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02300000004

第4章 人本忧思与学理再创(1)

一、同一意志与独自解脱

王国维在写《叔本华与尼采》这篇论文的时候,是1904年11月,亦正是他刚刚写完《红楼梦评论》这篇石破天惊之作以后。这一年,他27岁,再过几天以后的12月3日,就是他的生日。王国维虽然极为推崇叔本华,可他并没有叔本华那样之人生顺境。王氏早岁便感到生存之悲苦与烦闷,但他只能忍受生活贫困之煎熬与心灵之打磨。叔本华虽然年轻时遭遇父母婚变、母子分离之苦,但毕竟生活富足,不为生存发愁,叔氏之痛苦属纯精神性的,而王氏则遭受的是灵魂与肉体之双重痛苦。不管怎么说,叔本华毕竟有钱。父亲丰厚之遗产足以使他应有尽有。青壮年时期,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博览群书,艺术、哲学、物理学、植物学、天文学、法学、数学、历史、音乐等,无所不包;二十五岁完成博士论文后,便着手巨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写作,于而立之年脱颖而出。可以说,叔本华是充分享用了青春之优越期。王国维之青春期可以说十分艰难。这一年,王国维积劳过度,患瘰疬。据《王乃誉日记》载:“接静二十二(日)禀,陈患恐成瘰疬,系劳致,非二三月不可,日费元余。”此时,王国维情绪低沉,赋诗说:“因病废书增寂寞,强颜入世苦支离。”又说:“闻道南山薇蕨美,膏车径往莫迟疑。”(袁英光、刘寅生:《王国维年谱长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3l页)可见,家贫、体弱、乱世一起袭来,稍有怠慢,就会有被生活击倒之可能。但王国维还是挺住了,并着手叔本华与尼采之比较研究。比起叔本华之一生,王国维显然要悲苦得多。他的确是抓住了叔本华之要害,即所谓同一意志与独自解脱之矛盾。叔本华在其名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篇便说:“世界是我的表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5页)观点是何等之鲜明,没有半点躲避与遮掩。紧接着叔本华写道:“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同上注,第25页)在叔本华看来,整个世界皆充满意志;意志无处不在,并且是不可分离的。叔氏认为人本身既可以是主体,又可以是客体;人在认识着的时候是主体,在他被认识着的时候是客体。故人的肉体便是客体,人自身也是表象。人之认识又可以将现象世界与意志本身区分开来,从而揭示出现象世界与意志本身之真实关系。根据这样一种理解,我们可以看出:主体与客体,意志与理念,理念与现象,人与世界之关系,皆是由人之认识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人之认识,意志便是盲目的、无知的、原始的。犹如处在黑暗的漫漫长夜中一样。如果没有人,世界便失去了自我意识,便毫无意义,更无所谓存在不存在了。这便是“世界是我的表象”所蕴含之理论内容。叔本华还指出,痛苦和无聊是人生之两大基本要素,人生如同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摆动之“钟摆”。人为什么要甘愿于痛苦,因为痛苦是一个“静化炉”,人只有在痛苦的炉火中经受不断之煎熬,一直到感到绝望时再转向内心世界。冥思苦想,认识到自己和世界,达到超脱一切痛苦之神圣境界。为臻此境界,就要不断忏悔,不断自苦,以抑制和降低意志,直至灭绝意志。叔本华认为死亡可以作为对痛苦之解脱,因为死亡可以达到彻底绝欲之目的,达到不可动摇的宁静和寂灭中之极乐。如果按照叔本华的这一思想,王国维之晚年自杀,更有形而上之伟大意义。因为叔本华的痛苦与解脱之思想毕竟停留在书面上,比较达观潇洒,而王国维比起叔本华还是要悲观得多,当然也深刻得多。

二、天才的灵魂之苦

与叔本华来比,尼采是另一种典型。当然,他与叔氏一样,同样是一位伟大之哲学家。王国维在《叔本华与尼采》一文中也说过,在19世纪,德意志之哲学界有两大伟人,那就是叔本华与尼采,他认为两人是旷世之奇才,其学说相同,风靡一世。尼采告诫人们不要相信那些宣说天国希望之人,要对大地守忠实,为此,尼采向世人宣称超人之意义。尼采说:“我教你们超人。人是一定要被超越的某种东西,你做过超于人的事吗?”(见陈鼓应著《悲剧哲学家尼采》,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5月版,第74页)尼采不满意叔本华对生命意志之否定,他鼓动要人们做强者,做超越生命之事。超人的强者是不甘示弱的,亦不轻易屈服,它奋力抗争。要想主宰世界,就得使自己非常强大才行。这就是尼采。但做强者并非易事,并非人人都能做强者,这又是尼采学说的潜台词。因为尼采是一个弱者,他所谓的强者只不过是说说而已,他所宣称的意志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生皆没能显示出来,自杀也不行,最终以疾病缠身而告别于世。对尼采来说,疾病也成了一条解脱之道,因病而使自己糊涂,糊涂也就无理智可言了,那就可以不负失败之责任了。这何不是一条最好的解脱之道呢?!王国维虽说悲观、痛苦,但王国维毕竟有自杀之能力。王氏完全是在头脑十分清醒时从从容容地结束生命的,他履行了或说执行了作为“人”的真正之权力。叔本华、尼采皆没有这个权力,也没有这个意志。他们的意志哲学,超人哲学,在王氏面前皆失去了生命的逻辑支撑。故,面对叔本华与尼采之大悲大苦,王国维深受触动,便写下了《叔本华与尼采》这一著名学术论文。王国维痛呼道:

呜呼!天才者,天之所靳,而人之不幸也。蚩蚩之民,饥而食,渴而饮,老身长子,以遂其生活之欲,斯已耳。彼之苦痛,生活之苦痛而已;彼之快乐,生活之快乐而已。过此以往,虽有大疑大患,不足以撄其一心。人之永保此蚩蚩之状态者,固其人之福祉,而天之所独厚者也。若夫天才,彼之所缺陷者与人同,而独能洞见其缺陷之处。被与蚩蚩者俱生,而独疑其所以生。一言以蔽之,彼之生活也与人同,而其以生活为一问题也与人异;彼之生于世界也与人同,而其以世界这一问题也与人异。(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第265页)

王国维笔走龙蛇,道出了天才与普通人对于痛苦的不同感受及领悟。普通人能感受到的痛苦天才未必能感受得到,而天才之痛苦普通人肯定是感受不到的,因为天才者领悟性极高,故亦即活得特别苦、特别累。王国维写道:

夫天才之大小,与其知力意志之大小为比例。故苦痛之大小,亦与天才之大小为比例。彼之痛苦既深,必求所以慰藉之道,而人世有限之快乐,其不足慰藉彼也明矣。于是彼之慰藉,不得不反而求诸自己。其视自己也,如君王,如帝天;其视他人也,如蝼蚁,如粪土。(傅杰编校:《王国雏论学集》第265页)

天才者,即有大智慧之人也。智慧愈大,痛苦愈大,故天才之痛苦亦是超常之痛苦;普通人之痛苦多为布衣素食之痛苦,而天才之痛苦多为精神之痛苦,叔本华与尼采是如此,王国维也是如此。所以,天才之痛苦在普通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之事。叔本华说:“离开那些讨厌的意志后,智慧为了排遣气闷,因而走向外界,此时他的精力更为强大,也变得更客观了。天才所以伴随忧郁的原因,就一般来观察,那是因为智慧之灯愈明亮愈能看透‘生存意志’的原型,那时才了解我们竟是这一幅可怜相,而兴起悲哀之念。”(叔本华:《生存空虚说》,作家出版社1987年4月版,第166页)其实,天才之痛苦正是在这里,天才之痛苦,的确是灵魂之痛苦。普通之人只有具备天才那个“智慧之灯”,才能照亮如天才者心灵深处之苦痛,此灯“愈明亮”,其痛苦之真相愈被看得清楚。无论如何,天才总是令人敬佩的。所以,王国维赞美叔本华与尼采是旷世之天才。认为二人的知力之伟大相似,意志之强烈亦相似。以极强烈之意志,而辅以极伟大之知力,屹立于精神之世界,“固秦皇、汉武之所北面,而成吉思汗、拿破仑之所望而却走者也。”(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第266页)王氏认为叔本华与尼采之伟大,远在伟大帝王之上。叔尼二氏虽患有抑郁症,但他们毕竟是先哲,为人类近世点燃了智慧之灯。王国维之所以奉叔尼二氏为哲学导师,正是系于生命体验这一深层情怀。王国维能与他们从心灵上予以沟通,也正是在于他们有某种共通性,能在超越人生苦痛之前提下正视痛苦,从而也就推导出了只有天才才有真正的灵魂之苦,有无深刻的灵魂之苦,亦即成了王国维辨别天才的绝对标志。但痛苦也往往坏事变好事,这就是叔本华理论中反复阐明的天才之痛苦完全可以酿成美酒,变成美酒后即可以自我陶醉矣,此即所谓“国君之夜”,叔本华与尼采之苦痛也就由此得以自救,王国维在此亦即取过叔尼,二氏之精神药方,以缓解自我灵魂之苦痛。

三、劝世之意与学术警告

在德意志哲学先驱康德、莱布尼茨、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胡塞尔、海德格尔这些人中,王国维最喜欢康德、叔本华、尼采三位。在1905年,他仍然沉浸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这一年,他的学术著述十分殷实厚重:《论近年之学术界》、《论新学语之输入》、《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论平凡之教育主义》、《周秦诸子之名学》、《静安文集自序》,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大量译作及诗词创作。王氏作诗填词虽是在治哲学之暇,但也取得了意外之成果。王氏独辟意境,主张由北宋而反之唐五代,尤深恶近代词人堆砌纤小之习。由于在此方面之成功,所以其兴趣由哲学转而爱好文学。王氏在《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中说:

余疲于哲学有日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信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与美学上之经验论。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而近日之嗜好,所以渐由哲学而移于文学,而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要之,余之性质,欲为哲学家,则感情苦多而知力苦寡;欲为诗人,则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诗歌乎?哲学乎?他日以何者终吾身,所不敢知,抑在二者之间乎?(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第410页)

王国维不愧是20世纪的一代学术巨子。具有大师之风范。其实,王氏在当时哲学界也是第一流之人物。诚如蔡元培所说:“他对于哲学的观察也不是同时代人所能及的。”(《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蔡元培选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后来与王国维结成学术之交的日本汉学家狩野直喜(1868—1948年)说他在王国维求学东文学社时来上海留学,从藤田丰八博士的介绍中已经了解了王国维当时之大致情形:“他所教的学生某君头脑极明晰,善读日文,英文也巧。且对西洋哲学研究深感兴趣,其前途大可属望。当时中国青年有志于新学的,大都对政治学经济学有兴趣,而想尝试研究西洋哲学者却极罕见。”(袁英光、刘寅生:《王国维年谱长编》第25页)可见,王国维当时所选治学方向是独一无二的,其起点之不凡给中外学者留下了深刻之印象。到撰写《三十自序》时,王国维已经戛戛独步于晚清学术之林。其学术成果令世人仰慕。当然,在王国维看来,这只是些“小有所就”,算不了什么。故他在回望“为学之结果”时,一面讲了“可信”与“可爱”之间不能统一之烦闷,一面又颇感真正之“大学问”,尚待继续努力求索才行。虽然感到所填之词较为成功,“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第410页)但还是觉得自己“目与手不相谋,志与力不相副”,“他日能为之与否,所不敢知;至为之而能成功与否,则愈不敢知矣”。(同上注,第411页)于是,王国维奋笔写道:

虽然,以余今日研究之日浅,而修养之力乏,而遽绝望于哲学及文学,毋乃太早计乎?苟积毕生之力,安知于哲学上不有所得,而于文学上不终有成功之一日乎?即今一无成功,而得于局促之生活中,以思索玩赏为消遣之法,以自逭于声色货利之域,其益固已多矣。(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第411页)

王国维的这些话意味长深,不得不令后人深思反省。王氏之言虽说带有先哲劝世之意味,但的确是有感而发。他不仅仅是面对自己,面对学术而言。他是面对当时整个社会世态而深觉其不安的。因为。王氏尝在《去毒篇》中对当时之社会事象有所描述。他写道:

古人之疾,饮酒田猎;令人之疾,鸦片赌博。西人之疾在酒,中人之疾在鸦片。前者阳疾,后者阴疾也;前者少壮的疾病。后者老耄的疾病也:前者强国的疾病,后者亡国的疾病也:前者欲望的疾病,后者空虚的疾病也。(同上注,第307~308页)

这就是先知先觉者静观人生之态度,亦乃先知先觉者留给后世之箴言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改变中国之现状就得从“人”做起,而人之最根本之要求就是精神素质。至于作为学者,他认为持之以恒与毕生之力之研究,是他一以贯之的主张。直至晚年任教清华国学研究院时,他对青年学子之第一要求是,“有大志者,未必成功;而慢慢努力者,反有意外之创获”;第二个要求是做学问,既不可因一时失败而“自馁”,更不可以初期之作“自限”。此即王氏的“独学”中之体会,也是他《三十自序》中所要晓谕学界朋友乃至后世之成功之道(参见陈鸿祥著《王国维传》)。当然,在1905年3月王国维写《论近年之学术界)时即已经主张学术独立。他在此文中引用了康德关于伦理学之格言:“当视人人为一目的,不可视为手段。”他论述道:“岂特人之对人当如是而已乎,对学术亦何独不然?然则彼等言政治,则言政治已耳,而必欲渎哲学、文学之神圣,此则大不可解者也。”(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第214页)当然,王氏所主张之学术独立,那必须是大学术,大学问,不为任何琐碎之事务与小利所拘囿;这种学术、学问必须纯而又纯,精而又精,方能卓然于世。所以,他说:“学术之所争,只有是非真伪之别耳。于是非真伪之别外,而以国家、人种、宗教之见杂之,则以学术为一手段,而非以为一目的也。未有不视学术为一目的而能发达者,学术之发达,存于其独立而已。然则吾国今日之学术界,一面当破中外之见,而一面毋以为政论之手段,则庶可有发达之日欤!”(同上注,第215页)王氏此言,是对那种势利小人、斤斤计较且急功近利者的一剂良药。在吾泱泱之大国,若不将学术作为学术去研究,那学术怎能谈得上发达;而学术之发达,只能靠学术独立,学术不独立,空谈其发达是无任何意义的。这就是王国维发出的警告。

四、学理上的自我冲突

《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一文作于1905年6月。这是一篇大论文。王国维在此文中深入地阐释了哲学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及其性质。王国维开篇即写道:

天下有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已。(傅杰蝙校:《王国维论学集》第295页)

同类推荐
  • 情感密码:情似菩提爱如佛

    情感密码:情似菩提爱如佛

    爱是永远的话题,说不清,诉不尽。结婚前,爱是吸引,是卿卿我我,如胶似膝。结婚后,爱情更象用旧了的抹布,渐渐沧桑成令人失望的样子。于是,离婚、再婚、复婚……过尽千帆皆不是,红尘中那么多男女,一颗心依旧如同秋天的雨,清清冷冷,飘落无依。人生要拨开多少迷雾,才能抵达自己的幸福?本书作者用干净细腻的笔触,为读者献上一个又一个温暖感人的婚姻爱情故事。这是本对爱充满信念的书。它告诉我们,离婚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婚姻如同一棵树,只要根在,叶子掉了也会长出来。书中每一篇都是充满智慧的爱情宝典,令人感动,给人启迪。
  • 花期:汤错草木鸟兽虫鱼疏(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花期:汤错草木鸟兽虫鱼疏(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人类出于食物链的顶端,享受着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处于三十岁迷茫期的作者回到汤错,深入田间地头,潜心学习研究各类花草,用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
  • 妈妈也有想你的时候·亲情卷

    妈妈也有想你的时候·亲情卷

    《妈妈也有想你的时候(亲情卷)》新年是永无休止的青春。一些人在这样的青春里欢笑,成长,而另一些人却已在欢笑的背后以孤独的姿态默默老去。当我们褪去了青涩懵懂,走出了傲慢无知,才知道,那么多漫长的时光和苦难的日子,总有一双手,不曾离去,温暖着、支持着我们,并给我们无法替代的爱的力量!
  • 草是风的一面旗帜

    草是风的一面旗帜

    本书是一部散文作品集,可供文学爱好者参考阅读,值得细细品味。
  • 枯杨生花

    枯杨生花

    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情感。文学的熏陶可使青少年加深对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的认识。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陶冶学生的人文性情和高扬人文精神的理念。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切实可行的交汇之处,可以从文学作品的阅读开始。
热门推荐
  • 这样工作最给力

    这样工作最给力

    你想工作轻松省力吗?你想提高工作效率吗?你想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吗?你想提升工作业绩吗?你想成为职场红人吗?那么,请你打开此书吧,这里会给你答案。
  • 神武道祖

    神武道祖

    神武大陆,掩藏着一个十万年未流传的秘辛。一凡子,与天地造化同生,虽身世凄惨,但踏世苦修,终成大器。若问神武大陆谁是主,他便是主!若问神武大陆正与魔,哪里还有什么正和魔,有他便只有道!若问神武大陆三千大道,他便是道祖!乾坤有尽我自无尽,万物有灵我自生灵!
  • 重燃星河之光

    重燃星河之光

    在2875年,地球的资源已经枯竭,人类逐渐将目光,转向了太空,人们开始建造太空船,飞向了外太空。
  • 江湖日记本

    江湖日记本

    一代大侠闯荡江湖的日记,一段非常哇塞的武侠人生。
  • 异世界的灵与剑

    异世界的灵与剑

    那人似乎早知道是这样的结果,不再说话,抬手挥出,一道灰芒飞出,带有风雷迅猛之势,速度极快。“咔、啪”剑毁人亡。镇子上四面八方火光冲天,到处是哭喊哀嚎声,一夜的大火让曾经繁华的小镇化作废墟,没有一人生还。镇外的树林中,一个少年在树上躲藏了一天又一夜,直到再一天的太阳升起,没有了危险,才从树上下来。看过已经是一片废墟的镇子,眼角挂着泪痕,手持利剑转身离开这里,迎着太阳走向远方。年轻俊朗少年,手持宝剑,在这异世中找寻真相,一步步走向巅峰。苍天不公如何,神明不助我又如何,有此剑即可;快意恩仇,这世界还有我。仗剑天涯,只为一世繁华。
  • 我成了财神

    我成了财神

    刚上交完工资,女友就跟大哥跑了!老实人被绿的一塌糊涂!幸好绑定了财神系统,从此化身财神,亿德服人!不服?再加一个亿!什么?还有一群大佬欠我账?没关系,一个一个来,谁都别想跑!
  • 浮——吃肉的羊

    浮——吃肉的羊

    男人的成长是因为女人。看一个充满正能量的“韦小宝”如何在现今的浮世中逐步沉淀,实现感情的成长、成熟、回归。
  • 都逃不掉

    都逃不掉

    李木x吴莫“你要赶不上车了。”他怔了怔,“对不起…”两人因为一场误会分手,李木逃也似的转了学。可笑的是,自己转来的那天还有一个老熟人。没错,他也跟着自己转了过来…
  • TFboys勿忘初心

    TFboys勿忘初心

    一场关于TFboys的爱恋,最后的结局会怎样?“你变了,变得冷血,但你还是你。”“初心我不会忘,虽然我变了,但我还是爱你的。”“我们会永远在一起……”
  • 快穿之女配攻略逆袭

    快穿之女配攻略逆袭

    “啊!你是谁?我在哪?”黎籽惊讶的看着这“这是系统空间,你幸运的被我们主神空间选中了,恭喜你”系统说系统看着黎籽傻白甜的样子,心里想了想“哈哈!拐到一个傻白甜,为主神空间充能量,我太棒了!”殊不知,自己以为的小白兔,背地里确实一只大灰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