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的想望
昨夜,
听伐木的声音
响在山上,
欣喜
山下
将有火;
今天,
扒着窗口
去迎接——
呵,是
一道
又一道
白楂儿栅栏,
并且落了锁!
二大地
金黄,
从菜花开出来——
美丽,
生在田园;
子弹,
从枪膛跳出来——
声音,
响在山外;
春天,
来在大地;
大地,
有着战争!……
三我愿越过墙去
我愿越过墙去,
看遍地的油菜开花;
我愿越过墙去,
听小鸟说些什么话;
我愿越过墙去,
把那些争执的孩儿劝解;
我愿越过墙去,
向着春天出发!
一九四五年春,重庆
****后期转为戏剧评论和话剧创作的鲁煤,诗才早就唱响诗坛,早年的作品《春的预告》、《悲郁的色素》、《牢狱篇》等产生过极大的反响,曾被胡风称为“这是一个小天才”。然而,直到2006年,他的第一部诗集《在前沿》,才以《鲁煤文集?诗歌卷》面貌出版。《在前沿》收集了他从1939年5月至2006年创作的230余首诗作。
1923年,鲁煤出生于河北省望都,****党员。1944年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46年入华北联合大学学习。
这组《牢狱篇》,由三首小诗组成。《火的想望》以山上“伐木”想到山下有“火”,诗人满怀希望去追逐火的光明,现实却是那样残酷,前进的道路受阻。
《大地》,从眼前的菜花写起,诗人听到枪响,好像看到子弹跳出枪膛。诗句精短跳跃,画面瞬间转换,以蒙太奇的手法,强调战争的无常。
《我愿越过墙去》,承接了前面诗作的意象,以主观叙述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冲破战争硝烟、奔向和平前景的意愿。诗人听小鸟说话、劝解争执的小孩,这些日常小事、简单的幸福,都转化为诗人朴素的诉求。
诗人从生活中采集鲜艳的野花,巧手编织,反映了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之际民众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切口很小,抒发的情感却很热烈。诗风淳朴,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有的只是精短的战斗鼓点。
在诗歌实践中,鲁煤天然地与七月诗派融为一体。在“胡风事件”中,鲁煤被“从轻发落”,转岗当了《中国戏剧报》的一名编辑记者,没有能够自由歌唱。有研究者称诗人是“一丛斑驳的灵芝”,倒是形象妥帖。他虽然以“扑火者”自喻,但他写于上世纪40年代的诗作,如《不能够》、《在一九四六年的恐怖中》、《流亡三章》(《难童之歌》、《流亡之歌》、《播种者之歌》),还有《默悼几只扑火者的死》、《我是新来的兵士》等,其中都有诗人的心火在燃烧。“你们是全新的兵士/你们是年青、健壮、又整齐的兵士/你们的脸发光如早晨的娇阳/你们年青如夏天的绿树/你们表情坚决如钢铁/你们动作轻捷如燕子/枪机在你们手里也发出清脆硬朗的歌唱/枪机清脆硬朗的歌唱如林中小鸟……”这是鲁煤对前方的抗战将士、对同一战壕的诗友最崇高的敬意。在共同抗战、共御外敌的时代,诗人的心都是相通的,他们的血流在一起,他们的梦想连成一片。“被逼于敌人的炮火/当我提脚向前/我把国土留在后面/我把爹娘丢给敌人——/我是民族的不肖子孙”,这是鲁煤1944年5月写下的诗句,悲壮之意、奋起之情,直抵胸间。1946年6月,鲁煤到达晋察冀解放区张家口,诗风步入探索阶段,写下了《萤火虫》、《观花自省》、《服装改革》、《爷爷的蔬菜》、《藕断丝连》、《家具的回答》等一批诗作。
建国后,鲁煤历任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室、文化部艺术局创作室、中国剧协创作室编剧,《戏剧报》、《剧本》月刊编辑,中国戏剧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著有话剧《红旗歌》(执笔)、《里外工会》等。
2014年12月,鲁煤辞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