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水人的歌
赶走了夜
打水人的歌
是黎明的歌
打水的人
天没亮就起来
他用粗壮的双手
握紧辘轳的铁把
在井台上绞动
那骨碌骨碌的音响
催唤起黎明了
打水人呵
没偷过懒
大风雨的夜
落雪的清早
扛着辘轳上井台
打水人呵
从来不叫困难
踏着冻滑的山路走过去
打开冰锁的井口
担起满挑温水
唱着山歌走回来
他唱着受苦人的歌
黎明的歌
******在黎明前
给受苦人打天下的歌
他用这歌声
教我们
去打天下
他用老实的工作
赶走了夜
唱起黎明
我们呵
在打水人的歌声中
跃起
来迎接
受苦人的黎明
一九四一年四月六日于延安
1917年生于河南省罗山的胡征,2007年1月在西安辞世,享年90岁。他一直以战士的姿态挺立在文坛上,接连而来的厄运从不能击倒这位坚强的诗人。胡征说:“只要生命允许,我不会停下手中的笔。”
1938年,来延安之前,胡征已经发表、出版了十余种长诗、短诗、格律诗、诗论、小说和散文。等到了革命圣地之后,胡征不仅入了党,而且激发出更高的创作热情。在抗大学习时,与同学魏巍、侯亢等参加了“抗歌社”,视诗歌为革命的武器。1945年秋,他离开延安来到晋冀鲁豫边区,为根据地火热的生活所感染,写出了反映农村斗争的诗歌《主席台》和表现战争题材的《战汤阴》等。
在延安八年,胡征流连在宝塔山和延河水之间,他从延安百姓日常生活入手,在“延安诗稿”系列形象中,增添了一个新鲜的意象——“打水人”。诗人以“打水人的歌”起调,能够“赶走了夜”的歌一定是充满阳光的歌。接着,诗人给了一个特写:“他用粗壮的双手/握紧辘轳的铁把”,根据地人民健康、快乐的形象一下子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写了打水人的勤劳,写了打水人的艰苦,更写了打水人的歌“催唤起黎明”,这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有着一番象征意义,展现了边区人民在黎明前具有的乐观的精神风貌。听着打水人唱的“山歌”,诗人想得更远:“他唱着受苦人的歌/黎明的歌/******在黎明前/给受苦人打天下的歌”,这里不仅显露出所唱山歌的陕北风味,而且拓宽了诗的意境,歌是为打天下,歌是为天下受苦人。诗歌最后的“迎接受苦人的黎明”,强化了诗意的表达,指向了抗战最后的胜利。诗人没有堆砌意象,只是在单一的叙述中反复歌咏,语言平实,以一个常人不注重的视角切入,营造了一种纯净的诗歌氛围。
全国解放后,胡征在西南军区文化部任专业创作员,后调北京总政文化部编辑《解放军文艺》。上世纪50年代初,胡征依据随军记者的经历,创作出《七月的战斗》和《大进军》两部长诗,描绘了刘邓大军转战南北、迎接解放的历史壮举。胡风事件中,胡征被捕入狱,下放到陕西省宝鸡市陇县,蒙冤25年。
1980年平反后,胡征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进入了他一生中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期,相继出版《诗的美学》、《胡征诗选》、《鲁西南会战》、《文心集》等八部著作。正当胡征倾心创作时,1995年,爱写诗的次子胡宽因病去世。四年后,长子胡胆因保护国有资产在家中被歹徒杀害。不久,伤心欲绝的老伴又离胡征而去。
谈到胡征,陈忠实说:“早在三四十年代的新诗界,胡征先生的创作就已如日中天,1949年建国后,他创作的长诗《七月的战斗》和《大进军》饱含着热情和诗性,在文坛上产生了强大的影响。他不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卓有建树的伟大诗人,对于革命和党的事业,忠诚而富有激情。虽然,由于历史上的种种误会造成了极大的错误,让先生封笔封喉多年,然而当他重获写作自由后,又以近80岁的高龄创作了反映刘邓大军以少胜多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鲁西南会战》,令人感动,当时省作协为胡老召开了研讨会,先生虽曾蒙受冤屈却胸怀宽大,他身上洋溢的激情以及痴心写作的精神更是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