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的创业者以书为话题的时候非常少。提起书的话题一般都是“哎呀,太忙了没有时间读嘛”,以此逃脱。那么,读书的人就是闲人了吗?决不是的。大家都很忙。虽然忙,但是与吃饭、睡觉一样,在一天的圆圈的某一点上必定要确保读书时间。其实读书是智慧的营养来源。与身体一样,如果不每天向大脑与心灵补充营养,那么会因营养失调而倒下。倒下是指脑细胞死亡,大脑丧失其功能,感性也随之衰退而变得迟钝。这样一来,大脑和心力将不堪维持经营,企业每况愈下,难以逃脱遭受自然淘汰的命运。今天在时代的潮流中苟且残喘、一筹莫展的企业,结果将落入这个模式,这并非言过其实。也就是说,追根究底在于创业者的智慧营养失调。当然,营养过量也不好。有些夸说一个月读二三十本书的创业者,这样的读法会导致消化不良,变成不营养。营养需要适量。另外,声称很忙,手不想碰书的人,也许是认为读书需要花时间,需要端端正正地坐着慢慢地念,可能有这样的先入之见吧!其实,读书是件轻松的事。利用乘车或等候时的一点儿缝隙时间,迅速地阅读即可。但是,其中有的书应该仔细地阅读。例如,优秀的文艺书籍就属于这一类。对文艺书籍即使读得快,也不应一目十行。受感动之处,应反反复复地读。从读懂字里行间渗透着的作者的感性来说,要尽量精读。
仔细阅读文艺书籍,对于磨练心灵和感性会有很大的作用。一边从有教养的书籍获得新知识,一边从阅读文艺书籍中磨练心灵和感性——由此培养出创业者所需要的丰富智慧。
每一个创业者在人前说话的机会会很多,也会有出席上流社会聚会的场合。在那种时候,是否有丰富的智慧会清楚地显示出来。有智慧的人表现力很丰富,自然会吸引人。因此,周围人才不断聚集,事业本身也会得到发展壮大。对于表现力想追加一句,吸引人需要有幽默感。因此,建议有时也翻翻滑稽故事。如果有人喜欢看古典滑稽故事,由此训练下去,说话当中幽默便会自然地产生。做创业者之后,不能讲低级的笑话,要用高尚的玩笑锦上添花。
4.磨练数字感觉。
并不是每一个对数字敏锐的人都会成为优秀的创业者,但是,优秀创业者会牢牢地把握企业的数字。相反,使企业倒闭的创业者则几乎都是数字盲。
有些创业者一说到“数字”两个字就不行。他们对预算表之类的几乎毫不过目,全部都托付给财务负责人,而只过问“总的说本季度或本年度赚了多少钱”就完事了,即使他们知道企业的金库和银行存款上还有多少现金,但对有多少借款和欠款,有多少赊账和收受票据等,全然没有任何把握。当然,对目前企业有多少固定资本,负债多少等等更是一概不知,即使他们了解月度、年度的大概销售额,但大脑中全然没有成本等费用的数字。这样的创业者显然别人对其企业的去向将不得不抱着极大的不安。
经营与数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商人们很早就使用了算盘。现在用算盘的人少,但算盘感觉却是创业者不可缺少的。也就是说,金钱和物品的出入要如数清点,从数字方面要正确地加以把握。在计算机已经普及的当今,替代算盘的是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放置电脑和终端机,在监控画面上检查数字。实际上,不少中小企业的领导办公室的桌子上的确放置着电脑,不过,当作装饰品的情况却屡见不鲜……
不论在什么时代,创业者都非和数字打交道不可。可以说经营可以全部概括为数字。讨厌数字的创业者,连公司现在的所在地都把握不住,却在掌舵。对于创业者自身,对于员工,这都是非常可怕的事。
日本曾有家进行品牌投机的企业。它的创业者常常把钱比喻为鱼看待。例如10亿日元就相当于一条金枪鱼,100万日元就相当于一条沙丁鱼等。那位创业者对此有独特的想法,他认为如果把钱当作钱来看时,心里害怕不敢下决心动用。作为一个销售额大约只有30亿日元的企业,该企业的创业者却为了一时的夸口筹措了70亿日元修建新的工厂,且把筹措到的资金看作七条金枪鱼,以避免动用时身体发颤,结果该企业新的工厂竣工后不久,就悲惨地倒闭了。原因是为了平衡70亿日元的资金的利润并没有上涨。一言以蔽之,该企业对销售情况的估计过了头。
其实干事业有时必须下定失败了就会面临丧失一切的那种极限性的决心。但往往正是那种时候必须仔细,诚实地关注数字。70亿日元就是70亿日元,而不是七条金枪鱼。不是像金枪鱼那样填进肚子里就完事了的东西。不管怎么说它是必须从卖出的商品利润中偿还的。为了还清这70亿日元究竟得卖出多少商品呢?创业者的感觉必须首先转向这儿。当钱成了金枪鱼,重要的数字感觉就变得淡薄了,自然企业决策就会失误。现在很多企业的年轻创业者们好像一般感性都很丰富。凭着敏锐的感觉预先掌握市场的需求,开发出至今谁都没有注意到的划时代商品而一举成名的情况不少。人们一般都非常惊讶他们的成就,却不知道背后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不知道他们对自己大脑所进行的各种磨练。
5.掌握敏锐的金钱感觉。
金钱感觉是创业者必须掌握的一个部分,是非常重要的感觉。创业者对公司的金钱必须严格把关。公司的金钱不仅限于现金,原材料、商品、设备,必须把这所有的一切都反映为金钱。创业者动用的金钱数目越大,人对金钱的感觉就会变得越麻痹。创业者所动用的金钱当然很大。公司的规模越大,必然其金额就会增大。日常动用巨额金钱时,小额钞票常常显得像垃圾一样不予重视。如果每天操纵着10万。100万那样巨额的现金,那么对一两万变得无所谓,则并不足以为奇。
有一位创业者在公司资金筹措紧迫时,却每天将1000元至2000元的钞票扔在酒馆里。一边说着还差二三百万元,一边却将公司的钱如汤水般抛撒。的确,对于100万元来说,1000元算不得什么。那一天即使节省了1000元,对于筹措的100万元算不了什么,但是如果人们探究其资金筹措紧迫的原因之后,必然会考虑借或贷款的风险,而断绝借其款项的念头。
果然,这位创业者最终使公司倒闭了。俗话说,一分钱憋死英雄汉,不会珍惜小钱的人干不了事业。
不是说要吝啬,也不是说对金钱总是做精细打算。对自己囊中的金钱稍微大方一点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对公司的金钱一分也不能浪费。
一分也不能浪费并不仅限于现金。不用说商品,就连原材料、燃料、劳动力都不能浪费。它们虽然没有露着金钱的面孔,但在公司的经营活动中与金钱相同。
对金钱以外的东西,不少人都不具备以金钱的眼光去看待的感觉。因此,不少人看重金钱,却在不断地浪费商品和原材料。这些人也属于金钱感觉薄弱型。
举一个身边的例子。假设借给了邻居1万元,到了约定的日子却没有还,心情非常坏。不论过了多久仍然没还。于是怒上心头,“从此不再理那邻居”。
再者,假设某一家商店向邻家赊了1万元的商品。买东西的这方因为听到“什么时候付钱都可以”,不久就把这事完全忘记了,没去付钱。邻家的商店不久也忘记了,到结算的时候才想起。但是,已经是好几个月前的事了,碍于难索取。于是,店主便说:“唉,算了吧!”不了了之。
前者对现金不得到偿还怒上心头,后者因为不是现金是商品而变得慷慨大方。可以说这完全是感觉的问题。实际上两者都遭受l万元的损失。后者由于不是从金库支出的1万元,没有感到那么心痛。店主在计算损失时,不是1万元,而是进价的6000元吧!从金钱感觉来说,太过于迟钝。
把商品看作与标注的价格相等的现金,才是敏锐的金钱感觉。1万元的商品货款呆账了,必须看作是1万元的现金呆账了。一般在货款不能收回时,创业者常以进价和制造成本来计算,这种感觉实在太天真。如果接受了100万元的票据,应该有借出了100万元现金的感觉。如果具有了这样的感觉,就不会那么简单地接受票据了。退货也一样。如果有100万元的商品退货了,那么就等于是从公司的金库支出了100万元现金。这样的感觉往往使创业者有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将会更为谨慎地面对自己企业的经营活动。
努力奋斗抢占先机
抢占先机意味着掌握了主动权,可以先发制人,控制自己的对手。在经商活动中,这就叫“先机术”。
这是一个经典的战斗故事:有两军交战,先头部队的指挥官,同时接到上方指示,争取一个荒废已久,却具有战略价值的碉堡。军机刻不容缓,两军指挥官立即命令开拔,以超越疾行军的速度,赶赴目的地。他们与碉堡的距离相同,他们的部队也都同样地疲惫,沉重的背包、沉重的武器、沉重的心情与沉重的眼皮都告诉他们:不可能以指挥官所命令的速度前进。
A军的指挥官下令:每次停下来休息,只准10分钟,到时间立即前进,休克的人,就任他倒在路边,不必扶持也不必急救,甚至不必回头看,免得浪费了体力!
B军的指挥官下令:冲到底!一分钟也不准休息!为了减轻负担,除了水壶及武器,其余的东西一律扔掉,甚至连干粮也不许带,如果有敢带头停下脚步的,一律视为前线抗命,就地枪决!A军出发时有300人,到达碉堡时只剩200人。B军出发时同样是300人,到达时只剩100人。但是一阵枪声之后,包括指挥官在内,A军全死在了碉堡的附近。汩汩的鲜血染遍他们沾满泥沙与汗水的衣服,死不瞑目地望着前方,似乎不服地问:“为什么?”答案很简单:B军早到了十分钟,先架好了机枪等着。
A军到达时,确实有200人之多,但200人全牺牲了!B军确实只到了100人,那100人却活了,且因为占据这个战略要地,而获得了进一步的胜利。
这个故事或许离现实生活远了一些,但是,胜负的道理完全适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卡德对此深有体会。
当卡德在电视新闻部的时候,有一次随记者团南下采访,应某公司的晚宴,席间主客尽欢,喝得愈多,愈觉得意气相投,记者们既放开了喉咙逗笑,脸红得像只大龙虾的主人,更毫无顾忌地透露了许多内幕消息。
要是在平常,记者们早忙不迭地拿纸笔记下来了,那时却都醉得东倒西歪、神志不清。散席之后,还是主人特别派车,才能回到旅馆。
因为有气喘的毛病,卡德不敢多喝,所以是惟一完全清醒的人,心想:只可惜他工作的电视媒体,不宜报道所听到的内幕,报社的记者们又都醉了,否则那主人酒后之言,实在可以大大发挥一番。岂知,第二天早上翻开报纸,前晚主人的话,竟一字不漏地上了几家大报,赫然出自那些醉得连路都走不稳的记者之手。后来才知道他们在神志已经不大清楚的时候,居然还能一面胡言乱语、打打闹闹,一边偷偷记下主人所说的每句话,连那最难背的数字,都咬着牙强记了下来。等到一进旅馆房间,赶紧用笔写下,再冲个冷水澡,立刻打电话回报社,把报上原来较不重要的新闻临时撤版,换上新得到的内幕消息。
“你不写,成吗?别人会写!”事后,一位记者笑着对卡德说:“瞧瞧!大伙全醉了!大伙也全发了!不发的就是独漏。跑新闻,醉了也得忍着不醉,因为这就是战场啊!”
卡德暗说:好险!如果我是报社记者,醉了之后心想别人也醉了,而不强打着精神发新闻,岂不就要“独漏”了吗!
从那以后,卡德就注意暗自观察每个记者的举动。他曾经见过一个记者,偷偷用铅笔在自己皮鞋跟和前面鞋底的中间位置写下听到的数字,也见过摄影记者右手敬酒,左手却随时在调整照相机的焦距,因为那时还没有自动对焦的相机,而最精彩的镜头,往往不是临时举起相机对焦,所能抓到的。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商界,真正成功的老板绝不会告诉自己:“不必紧张,别人不可能更下工夫!”他们知道,在人生的战场上,幸运总是光临到那些能够努力奋斗抢占先机的人身上。
敢于积极地面对竞争
畏惧竞争者是不可能打败自己的竞争对手的。相反,只要你是一个敢于面对对手的人,那么你的胜局就会为期不远。
在世界级的亿万富豪当中,默多克是白手起家的典型。《商业周刊》指出:鲁伯特默多克的成功是以其超凡的竞争能力为基础的。在竞争中,鲁伯特默多克一定要把对手彻底打垮。做生意就是打仗。实际上默多克也乐于把生活描述成“一系列的连锁战争”。默多克不仅在他的员工中造成恐惧,他同时也以其独特的作风和汹涌难挡的力量使竞争对手感到恐惧。“竞争激发力量,奖励获胜者,惩罚失败者。这就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说道。鲁伯特默多克是个无情的竞争者,他对失败一点兴趣都没有。“别人可以打倒你或把你踩在脚下,但如果你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他们就会以同样的手段对付下一个目标。”默多克说道,“如果任何人认为新闻公司是懦夫,可以随便让人践踏或剥夺的话。他们就错了。”
默多克绝不花时间去拟定洋洋洒洒的竞争策略。他的竞争目的就是赢,但问题是赢得竞争便意味着消除竞争,这又会牵扯到令人伤脑筋的垄断问题。虽然默多克拥有那么庞大的媒体事业,但他总是能巧妙地使自己避免触犯反垄断条款。很明显地,他精心建立的具有影响力的关系网在这方面发挥了作用。1997年,新闻公司发行的报纸在英国平日和周日市场的占有率分别达到了35%和39%,比他的头号竞争对手多了将近一倍。默多克说道:“我的出发点很简单:在任何一个有经济活动存在的领域中,竞争比垄断受欢迎。但只要你积极竞争而且获得成功,一定会取得垄断地位。”
无论是否垄断,默多克的经历总是给人一种愿意积极面对竞争的印象。这并没有什么微妙的道理,但是很管用。
1996年10月,默多克在新闻公司股东年会上说道:“我们打算……在我们所有的付费电视节目中加入体育节目,并以此打头阵。”有多少首席执行官会以这样既轻松又冷酷(或者说那么简略)的口气谈论新市场?
默多克的作风说穿了就是以果断和无情为基石,有时外加一点狡诈。但在追求竞争优势的过程中,默多克有时会直接伤害到某些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