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江彬带着卫士,跨马进宫,准备到武宗灵前哭祭。魏彬等人事先在官门等候,见江彬来到,便立即上前恭迎,客气地说:“江公,请稍候!坤宁宫刚落成,物事尚不齐备,正要安置大殿上的兽物,昨天已奉太后旨意,让几位近臣及工部前来致祭。江公是朝廷重臣,来的正巧,可一同前去祭拜。”江彬听说是太后的懿旨,说:“太后旨意,理当遵从!”魏彬假装去通报,在宫中转了一圈,捧着早就造好的太后的懿旨出来,宣读了令提督江彬等恭行祭典等语。江彬领旨,换了丧服,入宫祭拜武宗亡灵。
江彬祭罢出宫,被太监张永拦住说:“我已在此守候多时,专门为提督大人备下酒席,请务必赏光!”说完。拉着江彬的手就走。江彬推辞不过,只好随张永到室内饮酒。
酒过数巡,江彬已有几分醉意,正想打听宫中的事,却突闻太后旨到,要立即将江彬拿住。江彬此时才知中计,他推案而起,随手扔掉酒杯,飞快地向外奔去。跑到西华门,发现宫门已上锁,又转身向北飞奔,将近北安门时,远远望见城门开着,刚要穿门而出,却被四处埋伏的守城卫兵,团团围住,门卫官大声说:“奉旨留下提督,不得擅自出宫。”江彬斥道:“你们奉的是哪家的旨?分明是谋害先帝功臣。还不快让开!”不等江彬说完,众兵士一拥而上,将他掀翻在地,捆了起来。
江彬被逮以后,大事已定,他的同党许泰、李综等人相继被下到狱中。不久,江彬就被在闹市中车裂处死。
小人只图小利,图歪利,胸中无大局,无整体,因此也就没有做事的气魄。江彬空有把持朝政的野心,但因自己是奸佞之臣,终究无法取得朝中贤良的支持。而更为愚蠢的是,他在靠山已倒之后,居然还存有幻想,实在是不可思议。其实,也不是江彬一个人这样,凡是小人几乎都是这样,小利蒙心,私欲蔽智,要想让他们保持理智的头脑,那实在是没有可能。所以,小人只能玩小把戏,难以成大事。
和珅“之贪”
据说,贪婪是人的本性。考之史实,确是如此。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是“贪官如韭,割而复发”。但像和珅这样的贪官,倒也并不多见。更为耐人寻味的是,和珅如此贪之有道,但却被嘉庆皇帝轻而易举地除掉,倒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事。
和珅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污犯。他与一般贪污犯不同的是,他不仅受到皇帝的信任,掌握着财权,还掌握着相当的军权和人事权。由于其多年的经营,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关系网。处理这样的人,必须慎重,而且必须具有决绝的手腕。稍有不慎,就会引来不测之祸。
和珅像
清嘉庆元年正月元旦,太和殿举行了授受大典,清高宗亲将皇帝宝玺授予其子颗琰。颗琰正式即位为帝,是为仁宗,尊高宗为太上皇帝。但高宗归政以后,仍以太上皇名义训政,处理朝廷大事,还是实际的当权者。他经常御殿受百官朝贺或赐宴,仁宗完全处于陪侍地位。后来高宗崩,仁宗亲政,仅仅在四天之后,他下令将专权达二十余年的军机大臣和珅逮捕入狱,在不动声色中将其除掉。
和珅,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先是当校尉,后因聪明敏捷,仪表俊伟,记忆力强,办事精明干练。深受清高宗乾隆帝的青睐。因此,他的官位越做越大,朝廷上的兼职越来越多。从公元1775年(乾隆四十年)至公元1798年(嘉庆三年)的二十四年间,历任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兵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京师步军统领、军机大臣等职。他还因长子丰绅殷德娶了高宗第十女和孝固伦公主,而成为皇亲国戚。这样,和珅在乾隆一朝,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权倾朝野。
然而,和珅不是一个正直的官吏。他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独断专行,行事飞扬跋扈。他曾行文各省,要求凡有奏折,先将副本呈交军机处,由其过目批示后再奏闻皇上。他还遍置私党,对于不附和自己的人,就在乾隆帝面前进谗言,加以陷害。
和珅是清代中叶贪黩之风的总根子。当时,朝廷内外文臣武将侵亏公款,聚敛行贿蔚为风气,动则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两银之多,追根溯源,都以和珅为后台。仁宗嘉庆初年,在镇压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的过程中,各路将帅虚报战功,冒领粮饷,也是以和珅为后台的。和珅自己当然更是竭力聚敛,当政二十余年,搜刮的财富的总价值可达亿两白银。
和珅处处老谋深算,仁宗当皇子时,被高宗选为储君。和珅事先密知此事,在定储位诏书发布的前一天,送给仁宗一柄如意,其意暗示他的继位完全是自己拥戴的结果。和想以此邀功,继续在下一个皇帝那里得到宠信。这种做法使仁宗极为恼火。
在高宗以太上皇的身份训政的时候,和珅实际上成为决定乾隆意旨的人,专擅更甚。满朝文臣武将侧目而视,甚至连皇帝都不得不畏惧几分。公元1798年(嘉庆三年)春天,仁宗发布上谕,决定在冬季举行大阅典礼。然而,和珅代高宗下了一个相反的谕旨,说:“现在川东的教匪虽将剿除,但健锐营、火器营官兵尚未撤回,本年不宜大阅。”这样一来就给人们造成了一个印象:皇帝决定的事,太上皇可以轻意否决,而太上皇所作的决定,皇帝不能改变。谁都知道,太上皇的决定多半是和珅怂恿的结果。
还有,一次宴席上,和珅奏请高宗减掉太仆的马匹,这实际上会影响到皇帝的乘骑,因此仁宗很不高兴,自言自语地说:“从此不能再乘马矣。”
仁宗有事要奏报太上皇,也须由和珅代转,这样两人之间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但是,仁宗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尽管他对和的行为十分不满,但在外表上却不动声色,任和所为而从不加干涉,甚至总是故意显示出对和珅十分尊重的样子。如果碰到和以政令奏请皇旨,总是说:“惟皇爷处分,朕何敢与焉。”所以,当时人均称赞仁宗说:“自即位以来,知和珅之必欲谋害,凡于政令,惟尔是听,以示亲信之意,俾不生疑惧,此智也。”
仁宗这样做,一方面麻痹了和珅,又瞒过了太上皇高宗,博得了仁、孝两全的美名。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清高宗乾隆帝病逝,仁宗亲政。初四日,他命令户部尚书福长安昼夜守值殡殿,不得擅自出入,这样一来,就限制了和珅的自由,也就等于剥夺了和珅的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之职。接着,他又下了一道谕旨,暗示由于内外文武大臣通同为弊,在剿办白莲教起义的过程中丧师辱国,有的大臣视朝廷法律犹同儿戏。长此以往,国体何存?威信何在?且查历年兵部,国家坐耗巨饷,非养兵也,乃为权臣谋耳,希望各部院大臣要着实下力查办。此旨一下,给事中王念孙等人心领神会,明白皇帝要惩治和珅,立即纷纷上疏弹劾和珅。于是,清仁宗下令将和珅革职,逮捕入狱,并宣布他的二十大罪状。
逮捕和珅,从他的家里搜出了大量钱财珠宝,其数量之大,实在令人瞠目结舌是当时清廷数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由于和珅罪行重大,仁宗起初要将和凌迟处死。但由于皇妹和孝公主再三涕泣求情,加之大臣董诰、刘墉等人的劝阻,最后决定赐令狱中自尽,并将没收的和家产赐给宗室。故而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和珅被处决后,其党羽和一些亲近的官员皆惴惴不安,害怕受到连累。有的朝廷大臣也上疏主张追究余党。为了安定人心,仁宗为此发布上谕说,和珅专擅蒙蔽,罪在和珅一人,其余一时失足者,只要痛改前非,既往不咎。此谕一下,人心大定。
在中国历史上,铲除和珅虽然没有经过什么惊心动魄的大的斗争,但其间也存在着相当的风险。当时,全国各地烽烟遍起,由于和珅的长期经营,其党羽遍布朝野。如果处理不妥,就会出现围渊驱鱼,围丛驱雀的局面。一旦如此,朝廷将会几面树敌,虽不至有多大的危险,起码也要多费手脚。而仁宗筹划若定,在不动声色中举重若轻地除掉了和珅,实属不易之举。
要充分掌握证据
物证是判案中的最重要的依据,但如何取得物证,我们的古人却积累了许多经验和妙法。甚至有一些判决案例,比现在的西方国家的法律判决还要公正。
一天,有个老妇人去亲家作客。回家时天色已晚,她提着一个包袱急匆匆地赶路,包袱显得沉甸甸的。突然,半路上不知从哪里窜出一个人,把她手里的包袱抢走了。老妇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事,那个歹徒就已经跑远了。急得老妇人只是大喊:“抓坏人啊!抓坏人啊!我的包袱被人抢走了!”
这时,正好旁边有个小伙子,看见歹徒从老妇人手中抢走了包袱,听老妇人一喊,立即追去。小伙子跑得很快,逼近了贼人。正当一把抓住歹徒时,谁料贼人反身也抓住了他,并且嚷道:“你这个坏蛋,你跑不了了!竟敢在大街上抢东西!”小伙子没想到他还有这一着,愣了一下,但他丝毫也不松手,训斥他说:“你抢了人家的东西,还要诬赖人!真不要脸!”两人就互相拽着不放,扭打在一起。
这时,老妇人和街上的人也都追了上来,把他们围在中间。两人都对老妇人说:“您看看抢你东西的强盗给抓住了!”街上的人也问老妇人:“谁是抢你东西的强盗?”
老妇人,看看小伙子,看看歹徒,一样的年轻,差不多的个头,事情发生得突然,天又快黑了,她没有看清模样,所以弄不清楚谁是抢她包袱的强盗。
贼人见老妇人认不出他,就骂小伙子不务正业,不走正道,居然去抢老人的东西!
小伙子见贼人这样无赖,也更加气愤,说他是贼喊捉贼。大家听了他们两人的争辩,难分真假,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把他们一起送到官府,请当时担任冀州牧的苻融断案。
苻融问清了事情经过以后,微微一笑,说:“此事好办。你们这两个年轻人,一定有一个是抢包袱的歹徒,有一个是见义勇为的好汉,而且歹徒逃跑了,好汉把他追上了。是不是?”这两个年轻人和老妇人、路人都说:“是啊!是啊!”苻融接着说:“那么,你们两人现在从这儿出发,跑到前面的凤阳门。谁先跑到,谁就不是强盗。把那个后到的人,给我抓起来!”
大家一听,就都明白了。既然能抓住歹徒,就一定要比歹徒跑得快。于是纷纷让开一条路,让他们赛跑。其中一个人听了这话,还没等苻融说开始,就抢先跑了起来,另一个人还在等号令,苻融说:“你还不赶快去追!”他才快步追了上去。苻融心中已明白先跑的那个人是抢东西的强盗。
果然,先跑的那人尽管使出浑身的劲没命地跑,后跑的人却很快追上他,还没等跑到凤阳门,就把他抓了回来。谁好谁坏,立见分晓。苻融对那个贼人说:“你抢了别人的东西,还要诬赖好人,太可恶了!应该罪加一等!”在这种情况下,贼人只好承认了一切。
三国时期,孙权的小儿子孙亮,聪明能干,后来孙权立孙亮为皇太子。孙权死后,孙亮继承帝位,当时孙亮只有十岁,但他十分聪明,才华横溢,没有人敢轻视他。
有一次,孙亮在西苑读书,见园中梅树上结了很多青梅,就叫人摘了一些留在屋中。孙亮见梅子很酸,于是让黄门侍者取来蜂蜜,准备用蜂蜜将梅子浸渍了吃。黄门一会儿就从宫廷仓库把蜜取回来了。孙亮打开蜜罐,发现蜜中有老鼠屎,非常生气,立即把有关官吏叫来查问。
孙亮问:“蜜里为什么有老鼠屎啊?”
那个仓库保管员听了,十分吃惊,但又回答不上来。只得跪下连连磕头。黄门在一旁添油加醋地说;“你如此不负责任,该当何罪?”仓库保管员无法辩白,却连声叫冤。
孙亮觉得其中好像有冤情,就又问仓库保管员说:“黄门以前曾经向你要过蜜吗?”仓库保管员说:“以前是要过蜜,但我没给他。”黄门却一口否认,说没有要过蜜。
黄门和仓库保管员争执不下,在场的侍中刁玄就向孙亮建议说:“他们两人说法不一样,这事情一时不易搞清楚,先把他们两人都关进监狱,然后慢慢再审吧!”
孙亮笑笑说:“这事并不难搞清楚,我自有办法。”
于是孙亮叫人把蜜中的老鼠屎取出来,用刀剖开,发现鼠屎外湿内燥。孙亮对刁玄说;“你们看,老鼠屎外面虽湿润,但里面却很干燥,可见鼠屎在蜜里的时间并不长,并非原来就在蜜罐中,一定是黄门取出蜜以后加进去的。”
刁玄等人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都十分佩服孙亮,但还不明白黄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孙亮接着问仓库保管员:“黄门过去是否有怨恨你的事情?”仓库保管员想了想说:“他曾经向我要过宫中的莞席,我没给他,他可能因此而怨恨我。”孙亮大声对黄门说:“蜜中的老鼠屎究竟是谁放进去的,现在不是已经很清楚了吗?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黄门只好认罪。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顾宪之和傅琰在取得物证方面也很有办法。顾宪之少有决狱之才,不到二十岁时,便被州里辟为议曹从事。一次,有一家的牛被人偷走。后来,丢牛者发现一个人所牵之牛正是自己的,便将那人抓住,向其索要。那人不承认,并说这牛本来就是他的,争执不下,便交给了顾宪之。顾宪之听后对二人说:“你们都不要争了,我能断出这牛是属于谁的。”他让人把那牛放了,任它自己随便走。只见那牛慢悠悠地走回失牛者家中,偷牛者只得承认此牛是他偷的。
有一次,两个老者为一只鸡的归属问题来找傅琰断案。傅琰想了想,就问他们:“你们都说鸡是自己的。可你们知道这只鸡是怎么喂的吗?”两个人都说知道。傅琰便把两人分开,分别向他们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你的鸡今天喂的什么食物?”一个人说他的鸡爱吃小米,今天喂的就是小米。另一个人说这只鸡爱吃豆子,今天喂的就是豆子。傅琰便命人把鸡剖开,结果,发现鸡胃中的食物全是小米。傅琰将死鸡判给它的主人,还罚说假话者加倍赔偿。
有一次,两个老太婆来到县衙打官司。为的是一团丝的归属。一个说那团丝是她的,另一个说那是自己的。两个人争得不可开交,分不出谁真谁假。傅琰问其中的一个人说:“你是干什么的?”那人说:“回大人,我是卖针的。”“你呢?”“我是卖糖的。”傅琰问到这里,不再对她们说话,自言自语地说:“让我问问团丝吧。”两个老太婆顿时糊涂了。她们不知道团丝该怎样审问。只见傅琰对那丝团问道:“你说说,她们俩的话谁是真的?”团丝当然不能回答。傅琰装出一副生气的样子,喝道:“大胆团丝,竟敢沉默不语,蔑视本官。来呀,将它绑在柱子上,重重鞭打。”
差役们莫名其妙,但只得照吩咐。抽打团丝时,傅琰看到团丝中掉出一些金属屑。很清楚,这团丝是卖针老太太的。经审问最后卖糖的老太太承认了自己是冒认团丝之人。
明朝武宗正德年间,郑洛书当了上海知县。他在年初去郡府拜谒。回来时。曾把船停泊在海口。这时,他忽然发现水下沉有一具尸体,身上用石磨压着,浮不上来。郑洛书见了,叹息道:“这个死者一定是外地人,当地没有亲人,所以没有人来向我告状。”于是就派手下人去进行侦察。在附近一个村民的家中,他们发现有个石磨没有上面的磨盘,下层磨盘的大小与压死人的磨盘有些相似,便拿来对比上下磨盘刚好相吻合。事实俱在,一经审问,那村民没有抵赖就认罪了。果然,死者是从江西来的,以占卜赚钱,住在那村民家中。去年底他准备回家时,房主贪图他的钱财。就杀害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