停办;王国维、梁启超二位导师亦相继仙逝,陈寅恪成为清华园的泰斗,被中文、历史、哲学三系合聘为教授。蒋天枢在《陈寅恪先生传》中尝谓:“清华自易名后,先生任中文、历史、哲学合聘教授。并为中文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开专题课,如‘佛经文学’、‘世说新语研究’、‘唐诗校释’、‘魏晋南北朝史专题研究’、‘唐五代史专题研究’等。是时先生授课之余,精研群籍,史、集部外,并及佛典。”(《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第219-220页)周一良也说:“1928年清华改制为大学,陈先生应聘为中文、历史、哲学之系教授。……”(《纪念陈寅恪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第21页)陈寅恪的教学和研究经常是相互配合的,从他给各系开设的课,即可知道他的研究方向已从佛教史研究,扩大到整个中国中古文史研究。自陈寅恪任教清华至“七·七”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计约十年。在这十年时间为其一生中,是陈寅恪最安静、最稳定之岁月,故也是读书最勤,研究最力,学术成果最丰硕之日子。主要是因为个人生活较为安定,图书资料较易获得,学术环境较佳之故。自1930年起,他虽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第一组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委员会委员,但并不负实际事务的责任,然于其研究工作却得更多之方便。陈寅恪此时的情况,由其长女流求的追忆中,窥知一二:

从记事起,我家住在北京清华园旧南院宿舍,与张申府伯伯、刘清扬伯母家为邻,……这段时期家中生活紧凑而有规律。父亲的书房不大,窗前放下的那张深褐色书桌可不小,靠墙是高高的书柜,还铺设了一张小铁床,屋内很挤,孩子不可以进去玩,照顾教育孩子都由母亲担当,母亲的毛笔字写得很好,她自己在厚纸上写字,教我们认字、背唐诗。父亲每天出门老夹着一个夹层的布包袱,包着许多书本,大多是线装书,晚上照例伏案工作,家中时有老师、同学们来谈话,如吴宓伯伯、浦江清叔叔等。……父亲从不满足自己掌握的治学工具———外国语言。每逢星期六上午,不分寒暑都进城到东交民巷找一位叫钢和泰的外籍教师研究梵文。(《追忆陈寅恪》第411-412页)

陈寅恪每周必与爱沙尼亚裔俄国学者钢和泰作一两次学术讨论。钢和泰是俄帝国所属的爱沙尼亚之贵族,早年在德国专攻过梵文学,后复至印度任职。他为了论证古印度迦腻色迦之年代,欲从中国古籍中钩沉出证据,故而于1916年从莫斯科动身途经西伯利亚来到北平。随后,俄国爆发了革命,他家的财产被没收,遂无经济来源矣,只能在中国教书谋生。1918年,北京大学聘任他授梵文及印度古宗教史;当时从钢氏习梵文和藏文的于道泉,通过钢氏结识了陈寅恪。陈氏告诉于道泉,谓钢氏的梵文水平并不高,藏文水平也不太高,只能做初步指导。由于当时在城内通晓梵文的学人实在太少,像钢和泰那样具有一定梵、藏文水平的学者实属罕见,故陈寅恪每周与钢氏就梵、藏两种语文问题进行一两次学术讨论。这是后话。

另外,陈寅恪又经常乘车自清华园到大高殿军机处看档案,许多机密文件皆用满文书写,陈寅恪边检阅边汉译,遇有疑难之单字与词句,则随手记录,以便查字典或请人代为解答。在课余时间,多博览群籍,“于唐代文学及佛经多所涉及。所特好者,用力尤勤。(《编年事辑》增订本第75页)陈寅恪读书时,喜将有关资料以及自己的考证、注释与心得,写录在主要书籍的天头地角。长此以往,这些书籍即成了不可或缺的笔记和资料,一俟时机成熟,便可据此而撰著。谁知战事一起,图书受到空前洗劫,私家收藏更是大都云散;但对陈寅恪来说,不仅是许多宝贵私藏的损失,而且是许多尚未完成著作之流产。

二、深层的爱国情怀与人格之魂

陈寅恪不喜欢管理实际事务,也很少抛头露面谈政治。但这并非说他不关心国事。从许多著述及诗篇中可以窥知他有满腔爱国情怀;他的爱国心乃是植根于历史与文化中,并不是爱一党一派;他既不是慷慨激昂之政客,亦非学术与政治之间之风头人物。1940年春正月,陈寅恪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当时物价飞涨,他有感而发,作有《庚辰元夕》一诗:

鱼龙灯火闹春风,节物承平似梦中。人事倍添今夕感,园花犹放去年红。淮南米价惊心问,中统钱钞入手空。剩有旧情磨未尽,且将诗句记飘蓬。(《诗集·附唐诗存》第29页)

诗中所写“淮南米价惊心问”即对当时物价之感叹;货币随之大幅贬值,即“中统钱钞入手空”句所指。3月份,陈寅恪从昆明到重庆出席中央研究院会议,一是应胡适之请,为其所藏《降魔变文》作跋;二是陈寅恪也请胡适为其夫人唐之祖父唐景崧之遗墨题词。另外,参加中研院会议选院长,为的是投胡适一票。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中提及这件事:“先是,蔡先生去世后,大家在悲哀中,前两日未曾谈到此事。后来彼此谈,不谋而合,都说要选你一票,……此事,有若干素不管事之人,如寅恪,矢言重庆之行,只为投你一票。”(《胡适往来书信选》中册,第474页)陈寅恪到重庆后作有《庚长暮春重庆夜宴归作》一诗,邮给史语所的全体同仁,以示寄怀。诗云:

自笑平生畏蜀游,无端乘兴到渝州。千年故垒英雄尽,万里长江日夜流。食蛤那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楼。行都灯火春寒夕,一梦迷离更白头。(《诗集》第30页)

吴宓在过录以上这首诗时,有一个简短之附注,不妨抄录如下:

寅恪赴渝,出席中央研究院会议,寓俞大维妹丈宅。已而蒋公宴请中央研究院到会诸先生。寅恪于座中初次见蒋公,深觉其人不足为,有负厥职,故有此诗第六句。(《诗集·附唐诗存》第30页)

这首诗的第六旬是“看花愁近最高楼”,“最高楼”是暗指蒋介石,因为当时蒋介石在国统区是最高领导。陈寅恪初次见到,但认为“其人不足为,有负厥职”矣。

据陈门第子石泉等先后谈到,陈寅恪有一次谈到共产主义和共产党时说:“其实我并不怕共产主义,也不怕共产党,我只是怕俄国人。辛亥革命那年,我正在瑞士。从外国报上看到这个消息后,我立刻就去图书馆借阅《资本论》。因为要谈革命,最要注意的还是马克思和共产主义,这在欧洲是很明显的。我去过世界许多国,欧美、日本都去过,惟独未去过俄国,只在欧美见过流亡的俄国人,还从书上看到不少描述俄国沙皇警探的,他们很厉害,很残暴,我觉得很可怕。”陈寅恪在谈到当时的学生运动时的情况时,他认为,在他那个班上最好的学生大都是共产党。抗战时有一天他去上课,忽然发现很多平时学习好的学生不见了,一打听才知道是因为国民党要抓他们,他们皆躲起来了。他感到共产党要成功,因为好学生都到那边去了。(《追忆陈寅恪》第263页)1947年春节前夕,国民党军警特务以防共为名,在北平全市搞了一次深夜挨家突击搜查,逮捕了一些人,引起市民不安与各界公愤。随即出现了北平十三位大学教授的联名宣言,谴责这种行为,陈寅恪也列名在这十三位教授其中。陈寅恪当时对前去探望他的学生谈起这个宣言,并态度非常鲜明地说:‘我最恨这种事!夜入民宅,非奸即盗!”(据石泉回忆,出处同上)从这些事例来看,陈寅恪虽不擅料理行政事务,但并非不关心政治和国家大事,他很善于注意观察世界潮流,关心中华民族之前途命运,有十分强烈的正义感;看问题客观、敏锐,具有高瞻远瞩之历史眼光和政治主张。即便是谈治学,陈寅恪也认为治学与政治紧密相关,他曾对前去看望他的学生王钟翰说:“古今中外,哪里有作学问能完全脱离政治之事?但两者之间,自然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如果作学问是为了去迎合政治,那不是真正在作学问。因为作学问与政治不同,毕竟有它自己的独立性。”据说,当时蒋介石喜欢以唐太宗李世民自比,耳闻陈寅恪为当代海内外隋唐史名家,尝托以重金请陈寅恪写一部唐太宗传。陈寅恪当时患病,生活十分艰辛,但对奉命写书之事,仍毅然拒之。此事可非常清楚地说明陈寅恪是言教身教相一致的典范,气节之高,由此可见。(《追忆陈寅恪》第253页)

罗家伦执长清华大学满打满算不足两年(1928年8月至1930年5月),但陈寅恪对罗家伦在清华的工作却给予非同一般之评价。陈寅恪说:“志希在清华,把清华正式的成为一座国立大学,功德是很高的。即不论这点,像志希这样的校长,在清华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有的人当时不同意陈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评价,但陈寅恪解释说:“清华属于外交部时,历任校长都是由外交部所指派的。这些人普通办事能力虽然有很好的,但对于中国的学问大都是外行,甚至连国文都不太通,更不要说对整个中国学问的认识了。像罗志希这样对中外学术都知道途径的人,在清华的校长之中,实在是没有过!以后恐怕也不会有了。”陈寅恪认为“以后也不会有”并非后人无罗氏之天资,或缺少像他的学历,而时代之不可能。(刘以焕《一代宗师陈寅恪》第203—204页)罗家伦的另一功绩是破格录取了钱钟书入清华大学。

三、欲著辨亡还阁笔

转眼间,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翌日胡适应陈寅恪之邀,为唐景崧的遗墨题诗。胡适的题诗是:“南天民主国,回首一伤神。黑虎今何在,黄龙亦已陈。几枝无用笔,半打有心人。毕竟天难补,滔滔二十春。”9月23日陈寅恪复函胡适,感谢他的题诗。陈寅恪的复信是这样写的:“适之先生讲席:昨归自清华,读赐题唐公墨迹诗,感谢!以四十春悠久之岁月,今日赢得‘不抵抗’主义,诵尊作,现竟不知涕泪之何从也!专此敬叩著安。(杨天石《跋“胡适、陈寅恪墨迹”》,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17页)胡适之题诗及陈寅恪之复信皆见于胡适未刊日记。唐景崧(1841—1903年)乃陈寅恪夫人唐之尊祖,广西灌阳人,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吏部主事等职。中法战争(1883一1885年)慷慨请缨,出关援越抗法,因功勋卓著被清廷擢升为二品秩,加赏花翎。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年),任福建台湾道员,后升任台湾巡抚。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中日战争中方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日本,唐氏遂回厦门。这样。日军占领了台湾,唐氏内渡后,闲居桂林,于光绪二十八年冬壬寅病逝于桂林。他著有《请缨日记》和《寄闲吟馆诗存》等。陈寅恪与胡适虽不在一校,但二位皆为中央研究院理事,在学术上常互相切磋。本年5月,胡适尝请陈寅恪为其所藏之卷子《降魔变文》作跋。胡适的信是这样写的:“寅恪先生:谢谢你的信。……朱延丰先生愿译历史书,极所欢迎。谢刚主说:你说孙行者的故事见于大藏,我很盼你能告诉我。匆匆祝双安。降魔变文已裱好,甚盼你能写跋。适。廿、五、三。”(《回忆陈寅恪》第103页)礼尚往来,陈寅恪遂请胡适为其岳祖唐景崧之墨迹题诗。“九·一八’事变之消息,胡适是在翌晨才得悉的,遂将唐景崧之墨迹检出,胡适读后感慨系之,特别是读到唐公的“一枝无用笔,投去又收回”之句,更是感慨颇多,遂有以上题诗。陈寅恪与胡适之心情一样,对“九·一八”事变感到震惊和悲愤。“九·一八”事变不几日,陈寅恪的挚友刘永济从东北大学返回北京,陈寅恪与其联决游北海天王堂,陈寅恪写下《辛未“九·一八”事变后刘永济宏度自沈阳来北平既相见后即偕游北海天王堂》一诗:

曼殊佛土已成坐,犹见须弥劫后春。(天王堂前有石牌坊,镌“须弥春”三字。)辽海鹤归浑似梦,玉滦龙去总伤神。(耶律铸双溪醉隐集有“龙飞东海玉滦春”之句。)空文自古无长策,大患吾今有此身。欲著辨亡还阁笔,众生颠倒向谁陈。(《诗集·附唐诗存》第20页)

陈寅恪这首诗抚时感事,悲凉凄切,表达了对“九·一八”事变的无限愤慨。“欲著辨亡还阁笔”句,与唐景崧诗中“一管书生无用笔,旧前投去又收回”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发出了共同的鸣响,也是胡适题诗中“几枝无用笔”之另一种表达形式。

四、《文通》,《文通》,何其不通

同类推荐
  • 丁玲全集(3)

    丁玲全集(3)

    全集是对丁玲一生文学创作的全面总结。收入她六十年间创作的小说、剧作、诗歌、散文、评论、杂感、讲话、回忆录、论文等四百三十万字,分成十二卷。第一、第二卷为长篇小说,第三卷为短篇小说,第四卷为短篇小说、诗歌、剧作,第五、第六卷为散文、随笔,第七、第八卷为散文、杂感,第九卷为序跋、评论,第十卷为回忆录,第十一卷为家信、日记,第十二卷为书信、年表。全集中相当数量的书信和日记都是经过四处搜寻,首次公开出版。
  • 若你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文集)

    若你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文集)

    《若你安好,便是晴天》是林徽因的一本小说、戏剧、书信集。她的小说和戏剧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描绘人间百态,文字细腻,情感真挚。她致亲人、友人的书信充满知性和妙语,同时真实地呈现了一个至情至性的林徽因。
  • 桑榆情

    桑榆情

    这本文集中,作者饱含着对亲人们的深厚感情,谱写人间最纯真的爱情和友谊。其中对生养和哺育他长大成才的父母亲,养育之恩不敢忘。尤其是母亲,那真是恩比天高,情比海深。在许多名人大家对母亲的舔犊之情歌颂的文章里,屡屡出现,这是对人间最伟大的爱——“母爱”的肯定。
  • 流过我们身边的花瓣

    流过我们身边的花瓣

    我一直都在渴望一种另类爱情,以想像为空间,以绵延不绝的思念为填充物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某种程度上要比俗世的爱情来得更真实,因而也就更有魅力。
  • 华夏作家文库:一种寂静叫幸福

    华夏作家文库:一种寂静叫幸福

    萧萧春雨:我深深体会到,不静下来思考,是无法写作的。天界:那肯定。你看别人坐在那里,洋洋洒洒。一个晚上写出几首或几十行的诗歌,那是好诗吗?会有好语言吗?写诗就是经历一场战争。而战争,哪有不用精力和高度思维的?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三战狂想之恶魔战争

    三战狂想之恶魔战争

    复仇?理想国?感情?这一切已经不重要了,只想和爱的人好好活下去。自从获得了恶魔之力,就已经没有回头路了。面对社会的滚滚潮流,该怎么办?顺流,逆流,停滞?“我选择遵循本心,找到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少年夏末如是说。
  • 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与物流体系发展探索

    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与物流体系发展探索

    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智能交通与现代物流必须立足信息化、区域综合交通一体化,充分吸收和合理应用国际智能交通ITS系统的先进技术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理念,促进区域内传统交通与物流业的改造与升级,提升区域交通物流的产业层次。本书重点围绕作者几年来主持完成的3项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系列课题(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向读者详细展示长三角地区的智能交通、现代物流、信息化平台以及服务外包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进展。
  • 桃色交易:宠溺上瘾

    桃色交易:宠溺上瘾

    李天雅酒后失身被误解,本无头续的事情发现被人设计,莫名与宝婷公司签约成为代言人;总裁张静白桃色交易不段,误伤岳盈盈,公司财政又出意外问题,为稳总裁位置其母威胁娶财团之女,张静白否认李天雅,才发现与李天雅不可分割,但回头已晚,李天雅已被林文成照顾。
  • 如此姬妾

    如此姬妾

    因一本古书来到大楚,意外的身带异能,成为赵县令的庶女三女郎,为摆脱被定为姬妾的命运,从赵县令家逃出,阴错阳差的成了一个小兵,经历战火经历血腥的她日渐成熟,用自己的知识和异能,使得战火快速结束。由于她的特殊性,引得四皇子楚南的注意,并心生情愫,她却一次次的逃脱,只因不想成为后院的姬妾,然而命运仿佛跟她开了一个玩笑,她依然没有逃脱,最后在后院的复杂斗争中,终于赢得自己满意的生活
  • 晗,永不分离

    晗,永不分离

    那年那天,‘‘薇薰,你做我的女朋友好吗?’’“好啊!”像是期盼已久的问题直到她的出现,“伊薇薰!我永远也不想再看到你,我们分手了”“好啊,你为了她吗?分手就分手”我哭着在大街上,伊薇薰你好歹也是黑道女王啊!鹿晗!我爱你。薇薰对不起。我们结婚吧!伊薇薰,我恨你故事开始了
  • 凤御权初

    凤御权初

    她,上古神族二小姐,因意外,被迫流落下界;他,下界御王殿下,但,注定不平凡。她,冷漠成性,残忍成旨;他,权势涛天,杀伐果断;某天,他发现,冷漠、残忍,只不过是她的保护色罢了,她,骨子里也是个小女孩······
  • 谋杀的解析

    谋杀的解析

    因山溪流中的一具残骸被发现,挖出了长达十年的连环杀人案。凶手总是将目标锁定为二十岁左右、才华出众的少女。每个受害者都因窒息而死,被截取十指,再沉入水中。刑警队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发现每个少女在死去前,身边都会出现一个“幽灵恋人”——他成功控制了受害者的思想和感情,使得她们陷入温柔的泥潭,为他心甘情愿地做出原来的自己不可能有的举动。更不可思议的是,所有死者的亲友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存在。在受害者死亡后,“幽灵恋人”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调查中,三位重要嫌疑人出现。一个是一流的外科医生丁浩然,一个是刚崭露头角的商业才俊方煜文,还有一个是出版公司的股东于谦和。最奇妙的是,这三个人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你是云初起的月光

    你是云初起的月光

    他,娱乐圈赤手可热的大明星,拥有全世界的粉丝。她,一个怀揣梦想不懈努力的小菜鸟。他遇见了她,那一抹笑容仿佛已认识了很久,他知道,他一直寻找的就是那让他心动的微笑。她遇见了他,顶着被众人吐槽,被粉丝谩骂,她执意选择他,她知道,他一直都是她心目中不可磨灭的光。他爱她。她爱他。。。
  • 青石如墨

    青石如墨

    曾经的告白,拒绝的理由很简单,但并没有打败她,而是她并不介意,因为这是事实。因为她长得真的很......五年后的青春她与他再次相遇,她已不再是当年的丑小鸭,再次与他擦出火花。他会如何选择?但是命运的捉弄让她与他再次分离......她的身世扑朔迷离,到底是对还是错,为什么黑衣人会叫她小姐?为什么她对她的妹妹如此疼爱?为什么她如此讨厌那个天天跟在她身后的男生?他的爱到底是真是假?到底是有目的?而她的身上也是有着不可阻挡的魅力和让人感兴趣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