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很难成为知己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关于“谁是你生命中最好的朋友”的调查。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多数人的回答是同学或某个朋友,也有一些人说是网友,但是只有一个人的回答是“我的一名同事”。原因很明显,同学、朋友、网友和自己都是没有利益冲突的。但当问及“办公室里有没有关系不错甚至比较亲密的同事?”多数人的回答是“有”。这个调查很明白地告诉我们,办公室友情确实存在,但是绝对区别于生命中其他类型的友谊。办公室友情绝非普通意义上的友情,本质上讲,办公室友情是基于某种利益之上的友情。
办公室友情很容易动摇和破裂。下面这个案例讲地就是从“兄弟”到“冤家”的过程。
吉姆是一家外企的经理,主要负责后台支持。而约翰是比他低三届的校友兼老乡,还是他一手招进来公司的。所以,吉姆就把约翰当成自己的弟弟般带在身边,工作中对他真的照顾不少,而约翰也在工作中努力回报着吉姆。这样,两人合作得非常愉快。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三年后的一天,公司需要成立一个支持特殊业务发展项目的部门。吉姆满以为老板会将支持部门交由他管理,但老板却接受了约翰的建议。吉姆感到很意外,但更多的还是沮丧。项目刚开始时,他们的合作比较愉快,吉姆也会经常给约翰一些建议和指导。但是慢慢地,约翰感觉吉姆有时说话的语气太过强硬甚至变成了命令,让下属有点不知道该听谁的。最后,在一个新项目上,吉姆照常给约翰提了一些指导意见,但对于这个项目,约翰已经规划了很久,就没有去采纳吉姆的建议。两人终于因此闹翻了,分歧越来越大,甚至在办公室发生了肢体冲突。
吉姆用哥儿们义气来管理团队,从而和吉姆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可是职场上很容易出现分歧,一旦这种分歧产生了,也就是两人友情走到尽头的时候了,这是“办公室友情”最通常的“死法”。这个案例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教训:不要把你的同事当成你的知己。
办公室友情很多都没有很好的结局,总会因这样那样的利益冲突等原因而令当事人形同陌路。不过,“后”办公室友情却并不少见。下面就是一个证明:
紫兰和红梅是同一个部门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有着相似的学历背景,都比较优秀和争强好胜,也因此她们的关系始终不太融洽。有一次,由于市场进入淡季,老板强制要求两人休假后,她们一起去找老板理论,红梅的据理力争和雄辩能力让紫兰对她的印象特别深刻,对她的好感也加强了。不过老板的敷衍让她们的交涉还是以失败告终,于是她们商量好一起辞职,去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两人经常信息共享,虽然没有进同一家公司,但是却成了很好的“闺密”。曾经为了争名利,她们的同事关系并不融洽,经常明争暗斗,而在离开公司之后,却因为更加了解、欣赏和支持,因为没有了利益冲突,两人很快成为很好的朋友。这就是很多人交友过程中发生的“后”办公室友谊。
“后”办公室友谊比办公室友谊更可能发生的一个原因是,前者不再存在直接的利益冲突,这是产生友情的最根本原因。而办公室友谊和不存在利益冲突的友谊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办公室友谊在无形之中夹杂了诸多利益,面对个人利益很少有人会妥协,所以,办公室友谊不得不讲求“适可而止”的分寸。
当然,说到同事不能成为知己,并不是不让你去好好和同事相处,其实和同事相处非常重要,“办公室友谊”需要自己好好拿捏。下面是给你的一些技巧,肯定会教你轻松搞定“办公室友谊”:
1.距离产生美
只有把握在交往分寸才能产生良性的办公室友谊,过分热络或者过分疏远都不是合适的距离。办公室友谊的最佳距离就是能够让对方感到舒适,同时有安全感的距离。和同事相处时,要尽量将友谊与工作分开,同时也要注意声音和身体语言的运用,措辞不要太过亲密,避免在公司内部炫耀与某人的友情。建立完美的办公室友谊需要一个适当的心理和生理距离。
2.防人之心不可无
有利益冲突是办公室友谊与普通友谊的最大区别之处。“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这句话只有用在办公室友谊上才是非常合适的。这一点在一些部门经理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他们可能白天在公司里吵得不可开交,而晚宴上为了共同目的,在大老板面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合作和团结。办公室友谊多建立在共同的利益或者利益导向的基础之上,而如果这种利益发生变化,友谊自然也就发生变化。
3.帮助他人的时候就是在帮助自己
就像前面讲的“后”办公事友谊的案例一样,很多人的朋友圈子里,越来越多的“朋友”来自于曾经共事过的同事、同事的同事或者商业伙伴等。因此,不要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就把办公室里所有的人都排除在外,不做知己,不等于不能对别人友善,也不等于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贡献举手之劳。工作中给予对方适度的支持、理解和包容,也许有时会违背心愿,但其实潜移默化间,你在办公室里就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或许某一天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因此,职场如战场,怎样把握好办公室友谊确实是需要战略技术的。拿捏好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这对职场成败可谓是至关重要的。
你的外表也可能是陷阱
有很多公司不限制员工的着装,允许员工随意选择服装。但是,着装是影响职场人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们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决策者对你的看法。
对于着装,有时你可以随便一点,但是必须表达出“向往成功”的印记。公司不要求员工必须穿西装上班,但是这并不说明以貌取人的观念消失了。公司依然在凭借着外貌、衣着来判断员工。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决策者会通过你的穿戴,凭借直觉断定你的为人。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们看待问题太表面,这确实是人的一种本性,更何况,穿着也会在某些方面反映一个人的性格。你想,如果是你自己,见了一个邋遢的人,也不会对他有很好的印象,更何况是在公司?如果上司见到一位员工穿着太邋遢或是过渡地个性化,那他就必定会认为此人草率;相反,如果上司见到的是一位任何时候都注意自己形象、严格要求自己的员工,那自然会认为该员工极度重视公司形象,随时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司代表做着准备。
当然在穿着中,也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说衬衫上的褶皱,或是破落了一小块的指甲油等这些不起眼的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上司的不良印象。也许你觉得一个人的能力和服装没有关系,也许公司本身也一再强调不要以貌取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企业总是在为员工设下一个又一个陷阱,甚至有些公司在偷偷将员工的装束作为检验的方式,在这种检验之中,如果哪位员工总能是令老板满意,那公司就会对他加以信赖。
你在公司的职位越高,就越要尽可能地注意自己的形象,因为职位越高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在关注你。更何况对于一位老板来说,不管他把工作环境建设得如何舒适,也不管工作场所多么休闲,他依然不愿意看到员工拖着拖鞋,穿着皱巴巴的汗衫上班。
穿衣有很多讲究和陷阱,现在我们将最常见的罗列出来,请大家加以注意:
1.“时尚”陷阱
在职场中,你上司的年龄很可能远高于你,与你根本不属于同一个时代,很多你认为比较前卫的装束在上司看来是非主流。所以,不要盲目去追求时尚,如果太过新潮,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如果不是在时装店或是时尚行业工作的话,最好还是让服装保守一点。对于老板来说,穿得休闲是不要求非得打领带、穿西装,可以穿着咔叽裤与马球服而已,但绝对不是让你穿着背心和低腰牛仔裤来上班。
就算全世界都在疯狂地用时尚来表达个性——刺孔、文身、彩发、布满皱纹的“我不介意”造型等,但在公司绝对是例外,就算最不正规、最随便的公司也是如此。
丽莎是一家文化公司的策划人,工作做得很不错,也积极上进,很有可能得到晋升,上级领导对她的工作也时常赞不绝口。但是由于她穿着太过个性化,太追求所谓的时尚,近30岁还常常打扮得像非主流一样,使得大家对她总有种不愿意走近的感觉,甚至导致很多员工对她的做事方式也不满。更糟糕的是,一提到丽莎,大家似乎就会想到“小丑”,都带着一种意味深长的冷笑。因此,老板在提编辑室副主任的时候,几次想考虑她,但是想到她的着装以及大家对她的形象评价时,最终还是提拔了另一位能力比她稍有欠缺的员工。
案例中的丽莎只是希望通过着装表现自我,但是这却违背了严肃认真的职员形象,与大家格格不入,最终导致了本该升迁的自己没得到机会。
也许在公司中,很多同事的着装都很糟糕,那你也不用担心自己会被视作异类。因为如果你周围的人都穿着邋遢,或是过于随便,唯有你一直都衣装整洁的话,这无疑会更有助于你出人头地,甚至有可能因此获得一些意外收获。
2.创新环境下的形象陷阱
也许你是在一个追求创新的环境中工作,要自觉抵抗住“创意穿戴”的诱惑,不要全身上下都有“创意”,即使公司允许或鼓励员工如此。不过,你可以在穿着传统职业装的基础上,去认真佩戴一些饱含创意的珠宝戒指或手镯作为装饰。但是一定记住,它们只能作为一种小小的点缀,千万不能为了炫耀而配带。除这一点缀外,你给人的感觉应该非常传统。而作为在时尚行业工作的男士来说,则可以佩戴一枚雅致的戒指、手链或是手表。但是,你看起来应与传统公司的工作人员无太大区别。
要千万注意的是,不管你的企业怎样提倡创新,或是强调只重视效率,你都要注意这里是职场,你首先需要留给他人一个干练的印象,而至于是否被视为是充满创意思维的人倒在其次。要知道,符合身份、符合公司形象的穿着才是成功的。
3.女性着装误区
女性着装最容易遭遇陷阱。她们很有可能因着装不当,而使自己看起来太过性感,甚至会给人留下不专业的印象。因此工作时千万不要穿得过于性感,一定要自动抵制这种衣着。作为一名职业女性应注意不要穿超短裙;坐下时,裙子的下摆距离膝盖大约两英寸为佳;不可留蓬松发型;不要穿吊带裙;不要涂色彩艳丽的口红;不可穿透明或半透明装……。当然,如果有的时候,自己把握不好这个穿着的尺度的话,你可以参照一下你的女性主管们,她们不做的,你也最好不要去做。
4.男性着装误区
不要求穿装革履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穿得如同乞丐,所以一定要保证衣着庄重、整洁。要知道如果衣着褶皱、凌乱,会给人一种思想凌乱的印象。倘若你不会熨烫衣物,那么可以先将衣物干洗,然后再压好即可,这样也无须太大花费。总之,保持着装整洁非常重要。
职场上,如果不想让外貌影响职业前景的话,一定要从现在开始整理外象,注意穿着。如果舍得花一些精力和时间去对着装进行一番精心调整,定可以将你的形象和自己希望表达的信息完美结合,从而去推动职业发展。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总是说“会哭的孩子有糖吃”。放到职场中来的话,这句话也同样堪称真理。面对工作上种种不满,在适当的时机“哭”一下便会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不过,不是说只要去“哭”就会有糖吃,而是要注意一个要“会哭”,掌握好“哭”的技术,“哭”得恰到好处,“哭”到点子上。
彩琪是一家公司的销售代表。她感觉自己是比较能“闹腾”的家伙,也是让上司头疼的“不安分”下属,因为假如公司一有在她看来不公正的决定,她就会跑到老板那里去诉苦。对于彩琪的做法,很多人都表现出不屑,不过更多人还是羡慕和钦佩,因为,大多数时候她跑到老板那里去都会有所收获。