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黯匡君切,廉颇出将频。”——唐·杜甫《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
汉武帝在军事上提携并打造了卫青和霍去病这对“双子星座”,目的是“攘外”;而在“安内”中,他打造了公孙弘和汲黯这对“双子星座”。
汲黯的个人简历前面已经提过,他不畏强势,不畏强权,敢爱敢恨,疾恶如仇,是正直得不能再正直之人,可以说是汉朝的“包青天”。在灌夫酒后骂座后,他敢于直面别人惨淡的人生,在汉武帝召开的窦婴、田蚡辩论会上,他在众大臣都噤若寒蝉时,独树一帜,直接表达自己的立场,用实际行动捍卫了“包青天”的荣誉。
那么,公孙弘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公孙弘,那就是大器晚成。
公孙弘是齐地菑川(今山东省寿光市南纪台乡)人。他家世代务农,他的仕途之路也分外坎坷。
公孙弘在仕途上的第一道坎:文凭与文采有不足。
年轻时,公孙弘谋了自己的第一份职业——薛县的狱吏。但是,因为他胸中墨水不够,肚子里知识储备有限,一不小心触犯了法律,最终丢掉了公职。
丢了公职的公孙弘自然遭遇了许多白眼和嘲笑,但他不为世俗人情世故所动,知耻而后勇,吸取了这次犯错的经验教训,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在外人的是非议论之中,已近而立之年的他背起书包重新走进了学堂,并且一直寒耕苦读到不惑之年。后来,公孙弘又拜博士(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胡毋生为老师,开始修读《春秋公羊传》。据说,在长达十余年的求学生涯中,公孙弘为了生计,还过了很长一段晴耕雨读的生活——为富人在海边牧豚(放猪)。他的日子过得累且痛苦,清平而快乐。
公孙弘在仕途上的第二道坎:演讲与口才有欠缺。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下诏访求为人贤良,通达文学之人。当时,公孙弘以年过六旬之身去应征,结果被任命为博士。俗话说笨鸟先飞早入林,但公孙弘却用自身经历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笨鸟晚飞同样能入林。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公孙弘暴露了自己在口才上的欠缺。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结果公孙弘回来后马上兴冲冲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向汉武帝进行了汇报。公孙弘满以为自己这一次千辛万苦的“人生苦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汉武帝一定会对自己赞赏有加,但结果恰恰相反,公孙弘的汇报并不合汉武帝的“意”,于是汉武帝以“怒”来表达了对公孙弘的不满,并且在心里“以为不能”,对这个糟老头的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对此,公孙弘很识时务地做出了一个选择——辞,主动辞职回家养老去了。
公孙弘在仕途上的第三道坎:心理素质有所欠缺。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窦太后早已归西。汉武帝那专权独断的舅舅田蚡,也在一年前逼杀窦婴和灌夫后得了离奇怪病撒手而去。此时的汉武帝已把朝中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再也不用看人脸色和有所顾虑地做人做事了。
于是,停搁了十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革命再次死灰复燃,汉武帝第二次下诏书选拔天下文学儒士。公孙弘此时虽然已到了古稀之年,却仍然得到了家乡父老的一致推举。然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公孙弘已被“咬”了两次了,显然已经对朝廷感到了畏惧,对仕途失去了信心,于是,他婉言谢绝了大家的好意,说道:“你们还是推举别人去吧,我已经老了,不中用了,去了不单是丢我的脸,更是丢大家的脸啊!”这说明公孙弘的心理素质有所欠缺。
这一次,帮公孙弘走出心理阴影的不是他自己,而是父老乡亲们。他们见公孙弘三分谦虚三分畏难三分自卑一分无奈,既敬又怜又爱,于是硬要他上阵。公孙弘没辙了,被赶鸭子上架,只好再次入京面试。公孙弘不会料到,就是父老乡亲的这一善举,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公孙弘的试卷在考官那里被评了个“下”(相当于不及格),然而最终的裁决权还在汉武帝那里。接下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候,当经过汉武帝亲自复审的考试结果出来时,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公孙弘居然一举拔得头筹。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这是多少文人骚客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公孙弘数十年潜心苦读,数十年修身养性,数十年韬光养晦,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汉武帝随即封他为博士。
十年前,公孙弘就被任命为博士,十年后他还是博士。看似一切从起点又回到了起点,还在原地踏步,但事实证明,十年后的起点才是真正的起点,因为公孙弘经过三次大的政治风波后,终于时来运转,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此时的公孙弘具有两大得天独厚的优势。
优势一,长得帅。据《史记》记载,公孙弘“状貌甚丽”,这个“丽”就是漂亮、美丽的意思。用这样的话来形容一个男人,不折不扣地证明了公孙弘是个美男子,超级大帅哥。这很符合汉武帝的审美观。
汉武帝除了是一国之君,还是“全国外貌协会”的会长,只要是美女俊男,他统统笑纳。喜欢靓女就不用说了,那是男人的本性,而喜欢帅哥也是汉武帝的一大特点。君不见韩嫣、东方朔两大美男是汉武帝的贴身伙伴吗?君不见卫青、霍去病两大帅哥是汉武帝的攘外依靠吗?公孙弘“帅”这一本钱,为他在仕途上的平步青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优势二,学识渊。公孙弘刚出道时,因为学识疏浅而被开除了公务员职务,但此后他度过了数十年的求学生涯,即使过了花甲之年还在坚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公孙弘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忍常人不能忍之苦,受常人不能受之寂寞,长年累月地在陋室里读书识字。青灯为伴,丹墨飘香,十年修得广见博识,二十年修得才高八斗,三十年修得炉火纯青,四十年修得通天彻地……知识就是敲门砖,知识就是试金石。有了知识这个内在因素做保障,公孙弘在仕途上更加得心应手了。
通过学习和努力,公孙弘从才疏识浅变成才高八斗,也从不善言辞,修炼成能言善辩。更绝的是,他把两者结合起来,把儒家的学说通过法律、文书解释、阐述了出来,因此,汉武帝非常赏识他。
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公孙弘已经具备了成功的所有条件,很快便成了大汉朝红极一时的权臣。不仅如此,他还在不经意间创造了许多流传千古的成语和典故,比如东阁待贤、燕见不冠、如发蒙耳、三馆待宾、宁逢恶宾、长倩赠刍等。
经过“三进宫”的公孙弘不再是愣头青了,他已经研究出炉了一套自己独有的“公孙为人处世哲学”。
首先,来看公孙弘的为人——低调做人。成熟的稻穗总是低着头,公孙弘就是这成熟的稻穗,有事例为证。
事例一,公孙弘有孝心。公孙弘的亲生母亲死得很早,他奉养的是自己的后母。亲生的儿女尚且有不孝的,何况是无血缘关系的后妈。但是公孙弘却对自己的后妈孝顺得很,特别是在后妈死后,认认真真地服丧三年。在那个讲究忠孝的年代,公孙弘的所作所为无疑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事例二,公孙弘很节俭。公孙弘奉行这样一句话:“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于是,他奉行节俭,每顿饭只吃一个荤菜,夜里睡觉只用一块布。但是,他对朋友却很慷慨,故旧宾客、亲朋挚友,凡生活困难者,公孙弘必全力助之,因而家无余财,世人夸赞他厚道。
其次,来看公孙弘的处世——低调做事。为官的第一要素就是要讲政治,公孙弘就是这样一只老练、老道、老谋深算的政治狐狸,有事件为证。
事例一,公孙弘善于左右逢源。对朝中的事,公孙弘总是先提出要点,陈明情况,备选几种方案供皇帝自己取舍,切实做到了有备无患。同时,他从不固执己见,更不会违逆圣意。公孙弘曾向汉武帝建议废止建立朔方郡,理由是劳民伤财,但眼看汉武帝对建立朔方郡态度坚决时,他很快悬崖勒马,做出了改弦易辙之事,主动认错,说自己才疏识浅,井底之蛙,没有站在全局的高度看问题,并表示支持建立朔方郡。总之,这种“低”到尘埃里的做法,深得汉武帝之心。
事例二,公孙弘善于察言观色。每次参加朝廷的国事会议,公孙弘总是等其他大臣们发完了言后,通过察言观色分析判断出汉武帝的态度,再不慌不忙地以“符合圣意”为宗旨表态发言。这样既为自己赢得了“谦卑”的美誉,又因为言行很对汉武帝的胃口,而赢得了汉武帝的赏识。
低调做人,低调做事,长久下来,公孙弘给汉武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为他是一个非一般的人,于是很快把他从博士提拔为左内史(京畿地方长官,掌治京师)。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又提拔公孙弘为御史大夫。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薛泽免相,汉武帝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封他为平津侯。历史上,丞相封侯便是从公孙弘开始的。
从一个放猪娃出身的笨小孩,从一个政治上的愣头青,从一个躬耕陇亩的穷老头,公孙弘在古稀之年枯木逢春,摇身一变成为大汉朝的丞相,成为朝中一号权臣。公孙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大器晚成,什么叫野百合也有春天。
都说树大招风,这话一点也不假,就在公孙弘平步青云,风光无限时,一个人却与他誓不两立,并且以大无畏的精神把手中的“猎枪”瞄准了他,非要跟他拼个你死我活。
这位勇士中的勇士便是朝中“包青天”——汲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