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霁风尖寒彻骨,
打头板屋似蜗庐。
笑君也有闲情思,
助我终朝捆破书。
祖国大劫千载无,
暴敌杀掠烧屋庐。
可怜你我忒煞不长进,
雪地冰天还要下乡收烂书。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选自《胡适全集》第10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幽默、温和的胡适,在抗战期间写的诗作,不乏战斗的锐利,也不失生活本来的意味。选录的这首《和杨联升诗》,描写了大后方知识分子一些日常场景,铭记的是,一代大师在炮火硝烟之中,绵绵不断的文化努力。
题目中的杨联升,是美国汉学专家。上世纪40年代,胡适卸任驻美大使后,任教于哈佛大学,与周一良、杨联升相知,极为推崇他们的人品与学养。1944年,胡适在6月29日的日记中记述:“喜见新黄到嫩丝,悬知浓绿傍堤垂。虽然不是家园柳,一样风流系我思。戏改杨联升的《柳》”,虽然步的是杨一人的诗作,胡适却把这首唱和之诗寄给了杨联升、周一良两个人,表达了真诚邀请两位学友到北京大学任教的情意。
在胡适的“遗嘱”中,他指定杨联升为他的英文著作整理人,可见他对杨的信任。之前,他与杨信函往来频繁,谈诗论文,后人据此整理出版了《论学谈诗二十年——胡适杨联升往来信札》一书。
1944年年底,杨联升曾陪同胡适下乡,买回一位老传教士留下的一批中国旧书。对此,杨联升曾写诗记录:“才开寿宴迎佳客,又冒新寒到草庐。积习先生除未尽,殷勤异域访遗书。”
胡适的这首《和杨联升诗》也许就是与这次买书相唱和的一首诗。诗的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雪停了,但风依然赤骨地寒冷,抬头看见一间很小的板屋。“打头”原指带头,这里作抬头解。三、四两句,写杨联升陪同作者下乡收书。至此,作者笔锋一转,“祖国大劫千载无,/暴敌杀掠烧屋庐。”揭露了日寇侵我国土、烧我房屋、杀我同胞的罪恶行径。行文看似突兀,却符合诗人的思绪。胡适担任驻美大使,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可以说,疮痍满目的故国始终让作者难以忘怀。诗的最后两句带有一种自嘲的语气,这里的“可怜”有自责之义,“忒”、“煞”为太、很之义,“不长进”是没有上进心,总体是说作者嫌弃自己太没有上进心。诗作通篇明白晓畅,在与朋友的私语中完成主题的抒发。
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胡适无疑是一位走在前列的领袖级人物。胡适,1891年12月生于上海,安徽省绩溪人。1906年考取中国公学。1910年留学美国。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于约翰·杜威。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19年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
1926年游历英国、法国、美国、日本诸国。1929年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1930年4月10日在《我们走那条路》中提出:“要铲除打倒的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五大仇敌。”
1938年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1945年代表国民政府在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后以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的身份,在伦敦出席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会议,制订该组织的宪章。
在政治方面,胡适有左右摇摆的一面。而在文化研究方面,他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集大成者。胡适一生守护传统文化但从不守旧,反对文言文而大力倡导新诗、白话文。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著有《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
1962年2月,胡适因病于台北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