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黄昏陌上的游女尽散向谁家
追随到长巷尽处不识的马车
一春桃李已被人践踏成泥土
独有惜影的红衣掩映在长河
(二)
高揖马鞭于熙来攘往的路歧
万户千门垂杨下我伫足沉疑
一夜的西风长安为落叶之国
不得不珍惜多年无尘的素衣
(三)
断肠于深春一曲鹧鸪的声音
落花辞枝后羞见故山的平林
我本是江南的人来江北作客
不忍想家乡此时寒雨正纷纷
(原载于一九四一年九月二十日《燕京文学》)
隐身在唐诗宋词里的吴兴华一定不寂寞,他以一口流利的外语,携手李商隐等一批婉约派诗人往来于山水间,还经常跨越时空,以隽秀的汉字对话意大利诗人但丁。
生于1921年11月的吴兴华,天津塘沽人,少有文才,记忆超群。1936年,吴兴华的诗作《歌》,发表于吴奔星在北平主编的《小雅》诗刊第2期,这是他的处女作。1937年,不满16岁的吴兴华考上燕京大学西语系,当年即以一首无韵体长诗《森林的沉默》名震诗坛。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孤本,不仅是指他身处沦陷区,更主要的是,他以学贯中西的学养,融现代主义诗歌手法、传统诗词古典意象于一炉,为完整的抗战诗歌谱写了一章传统文化复兴的传奇。
第一首绝句,可以转化为:陌上游女向谁家/长巷尽处不识马/一春桃李踏成泥/独有红衣映长河。这么来看,就是一篇红衣女子春天里的思亲之作。
第二首也可以这样读:高揖马鞭于路歧/万户千门足沉疑/一夜西风长安落/珍惜多年无尘衣。这里描绘的是彷徨于路途的男子,胸怀大志,却又难披征衣。
第三首绝句,简单来看:断肠深春鹧鸪音/落花辞枝见平林/本是江南来江北/家乡寒雨正纷纷。深春应该是满目繁花,为何诗人断肠在天涯?寒雨是指境况不同,心里觉得寒冷。
三首短诗可以独立成片,也可连缀在一起。一些传统诗词的意象,在诗人纤手编织下,化为绕指柔。新的阅读体验随之而来,新鲜的诗歌之风迎面吹来。作者化古为今,于一步一境中求得曲曲折折的表达。
吴兴华其他诗作,如《群狼》、《在黄昏里》、《火花》、《吴王夫差女小玉》等,都好像是唐人在欧洲的吟唱,融入了西方现代诗歌的特点。吴兴华主修英国文学,熟练掌握意大利文、法文和德文。作为翻译家,吴兴华是第一位把《尤利西斯》引进到中国来的人,他翻译的《神曲》和莎士比亚戏剧《亨利四世》被后人推崇为“神品”。
诗人父亲曾留学日本,早年行医,不幸夭亡。家道中落,身为家中长子,吴兴华很早就担起抚养八个年幼弟妹的责任。抗战胜利后,他考取了哈佛和牛津两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但因为家庭负担和身体患病而作罢。曾经教过吴兴华的英籍导师谢迪克回忆说:“他是我在燕京教过的学生中才华最高的一位。”王世襄也说过:“如果吴兴华活着,他会是一个钱钟书式的人物。”
1957年,因与苏联专家英文教学方法有不同意见,吴兴华被划为“****”,从二级教授降为四级教授,被禁止授课及写作。1962年“摘帽”后又遇****,吴兴华被归入“劳改队”。
1966年8月,吴兴华在“劳改”过程中,被红卫兵灌下从化工厂污水沟里排出的污水,中毒不治。年仅44岁。1978年,诗人得到平反。后有《吴兴华诗文集》出版。
啊这可悲的空间!我们所惊奇的,
不过是一点微尘,她或许看见过,
直觉的感受过什么,以至相形下,
一切都像是长流水,她则是岩石。
这首《给伊娃》是诗人1941年以西施为抒情对象的一首诗。也许,诗人就是那立于流水中的一块奇石,精巧之处还待更多的研究者细心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