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卫青大获全胜的时候,霍去病也没闲着。他发挥行军神速的优良传统,带领五万大军,从代郡出发,日行千里夜走八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和左贤王接上了火。
左贤王正在加固城墙,哪里料到霍去病这么快就找上门来了,于是慌忙组织抵抗。他和来势汹汹的霍去病不是一个等级的对手,两军一交锋,胜负立分,左贤王兵败如山倒。
“追尾”是霍去病的拿手好戏。他一路狂追,斩杀匈奴士兵无数,俘虏了三位匈奴亲王,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将军、相国等官员达百余人之多,可谓收获颇丰。
这一追,霍去病直追到狼居胥山和姑衍山才结束。霍去病在这里举行了祭祀活动。这有点类似于我们现代人征服北极或是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后立一个旗杆,代表自己来过这里,同时也是向全世界宣告自己的成功和骄傲。
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和姑衍山立下了大汉的大旗,然后才雄赳赳气昂昂地班师回朝。他带回的战利品是空前的,斩杀和擒获的匈奴士兵超过了七万。左贤王的主力在霍去病这次追击战中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东、西两路大军双双告捷,可以说汉武帝发动的对匈作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从此,强大的匈奴四分五裂,变成了“漠北无王廷”的局面。汉朝的边境终于迎来了一片祥和、安静。
两军班师回朝后,汉武帝论功行赏。鉴于卫青已是大将军,为了嘉奖他和霍去病,汉武帝另设了一个最高武官的职务——大司马,由他们二人共同担当。总之一句话,两人从此平起平坐,平分秋色。
霍去病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以火箭般的速度直追已经“领跑”了十余年的领头羊卫青,概括起来,是因为他拥有十二个字的大优势:有勇有谋有识,立言立行立功。
第一,来看霍去病的勇。霍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且具有极强的冒险精神,敢于啃硬骨头,善于打硬仗。十八岁时他第一次随卫青出征,只带了八百敢死队,便在匈奴腹地横冲直撞,毫无顾虑,最终歼灭了匈奴三千士兵,擒获了匈奴单于叔父和相国等人,一战扬名。随后每次征战,他几乎都是选择这样“士兵突击”的方式袭击匈奴部队,并且每次都没有空手而归,战果辉煌。
第二,来看霍去病的谋。在处理浑邪王投降的事情中,霍去病粗中有细,小心谨慎,先是让大部队在汉境内严阵以待,自己则带一支超级精锐部队渡过黄河,名义上是迎接,实际上是提防浑邪王使诈。结果面对匈奴士兵突然自乱阵脚的溃逃,霍去病异常冷静,从容不迫,亲自率军擒住了贼王浑邪王。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后,他马上当机立断,追捕溃逃的匈奴士兵,最终成功“降伏”匈奴士兵,没有出现“放虎归山”的严重后果。
第三,来看霍去病的识。他对匈奴人的性格和习性掌握和研究得很深。匈奴最擅长的是游击战,而他偏偏也玩起了游击战,并且作战时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随机应变的,通常是在匈奴腹地长驱直入,然后找到目标就打,打赢了就跑,决不恋战,决不让匈奴识破自己的战术和具体人马。
第四,来看霍去病的言。霍去病有两句绝世名言,除了流传千古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外,还有一句“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在他发迹前,汉武帝想教他《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结果,霍去病出人意料地拒绝了汉武帝的美意,说了这句名言,意思是说战争只需临场作战的方略就够了,没有必要学习古代兵法。霍去病这种大大咧咧、豪爽奔放的性格和言行很符合汉武帝的胃口,对他宠信有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五,来看霍去病的行。霍去病是个雷厉风行、风风火火的人。每次出征前,他都会在军队中精挑细选出最出色的士兵作为自己的敢死队,并且把军队的管理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一人手里,统一调度,统一支配,指南打南,指北打北,不会因为其他副将的牵制而影响执行力。
第六,来看霍去病的功。在决战漠北之巅时,他出其不意地抓获了一些匈奴士兵,然后,又果断地让他们当军队的向导,所以才很快找到了匈奴左贤王的主力部队,最终斩杀、生擒匈奴士兵七万多人,将匈奴主力几乎来了个一锅端。从此,匈奴人十年都不敢再踏进汉朝边疆一步,这便是霍去病最大的奇功。
当然,霍去病每次能立下大功,除了自己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靠部将的支持,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嘛。也正是因为这样,汉武帝对在漠北大战中战功辉煌的霍去病大封特封时,也赏赐了其他功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广的儿子李敢。这次出征,他们父子没有同路,李广是卫青麾下的急先锋,而李敢却成了霍去病统管的校尉。在和左贤王的大战中,李敢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关内侯,食邑两百户。
李广是悲情的,他倾尽一生努力,也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封侯成了他刻骨铭心的遗憾。
李敢是幸运的,他通过不懈努力,很快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封侯成了他无与伦比的荣耀。
但李敢终究也是悲情的,因为他在接过封赏的同时,心里却在滴血。父亲的离去让他伤心欲绝。为父报仇成了李敢心中的第一要务。
冤有头债有主,李敢把报仇的目标锁定在了卫青身上。他知道自己明里斗不过权大势大的卫青,于是决定采取暗招子对付卫青。
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话一点不假。很快,李敢苦苦等待、苦苦寻觅的机会就到来了。一次,卫青到军中巡营,李敢躲在一个角落里,拿起李家流传下来的神箭,对准卫青就是凌空一箭。
离弦之箭直奔卫青面门,说时迟那时快,卫青的贴身护卫及时觉出了异样,一把推开了卫青,于是李敢蓄势的一支神箭成了空箭。很快,李敢就被卫青的护卫队擒住了。护卫们准备将李敢斩首示众,以儆效尤,但却被卫青阻止了。
“饶了李敢吧,他只是想为父亲报仇。李广的死,我也有责任,我也十分难过。这件事就此打住,谁也不能向外透露半句,否则严惩不贷。”卫青说道。
刺客事件看似到此告一段落。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尽管卫青下达了封口令,但还是有一个人知道了这件事。
这个人就是霍去病。霍去病原本是个正人君子,但在这件事上却做了“小人”,因为他无法忍受舅舅受辱,选择了打击报复。
机会很快来临。一天,汉武帝到甘泉宫狩猎,陪同人员包括霍去病和李敢。结果就在猎场,李敢成了霍去病的猎物,霍去病用箭结束了李敢短暂的一生。
整个过程,汉武帝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悲剧的发生只在电光石火间,因此他没能够及时阻止霍去病的报复行为。看着李敢被血染红的身躯,汉武帝头摇得像拨浪鼓,牙齿咬得咯咯响。良久,他叹息道:“这可如何是好啊,我如何向天下交代呢?”
汉武帝的话里三分无奈,三分叹息,三分懊悔,一分愁绪。显然,霍去病是他的亲戚,又是他最为器重的将才,他自然不想为此事治霍去病的罪,但李敢毕竟是飞将军的儿子,不是一般的人,受关注程度高。他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射杀,没有说法显然是不行的。
好在汉武帝的心腹都是心思极细之人,他们自然明白汉武帝所思所感所想,很快就提出了两点建议。
第一,封锁现场,封锁消息。所有在场的人都不得对外泄露这件事的真相,否则罪加一等。
第二,编造理由,统一口径。所有人对外都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他的死纯属意外。
事已至此,汉武帝自然做不出挥泪斩霍去病这样的举措来,只好死马当活马医,同意了心腹的建议。
万事劝人休隐瞒,举头三尺有神明。霍去病干掉李敢后,也折了自己的阳寿。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霍去病病逝。善念刚起,福虽未至,祸已远离;恶念刚生,祸虽未至,福已远去。
对此,汉武帝很是悲伤。在悲伤泪流成河之际,他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霍去病这位超级功臣的缅怀。
第一,入皇陵。汉武帝特把霍去病安葬在为自己准备的茂陵旁边。
第二,封谥号。汉武帝封霍去病为景桓侯。
第三,长相送。汉武帝征调边疆士兵,以及陇西、北地、上郡等五郡匈奴移民,让他们全部披上黑甲,组成黑甲军,列阵恭送霍去病的灵柩从长安一直到茂陵。
第四,立丰碑。汉武帝下令将霍云病的坟墓修建成祁连山的样子,代表他的丰功伟绩和不朽功勋。
也许他就像划破天际的一颗流星,闪耀着最耀眼的光芒,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来的时候,天地似乎被照亮了;他去的时候,日月星辰似乎都变得暗淡了。大汉的天空在那个瞬间,被霍去病点亮了。虽然不知他去向何方,但人们永远不会忽视他所留下的痕迹。
就这样,霍去病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有缺憾的句号。缺憾,也是一种完美。一切都好像经过了一场梦。是非曲直,谁又能说清楚?是梦,就不要醒了。
霍去病病逝后,卫青在军事领域一枝独秀的时代又来到了。然而,经过漠北一战,虽然匈奴受到重创,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汉军损失也很大,特别是汉武帝精心打造的十万匹千里马,回来时只剩下不到三万。再加上匈奴远遁,使汉武帝此后十四年没有再对匈奴发动军事行动,因此,卫青再无一展雄风的机会了。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卫青两眼一闭不睁,就此驾鹤归去。
汉武帝很是悲伤。同样地,他在悲伤泪流成河之际,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卫青这位超级功臣的缅怀。
第一,入皇陵。汉武帝特把卫青安葬在为自己准备的茂陵旁边。
第二,封谥号。汉武帝封卫青为烈侯。
第三,长相送。汉武帝征集边疆士兵披上黑甲,组成黑甲军,列阵恭送卫青的灵柩从长安一直到茂陵。
第四,立丰碑。汉武帝把卫青的坟墓修建成庐山的样子,代表着他的丰功伟绩和不朽功勋。
卫青走了,他睡在群山碧草里,沉默不语。流水一般的时光,埋藏了多少曾经的渴望。恍惚中,一个冷得瑟缩的孩子,在羊圈里细数当夜的星光;一个跪倒在黄沙里的身影,背负着少年意气,澎湃激扬。万马奔腾的壮烈,猎猎旌旗,铁剑寒光。长戈饱饮匈奴血,腥咸的气味,谁的代价,谁的报偿。封侯拜将,一抹英雄泪,滴落在尘埃的轻响。侠骨柔肠,执子之手的密语,一场漫长等待的浪漫梦想。然而,我们只能想象,两千年的时光,把你的形象变成扁平的文字,悲壮的号角穿越两千年的时光,在我们记忆的背后回响。
有诗为证:
渭滨渔父,淮阴浪子,英雄莫问出身。奴畜牧童,钳徒论相,谁拔天纵之人?一战振军心,再战天下惊,壮志凌云。休论和戎,靖江山热血如焚。
将军怒马扬尘。纵横于瀚海,却似飞临。所向克捷,兵威浩荡,七出重定乾坤。黠虏遁玄冰,漠南终平静,强汉名闻。卫帅追亡逐北,换万里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