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的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风景如画,但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居住在那方土地上的布依族同胞的“浪哨”。
“浪哨”是布依族同胞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它包括初识、试探、盟誓、苦恋、逃婚等一系列程序。
“勒赛”(布依语:即小伙子)与“纳米”(布依语:即姑娘)初次见面,互不相识,感到十分腼腆,只是含情脉脉地低头看着自己的脚尖,偶尔悄悄地瞟对方一眼。“纳米”一边用手巾半遮着脸,一边唱起《初识歌》来:
沟水慢慢地淌,
为的是去浇灌田庄;
燕子衔胶叼泥,
是为了建筑窝房;
蜜蜂打花粉,
为的是配制蜜糖;
姑娘我纺线呀,
是为了织布缝衣裳。
小伙子呀,
你为何来到我们寨上。
木叶吹烂几大堆呀,
又不知为了哪一桩?
听了对方的询问,“勒赛”也要用歌作答,说明自己的来意。待进一步探明对方后,对方情投意和,就从心底唱出赞美对方的歌声。接下来还唱《热恋歌》、《盟誓歌》。若婚姻不能自主就采取软方法——逃,于是双方要唱《逃婚歌》。在黔南罗甸县工作期间,我曾宿在该县板庚乡大关村一个布依族老大爷家。他家中有一“勒赛”,叫岩宝。所以,我有幸遇到了一次“浪哨”的机会。
那是一个赶集天。我与房东“勒赛”岩宝来到村头,参加“浪哨”。但见村头火堆围满了布依族少男少女,只是界线明显,男东女西。岩宝给我讲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有个“纳米”出生时,家境贫寒,全家吃的是米糠拌菜,爹妈便给他取名叫糠妹。她美得像一朵花,农活刺绣样样精。一天,有七个“勒赛”同时向他求婚,糠妹用了七种颜色缝了七个装有粳米、小米、糯米、绿豆、豌豆、高梁和米糠的花包。为了讨糠妹喜欢,六个“勒赛”抢去了六个装粮食的花包,糠妹却拉住了捡起那个无人要的米糠粗布包花包的“勒赛”的手。因为这些包是糠妹缝的,里面装着粮食。所以,人们就叫它“糠包”,在“浪哨”时,用它当“红线”。哪个“勒赛”被糠包打中或接住,他就是那个“纳米”的情侣。
姑娘啊,你的嘴蜜甜,可是你的心我不得见,只怕你口和心不一样,像荷叶上的水珠容易变幻,在我这边撒开了,又到那边去团圆。”
站在身边的岩宝唱起了《试探歌》,忽然,我觉得眼前一闪,急忙闪身,一物正打在岩宝的怀里,是个糠包。
晚上,岩宝回家,脸色很不好看。我问他怎么了,他不回答,却唱了起来。
“想念你呀,心神不定昏沉沉。走路常踩进水坑里,在家常碰板凳,锅把小鸡当鸭唤,错把石靡当饭甑。像被箭射中的鹰,周身瘫软没精神。”
我明白了,岩宝恋上了一位“纳米”了,他在唱《思念歌》。看得出,刚才他与那位“纳米”分手时还有点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